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與幼兒教師對話》讀後感大綱

本文已影響 2.42W人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與幼兒教師對話》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與幼兒教師對話》讀後感

  《與幼兒教師對話》讀後感1

近階段一直在讀麗蓮·凱茲博士的《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成長之路》一書,不愧是國際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畢竟從事兒童教育、教師成長研究多年,對兒童發展與教育、幼兒教師的專業成長乃至學前教育事業發展具有豐富、深刻、獨到的認識。

書中分上下二篇,上篇爲“幼兒與幼兒教育”,下篇爲“幼兒教育議題”共十六章。無論在探討兒童發展、幼兒教育的目標、內容、幼教的專業化、幼教機構的評價,還是教師角色、教師與兒童關係、專業幼兒教師的行爲、教師的專業成長等問題時,凱茲博士時刻向我們展示着她對這些問題的省思、檢視與理性的把握。譬如兒童自尊的培養是教師和家長都關心的一件事,但是目前用來培養自尊的做法實際上是在養成兒童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以及關注別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不利於培養幼兒適宜、積極的自尊。她多次指出“自尊無法從直接教導或勸告兒童覺得自己很好中獲得”,教師應該“幫助兒童處理所面臨的負面反饋、挫折及失敗”,只有在適量的、明確且充分的正面反饋中才有助於增強兒童的自尊。這些觀點既反映着凱茲博士所秉持的客觀、審慎的態度,批判與反思的理性以及她對問題的辨證的把握,也體現了她科學的態度和嚴謹的學風,彰顯她獨特的學術品格和精神。使人領略到一種作爲研究者的竟社和境界,一種在幼教領域中孜孜耕耘的勤奮態度,滋養與凸現着研究的內在價值與魅力。

讀了凱茲博士的書,在感受到她豐富的教育經驗和理論成果的時候,同時深深感受到自己是多麼的渺小與無知,在幼教的海洋中我只是個涉世未深的孩子,我想,只有不斷的學習,不斷的修養自己的內涵,使自己具有一點學有所想,做有所依,思有所悟,才能做一個真正優秀的幼兒教師.,才能擔負起幼教的重任。

  《與幼兒教師對話》讀後感2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是由美國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兒童發展心理學博士麗蓮?凱茲教授寫的《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成長之路》,通過文字和我們分享她的經驗、觀察與看法。她希望我們能借肋閱讀與思考,仔細聆聽她的見解,得到專業上的啓迪,邁向專業的成長之路。書中對我們現在習以爲常的一些教育現狀或教學方法進行了深入的解析,讓我收穫頗多。

麗蓮?凱茲認爲幼兒理想發展的第一要素是幼兒需要安全感。所謂安全感是指在心理上感覺自己與別人有“依附關係”,感覺自己有所屬。“被愛”和“被需要”並不一定使人產生安全感,安全感必須建立在被愛者感受到這份感情,感受到被需要,感受到自己的特別,而且這份愛還必須是適量的,重點是在兒童“感受到”被愛與被需要,而不是兒童被愛與被需要。而在

