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中華美德》有感大綱

本文已影響 1.8W人 

讀《中華美德》有感1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看着《弟子規》的一句句經文,簡短、深刻而蘊含哲理,我不禁又回想起那一幕幕往事……

讀《中華美德》有感

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我與父母一起回到外公家。我外公是一位中學教師,非常博學,家裏還擺放了許多古代經典名著,很受人敬重。我非常尊敬外公,但我很討厭外公經常讓我誦讀四書五經。因爲我認爲這些書籍都已過時,在現代社會毫無用處,而且那經典中特有的古典陳舊的氣息,與現代社會的時尚、快節奏明顯不一致。

每次回外公家,中午上樓喊外公吃飯我都十分不樂意。因爲當我一打開書房的門,看見黑暗的書房,聞到那破舊的古書的味道,看到黑木書架前,外公坐在一個黑木椅上,趴在黑木桌上,戴着黑框老花鏡認真看書的情景時,總感到渾身不痛快,感覺外公帶着一股古老的氣息,就像一個“老古董”。這一次外公又給了我幾本《弟子規》,還說這本書很不錯,可以送幾本給我同學也看看,離開時我只好裝裝樣子帶走了,反正回家後還是與我之前拿回家的《三字經》、《論語》一樣命運,被埋在我的書堆裏。

回到家裏,媽媽看到我又把書扔進了牆角的一堆書中便生氣了,硬要我看看。於是我極不情願地隨手拿了一本《弟子規》趴在牀上翻開讀:“弟子規——聖——人訓——首——”讀着讀着我卻不時地感到慚愧、痛心。“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讀着一句句經文,反思自己卻一項都沒做到過。我扭頭看看客廳裏暗黃的燈光下,父親低頭看報佝僂的背影,母親拖地時額頭上亮晶晶的汗珠,才猛然發現父母臉上那原本平靜光潔的湖面上早已掀起了絲絲波紋,原來挺拔的腰桿也彎了,原來秀麗的黑髮上也出現了根根雪白的銀絲……

我們現在還小,也沒有什麼能力可以回報父母的,唯有用我們的自立與成績來彌補一點自己以前的過失和回報父母的恩情,回報我們爲了兒女操勞的腰彎、鬢白、皺紋也多了的父母。

讀《中華美德》有感2

人類已跨入二十一世紀,我國的各項建設飛速發展,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都在發生着日新月異的變化,然而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優越的今天,我們還總是感到缺少什麼,因而在處理事情時往往不知所措。最近我有幸拜讀了《從今天開始,弘揚中華美德做跨世紀新人》一書,使我眼前一亮,豁然開朗,似乎懂得了許多東西,感受頗深。

本書有一篇叫《揚孝悌美德,做尊老愛幼的人》的文章,其中有一則動人的故事,名爲“親嘗湯藥”,讀後讓我十分感動。文中說:漢文帝劉恆的母親病了,漢文帝每天日理萬機地治理朝政,工作之餘,將精力與時間都放在照顧母親的事上了。每次,他都親自爲母親熬藥,藥熬好後還要親自品嚐,太冷不行太熱也不行,溫度要恰到好處纔給母親喂下藥。文章雖短,但字裏行間都流露出一種劉恆對母親的情意,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的美德在劉恆身上展露無遺。

讀到這,我感到自己在這方面做得很不夠。記得有一次媽媽說好星期天帶我到白馬公園放風箏,我很高興。可是到了星期天早晨,媽媽生病發燒了,媽媽想和我商量改日再去,這下我可不樂意,嚼着嘴一定要去,完全沒有顧及媽媽的身體。沒辦法,媽媽只好帶病陪我到公園,照相、放風箏,媽媽強打精神陪我玩了一個上午。回到家媽媽一下就躺到了牀上。媽媽的臉通紅通紅的,額頭冒出汗珠,我拿來溫度計,測得的結果是38。9度,媽媽確實燒得厲害,這一切都是因爲我的固執、自私,才使得媽媽病情加重的,於是我的眼睛變得模糊起來。對此我一直覺得很後悔,與漢文帝相比真是差之千里。

以前我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我行我素,毫不理會別人的意見與建議,因而好多事情結果卻證明我錯了。現在看來,這就是不尊敬別人、惟我獨尊所造成的。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分子,關心和幫助他人就是關心和幫助自己。通過閱讀《從今天開始,弘揚中華美德做跨世紀新人》一書,我要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道德行爲,注重自己的道德規範。

我要把這本書當作一面鏡子,要經常照照這面鏡子,看看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符合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要求。因爲我們要想“做跨世紀強人”,只有“弘揚中華美德”。

讀《中華美德》有感3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是一本記載着古代的一些美德事蹟的一本好書。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知道並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就像《曾子殺豬》一文中,可以懂得做人不可以言而無信。

而我最喜歡的也是《曾子殺豬》這一文,文中講述的是曾子的妻子出去買布,爲了不讓兒子搗亂,她就說回來給兒子殺豬吃。但是,妻子回來後反悔了,曾子動手殺豬,並說:“做人不可以言而無信。”曾子的話教育了我,使我懂得了做人要誠實的道理。

