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三年級教案

三年級語文《廬山的雲霧》課文

本文已影響 3.12W人 

《廬山的雲霧》

三年級語文《廬山的雲霧》課文

景色秀麗的廬山,有高峯,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那變幻無常的雲霧,更給它增添了幾分神祕的色彩。在山上游覽,似乎隨手就能摸到飄來的雲霧。漫步山道,常常會有一種騰雲駕霧、飄飄欲仙的感覺。

廬山的雲霧千姿百態。那些籠罩在山頭的雲霧,就像是戴在山頂上的白色絨帽;那些纏繞在半山的雲霧,又像是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雲霧瀰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雲霧遮擋山峯,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廬山的雲霧瞬息萬變。眼前的雲霧,剛剛還是隨風飄蕩的一縷輕煙,轉眼間就變成了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風的白馬,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變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雲遮霧罩的廬山,真令人流連忘返。

 【三年級上冊《廬山的雲霧》教案】

  教學目標

1.默讀課文,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二、三自然段。

2.品味比喻,感受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走進廬山雲霧奇妙的意境,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3.學習“總-分”的構段方式,結合第三自然段練習仿寫。

4. 用“流連忘返”練習說話。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感悟廬山雲霧“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的美,這也是重點中的難點;認識“總-分”的構段方式。

  教學過程:

 一、配樂讀詞造氛圍。

1.認讀課後練習中的8個詞語。

(1)指名讀正確。(2)齊讀。(3)由這些詞你想到了什麼?

【設計意圖:一是爲激起學生對課文的回憶,配上音樂營造氣氛;二是爲課後寫話提供相應詞語。】

過渡:這節課,我們一起再去好好欣賞廬山的雲霧。

2.板書課題:3.廬山的雲霧,齊讀課題。

 二、引讀課文回顧美。

景色秀麗的廬山,有——,有——,有——,有——,那——的雲霧,更給它增添了幾分——。在山上游覽——,漫步山道,——)此時,你會感覺自己就像——

【設計意圖:在第一課時理解的基礎上,用引讀的方式回顧第一自然段,回顧廬山雲霧的變幻無常。】

過渡:確實,廬山的雲霧變幻無常,美麗而神奇。欣賞這樣的美景,

我們不僅要用眼睛,更要用心去感受。

三、“形態美”中學構段。

1.自由讀第二自然段,讀完後,找找課文是圍繞哪句話寫的?用“——”畫出來。

2.交流中心句。從這一段,哪個詞特別能表現廬山的雲霧的特點?理解“千姿百態”的意思。讀句子。

3.再讀課文,廬山的雲霧千姿百態,你從哪些句子具體讀出來的?

(1)邊交流邊把內容排列出來,在表示位置的詞語下劃線。再點明“總分”結構寫法。

(2) 作者是用什麼方法把千姿百態的雲霧寫得如此形象美麗的呢?(比喻)

① 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比喻好在哪裏。

瞧這山頭,現在是有模有樣啦!看它戴着“白色絨帽”會有什麼樣的感覺?(美麗、可愛、暖和、神奇等)適時理解“籠罩”。

② 看圖加深感受。

③ 讀出學生自己理解的感覺。

④ 點回中心句:這處恰當的比喻,讓我們似乎真的看到了廬山雲霧的姿態。廬山的雲霧還會有什麼姿態呢?

4.抓住 “玉帶”、“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詞語,運用圖文結合,展開想象的方法感受其它幾處比喻的精到。

指名讀一讀句子。你可以想象一下它的樣子嗎?給你什麼感覺呢?看看圖,是這樣嗎?再讀句子。

5.背誦。

(1)自己邊想畫面邊填:廬山的雲霧千姿百態。那些籠罩在——,就像是戴在——;那些纏繞在——,又像是系在——。雲霧瀰漫——,它是——;雲霧遮擋——,它又是——。

(2)指名背誦、集體背誦。

6.回顧此段學習,師生共同小結方法:讀——劃——品——讀。

【設計意圖:對學生陌生的和詞句進行點評,理解意思;學生不瞭解廬山雲霧到底是怎樣的,因此藉助音、像,對抽象的文字進行直觀感受,領略廬山雲霧的“姿態美”。讀悟結合,使學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感悟。從學習過程中提煉學習方法,爲下段的自學提供“扶手”。】

、“動態美”中促想象。

1.運用以上學習方法自主學習第三自然段。

2.檢查自學的情況,全班交流,師生共同總結補充。

要點:

(1)找準中心句。理解“瞬息萬變”。

(2)討論:廬山的雲霧變化很快,你從哪裏看出來的?