家長和兒童之間、老師和兒童之間都存在着這樣的悖論。

在家長和兒童之間從與家長的不斷接觸中發現,現在的家長常常重視自己的感受:生活上我給了孩子什麼,我給孩子創造了什麼條件,我注重培養孩子什麼,我……而從來沒有問一問孩子的感受,觀察一下孩子的反應,思考孩子需要什麼。於是造成了“關懷強迫”、“非常態教育”等非正常狀態。孩子還不會自理的時候,父母無微不至地照顧,可是孩子漸漸大了,會走路、會說話了,上了幼兒園了,父母還是呵護得像捧在手裏的燭火,他們覺得孩子就應該接受這種照顧,如果有一天,孩子忽然不用他們幫着做什麼,這些父母就會覺得失落。還有的部分知識分子家庭,讓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教育包圍孩子:走在路上的時候“你看,那是什麼字?”,遊玩的時候“這是什麼樹?”,吃飯的時候“番茄裏面有什麼營養素?”,睡覺的時候“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家長們將“情境教育法”運用到了登峯造極的地步,生活中,任何一個情景、任何一個地方,都成爲他們教育孩子的現場。家長對孩子照顧得非常周到,生活、思想、學習,家長無處不在,表面上是愛護關心孩子,其實是對孩子依賴自己有一定的依賴。這時候我們沒有去想一想孩子的感受,她感受到你的愛了嗎?你的愛是否適量?有沒有給孩子帶來壓力?當然有的家長也開始問“你覺得開心嗎?”,但常常這樣的提問只是形式上的,許多孩子並不完全會總結我這一天是開心還是不開心,他往往與具體的事件聯繫起來,而有的時候甚至想不到具體的事件,於是對家長的問題會不知所云,常常胡亂應答。而家長在自己的問題中滿足了,他不再讓自己去用心的觀察孩子,體會孩子的心是否如說的那樣。孩子短於表達,但情緒通常會在生活中體現,而這時家長已經在忙乎着自己的事情。望着孩子的眼睛,常常會看見空洞、無神;看着孩子的眼睛,常常會看見懷疑、委屈;看着孩子的眼睛,常常會看見不被理解的無奈,缺少真正愛的心靈。

在老師和兒童之間由於越來越多的業務,促使老師在進步,促使老師在不斷的要求自己。由傳統的師上生下的觀念到今天的師生平等對待老師走過了漫長的路。老師的確在改變自己,給予了孩子更多的愛,老師面臨來自各個方面的督促:自我的、家長的、上級的、社會的。我將自我放在第一位,是因爲老師的職業責任感告訴老師自己必須進步,否則適應不了時代的發展。於是我們在生活中會看見:某某孩子依偎在老師的身上;某某孩子被老師摟抱在懷裏;某某孩子被老師特別關照;某某孩子的錯誤被匆匆忽略;孩子耳邊充滿了鼓勵和表揚……老師還沒有深刻理解:當你懷抱某個孩子的時候,還有那麼多的孩子等着你去愛;當你關照某個孩子的時候,還有那麼多的孩子等着你來教育;當你靠緊孩子的時候,你是否能客觀評價你的孩子;當你只是利用表揚作爲教育手段的時候,你是否發現它們已失去了應有的效果……老師所給予兒童的安全感是幼兒相信成人對自己有一種真誠而強烈的反應,而不是空心的溫和。是的,老師給予孩子的愛是更加理性的、公平的、真實的、由衷的。其實我們知道,孩子在自己真正努力的時候,他們也渴望這個努力被別人所發現,所賞識,所讚揚。我們要給孩子一個具體的實在的鼓勵和表揚的理由,讓孩子正確的、客觀的認識自己,賞識自己。當我們感受到孩子的進步時,就給予真誠的欣賞;當我們體會到孩子的錯誤時,就給予嚴肅的愛意的批評。當這些開始的時候,讓我們再來看看孩子的眼神,再來感受孩子的情緒,再來體會孩子的心情,看看他們是否感受到了你那份真正、真誠的愛。

  《與幼兒教師對話》讀後感3

最近,靜下心來讀了麗蓮.凱茲博士的《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成長之路》一書,讀這本書猶如經歷了一次思想交流與碰撞的美妙旅程,旅途中感受與領略着作者個人的獨特的學術氣質與專業精神。作者凱茲博士是國際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從事幼兒教育、教師成長研究多年,對兒童發展與教育、幼兒教師的專業成長乃至學前教育事業發展具有豐富、獨到的認識。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時刻感受到教授豐富的教育經驗和思考,不停地聯想到教育實踐和現實,不斷地分享着她對教育的對策建議與教育智慧。讀凱茲博士所提出的議題和例子,心裏常常有觸動、有檢討、有反思、有爭辯。經歷過這個檢討、思辯的自我澄清之後,往往是一份不可言喻的喜悅。以下重點就“自尊與自戀”與“幼兒教師的專業行爲?”等章節的內容,談談自己的體會與思考:

