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關於燦爛千陽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本文已影響 3.45W人 

關於燦爛千陽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關於燦爛千陽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燦爛千陽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燦爛千陽讀後感1

用兩天的時間,看完了《燦爛千陽》。依舊如讀《追風箏的人》一樣,開始是一種對異域截然不同命運的窺探,最後卻是無比的震撼和慨嘆。不過,兩者應該還是有區別的。我個人認爲《追》是一個故事,《燦》則是一個社會。故事可以很精彩,很動人;社會只能是真實,真實得殘忍。

“燦爛千陽”這個名字,很不錯。來自於四百年前的一位叫做主的詩人的詩句:“喀布爾每條街道都令人目不轉睛,埃及來的商旅穿行過座座市場。人們數不清她的屋頂上有多少輪皎潔的月亮,也數不清她的牆壁之後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一千個燦爛的太陽,本是詩人最慷慨的盛譽,可它怎能敵得過時間的變遷,敵得過人的慾望呢?戰爭,爆炸,襲擊衝突,政權更迭,難民營,對婦女的壓迫制度,飢餓,顛沛流離。書中的種種,讓誰都相信,“縱然有一千個燦爛的太陽也不足以再用它金煜的光芒去照亮它陰影憧憧的洞穴,用它稠濃的溫暖去掂量它罪惡砭骨的淒涼。”是的,美好的歷史,在現實面前,只能是遙不可及的神話,這點,我堅信。

兩個主人公,都是極其不幸的,但相較而言,我更同情瑪麗雅姆。萊拉有過幸福少年時代,尤其是與父親和情人塔裏克的相處,更是留下了永遠的甜美回憶。萊拉也有依靠,或是等待,無論是她和塔裏克的私生女,還是她和拉希德的兒子,都是她生活的依靠,抑或希冀。萊拉更有幸運的結局,和自己相愛的人相守,做自己認爲有意義的事,以完成父親的遺志。這一切,瑪麗雅姆都沒有。作爲私生女,瑪麗雅姆從一出生,就失去了一切,沒有幸福,沒有未來。

如果她能遵循母親那番“幸福不可得”的教誨,也許悲慘會來得晚一些。可是她幻想了,幻想着家庭,幻想着幸福。結果呢,母親自殺,父親匆匆把她嫁人,或者說是丟棄於人更爲恰當!當然,如果能生個孩子,哪怕是女孩,命運還是會有轉機,可是偏偏又是習慣性流產。至此,悲慘命運徹底沉入了地獄深淵,永無天日。

萊拉的遭遇,讓我冷冷的悲嘆,可瑪麗雅姆的一生,卻讓我靜靜地生疼,無論是她和父親的關係,還是她最後做出的選擇。說實話,對於他父親扎裏勒,我很難理解。一邊,將女兒棄養在泥屋裏,絕情而殘忍;一邊,又是每週四準時探望,小禮物,講故事,釣魚,那麼溫馨,那麼美好。一邊絕決地將女兒棄之於人,一邊又在生命的最後,跑到女兒家門口,苦苦地等待。扎裏勒最後的那封信,讓我差點掉眼淚,也讓我突然明白了,扎裏勒之前,其實是始終懷有贖罪的心的,可是贖罪求的是心安,它不能等同於共同生活,更何況,那將對現有的身份、地位、家庭帶來怎樣的衝擊。

瑪麗雅姆最後勇敢的選擇,沖垮了我所有的堅持。爲了挽救萊拉,她會用鐵杴結束了拉希德的生命;爲了成全萊拉和塔裏克的幸福生活,她會去法院自首;而走向生命的最後,面對砍頭,書中如是寫道:“當她即將離開世界的時候,她是一個付出了愛也得到了愛的女人。她以朋友、同伴、監護人的身份離開這個世界。以母親的身份。她終究成了別人眼中的重要人物。”這到底該是怎樣的一種蛻變呢?

