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父母的覺醒》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本文已影響 1.65W人 

《父母的覺醒》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父母的覺醒》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父母的覺醒》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父母的覺醒》讀後感1

拿到這本書,我認認真真的看了一遍“專業媒體權威推薦”,其中有一句“別奢望做完美無缺的父母”深深地映入了我的腦海裏。是啊,在孩子面前,我們都認爲自己是完美無瑕,無可挑剔的父母,“我們對孩子的主張、期望、權威與控制”,無非是在培養一個“迷你版”的自己,即使我們最有善意的動機,想要鼓勵孩子做最真實的自己,但很多時候仍舊會落入俗套,在不經意間將自己的計劃強加在孩子身上。

我需要覺醒,我需要改變,我需要好好學習這本書的精髓。

在第一章節中,“自負感”一詞貫穿全文。開始,我把“自負感”當成“自負”的詞意理解,讀完整篇章節,我才弄明白作者所提出的“自負感”是一種人爲製造出來的自我感覺,它主要是基於他人的意見而形成的,它是一種膨脹的自我感覺,近乎於虛榮。

回想這幾年在瀟然的教育上,我有沒有這種“自負感”?答案是肯定的。幼兒園時期,我盼着他能獨立,能自己穿衣,吃飯,上廁所。然而對於動手能力稍差的瀟然來說,媽媽的“期盼”是巨大的壓力,我常常因爲他不會穿衣,不會用筷子或是尿褲子而耽誤上學時間去責怪他;學前班時,他在學習20以內加減法中稀裏糊塗,完成不了作業,因此我批評他上課不專心聽講;一年級第一學期,我又常常因爲他字跡不工整、不好看而責備他。

現在回想這一切,我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我“將自己的主張和期望”投射在瀟然的身上,我將自己的計劃強加在孩子身上,而我卻沒有意識到,把我的思維強加給瀟然,對他的精神其實是一種桎梏。作爲父母的我們,“首先應當努力做到的是讓孩子享有身爲自己的權利,讓他們在自己的命運軌跡下生活,這纔是他們人格精神的真實反映!”

《父母的覺醒》給了我新的力量和方向,讓我在如何爲人父母的道路上繼續前行和修行。

  《父母的覺醒》讀後感2

文中最重要的道理說起來其實很簡單,即如果不經覺醒,那麼你童年時在父母那裏受到的傷害會進入你的潛意識,讓你失去真實的自我,而後,當你有了孩子,這些傷害又會在你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再現。因爲一旦孩子的某些行爲不幸觸到了你的痛點,你就會不自主地用失控的情緒去傷害孩子,而實際上讓你受傷的並非孩子本身,而是你自身潛藏的傷痛。舉個例子,如果孩子的拖延症會讓你大發雷霆,那麼你最好審視一下你自己是不是拖延症患者,如果是,那你要意識到你真正受不了的不是孩子,而是那個你不敢面對的自己,如此,你就應該知道,孩子的拖延症是需要糾正的,但你中立公正地去糾正即可,而不用對着孩子發怒————當然,你還要去糾正自己的拖延症。你發怒只會讓孩子受傷,如果孩子成年後也未覺醒,那麼這些傷痛就只好一代代蔓延下去。

實際上,潛意識裏的傷害不僅會傷害孩子,在此之前,它往往已先行傷害了我們的情侶、配偶,然而,因爲孩子的幼小和無助,他們往往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擺佈,也更容易受傷。但換個思路想,如果對覺醒認識地夠及時,我們其實可以在孩子來臨之前,在與情侶、配偶的親密關係中就開始自我療傷,因爲我們與伴侶來自不同的家庭,如果我們的傷痛點恰好不相同,能通過溝通互補療愈對方的傷口,那是再好不過的。然而有時情況並非如此,也許寶貝在你覺醒前已降臨人世,也許你和對方的傷痛點幾乎一致,也許你的配偶已經幫你治癒了一部分心結,然而更深的部分還隱藏在你的心中,直至孩子出世。這時我們就需要藉助孩子來爲我們療傷,因爲剛剛出世的孩子是一張白紙,他們最原初,也最本真,藉着這面最純真的鏡子,通過努力覺醒,我們也可以找到最真實的自己。