一、關於自尊與自戀

自尊的發展是幼兒教師與家長很關心的一件事。然而,有時雖然我們的意圖是要培養幼兒的自尊,然而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卻演變成養成幼兒過度專注於自己的自戀,而不是培養有意義的自信與自我價值。

書中舉的例子,很值得我們深思。面對的是同樣的年齡段幼兒,開展的是同樣的主題 “我自己”,一名教師通過讓孩子自制“我的書”,標題包括:我的家庭、我喜歡的食物、我喜歡看的電視節目、我喜歡收到的禮物、我想去度假的地方等。

另一名教師在布告欄貼着一個大標題“我們一班都是人”,底下接着一行字:“我們的分析”。布告欄的展示空間貼滿了長條圖與圓形圖,顯示班上所有幼兒的年齡、體重、身高、眼睛的顏色、缺牙的數目、鞋子的尺寸等等。爲了這個活動,幼兒組成若干小組,有的整理大家從家裏帶來的資料,有的負責在班裏測量,然後彙總個別資料,在教師幫助下加於分析,共同製作圖表,把所分析的結果展示出來。

兩名教師的教育意圖是一致的,都是爲了培養幼兒的自尊,然而不同的教育行爲,引發了不同的教育結果。第一個教師將幼兒注意力擺在滿足自己的事物上,將兒童的角色定位在消費者,是食物、娛樂、禮物、度假的消費者。這些學習並未鼓勵幼兒向外探詢以求瞭解或引導幼兒探究值得探究的現象,只是將幼兒的注意力指向自身,使他們只關注自身的利益。有導向幼兒自戀的傾向。而第二個老師創造了一個研究平均值、趨勢、範圍的研究氣氛與研究羣。這樣的活動既可以培養幼兒的自尊,同時也把幼兒關注的目光引向自己所在羣體的衆多成員,讓幼兒關注他人的同時,也關注自身,而不是鼓勵幼兒過多專注於自己或滿足於自己;另外,也維護了幼兒對老師的尊敬。

聯繫自己的工作,這樣由培養自尊演變爲鼓勵幼兒自戀的例子,在我們的工作中時有發生,更可悲的是我們竟絲毫沒有覺察自己行爲的不當,甚至還沾沾自喜於活動的創意。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已開始從關注羣體轉向關注個體,運用多元智能理論來評價孩子,認爲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要欣賞孩子的獨特之處。但究竟如何有價值地去欣賞、欣賞孩子的哪些品質,思考真是不多。

那究竟什麼是自尊,什麼又是自戀呢?健康的自尊應該是在有意義的標準上,對自己作出真實、實際而正確的正向評價,形成自我評價、努力、重新評價的循環關係。而自戀則是專注於自己及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心態。區別的關鍵是是否幼兒以自己的意志爲唯一。

那怎樣的教育行爲才能真正幫助幼兒,培養健康的自尊呢?

我的收穫是:

1、 在關注個體的同時,思考哪些活動能增強幼兒主動探索、主動研究的氣質,能挑戰幼兒心智的發展,是值得挖掘的有意義的活動。因爲幼兒是天生的自然科學家與社會學家,除了遊戲之外,他們很自然地通過探究來學習,樂意花很多時間與精力去探究瞭解他們生長的環境。作爲幼兒教師應加強幼兒這種天生的氣質,讓他們進行項目活動,對一些值得注意及瞭解的特定主題、環境或事物做深入的研究。例如,馬上又到幼兒春遊的時間了,我們可以先與幼兒協商,確定春遊的地區範圍,例如是崇明本島、還是上海的兒童遊樂場所?再讓幼兒自己分組,分工合作去收集確定範圍內的適合春遊活動的有關景點資料;然後通過小組討論協商,確定各組覺得最好玩、最值得去的春遊地點;接着由各組派出代表闡述各自選擇春遊地點的理由;最後由幼兒自己協商,設法從各組推薦的不同春遊地點中確立一個大家都同意的春遊地點。在這樣的活動中,幼兒有足夠的機會討論、合作、協商、妥協、尊重及評價自己努力的結果。通過這樣的方式,幼兒的自尊將會由評價自己對於團體貢獻的程度及結果而自然產生,可以防止幼兒過度專注於自我或專注於滿足自己。