  燦爛千陽讀後感2

萊拉,讀過書,受到過她爸爸關於女性應該平等的思想薰陶,在當時算是比較前衛的思想,爲了塔裏克的孩子,甘於嫁給暴虐的大叔拉希德,有了第一次抗爭逃跑雖然失敗。生了第二個孩子之後,感覺也慢慢死心了,畢竟在那個環境下。碰到了塔裏克,知道了當初的一切都是騙局,隨着瑪裏雅姆的自我反抗犧牲,萊拉跟塔裏克去了一個無憂無慮的地方。當國家有了一絲復興的希望,又燃起回到故鄉落葉歸根的想法。這是一個內心有思想火苗的女性,她的結局算是比較讓人欣慰。

瑪麗雅姆,悲慘的身世,導致了在拉希德家忍受了幾十年,變成一個傳統的阿富汗女性,自卑的身世,對父親懦弱的絕望,她只能依靠拉希德,忍受着各種折磨。因爲孩子,跟萊拉才相知相熟,以致於後面爲萊拉犧牲。一開始是懦弱的,自私的,當她錘死拉希德的那一秒,她應該釋然了,幾十年的壓抑屈辱釋放,爲了孩子不憎恨於她,也爲了給萊拉母子們一個沒有顧慮的未來,選擇扛着。心痛並且敬佩這個角色!

扎裏勒,懦弱不敢承擔責任,害怕影響他的名聲,放棄了他的女兒瑪麗雅姆。雖然最後提到他一直在懺悔,我從一開始就知道他內心其實非常愛瑪麗,只是他的懦弱導致了很多事情的抉擇都不是他自己的真實想法。這樣的人一直活在自己的道德審判下,中間他去找女兒,好像也是因爲他的幾個老婆去世了吧,沒人給他壓力了。希望我們不要做一個逃避的人,just face it, 從心。

拉希德,不做評價。捏造塔裏克過世騙萊拉給他生孩子,挺噁心的。典型的大男子主義,當時社會的產物。暴虐。

阿富汗戰亂一直是在電視新聞聽到過星星點點,讀完這本書很慶幸處於和平的社會環境,雖然有一些體制還有環境的不足,那些都需要我們慢慢努力。

  燦爛千陽讀後感3

纔看時會覺得瑪麗雅姆是一個改變命運的人,對生活的不甘,想要改變現狀、以爲父親能讓她改變現狀,其實這是她走向深淵的開始。以爲拉希德會對他好一點,開始是有期望,經歷懷孕、流產,拉希德終於有使用暴力的理由了,瑪麗雅姆由一個青春少女到中年婦女,每天都生活在暴力中,還有精神上的折磨。你說要是她沒有鼓起勇氣去找自己的父親,好好和娜娜生活,會不會有不一樣的人生呢,如果娜娜讓她認識到父親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會不會人生過得又不一樣呢。對我來說,這裏就是我的終點,兩個毫無相關連的人,最後是爲了記起她,去了她生活的地方。當他父親來她時,瑪麗雅姆要是沒有那麼激動或憤怒,靜下心來聽他父親講、或是看了信封,那到死時也不會遺憾父親對他所做的事,但錯過了就是錯過了,一切不會重頭開始,懺悔來得太遲了。人們數不清她的屋頂上有多少輪皎潔的明月。

也數不清她的牆壁之後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當黑暗籠罩你時,不要放棄,總會過去、當黑暗過去時,你也許會忘,但在你心的角落處留下一個位置,裝備你那些心要。

  燦爛千陽讀後感4

起初吸引我的是這本書的名字,《燦爛千陽》。讀起來,彷彿能感受到一種蕩氣迴腸的力量。彷彿看到被烏雲籠罩的大地上,頃刻間灑下無數道光輝。我曾以爲它會是一篇多麼美好圓滿的故事,然而它裏面卻充斥着戰爭、暴力與死亡。但在這些苦難的背後,卻有兩位女性靠着愛與希望,完成了對他人對自我的救贖。這種在絕境中迸發的女性力量,給我們帶來一場聲勢浩大的靈魂洗滌。

