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鄭人買履》讀後感(精選9篇)

本文已影響 2.25W人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鄭人買履》讀後感(精選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鄭人買履》讀後感(精選9篇)

  《鄭人買履》讀後感 篇1

今天,我讀了一則寓言,叫作《鄭人買履》。裏面說有一個鄭國人要買一雙新鞋,於是他先在自己的家裏量好了腳的尺碼,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等到去集市上買鞋的時候,卻發現自己忘了帶尺碼來。看着手中的鞋子,他遺憾的說自己忘了帶尺碼。於是,又急急回去取尺碼。可是等到他取得尺碼,再度返回的時候,集市早已散了,自然,他也沒能買到新鞋子。有人問他:“爲什麼不用腳試試鞋呢?”他說:“我只能相信尺碼,腳卻是不敢相信的”。

看完後,對於固執的鄭人,你會是一笑而過嗎?

這則寓言故事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做事不能拘泥於形式,要注重實際,不要恪守成規、死守教條,要靈活且懂得變通。

其實,在日常的生活中,也還有這樣的“鄭人”。譬如說我吧:老師爲了讓我們從小培養好的書寫習慣,規定我們不得用水芯筆寫作業,只能用鋼筆。可是有一天晚上,我忽然發現書包裏沒有了一支能用的筆——在我的摧殘下,它們都不能爲我服務了。這時,時間已經較晚了,媽媽拿出了一隻水芯筆,要我今晚先這樣用着。可是,我堅決不同意,擺出一副沒有鋼筆就不寫作業的樣子。媽媽氣極了“這麼晚了我上哪兒去給你買?放學那麼早,爲什麼都沒聽你說起?你再這樣我就要打人了啊!”雖然害怕捱打,可我還是坐那兒不動。最後,媽媽沒有法子,只得給姚老師打電話,最後在老師的聖旨下,我才接過水芯筆開始今天的作業。

像這樣的一些事,還有很多。媽媽說:我就是那個鄭人!就是一頭不知變通的牛!

我們有很多東西需要堅守,但是,在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卻需要做到靈活機變,以其更好的完成自己的目標。希望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我能夠更好地體會、運用這些,不再做那個固執、彆扭的“鄭人”。

  《鄭人買履》讀後感 篇2

今天老師給我們講了一篇文言文《鄭人買履》。我聽明白之後脫口而出:“他真傻呀!用腳試一試就可以了,非要回家去取尺碼。他怎麼不知道變通呢?”

《鄭人買履》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鄭國人想買鞋,他拿尺把腳量了一下,放在了座位上。他在集市上選好了鞋子後纔想起來自己忘了帶尺碼,於是就想回家去取。賣鞋的人讓他試一試合不合腳,他說只相信尺碼《鄭人買履》讀後感《鄭人買履》讀後感。等他從家裏回來,集市散了,賣鞋的人走了,他沒有買到鞋。

這個人沒有買到鞋是因爲他不會變通。又不是給別人買鞋,給自己買可以先試一試,合適就行了,這樣就能買到鞋子。由這件事我想到了在金童上英語課時的一件事

我旁邊的同學忘記帶書了,我說讓他和我合看一本,他堅持說要看自己的,非要他媽媽回家去拿。他一直在念叨書怎麼還不拿來《鄭人買履》讀後感作文。心思全用到他媽媽拿書那兒了,因爲他家離得遠,等他媽媽拿來書時都下課了。這一節課他都沒有聽講,耽誤了學習。看誰的書都能學到知識,自己的書沒拿,爲什麼還非得等着看自己的呢?

在生活中,遇到事情的事情我們要學會變通,要多想辦法,不要像買鞋的鄭國人一樣被人笑話。

  《鄭人買履》讀後感 篇3

今天,老師教了新課——《寓言兩則》,其中《鄭人買履》讓我們感觸很深。

鄭人買履講的是有一個鄭國的人想買鞋,於是他將自己腳的尺寸量好,順手將尺寸放在了座位上。後來他到集市買鞋時,已經拿到新鞋了,忽然想起自己沒有帶尺寸,就對鞋主說:“我忘記帶尺寸了。”返回家裏拿尺寸。再回來時,集市已經散了,自然也得不到鞋了。別人問他:“你怎麼不用自己的腳試試?”他說:“我寧肯相信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讀後,我們感受多多。我們不僅爲鄭人的愚蠢感到可笑,還知道了文章的深刻含義。文章中的鄭人沒有自信,頭腦簡單、死板,迷信教條,不尊重客觀事實,所以買不到鞋。這是寓言中虛構的,但是,生活中是否也有這樣的縮影呢?

這個問題肯定關係到我們自己,我們也是這樣。比如說,手裏拿着自動鉛筆做作業,出去喝一杯水後,再返回來,白癡性地發現我們的自動鉛筆不見了。找來找去,大喊大叫,問媽媽,媽媽發現了新大陸般:“自動鉛筆不就在你們手上嗎?兩個笨蛋兒!”