通過孩子找到真實自己的具體做法有些類似於我們常說的“尊重孩子”,但實際並不一樣,“尊重孩子”是我們拿捏着家長的權威,有意識地去給孩子一定的空間,讓孩子自行發展;而書中“覺醒”是指在精神層面上完全讓孩子自由發展,家長只觀察和陪伴,卻不以權威去指導孩子什麼。請不要誤解,這裏說的自由發展指的是精神層面,如果孩子的具體行爲有偏差,那麼父母必須及時糾正,比如你的孩子欺負別的孩子,比如偷東西,不按時睡覺等,那你必須立刻馬上拿出家長的權威,當即制止。而在面對愛好、專業、信仰及伴侶的選擇時,你應當相信孩子的本真,相信他們會選擇最好的,不要讓他們丟失真實的自我,並通過觀察他們找回自己的真實,從而形成父母與子女之間覺醒、良性互動的長幼關係。

實際上,在我看來,對於專業、信仰及伴侶的選擇是可以通過從小潛移默化的薰陶來慢慢引導的。你可以在孩子初中的時候就告訴孩子每個專業大致是學什麼的,對學習者有哪些要求,以後可以做什麼,發展前途在哪兒,如果轉方向大致又可以轉向哪裏,等等。而對於伴侶的選擇,他青春期的時候你們就可以多少觀察下週圍的親戚朋友,看他們的夫妻關係究竟是什麼樣的,然後告訴孩子爲什麼他們有些人是非常幸福的,有些人卻只能以分道揚鑣收場,有些人又是貌合神離,這樣孩子到了婚齡至少不會受騙。至於宗教,你當然也可以告訴他它們好的地方與不好的地方,然後讓他自己做選擇。

“我們接納孩子的程度同接納自己的程度成正比”,接納孩子,就是接納自己。挑剔孩子,實則挑剔的也是我們自己。如何應對孩子的錯誤,事實上也是我們對自身錯誤的應對。

正如作者例舉的,無論是對於我們“形象的、完美主義的、身份的、規範的、渴望控制的”種種的自負感,還是面對孩子“幼年期”、“可怕的兩歲”以及初中、高中的挑戰,父母的覺醒能夠使得孩子與父母的視線由對外在的關注與需索,走向內心的寧靜與強大。

現實就是現實。無論好壞。世上不存在“好運”與“不幸”,“生活中的一切境遇都是在爲精神的進化提供條件”。

“生活是用來體驗的,不是用來戰鬥和逃避的。”

當我們能夠超越“有所作爲”的生活形態和教養方式,不在汲汲於茫然的忙碌中時,不執着於生活“應該怎樣”的時候,生活的真相就漸漸浮出水面,與孩子一同享受、感受當下的幸福就來了。

而孩子,具備強大內心與精神動力的孩子,終將找到真正的自己。

悟到此節,如作者所言,書中的後半部分的應對策略反而不重要了。大乘在前,小乘就任意擷取罷。

父母覺醒的一刻,在每一個當下與孩子和諧相伴的寧靜從此開啓。

  《父母的覺醒》讀後感3

我從這篇文章中瞭解到《父母的覺醒》這本書是針對家庭教育中父母應該如何做才能成爲一名優秀的父母,全書都在講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做,是在喚醒父母建立一個觀念即:家庭教育不是針對孩子的教育,而是針對父母的教育。一提家庭教育,許多父母的誤區是:家長如何採取種種措施來教育孩子,使孩子成才。的確,家庭教育中孩子需要教育,但是,父母們要覺醒——家庭教育中更需要教育的是父母!古語說:“孩子不用管,全憑德行感”。

我們的祖先早就明白,孩子的教育不是父母對孩子的說教,而是指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無形的影響。換言之,就是父母要活成孩子的榜樣,時時處處做好自己,想到自己的言行對孩子產生的影響。有專家講:“一流的父母做榜樣,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三流的父母做保姆”。可見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母想讓孩子成爲什麼樣的人,自己首先把自己修煉成什麼樣的人,孩子不聽你怎麼說,而看你怎麼做。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