《燦爛千陽》是胡尼塞繼《追風箏的人》之後又一部經典著作。這一次,作者完全站在女性的角度上,以阿富汗三十年的戰亂爲背景,講述了兩位女性,瑪麗雅姆和萊拉在經歷了悲慘的遭遇後,成長的故事。不同於其他作者筆下美麗智慧的女性,瑪麗雅姆和萊拉身上最突出的特點是堅韌與抗爭。她們身上所受的苦難是整個阿富汗衆多女性的縮影。在那樣一個男權社會裏,一夫多妻制是合理的,女人不可以在沒有男人的陪同下獨自外出,甚至家暴也是法律許可。而瑪麗雅姆和萊拉的反抗精神是胡尼塞寄予這個國家的希望。

故事中的.第一種救贖是萊拉對瑪麗雅姆地救贖

瑪麗雅姆地出生在外人眼裏似乎就帶有罪過。她被人稱爲“哈拉米”,也就是私生子的意思。這就代表着她生來就必須要進行一場被救贖或自我救贖的的過程。由最初的憧憬到絕望再到最後的反抗,瑪麗雅姆是本部作品中心路歷程最爲坎坷的一個角色,所以也是最能體現希望與救贖的力量的一個角色。

瑪麗雅姆十五歲的時候對未來充滿着期望。它每個星期四都激動地坐立難安,因爲她期待着父親的到來。她想要去上學,因爲她渴求着與那些名正言順的孩子一樣的生活。然而在她被迫嫁給拉希德後,這一切都毀滅了。她對父親的徹底失望使她相信了母親對這個世間的指責。面對拉希德的暴力,瑪麗雅姆在一種極端的自我否定中逐漸消沉。就在瑪麗雅姆逐漸向現實妥協時,萊拉的出現給瑪麗雅姆帶來了希望與光亮。萊拉和她的孩子讓瑪麗雅姆感受到了親人之間的溫暖。萊拉鼓勵瑪麗雅姆逃脫拉希德的控制,使她看到了可以掌控自己生活的希望,並最終獲得了救贖。這便是兩位女性在絕境之中,用愛與希望,用兩顆真誠的心相互依靠的力量。

第二種救贖是瑪麗雅姆的自我救贖

胡尼塞筆下的救贖不是哀悼過去,也不是改變過去,而是我們對自我的一種重新認知。在這種認知過後,我們能化痛苦爲前行的動力。正如瑪麗雅姆,在經歷了無數痛苦之後,她終於理解了母親娜娜是在用一種偏執的方式保護她。她也不再陷入無端的自責中,而是將全部的愛與精力獻給眼前的,唯一可以帶給她希望的萊拉身上。瑪麗雅姆敢於直面過去,開始憧憬新的生活,這便是她自我救贖的開始。

瑪麗雅姆從對拉希德的恐懼到最後拿起鐵鍬殺死拉希德,瑪麗雅姆完成了對自我的救贖。在瑪麗雅姆柔弱的外表下,因爲希望與救贖,而內心產生了一種不可毀滅的力量。最後瑪麗雅姆坦然的接受死亡,因爲此時的她明白,她終於可以獨自面對生活中的一切苦難了。她理解了母親的痛苦,理解了父親的無奈,也理解了自己不可選擇的命運。她也真正理解了生命,那就是用自由的方式,有意義的活着。

從瑪麗雅姆和萊拉身上,我們感受到了希望與救贖的力量。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就像月光照不亮的瀝青路,那是因爲瀝青將月光反射,用堅硬的外殼拒絕了月光的柔軟。而希望與救贖就是打開隔閡的那把鑰匙。願我們都可以在希望與救贖中,去勇敢的直面血淋淋的過去,打破對生活對人性的偏見,去學會如何成長以及如何去真正的愛別人。