2、用欣賞代替讚美與獎賞。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經常會用讚美這種正面的方式來鼓勵幼兒。的確,當孩子受到表揚,會非常高興,然而有時讚美會因爲給得太頻繁而失去它的價值,反而被幼兒認爲是空洞的。而一旦當孩子習慣於時常被讚美時,當偶爾沒被讚美,很可能會以爲別人在斥責他。再者,如果孩子的自尊會因爲別人的讚美而提升,那他的自尊也能因他人的批評或沒有得到讚美而感到貶低。同樣,我們還常常採用獎賞的行爲方式,如獎給孩子貼紙、小花、五角星等提供給幼兒正向反饋,然而這種物質獎勵往往會將孩子的注意力由解決問題轉到如何獲得獎賞上,減少他們全心全意融入主題或工作的能力。而欣賞則不同,欣賞是針對幼兒的興趣與努力的內容,做出明白而直接的正向反饋。“欣賞”的方式有很多,例如:與幼兒共同探究、爲幼兒提供支持、向幼兒投以讚許的目光等等。比如,在一個關於《螞蟻》的探究活動中,一位幼兒提出“螞蟻王國的不同螞蟻的分工是不是和蜜蜂王國一樣?”此時對於孩子這種愛探究的品質,老師並沒進行簡單的表揚“×××,真動腦筋!”也沒獎勵給幼兒任何東西。而是在當天下午帶了一本“動物百科全書”,和這個孩子共同尋找答案。這樣的做法顯示出老師很欣賞幼兒的問題,孩子看到老師是以認真、嚴肅而尊重的態度對待他的興趣和所提出的問題,加深了孩子對這個問題研究的興趣,這樣一來,就增強了孩子好奇、反思、提問、解決問題的行爲發生頻率。而並未使孩子的注意力偏離他當前關注的焦點,也沒有把他的注意力導向關注自我。因此,欣賞幼兒能有助於孩子形成健康的自尊。

二、關於專業幼兒教師的行爲

書中關於幼兒教師的專業行爲標準的闡述,對我的觸動最大。引發了我對目前自己作爲幼兒教師行爲專業的深思。特別是書中的一則關於處理孩子爭搶三輪車的案例成爲我反覆品味的經典案例(一位老師帶着20位4歲的幼兒在戶外活動,全園只有兩輛小三輪車,幼兒常爲該誰騎爭吵不休。這天,一位叫寶寶的男孩跑到老師面前抗議‘小莉不讓我騎三輪車’這時老師應如何反應呢?)作者用專業的視角進行了縝密分析、深刻思考,處處體現着專業與智慧:作爲專業幼兒教師,當班中出現“三輪車爭搶事件”,首先會迅速做出價值判斷,採取合適的教育手段;過後會對幼兒在事件中的行爲表現進行診斷;並且還會運用這事件作爲課程設計與管理的參考。

此事件的價值在於爲幼兒提供了嘗試各種社交互動與衝突的良好機會,可以教導幼兒以下的技巧:

其一,社交技巧,包括輪流、協調、克服困難等處世技能。輪流(老師建議沒騎到三輪車的寶寶觀察正在玩的小莉,等她露出疲倦或玩膩的跡象時,再去提出“換我騎”的要求會比較容易成功,這是老師幫助寶寶學習察言觀色,以協助她發展“輪流”行爲)。協調(老師鼓勵寶寶思索小莉對什麼事最感興趣,讓寶寶去對小莉說“如果你讓我玩三輪車,你盪鞦韆時,我就幫你推。”老師向寶寶示範瞭如何運用口頭的方式與別人協調的技巧)。克服困難(幼兒必須承認他不可能永遠是贏家,必須學着接受失敗與被拒絕,老師說“沒關係,也許等會兒小莉就不玩了。其實還有很多好玩的呀!”可建議寶寶去玩其他一些活動,幫助寶寶培養克服失敗、抗挫敗的能力)。