父母需要覺醒,不僅要活成孩子的榜樣,還要時時處處學會放手。讓孩子活成自己希望成爲的樣子,而不是父母希望成爲的樣子。

很多父母心疼孩子,愛孩子,對孩子的一切都包辦代替,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情,造成了“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冷”,使孩子失去了自我,變成沒有手腳,沒有嘴巴,沒有自信,沒有能力,更沒有思想的活植物人。變得麻木不仁,甚至沒有人性。這時,父母反過來抱怨孩子,這個不會,那個不行,甚至口不擇言亂給孩子貼標籤,什麼“笨蛋、廢物……”之類傷害孩子自尊的詞語一股腦往孩子身上貼,有的孩子默默承受着父母對他們的指責,抱怨;有的孩子就顯露出各種問題,變成問題孩子,令老師頭疼,家長痛苦。所以父母要覺醒,要學會放手,尤其在家庭裏,要把孩子當成家庭的一員,讓孩子學會承擔家務,在承擔家務的過程中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責任心。給孩子機會,讓孩子做他想做的事,把孩子推到前邊,父母在後邊跟着,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及時鼓勵幫助孩子,而不是包辦代替。

父母需要覺醒,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需要父母的呵護和尊重,作爲父母要明白,孩子的自尊心培養出來,孩子才能成爲一個真正的人。因爲有自尊心的孩子纔有羞恥心,有了羞恥心纔會有敬畏心,人有了敬畏心害怕他做壞事嗎?害怕他將來不能成爲大人、君子嗎?因此,父母對孩子的言行,一定要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而不是想打就打,想罵就罵,不顧孩子自身的感受,這樣的父母怎麼可能培養出有良知的孩子?所以父母需要覺醒,不斷地學習修煉自己,提升自己的素養,用自己的改變來帶動孩子的改變,用自己的心來喚醒孩子的心,用自己的靈魂來喚醒孩子的靈魂。

父母需要覺醒,學會無條件的接納孩子,無條件的愛孩子。每個孩子在成長中都會遇到這樣和那樣的問題。父母不能因爲孩子優秀就是我的孩子,就很愛孩子,孩子有問題了,他就不是我的孩子了,父母就討厭他,嫌棄他。父母要明白,孩子選擇我們做他們的父母,在某些方面是來喚醒我們的。父母們要明白,孩子的問題就是父母的問題,只有父母發現了自己的問題並改正過來,孩子纔會改變。“我是一切的根源,愛是所有的結局”孩子的一切問題都可以通過愛來化解。如果孩子的問題沒能解決,說明父母沒有了解孩子,不是這個孩子所需要的,孩子沒有接受到父母的愛,缺愛的孩子就會出現各種問題。世界上沒有標配的父母,也沒有標配的孩子,因此,父母要有一雙善於觀察和善於發現的眼睛,有一個智慧的大腦,及時發現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給到孩子所需要的,而不是父母自己想給的。

父母需要覺醒,孩子來到父母身邊,需要父母的陪伴,使孩子有安全感。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愛。父母陪伴孩子要像《牽着蝸牛去散步》一樣,以一顆悠閒地,寧靜的心來欣賞路邊美麗的風景,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父母不斷的鼓掌、讚美、欣賞、鼓勵……給孩子自信和動力,不斷地讓孩子豐富和強大自己的內心,慢慢地就變成了生活的強者。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還怕他不優秀嗎?

以上的一切都需要父母的覺醒,身爲父母我們沒有受過任何培訓,也沒有合格證,但是,我們要覺醒,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如何做一名優秀的父母,在孩子人生道路上,不但給孩子創造豐富的的物質條件,更要通過不斷的修煉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做孩子的精神領袖,做孩子一生的榜樣,引領孩子健康成長。

  《父母的覺醒》讀後感4

一直以來都想在如何與孩子相處這個問題上尋找突破口,但越是注意,往往每次都事與願違。11月17日,園裏組織了讀書會——《父母的覺醒》,僅僅是剛開始的兩章就震撼了我的心靈!讓我原本浮躁的心變得沉靜,這是一本有魔力的書!什麼是“自負感”?我要在這本書中尋求答案。

“教養孩子的過程就好比走鋼絲,一步走錯就會傷害一個小小的心靈;同樣,一個適當的鼓勵就可以讓他們在空中昂首闊步”。在與女兒的相處中我發現了這句話的真諦。在我眼裏,一件小小的事情是要給予一定的鼓勵女兒就會又快又好的完成,但是如果當時的我是帶着情緒的,不耐煩的,那麼她就會被我所影響。有一天,晚飯過後陪着女兒做作業,10以內的加減法,可以看圖計算,她很不認真,做錯了兩道題,我儘量控制自己的情緒,鼓勵着她仔細看題,認真計算,很快自己就發現了兩道算錯的題,可以看出我的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個溫暖的`擁抱都給了她莫大的信心!