對誒!把我們手心握得出汗的東東是什麼?自動鉛筆啊!看來我們也是鄭人啊!

朋友們,請吸取鄭人的教訓吧,不要讓身邊的那隻“寶劍”丟失。

  《鄭人買履》讀後感 篇4

如果你去買自己的鞋,是事先量好尺寸,拿着樣本去,還是直接去試穿呢?肯定是去試穿,因爲這樣省事還能知道是不是合腳。可《鄭人買履》中的鄭國人不這樣想。

一天,鄭國有個人想去買一雙鞋,到了集市,發現自己沒有帶事先量腳的尺碼。於是他回家去拿。等他趕回來時,集市已經散了,鞋子沒有買到。過路的人瞭解了情況後問這個鄭國人:“你爲什麼不用自己的腳去試試鞋子呢?他說:“我寧願相信尺碼,不相信自己的腳。”讀完這個故事,我覺得這個鄭國人是在太愚鈍了,怎麼不知道變通呢?

我不由想起最近看過的《刻舟求劍》中的楚人了。楚國人的劍不小心從船中掉到水裏,他在船邊上刻記下掉下劍的位置,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到岸後,這個楚國人從他刻記號的地方跳到水裏尋找劍,當然沒有找到。船已經航行了,但是劍不會隨船前進啊。不知道變通,愚鈍的人會永遠做愚鈍的事。

我們都欣賞砸缸救人的司馬光的善於動腦,都笑話那個不知變通的鄭國人,所以我們要學習司馬光的善於思考善於變通,不要像買鞋的鄭國人和尋劍的楚國人一樣被人笑話。《鄭人買履》這個故事讓我知道做事情要學會變通。

  《鄭人買履》讀後感 篇5

今天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和他一起讀了一則寓言小故事《鄭人買鞋》,愚蠢的鄭人讓孩子哈哈大笑,卻也給了一定的思考,下面我談下自己的讀後感。

文章講的是一個鄭國人原來的鞋子壞了,於是他就想去買一雙,他讓自己老婆量好了原來的鞋的尺寸,寫在紙上,準備去買一雙一樣大小的,但是,當他趕到集市時,發現因爲心急沒帶那個紙,於是就想回家去拿,賣鞋的老闆聽到原因後,對他說,你爲什麼不自己試試呢,那樣就知道鞋子合不合適了啊?

這個故事對於我們爲人做事是有一定的啓迪的,鄭人的做法在我們今天看來自然是愚蠢的,但是這種做法的內核在今天我們進行工作時仍然存在,那就是不相信自己,不敢嘗試,只想着有規矩可循,有辦法可依,從而不敢創新,結果耽誤了事情完成的最好時機。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雖然很多事情已經有了前人經驗的總結,但是也有很多事情都是充滿着未知的因素,做事情的時候我們要視實際情況來決定,不能因爲這件事以前有過成例,就失去了創新的勇氣,那樣我們的世界就會停止了前進的腳步,我們的工作也就會推進的很慢,當然,我們也不是要任何事情都要打破常規,畢竟前人的經驗是我們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我們應該在一些特殊事件上,採取一些符合科學規律的非常規的辦法,就好像鄭人一樣,買鞋沒有帶尺寸,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腳來試出一雙合適的鞋的,而不必花費無用的時間和精力回家去取所謂的尺寸,所以我們在進行一些工作時,不要墨守成規,降低了效率,這就是我的讀後感。

  《鄭人買履》讀後感 篇6

在寒假中,我閱讀了許多古文小故事,其中的一篇故事令我受益匪淺。

這篇故事的名字叫做——《鄭人買履》,講述了一個鄭國人想去買鞋子,事先量好了自己腳的尺碼,等到了集市選好鞋子後才發現忘記帶尺碼了,只好回家去取,但等他返回集市時,集市已經散了的故事。

在《鄭人買履》這個故事中,那位鄭國人發現自己沒有帶尺碼,準備回家取時,周圍的人十分不解地問他:“你爲什麼不試一試鞋子合不合腳呢?”他卻理所當然地回答:“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願意相信自己的腳!”從這篇故事中,我明白了我們做事不能過度的墨守成規,更不能不考慮事實。說明在生活中如果總是循規蹈矩、不思進取,終將會是一事無成。

有一位名人,他的名字叫做魯迅,他原先想成爲一位醫生來“救國”,可後來他下定決心,棄醫從文,用筆喚醒了人們。如果魯迅先生當時依舊規行矩步的學醫,他將不會成爲“中國人的脊樑”。

古人云:“變或可存,不變則削,全變乃存小變仍削。”懂得變通在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想奉勸大家學會變通,不要成爲一個“老頑固”。

