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古代詩歌四首》教案

本文已影響 3.24W人 

  《古代詩歌四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古代詩歌四首》教案

  【學習目標

1.瞭解古代詩歌體裁的有關知識,準確朗讀並默寫四首詩歌。

2.感知詩歌內容,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3.瞭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

4.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

  【學習重點、難點】

1.誦讀詩歌,感受詩歌的語言美,領會詩歌的意境美。

2.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

  【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國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別有哪種文學體裁發展得最有成就(唐詩、宋詞、元曲)?的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以古老的《詩經》發端,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四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一、指導學習《觀滄海》

作者簡介(多媒體顯示)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善詩歌,以慷慨悲壯見稱。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竭後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潮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這首壯麗的詩篇。詩作融會自己昂揚奮發的精神,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後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和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繫。

(一)初讀

1.多媒體顯示誦讀節奏,要求學生把握四言詩的誦讀節奏。

提示:詩歌節奏可以按音節兼顧意義來劃分。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節拍,如:東臨/碣石,以觀/ 滄海。

2.多媒體展示flash朗讀,要求學生跟讀。

(二)細讀

1.學生藉助註釋,疏通詩歌內容。

水何澹澹:何,多麼。澹澹,水波盪漾的樣子。

以觀滄海:以,表目的連詞。

山島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幸甚至哉:幸,慶幸。至,極點。慶幸得很,好極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滄海。

2.教師點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是古詩文中“互文見義”。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義彼此互見。句中不但說“日月之行”,也說“星漢之行”;不但說“星漢燦爛”,也說“日月燦爛”。合起來說“日月星漢之運行與燦爛,均若出於滄海之中”。

(三)悟讀

合作探究:

1.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2.《觀滄海》一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象的?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待觀海的地點。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裏” ):藉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最後兩句是附言,是爲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3.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明確:“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裏”這幾句最能體現詩的博大胸懷。

小結:

“詩言志”,詩人寫滄海,抒發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全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字裏行間洋溢着飽滿的激情。寫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後四句寫的是虛景,實景給人身臨其境之感,虛景以其新奇激發讀者的想像,詩人以滄海自比,表現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背誦全詩。(多媒體出示圖片)

  二、指導學習《次北固山下》

作者簡介及解題(多媒體出示)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這首詩就是寫鄉愁的,且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一聯聞名。作者王灣,唐代詩人,生卒年不詳,曾往來於吳、楚間,不得歸家,故有此作。次,這裏是停泊的意思。

(一)初讀

1.聽讀詩歌,聽準字音,把握五言詩的誦讀節奏。(多媒體顯示)

提示:這首詩意境優美,語言淺近而音韻和諧。五言詩一般是三個節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2.多媒體展示flash朗讀,要求學生跟讀。

(二)細讀

1.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四聯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2.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

【活動設計】學生四人一小組合作交流,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解決的再由教師點撥。

提示:首聯:詩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鎮江後,還要乘驛車到別處,暗含旅途奔波之勞。 頷聯:寫船上所見景色。“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纔有懸空的態勢。“潮平”又爲“江春”作鋪墊。頸聯:既寫景又點明瞭時令。“殘夜”指夜將盡而未盡之際,即將是天亮時的情景,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太快了,唐人以來,少有此句。尾聯:詩人離家已久,尚不能歸,見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來傳遞家書了。這首五言律詩四聯之間,互爲因果,渾然一體。

尾聯直接表達思鄉之情。全詩籠罩着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三)悟讀

1.“潮平兩岸闊,風正(順)一帆懸”寫了一幅怎樣的景象?

春水涌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的人視野也因之開闊。大江之上,一葉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掛在江面之上。

2.說說你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的理解。

提示: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 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學生背誦詩歌。

  三、指導學習《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作者介紹:李白(701~762),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人.他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還有“詩仙”之稱.著有《李太白全集

(一)初讀

多媒體顯示誦讀節奏,要求學生把握七言詩的誦讀節奏。

提示:七言詩句的節拍有××/××/××/×,××/××/×/××。

(二)細讀

1.感悟詩意:楊花落盡啦,子規鳥兒不住地在啼,聽說你遭貶了,被貶到龍標去,一路上要經過武溪、巫溪、酉溪、沅溪和辰溪;讓我把爲你而憂愁的心託付給天上的明月吧,伴隨着風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2.詩的前兩句通過寫景、敘事渲染了一種什麼樣的氛圍?

詩人選取兩種富有特徵的事物,描繪出南國的暮春景象:南國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紛紛飄墜的楊花,耳邊是一聲聲杜鵑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夠撩人愁思的了,何況又傳來了好友遠謫的不幸消息?烘托出一種哀傷愁怨的氣氛。

小結:渲染了氣氛的黯淡、悽楚;描畫了前路的'遙遠、險惡;顯出詩人對朋友的關切和同情。

3.詩的後兩句寄情於景,對詩友進行由衷的勸勉和寬慰。

4.“愁心”原是悲傷而沉重的,但愁心寄月隨風的形象所給予讀者的,爲什麼不是沉重壓抑之感?

在這首詩裏,明月成了傳送友誼的使者,長風也成了吹度明月的憑藉。這誇張奇妙而又天真爛漫的想象,使這首詩帶有強烈的主觀抒情色彩和李白豪放天真的個性,而詩人對朋友的深摯情誼也真切地表達出來。

(三)品讀

1. 首句寫景兼點時令,“楊花”、“子規”,即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在內,切合當時情事,也就融情入景。次句直敘其事。“聞道”,表示驚惜。“過五溪”,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不着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見。後兩句抒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隨風飄到龍標。

2. 作者爲何“寄愁心與明月”?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遠在揚州、行止不定的詩人只好把一片深情託付給千里明月,向老友遙致思念之憂了。 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

這裏既有對老友遭遇的深刻憂慮,也有對當時現實的憤慨不平,有懇切的思念,也有熱誠的關懷。

3.本詩主題是什麼?

借月抒懷,表達驚訝、悲憤、同情、關切、安慰 之情。

背誦全詩。

  四、學生自學《天淨沙秋思》

作者簡介及解題(學生小組交流即可)

(一)初讀

學生閉目,隨着老師的描繪想象這幅畫面,感悟內容,體會思鄉之情——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迎着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暮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小橋流水人家”,炊煙縷縷,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這時太陽就要下山了,太陽也回家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難熬的長夜。唉,自己有家難歸,怎不叫人心碎腸斷?

(二)細讀

思考:《天淨沙秋思》描繪了什麼樣的圖景?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

讀後明確:這首小令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三)悟讀

展開想象,將《天淨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 (課後完成)

背誦這首小令。

結束語:

本課所選的四首古代詩歌,都是寫景抒情的佳作,極富藝術感染力。有的氣勢充沛,景象宏闊;有的烘托點染,形象傳神;有的以景寓情,蘊含理趣。“腹有詩書氣自華。”讓我們多誦讀詩歌,在精美的語言與深遠的意境中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