“孩子只會忠於他的自我角色,全然不關心我們這些家長所揪心的事情。”當我要求她認真完成作業、認真練習舞蹈、認真完成鋼琴老師佈置的每次任務時,何曾想過我的女兒是不是喜歡着這各種各樣的角色呢?但是往往完成一項“任務”的時候她期待着我的反饋,期待着我的肯定。

可是當我帶着情緒去看原本很輕鬆完成的事情卻被她搞得一塌糊塗的時候,當我要爆發的時候,她膽怯地看着我,原本可以完成的事情卻怎麼也完成不了。所以正如書所說孩子是慷慨的,可以接納我的任何情緒,我的錯誤在孩子眼裏都是可以被包容和被原諒的,反過來爲什麼我就不能包容孩子在我眼裏所謂的錯誤呢?

育兒路上有太多的荊棘,撥開荊棘的時候也許會遍體鱗傷,但是荊棘過後何嘗不是一片蔚藍的天空!

  《父母的覺醒》讀後感5

“父母首先努力做到讓孩子享有身爲自己的權利,讓他們在自己的軌跡裏生活;如果父母想做到和孩子心心相印,就必須拋棄自我的優越感;孩子不需要父母的主張、期望、權威與控制,父母需要做的就是調整身心,在每一個當下和孩子們和諧相伴”——《父母的覺醒》

每一句話,每一個含義都深深的打動了我的內心,震撼了內在的自我。作爲新一代的父母,自認爲比我們的父輩更專注於孩子的教育、更懂得親子的互動、更願意強調尊重和平等。可是當讀完這本書,按照作者對於父母的建議去覺醒時,才發現作爲一個普通的,出生在那個時代的我,在自身成長的過程裏,從原生的家庭環境、父母和兄弟姐妹當中,在不知不覺中傳承了家庭的文化,攜帶了家庭成員的基因,也塑成了當下自我的性格(這就是本我);可是由於自身在學校、社會、工作和生活中的學習和成長,在改變性格的同時,更多的是隱藏了很多自己都不瞭解的本我。所以覺醒就是去發現和尋找潛意識的自我,讓潛意識走向前臺,勇敢的去面對和提升自我,既是作爲父母的我們成長的根本,也是我們確保孩子們能夠尋找到自我的保障。

作者薩巴瑞博士結合自己多年從事心理學研究的經驗,以及多年的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案例,首先強調了父母應該從心理上發現自我,才能真正的感受孩子、尊重孩子;從父母情感上追根溯源,才能夠好建立和孩子之間的深入感情,並在尊重和平等的基礎的教養孩子,並且成就自我。

一、“控制”和“接納”

“一旦開始追求長幼互動當覺醒和意識,我們就會感受到,無論我們到意圖有多麼的,以往我們的舊模式仍然會出現。”“覺醒”就意味着對我們和孩子之間發生及經歷的事情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穩定的情緒,按照現實的本來面目去接納和應對而不是嘗試去控制和改變。

回想自己的成長之路,再看孩子一路的成長,我們曾經都是父母擁抱在懷裏的寶貝,天真稚氣、純潔可愛、對大人依賴有加;再後來他們邁開小腿,在現實世界裏前行探索,滿腹狐疑的不斷追尋着爲什麼;最終離開父母,走向學校和社會,逐步形成了自我的性格和自我……父母見證了孩子的成長和變化,曾幾何時,父母爲了孩子的第一聲爸爸或者媽媽而熱淚盈眶,爲孩子們人生邁出的第一步激動不已,爲孩子收穫的第一個獎勵而興奮的夜不能寐,爲孩子如願的進入理想的中學而欣喜若狂…….

但在更多現實的生活和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一定伴隨着更多的不滿和失望,尤其是當他們計劃的成長之路遠離了軌道:他或她,因爲沒有得到滿足,而引發當着朋友的面頓足大哭時;他或她,把功課擱置一邊,卻沉醉於遊戲或者電視屏幕前時;他或她,因爲不專心上課或者逃課,父母被叫到學校的時……另一方面卻是當我們在工作上面臨了壓力,生活上又要面臨更多的忙亂時,於是身心疲憊,一路擁堵至家,辛苦的做好晚餐,然而孩子們卻一邊玩耍,一邊把飯菜搞的滿地皆是時……