①找關鍵詞:

眼前的——剛剛還是——轉眼間

明明是——還沒等你——又變成

②改用“一會兒……一會兒……一會兒”來說,比比哪句好,體會雲變化之迅捷之多。

③讀好關鍵詞,讀出變化之快。

(3)討論:廬山的雲霧變化很多,你又從哪裏看出來的?

①找出雲霧由什麼變成什麼?

②用朗讀的方法檢查學生對“一縷輕煙”、“九天銀河”、“白馬”、“冰山”的想象是否到位。

3. 利用資源庫中的視頻短片來幫助理解並加深印象,深刻感受文中所描繪的廬山雲霧的動態美。

敘述:景色秀麗的廬山,有高峯……神祕的色彩。看,廬山的雲霧瞬息萬變……

過渡:廬山的雲霧還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4. 利用文中的“……”,展開豐富的想象,以“廬山的雲霧還會變成什麼樣子”爲話題引導學生練習用總分的構段方式來寫話。

(1)學生說自己的想象。(要注意開闊學生思維,使想象豐富起來。)

(2)出示說話訓練的句式:

廬山的雲霧瞬息萬變。眼前的雲霧,剛剛還是——轉眼間——明明是——還沒等你——又變成——

(3)學生寫話、交流。

 五、創設情境露真情。

練習用“流連忘返”說話:

情境1:我們這裏也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你最希望他們到哪個地方遊覽? 請給外地遊客介紹一下。

情境2:我國的名勝數不勝數,你還去過哪裏?也給大家介紹一下。

配樂朗讀全文。

【設計意圖:分層創設情境,給不同經歷學生創造說話的機會,引導學生找到合理的、能吸引人的內容,說規範的句。】

  六、課後練寫固方法。

仿照課文第二、三自然的寫法,寫自己喜愛的一處景物。

例:

河邊的小樹林生機勃勃。……

公園裏的菊花多姿多彩。……

美麗的街燈令人眼花繚亂。……

習作要求:

1.可以選擇提供的內容寫,也可自己另外定。

2.用上“總-分”的構段方式。

3.展開合理想象,用上“比喻”這種修辭手法。

板書設計:

千姿百態

3.廬山的雲霧 令人流連忘返

瞬息萬變

 教學反思:

這課教什麼?怎樣教?

如何使課堂成爲高效的課堂,使學生獲益更多是老師們最爲關注的一個話題,也是教學的一個關鍵話題。在進課堂之前,教師總是先要弄明白兩個問題,一是要教給學生什麼?二是怎樣教?即明確教學目標與制定教學方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是否恰當地使用方法,也是讓目標落到實處的一個關鍵。

目標一:學會“總——分”的構段方式。

憑藉《廬山的雲霧》這個文本,我要教給學生什麼?在讀教材的時候,我們都可以發現,這篇文章的條理特別清晰,第二、三兩個重點段都是“總——分”結構尤爲突出。而這一構段方式正是三年級學生要掌握的重點構段方式,教材的課後練習中也有設計相應的訓練(仿照課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寫法,寫一處景物)。我便要在這堂課上教給學生第一個本領:學會“總——分”的構段方式。

在達成這個目標的.過程中,我採用了分層遞進訓練。這篇文章最讓我滿意的是有兩段同樣的“總——分”構段,我可以先扶後放,逐步進行教學。圍繞這點,我先指導學生精讀第二自然段,感悟構段方式。課上,我先請學生找中心句(總寫)及句中的中心詞;然後找通過哪些句子具體寫(分寫)的;接着點明“總——分”結構;再逐句品讀,每品過一處分寫,便點回中心句,強調總分;最後根據文本來總結此關係的構段方式。這樣逐步明確“總”與“分”的關係,使學生在頭腦裏對此關係一清二楚。

學過之後,便要鞏固,於是師生共同總結上段學法,再請自學下段,再一次清晰這一構段方式。在巡視的時候,我很高興地看到幾乎所有學生都找出了“總寫”的句子,學生還有滋有味地品讀着句子。弄懂之後,便要運用。我利用文中的“……”,指導展開豐富的想象,以“廬山的雲霧還會變成什麼樣子”爲話題引導學生練習用總分的構段方式來寫話。課後再練習用“總分”的構段方式寫自己喜愛的一處景物。