  《鄭人買履》讀後感 篇7

我讀了《鄭人買履》這篇古文,它的中心也就是主要內容是借用一個寧可相信自己腳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腳的鄭人諷刺墨守成規、迷信教條、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

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爲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太多太多像這樣的人了,只是我們沒有注意到而已,比如: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等等……總之是我們的長輩的大部分都是這樣的人。舉個例子,就像我看過的一個故事叫做《皇曆迷》它介紹一個什麼事情都看皇曆的人,可是到最後這個人差點就死了。

我要告訴你們的是一個人做事不要墨守成規、迷信教條、不尊重客觀事實,否則就會像那個皇曆迷一樣,嚴重的話可能會死人的,所以我勸你們還是不要墨守成規、迷信教條、不尊重客觀事實的.好。

  《鄭人買履》讀後感 篇8

從前鄭國有一個很愛勞動的人。有一天他做完活回到家,突然感到腳掌很痛很痛。坐下一看,他驚呆了——自己的鞋又破了,腳掌也被磨得通紅了。他氣憤的自言自語到:“真見鬼,們村市場上賣的鞋質量都太差了,看來一定要到縣裏的市場上買鞋。”他準備去市場上買鞋,但是他生怕自己的腳試錯鞋。因此他花了一些時間用上好的線在自己的腳上左量量、右量量……最後他把自己量得最合適、最滿意的那段線標好記號放在座位上。這樣他忘了拿尺碼就踏上了去縣裏市場的路……他好不容易到了縣裏的市場上,他東張西望、東奔西走找到了一家質量良好的鞋店,左選挑右選終於找到了自己最中意的鞋。正要付錢時,賣鞋的人迷惑不解問到:“難到你不想試試鞋的大小嗎?如果不合適豈不是吃虧了嗎!”那人一聽,想起量好的尺碼,他一面誇賣鞋人有好心腸,一面伸手去撈衣包。可情況不妙——他翻遍了衣包就是沒找到尺碼,他只好向賣鞋的人說:“我忘了拿尺碼了,一會再來買!”然後使勁跑回去拿自己的尺碼。當他拿到尺碼重反市場時沒商人再等他了,農民和賣鞋販們都走了。他難過的看了看鞋,鞋上又多了一個大洞……這會兒一個打更的人見他在夜色中徘徊,問他深夜了還在這幹嗎?他說:“忘了拿尺碼,沒賣到心愛的鞋子。”打更的人一聽,捧腹大笑起來說:“用腳試一試就知道了嗎,何必一定要尺碼呢?”誰知那人卻自豪的反駁道:“寧可相信手中的尺碼,也不信自己的這雙腳!”打更的人呼了一口氣長嘆到:“原來天下竟有這麼固執、這麼笨的人吶!”隨即口吐白沫,暈了……

看來人遇到困難要多用各種辦法靈活地解決身邊的困難、問題,不能死板,不然定會耽擱許多事,還可能惹出大禍!

  《鄭人買履》讀後感 篇9

《鄭人買履》這篇寓言故事,大家必定都很熟悉了,每個人都笑鄭人癡傻,可所有的人都只能看見別人的過錯,其實自己身上也發生過這種事,而只是自己沒有察覺罷了。

做事不能墨守成規,要靈活,我由此想到了一個故事:一個人坐車時只買了半票,說自己是殘疾人,並把自己的殘疾之處給售票員看,但售票員只要殘疾證,這時一個乘客看了很氣憤就問司機:“你是男人嗎?”司機說:“當然是。”“你的男人證呢?”“你無理取鬧,當然沒有!”司機說,“我不是男人,我來說,”售票員插上來說,“我看你不是人。”那個打抱不平的笑侃,“你,你,”“你沒有人證當然不是人了。”這個故事裏的售票員是典型的教條,做人若此,不亦惑乎?

實質上,我以前也是個很教條的人,做事沒有商量,即使能變通的事我也不敢變通,這與"鄭人"多麼相似啊,而這樣辦事,效率低,很難完成任務,但《鄭人買履》敲響了我的警鐘,如果這樣下去,估計我也就和機器人差不多了。

生活中,我看到無數這樣的例子,守規矩是好的,但過於固執就是墨守成規,不僅達不到目的,反而會造成反效果,任何事都是這樣,“鄭人”守規矩過了頭,便落人笑柄,你追求美好的事物,但過了一個度,那便是貪心,每個人心中都應該有一把尺子,一個底線,當發現自己過於執着時,就應該放棄,否則,不僅是落人笑柄,後果還會更加嚴重,比如“三鹿”奶粉事件,擁有了巨大財富,追求更多,原本沒什麼,但用了不正當的手段,越過了道德底線,造成了巨大的並且嚴重的後果,“鄭人”只不過不會控制“規矩”的度,但如果我們控制不了“慾望”的度,便會後患無窮。

《鄭人買履》讓我一直回味……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