其二,語言技巧,在這事件中老師教導幼兒用清晰、有效的語句表達自己的需求,比如要用明確的詞句,學習對話的技巧等。

其三,品質培養,包括謙讓、同情他人、不怕困難等。謙讓及同情他人的品質是可以經過各種方式來加強的。在例子中,如果小莉堅持不讓寶寶騎,老師可以對她說“寶寶已經等了很久,你知道等那麼久的滋味很不好受!”這種方式可以刺激、喚醒小莉的同情心及培養她謙讓的品質。另外,在這事件中教師讓幼兒設想及嘗試各種解決的方法,而在嘗試的過程中得知,幾次的失敗也不會擊垮他們,從而培養他們不怕困難、堅韌不拔的品質。教師教寶寶去和小莉交涉:“你去和小莉說‘我真的想騎,我已經等了很久了!’如果這樣說還是沒用,你再回來,我們再想想別的辦法!”這樣旨在告訴幼兒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只一種,鼓勵他們嘗試用各種方法來化解人際衝突,這對幼兒長期發展很有益。

我的收穫是:

1、要讓自己的行爲邁向專業化,首先需要找出自己在工作中所遭遇的典型困境,然後研究出處理困境的方法。其實爭奪玩具的事例在我們身邊常有發生,我們老師也對這類事件的處理覺得頭痛不已,經常抱怨現在的孩子都太自私了,那麼,我們是否留意把這類工作中典型的難題給找出來,尋找解決的辦法了呢?我們能被稱爲專業的幼兒教師嗎?

2、專業的幼兒教師在研究處理困境的方法時要結合專業知識,如發展心理學以及有關幼兒認知發展的研究。當面對困境時,首先需要作出價值判斷,而判斷的依據就是該事件是否能針對幼兒當時的心理、認知水平,對某方面能力起到促進發展的作用。這就涉及到幼兒心理學、教育學的專業知識。而後,又將根據幼兒的發展和各年齡階段幼兒的行爲常模及家長、學校等各方面人士的期望以及相關教育哲學、學習理論等採取適當有效的教育策略。因此,理論知識是我們工作道路上的指明燈,作爲專業教師無論工作多忙,看書學習決不能放鬆。要多看書、看好書,讓自己成爲愛讀書的人。因此,在擴充知識面的同時,跳出原來慣有的'思維模式,將各種知識進行梳理,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賦予教育新的內涵。

3、作爲專業的幼兒教師,當遇到某些突發事件時,應該首先考慮到三個問題:

(1)此事可以讓幼兒獲得些什麼?——要會判斷分析偶發事件的教育價值,並作出及時有效的迴應。

(2)教師對事件中的幼兒所做的診斷是什麼?——拿幼兒在事件中的行爲與他們以往的行爲作比較,也就是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分析幼兒。

(3)課程與管理上應如何處理?——對於教育策略是否得當、課程設計與學校設施是否滿足幼兒的需求等進行反思。

4、專業的幼兒教師在處理幼兒間的紛爭時,首先便應該以雙方幼兒最大及最長遠的利益作爲判斷的標準。老師是孩子心目中可以倚賴的權威者,處理問題要公正,考慮雙方幼兒的利益,因此,當我在今後碰到類似事件時,面對用盡了各種辦法都不願退讓的一方,我一定會在“××,你再玩5分鐘,就換其他人玩。”的後面再加上一句“如果你想玩別的,老師也會幫你!”這關鍵的後半句話讓孩子明白自己與他人一樣處於一個公平的環境裏,每個人的權利都會受到保護,每個人的需求都會受到重視,在維持正義的同時又維護雙方學習及發展的權利。另外,教師要站得高些,目光放得遠些,要着眼於爲幼兒的可持續發展、終身發展打基礎。所以,當我在今後碰到類似事件時,我不會急於停止紛爭,充當“滅火器”,而是最大限度的挖掘教育價值,促進幼兒長期的發展與學習。