有多少次我們能夠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用一種覺醒的態度告訴自己,我不是一個受害者“爲什麼生活會讓我如此不幸”,而更是一個倖存者“我怎麼樣利用這些不幸獲得更好的發展”,這樣在調整決定命運的人生態度上就尋找到了自我覺醒的力量。如何放棄虛榮心、控制慾去影響和改變孩子,而是更好的接納和接受一個孩子們的本性,並且用一種積極和“覺醒”,這樣纔是真正教育的開始。因爲只有父母能夠安頓好自己的身心,才能夠真正的幫助孩子去成長。

終於找到了,讓我慰籍自己的學術理由:在任何時刻學會用一顆平常的心,對待和接受孩子的好與不好,而無需再控制孩子按照自己的計劃和意願行事。

二、自負和平等

“我們的孩子只會忠於他的自我角色,那時候,他們全然不關心我們這些家長所揪心的事情。在他們的眼裏,有沒有優異的成績和特長,渾然不覺。孩子不會心思沉重的看待世間各種事情,只會扎進經驗的王國裏,對任何冒險都願意放手嘗試一番”。

是啊,就是因爲我們一路走來,也許遇見了非常多的困難和問題,也許走了很多的彎路和挫折,也更因此收穫了知識和財富,所以我們在孩子面前就有了更多的自負。自負的我們,期望孩子能夠達到預期中的那個他,期望孩子能夠避免自己曾經走過的彎路,理由是因爲我們的深愛,可是這種不對等的愛、充滿期許和回報的愛,恰恰讓我們和孩子之間形成了不平等的關係,也造就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無形的溝壑,溝通的障礙就此形成。

即使我們有最善意的動機,想要鼓勵孩子做最真實的自己,可是我們越想幫助孩子,自負感超強的我們就越想控制孩子的思想、行爲和做事情的方式和計劃,失衡的天平即刻會阻礙我們和孩子的良好溝通,因爲我們不是在培養一個“迷你版”的自己,而是在塑造一個真正的靈魂,否則長幼關係每每會被封鎖,而不是激發和激活了孩子的精神。

三、綜述:和孩子一起成長

多年前,我不太想要孩子,一方面自己沒有長大,貪玩;另一方面,感覺要了孩子感覺比較麻煩,讀書、教育持久並且繁瑣。後來要了孩子之後,讀了多本育兒的書籍,尤其是WilliamDamo的兒童心理學手冊,發現對孩子或者一個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塑造,原生家庭的文化和父母的影響是及其深刻和重要。讀完,才發現我堅持的好個性和爸爸的性格緊密相關,急躁的脾氣也在成長的過程裏,模仿和學習我的爸爸。那時才猛然發現,與其說培養和教育孩子,倒不如陪伴孩子事實上,就是一個自我學習和完善的過程。所以那時我的MSN的名字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長。我想這也許,就是特別認可《父母的覺醒》這本書的中心含義吧,所以閱讀之後,內心久久無法平靜,因爲本書直擊我的內心,再次激發了早期爲人父母時的衝動。

成人的性格一旦形成,變化的速度和改進的節奏是相當的緩慢,就複雜而言,從個人素養、工作的環境、經濟的狀況、生活的氛圍、家庭的壓力等;但簡單的講,懶惰是人的天性,改變和成長就意味着從舒適區走到另外一個陌生,甚至需要痛苦的付出的過程,所以自己在隨後爲人父母的多年經歷裏,工作、創業、移民和對未來的不確定形成的無形的焦躁,讓我成爲一種不願和孩子一起成長改變的理由,感謝《覺醒》這本書,重新喚醒了沉睡和懶惰的我,重新審視,自我進化。

孩子們已經在長大,但是我的人生之路還充滿了很多的期待和精彩,所以多一份變化和付出,就多一分收穫,更何況能夠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去成長、去變化又是多麼的美妙和令人期待啊,《覺醒》給了我新的力量和方向,繼續前行和修行。

四、反饋

也許因爲讀書和理解的功力不夠,也許是功利在作怪,總想從書中發掘一些改變和改進的方法,好像是本書中比較欠缺的地方。另外,本書雖然用詞精準,文采超越一般學術文章,可是總體感覺全書的結構和邏輯上沒有特別的清晰。

  《父母的覺醒》讀後感6

與《父母的覺醒》這本書分離已經是兩週以後了,這也是我第三次提筆企圖寫下我當下對《父母的覺醒》這本書的讀書體會。第一次是現場的分享,第二次是衛老師催交作業的時候趁興寫下了兩段文字後夭折了。事不過三吧,今天有時間坐在鍵盤前敲打敲打,說說此感。