這樣從學到用,逐層深入,可以說學生學得明明白白,用得輕輕鬆鬆。

不過,自己認爲課後習題中的提示設計還不夠理想,當時着急快要派用場了怎麼就沒招了,一時情急反而影響正常思維。上完之後靜下來再想,倒不如列出例如“公園裏的菊花多姿多彩。……”這類提示,反而更有啓發性,學生也更容易着手。

目標二:品味比喻,感受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

此文中的比喻句可謂精彩紛呈,令人想象無限。迷茫的雲霧在作者的筆下,竟活靈活現地成了不同的景物(白色絨帽、一條條玉帶、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一縷輕煙、九天銀河、四蹄生風的白馬、一座座冰山……)。從生活的到虛構的,從天上的到海上的,如此豐富的想象,着實讓人感受到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與瞬息萬變。於是,憑藉這點,我便要在這堂課上教給學生第二個本領:通過對文中描繪廬山雲霧的比喻的品味,學會合理想象、使用比喻修辭。

在達成這一目標的時候,主要方法之一是聯繫生活實際。其實,想象得再不着邊際,也是離不開生活的,大凡想象之中東西都是生活的本原或再創造。文中的比喻有些跟學生生活很貼近,如“白色絨帽”,我便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對這處比喻的感受。有學生馬上說感覺很“暖和”。這是多麼生活化的感受!如果在現在這樣的12月的季節裏,給你一頂絨帽戴在頭上,你一頂也會覺得暖和。有學生說感覺很“美麗”,確實,青山白霧,想來也美。也有學生說感覺很神奇的,這也不錯,那麼大的山戴着頂絨帽,能不神奇嗎?學生的感受談得多麼真切。

在指導利用文中的“……”寫話時,我也啓發學生聯繫生活,說說廬山的雲霧還會變成什麼樣子?開始的幾個學生說像小狗,像小鳥,像老虎等等。我一聽,學生都想到動物了呀,於是我引導:廬山的雲霧除了像這些“動物”,還會像什麼?學生很聰明,馬上就更大範圍地想開去了,植物也出現了,房子也出現了,汽車也出現了,還有很多(這些都來自於生活)。學生思維開闊了,想象也就豐富起來了。所以說教材來自生活,教學也應來自生活。聯繫生活實際來教,學生容易接受,也能生髮出精彩的思維碰撞。

說到這處寫話練習,在學生“寫”的時候,我爲學生提供了參照格式。(廬山的雲霧瞬息萬變。眼前的雲霧,剛剛還是——轉眼間——明明是——還沒等你——又變成 ——)這樣不僅降低了寫話的難度,(課堂上的寫話訓練目的一是要把想象到的用比喻句寫下來,二是要嘗試“總——分”構段,不宜太難。)而且可以使學生在課後獨立寫話的時候有法可依。

“總 ——分”構段方式和比喻修辭手法這兩點是我在這堂課上特別要教給學生。在這堂課的教學目標中還設有其他些許目標,如背誦、用“流連忘返”說話等,其實也是在這兩個主要目標的前提下自然而然可以達到的。(像“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一目標幾乎是每篇課文的第二課時都會訓練的。這類“大衆”目標應該可以不要寫進“教學目標”之中了吧?)

另外,內容與方法的整合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關鍵。在聽課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可以發現,如果一堂課的容量太多,就會處理不好細節,使訓練流於形式而學生學得並不紮實。在準備說課稿的時候,我理了一下我設計的訓練,就發現存在這樣的問題。於是,我將訓練內容進行整合,將省略號的擴充練習之“說”改成了“寫”,而將原本要“寫”的形式移到了此處。這樣一處理,將原設計中的兩個“說”(還有一處是用“流連忘返”說話)改成了一“說”一“寫”,並將寫的要求明確化,也圍繞了“總——分”這一重點展開。有機整合了修辭、構段於一處寫話之中,讓課堂精簡了,訓練也落到實處了。

課文是教學的主要憑藉,謹防步入教教材的誤區。明白了要教什麼,就可以從課文中找到可憑藉的依據,使之成爲學生學習的“扶手”。明白了怎樣教,纔可以將文本化爲學生的內涵,使之成爲課文與學生之間的可行“通道”。這關鍵是要爲具體的目標尋找與之相應的具體方法(這方法也可能是一組方法),使兩者相匹配。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