總之,不管是從促進幼兒發展的角度,還是從適應幼兒教育發展的角度,以及改變幼兒教師工作的現狀,幼兒教師的專業成長顯得至關重要。最後,與大家重溫書中的一段話:“我們所教育與照顧的每一位幼兒,其幸福與世界上其他幼兒的幸福是密不可分的。當我們的幼兒需要動生命攸關的大手術時,開刀的醫生是別人的孩子;當我們的孩子受到攻擊時,犯罪的是別人的孩子。因此,只有當其他幼兒的幸福受到保障時,才能保障我們孩子的幸福。去照顧與愛護別人的孩子不應該只是爲了一些現實的理由,而是我們本來就應該這樣做,因爲這麼做是對的。”我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我們能從保障孩子的幸福中,得到專業的發展,享受到教師職業的幸福。

  《與幼兒教師對話》讀後感4

一次機緣巧合,無意中讀到了這本書,覺得對自己的幼兒園教師生涯很有感觸。書中作者關於兒童發展與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等的許多觀點與建議,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是由美國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兒童發展心理學博士——麗蓮?凱茲教授寫的。書中對我們現在習以爲常的一些教育現狀或教學方法進行了深入的解析,書中的每一章、每一節、每一個例子都是凱茲博士所親身經歷和看到的真實問題所寫,在閱讀的過程中引發了我心中的共鳴,讓我的心常常有觸動、有檢討、有反思、有爭辯,在檢討與反思之後,又有收穫的喜悅。

聯繫自己的工作,在我們的工作中時有發生,更可悲的是我們竟絲毫沒有覺察自己行爲的不當,甚至還沾沾自喜於活動的創意。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已開始從關注羣體轉向關注個體,運用多元智能理論來評價孩子,認爲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要欣賞孩子的獨特之處。但究竟如何有價值地去欣賞、欣賞孩子的哪些品質,思考真是不多。

我相信就像我一樣,不同的人在不同階段閱讀凱茲博士的文章,會有不同的感受與收穫。對於在學的學子,即使"照單全收"也會有所收穫:對於在職的老師,書裏的每一章、每一節、每一個例子都是凱茲博士看到幼教現場的一些問題有感而發所寫的,因此應該能引起共鳴,也可促進自己重新審視這些切身的問題。我每一次總會比前一次多一些感受、多一些思考。有時偶爾停頓—下,思考一下書中提出的問題或見解,進行思想或實踐上的思辨,再繼續閱讀、思考,這樣纔是真正地與大師"對話",才能從中受益,也更能體會凱茲博士這位大師的用心!只有不斷的學習,不斷的修養自己的內涵,使自己具有一點學有所想,做有所思,思有所悟,纔能有所收穫,有所進步!

我的收穫是:

要讓自己的行爲邁向專業化,首先需要找出自己在工作中所遭遇的困難,然後尋找處理困難的方法。專業的幼兒教師在處理問題的方法時要結合專業知識,當面對問題時,首先需要作出價值判斷,而判斷的依據就是該事件是否能針對幼兒當時的心理、認知水平,對某方面能力起到促進發展的作用,這就涉及到專業知識。作爲專業的幼兒教師,當遇到某些突發事件時,應該首先考慮到:此事可以讓幼兒獲得些什麼?教師對事件中的幼兒所做的診斷是什麼?專業的幼兒教師在處理幼兒間的糾紛時,首先便應該以雙方幼兒最大及最長遠的利益作爲判斷的標準。老師是孩子心目中可以依賴的權威者,處理問題要公正,考慮雙方幼兒的利益。每個人的權利都會受到保護,每個人的需求都會受到重視,在維持正義的同時又維護雙方學習及發展的權利。另外,教師要站得高些,目光放得遠些爲幼兒終身發展打基礎。所以,當我在今後碰到類似事件時,我不會急於停止紛爭,充當"滅火器",而是最大限度的挖掘教育價值,促進幼兒長期的發展與學習。