去讀書會是蓄意已久的一種想法,看段老師每週發出的讀書會邀請,也看到段老師在追名逐利的今天能對心理教育如此的用心,衛老師的親身經歷又和這些附中版本的媽媽們如此吻合,而那些時間也正是自己空虛之餘內心表現一片慌亂。終於在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的那一天緣份般地走進了讀書會,這段緣綿長情深。

初進讀書會的忐忑,沒有一個熟悉的面孔,不知道如何開始自己在這個團隊的重新呈現,遮掩着自己內心情緒的翻江倒海,終於很快就在第二次讀書會分享時含着焦慮和不安表露出來,情緒是不會騙人了,只有情緒纔是你真實的表達。到第三次再來讀書會的時候,已然不是原來的滿懷期待,竟然在來的路上會徘徊,他們是否覺察到我的情緒,他們一定會笑話我的不成熟,我不知道該如何再次融入。正如衛老師說的,收費本身也是一個約束,既然交了錢,也是應着自己的初衷而來,還是要面對的。有了這樣的想法,在以後的交流中,沒有了太多的顧慮,真誠地表達自己所想,共情於書友的分享,這一面面的鏡子在逐漸照亮我平淡的心靈,真的真的慢慢地會和這個團隊融爲一體。

接下來劇透一些自己的經歷吧,人生匆匆四十餘載,經歷於各種親情、友情、愛情,更多的是對社會的理解和認知,當亭亭玉立的十八少女展現於面前的時候,突然有一天,你不知道如何面對她,你不再瞭解她更多,她似乎已不再想依靠你的肩膀,甚至你畫下的路對她來說已不再寬廣。

孩子的彷徨和媽媽的無奈,甚至自責於自己曾經有無數次不經意中以愛的名義對孩子的傷害。這些日子過得確實是有些落魄,衛老師提醒我要注意自己的情緒變化,我努力把自己打開,找大學同學暢聊,找衛老師解疑,更多做的是充分的思考,我在很短的時間內象餓極了一樣在心理學知識裏尋找我想要的,也是對心理學的一種喜歡吧,曾奇峯的精神分析課程、《父母的覺醒》解讀、如何消除原生家庭的影響、楊瀾說、開講啦等有聲書籍。

我用行動告訴女兒媽媽在學習,媽媽在努力,每天裝出一副內心充實的樣子。可是當每一次關係的轉機又會迎來一些新的小矛盾,就和考前突擊一樣,臨陣磨槍,看來還是會顯得不足,火候還是得慢慢的燉。當然我也不是不講道理的媽媽,能被女兒做爲知己深夜談話到二點,這真的是很難得的相處機會,平常裏性子急的我也需要在和女兒交流的時候大腦飛快運轉,體會她的不易和難處。看到女兒最近狀態越來越好,但對學習卻似乎沒有那麼上心了,一次次的想試探也被老公及時的制止了,我們要的是孩子真正的快樂和來自於她自己內心充沛的精神動力。於是我還需要不斷溫柔,耐心等待這香花開。

當孩子們都奮鬥在高考前線的時候,我於上週帶女兒去了美麗的威海,劉公島上空藍藍的天,坐上纜車一覽城市與海的風景,和女兒提着鞋子來回走在海邊的浴場,現在想起來會激動起眼眶的淚花,這纔是我們真實的生活,有我,有女兒,有海,更重要的是還有無盡的言語。隨後,我帶女兒在濟南參加了大學畢業二十週年的同學聚會,我感動於當年的宿舍、食堂和小路,甚至我們在原來的教室、原來的位置召開的一場別開心面的主體班會,還有驕人的同學們一個個發自內心的感慨和祝福,女兒一直參與其中爲我們拍照,聆聽和體會於我們的感受之中,相信她會對自己的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所以此行無悔。

所有這些都和讀書會密不可分,兩個半月的時候足夠讓我發自內心的一些覺醒。女兒問我醒了沒有,我答,我會一直走在覺醒的路上。早上聽書的時候聽到這樣的一句話:家長迷亂,孩子如何清醒?所以我們學習,我們覺醒,我們努力,改變會慢慢的到來。很期待我們一起走在少有人走的路上的風景,攜手同行,來日方長,願你我如願前行。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