  燦爛千陽讀後感5

大多數的人生活在平凡無奇的軀殼裏,無需承載巨大的痛苦,無需釋放拯救自我的光芒。當你淚水漣漣,你就已經衝破了對這個世界狹隘的感知,經歷一場精神的洗禮。

“終其一生,我們只爲尋找最初失去的那個人”,那個人是誰?我想,對於瑪麗亞姆,最初失去的那個人是勇敢的自己,那麼多年的屈辱,那麼索然無味的生活似乎麻木了瑪麗亞姆對美好的渴望。儘管經年累月的灰塵掩蓋了瑪麗亞姆的善良與勇敢,但灰塵背後的靈魂永遠在等着某雙愛的雙手拂去塵埃,萊拉和塔裏克的女兒阿茲莎便是那雙爲瑪麗亞姆拂去塵埃的雙手。尚在襁褓中的阿茲莎緊緊拽着瑪麗亞姆的手,無聲甜美的笑容像清風一樣吹動整個夜空的寧靜,直擊瑪麗亞姆的心靈。她一定告訴過自己,萊拉搶了自己的丈夫,是的,她掙開了阿茲莎的雙手,在小女孩開始啼哭之前又將手放了回去。“你想從我這裏得到什麼?”此時此刻,奉獻與愛像決了堤的洪水一樣傾瀉而下,直至生命的結束。

書中除了瑪麗亞姆和阿茲莎純粹清涼的愛,瑪麗亞姆和萊拉的感情如浩瀚星空一般無邊無際又徇麗多彩。當萊拉爲了保住和塔裏克的女兒阿茲莎嫁給六十多歲的拉希德後,瑪麗亞姆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痛恨萊拉,萊拉則對瑪利亞姆充滿愧疚,同時苦苦忍受着那些無法訴說的壓抑。她們爲了小事爭吵,大聲咒罵,同時雙方因糟糕壓抑情緒的釋放而感到莫名的輕鬆。在那個男權至上,女人只是生育機器的環境中,兩個女人最終因爲彼此一樣悲慘的命運相互憐惜,她們共同分擔家務,共同對阿茲莎投去愛憐的眼神。她們言歸於好的那天早晨,像瑪麗亞姆十五歲以前的生活一般充滿詩意,也像萊拉十四歲以前和塔裏克在一起時一般浪漫。

拉萊說:”我們去外面喝杯茶怎麼樣?“"我可沒那麼多時間,還有很多碗要刷呢?"”我們等會可以一起刷,就喝一杯。“她們喝了三杯,從此,我們可以看見在戰爭的廢墟中,兩個女人聽着火箭彈的爆炸聲在自家的院子裏喝茶,坦誠相對。如果說,阿茲莎拂去了蒙在瑪麗亞姆靈魂上的塵埃,那麼萊拉就是那個與瑪麗亞姆靈魂共舞的人。她看到了拉希德眼裏的殺意,她不能讓拉希德殺了萊拉,拉希德必須死,沒有任何懸念,這是唯一的一條路,儘管這條路會讓瑪麗亞姆付出生命的代價。她很鎮定,彷彿這麼多年終於得到了解脫。瑪麗亞姆說:”我想要的你們都給了我“,她沒有孩子,以爲這一生只有忍耐不會得到幸福。這不是一般的英雄主義,當押送瑪麗亞姆的小夥子問她:“你怕嗎?”瑪麗亞姆說:“是的,怕得發抖”。生命到任何時候都是可貴的,生命的失去永遠令人感到悲傷。

塔裏克回來了,他實現了他的承諾——回去找萊拉,像所有那些偉大的愛情一樣,衝破現實的種種障礙,拋開種種世俗,步步追隨愛人左右,雖然不似從前無憂無慮,但也能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如夢如幻。無論戰爭帶給他們多少毀滅與傷害,家鄉的人兒最終回到了故土重建家園,帶着那不可毀滅的愛告訴那些孩子,昨天的希望,今天的美好與明天的幸福。

時隔五年,繼《茶花女》後,國外的小說再次擊中我的淚腺,同樣是糟糕的境遇,同樣是偉大的女性,向那些散發着愛的光芒的人們致敬。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