要成爲一名專業的幼兒教師,其成長的道路是曲折艱難的,也是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努力的,對於我這個新手教師而言更要嚴格要求自己,不斷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努力成爲一名專業的幼兒教師。與麗蓮﹒凱茲的"對話",讓我收穫很多,讓我更加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以及自己作爲一名幼兒教師的素質和要求,讓自己更堅定信念,努力朝專業成長之路邁進。

  《與幼兒教師對話》讀後感5

自參加完省骨幹教師培訓回到家鄉,我對鮑老師推薦給我們的書非常喜歡,也一直在讀麗蓮·凱茲博士的《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成長之路》一書,麗蓮·凱茲博士不愧是國際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畢竟從事兒童教育、教師成長研究多年,對兒童發展與教育、幼兒教師的專業成長乃至學前教育事業發展具有豐富、深刻、獨到的認識。 簡單的讀了序,我便開始了'我的第一章——幼兒發展的需求',從這裏讓我知道了幼兒理想發展的六個基本要素:幼兒需要有安全感、幼兒需要適度的自我肯定、幼兒需要體會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幼兒需要成人協助他們理解生活經驗、幼兒需要與有'權威'的成人一起成長學習、幼兒需要有成人或兄妹作爲學習榜樣。簡短的幾頁字讓我明白:

我們所教育與照顧的每一位幼兒,其幸福與世界上其他幼兒的幸福是密不可分的。去照顧與愛護別人的孩子不應該只是爲了一些現實的理由,而是我們本來就應該這樣做,因爲這是我們的責任。看完了第二章'自尊VS自戀'。真是讓我大開眼見,讓我知道所謂的自尊指的是評價自己後所衍生出來的感覺,而自戀指的則是專注於自己及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心態。而從麗蓮凱茲教授舉的例子來看,讓我明白自尊和自戀會影響着孩子的健康的成長。在接下去的第三章到第八章讓我學到了很多以後在教育教學方面的知識。如:如何解決或應對所謂的'問題行爲',我們不能光從外表的行爲來看,而是要考慮問題行爲和原因。而在處理問題行爲的時候,我們必須瞭解其原因,然後對症下藥,纔是適當的治療方法。也讓我知道在教學中要學什麼?什麼時候學好?如何學最好?這讓我這個剛剛從事幼教工作者受益非淺。

麗蓮。凱茲認爲幼兒理想發展的第一要素是幼兒需要安全感。所謂安全感是指在心理上感覺自己與別人有'依附關係',感覺自己有所屬。'被愛'和'被需要'並不一定使人產生安全感,安全感必須建立在被愛者感受到這份感情,感受到被需要,感受到自己的特別,而且這份愛還必須是適量的,重點是在兒童'感受到'被愛與被需要,而不是兒童被愛與被需要。而在家長和兒童之間、老師和兒童之間都存在着這樣的悖論。

在家長和兒童之間 從與家長的不斷接觸中發現,現在的家長常常重視自己的感受:生活上我給了孩子什麼,我給孩子創造了什麼條件,我注重培養孩子什麼,我……而從來沒有問一問孩子的感受,觀察一下孩子的反應,思考孩子需要什麼。於是造成了'關懷強迫'、'非常態教育'等非正常狀態。孩子還不會自理的時候,父母無微不至地照顧,可是孩子漸漸大了,會走路、會說話了,上了幼兒園了,父母還是呵護得像捧在手裏的燭火,他們覺得孩子就應該接受這種照顧,如果有一天,孩子忽然不用他們幫着做什麼,這些父母就會覺得失落。還有的部分知識分子家庭,讓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教育包圍孩子:走在路上的時候'你看,那是什麼字?',遊玩的時候'這是什麼樹?',吃飯的時候'番茄裏面有什麼營養素?',睡覺的時候'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家長們將'情境教育法'運用到了登峯造極的地步,生活中,任何一個情景、任何一個地方,都成爲他們教育孩子的現場。家長對孩子照顧得非常周到,生活、思想、學習,家長無處不在,表面上是愛護關心孩子,其實是對孩子依賴自己有一定的依賴。這時候我們沒有去想一想孩子的感受,她感受到你的愛了嗎?你的愛是否適量?有沒有給孩子帶來壓力?當然有的家長也開始問'你覺得開心嗎?',但常常這樣的提問只是形式上的,許多孩子並不完全會總結我這一天是開心還是不開心,他往往與具體的事件聯繫起來,而有的時候甚至想不到具體的事件,於是對家長的問題會不知所云,常常胡亂應答。

而家長在自己的問題中滿足了,他不再讓自己去用心的觀察孩子,體會孩子的心是否如說的那樣。孩子短於表達,但情緒通常會在生活中體現,而這時家長已經在忙乎着自己的事情。望着孩子的眼睛,常常會看見空洞、無神;看着孩子的眼睛,常常會看見懷疑、委屈;看着孩子的眼睛,常常會看見不被理解的無奈,缺少真正愛的心靈。 在老師和兒童之間 由於越來越多的業務,促使老師在進步,促使老師在不斷的要求自己。由傳統的師上生下的觀念到今天的師生平等對待老師走過了漫長的路。老師的確在改變自己,給予了孩子更多的愛,老師面臨來自各個方面的督促:自我的、家長的、上級的、社會的。我將自我放在第一位,是因爲老師的職業責任感告訴老師自己必須進步,否則適應不了時代的發展。

於是我們在生活中會看見:某某孩子依偎在老師的身上;某某孩子被老師摟抱在懷裏;某某孩子被老師特別關照;某某孩子的錯誤被匆匆忽略;孩子耳邊充滿了鼓勵和表揚……老師還沒有深刻理解:當你懷抱某個孩子的時候,還有那麼多的孩子等着你去愛;當你關照某個孩子的時候,還有那麼多的孩子等着你來教育;當你靠緊孩子的時候,你是否能客觀評價你的孩子;當你只是利用表揚作爲教育手段的時候,你是否發現它們已失去了應有的效果……老師所給予兒童的安全感是幼兒相信成人對自己有一種真誠而強烈的反應,而不是空心的溫和。是的,老師給予孩子的愛是更加理性的、公平的、真實的、由衷的。

其實我們知道,孩子在自己真正努力的時候,他們也渴望這個努力被別人所發現,所賞識,所讚揚。我們要給孩子一個具體的實在的鼓勵和表揚的理由,讓孩子正確的、客觀的認識自己,賞識自己。當我們感受到孩子的進步時,就給予真誠的欣賞;當我們體會到孩子的錯誤時,就給予嚴肅的愛意的批評。當這些開始的時候,讓我們再來看看孩子的眼神,再來感受孩子的情緒,再來體會孩子的心情,看看他們是否感受到了你那份真正、真誠的愛。

最後,與大家重溫書中的一段話:'我們所教育與照顧的每一位幼兒,其幸福與世界上其他幼兒的幸福是密不可分的。當我們的幼兒需要動生命攸關的大手術時,開刀的醫生是別人的孩子;當我們的孩子受到攻擊時,犯罪的是別人的孩子。因此,只有當其他幼兒的幸福受到保障時,才能保障我們孩子的幸福。去照顧與愛護別人的孩子不應該只是爲了一些現實的理由,而是我們本來就應該這樣做,因爲這麼做是對的。'我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我們能從保障孩子的幸福中,得到專業的發展,享受到教師職業的幸福!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