讀完這個故事,我深有體會。以前我經常說話不算數,答應別人的事也沒有及時做到,爲這事沒少惹老師和父母生氣。記得有一次,媽媽帶我出去玩,我答應了回來後要寫一篇日記的,可是我卻沒有寫,一拖再拖,企圖矇混過關。現在想想多不應該呀,孔子曾經說過:“言必信,行必果。”一個人只有說到做到,纔會贏得別人的信任,我決心改掉以前的壞毛病,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

讀《中華美德》有感4

意大利詩人但丁曾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這句話讓我明白了知識與道德的關係,也感覺到道德的重要性。坐在窗前手捧着《中華傳統美德故事》,我的心被古人那優秀美德所浸潤,我的思緒回到了那一天。 一直拖了好幾天,實在熬不過去了,我只能拖着我的那雙破了卻捨不得扔到的球鞋。 你如果真的捨不得,就到小區門口的鞋攤去修一下就行了! 你都要讀三年級了,這點小事應該難不倒你的。媽媽的堅持使我無計可施,我只得拎着球鞋,拿着媽媽塞給我的五元錢,冒着炎炎烈日往小區門口走去。

媽媽真是的,以前從來沒有讓我一個人做這樣的事,現在卻以我讀三年級爲由讓我自己去補鞋,唉!真是衰啊。難道她還不知道我素來是害羞的性子?走到小區門口,我傻眼了,雖是一個小小的鞋攤,卻人滿爲患,我只好低着頭排在後面。 鞋攤的人絡繹不絕,我一直淹沒在人羣之中!忽然從人羣中鑽了個頭出來:小朋友,補鞋嗎?我驚了一下,他,一位和藹可親的老人,操北方話的老人。嗯!我點點頭,臉有些紅。把鞋拿過來吧!他笑着說。 擠進人羣,我心裏異常輕鬆,先前那種徘徊時的沉重步伐變得輕盈起來。這位老人多好啊!我想着。

這兒坐,很快就好!他給我拿出一張小板凳,身子稍一欠,用他的圍裙擦了擦凳面,示意讓我拿去坐下等待。我接過他給我的凳子,竟然有些不知所措。老人看到了我那副囧樣,朝我微笑地點點頭,此時我的緊張感在瞬間釋放了,我安心地坐在他的鞋攤邊看他爲我補鞋。 只見針線在鞋上不停的穿梭着,原本脫線的兩個鞋面身不由己的又合攏在一起了,老人就像一個魔法師,三下五除二,一剪、一粘、一敲、一捋,鞋子又煥然一新。看着這一切,一種莫名的感情涌上了心頭,那是一種讓人感動的心情。 我交給了老人五元錢,找你一元。他親切地說着,找零錢去了。剎那間,一個念頭閃過我的腦際,由模糊而強烈:要不要給他道個謝?是呀,是呀!道謝給這麼慈祥的一位老人。

可是那是多麼難爲情的事啊!對他說聲謝謝麼?修了鞋,付了錢,居然還要說謝謝!嗤!怎麼說得出口?因爲似乎覺得這玩意兒過時了,沒必要!現實中真這麼做未免太做作,老人會理會嗎!的確,我並沒有得到比別人更多的照顧,但顧客與店員之間的關係難道僅是金錢上的關係嗎?倘若我還小,我可以奶聲奶氣地說:謝謝,老爺爺!倘若我已經是大人了,我可以瀟灑地隨意地說聲:麻煩了!可爲什麼我卻沒有膽識說呢? 給,拿好錢!親切的話語又響起了,我似乎於心有愧,低着頭,但在接錢的一瞬間,心卻突然間豁然開朗:謝謝,老爺爺!我終於將謝謝說出口,此時,我覺得今天的陽光格外燦爛,空氣格外清新,回家的腳步也格外輕鬆。 現在我終於懂得了,我的`那一聲謝謝說出口後,爲什麼人會一下子那麼輕鬆,因爲這就是一個人最起碼的道德,也是一種美德。從那以後,無論什麼事,當受到別人的幫助時,我總忘不了說一句:謝謝!謝謝成了我的口頭禪。

讀《中華美德》有感5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禮’作爲一種具體的行爲來講,就是指人們在待人接物時的文明舉止,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禮貌。謙虛禮貌包含着我們祖先對自然文化的驕傲和自豪。是中國人之所以成爲中國人的根本特徵之一。

在秦末漢初時期的軍事家政治家張良,有一天他遇到橋上的一位老人,老人把鞋仍在路上,老人讓張良去路邊撿,張良去路邊把老人的鞋撿了回來。然後老人又讓他把鞋給自己穿上,張良也照辦了。第二次,老人又把鞋扔到了魚池裏,老人又讓張良幫他撿,張良跳進魚池把老人的鞋撿了回來。當他剛要幫老人穿上鞋時,這時老人說;‘鞋子溼了,你把它烘乾’。張良又照做了。烘乾之後,張良主動幫老人穿上。幾天之後的一個早上,那位老人用畢生心血完成的【太公兵法】送給了張良。這就是【張良撿鞋】的故事,這個事實告訴我們要多做善事,善有善報!

還有一個人,家裏很窮,除了妻子和兒女要照顧,還有一位老母親。他對自己的老母親非常好,有好吃的自己都捨不得吃都會給她留着。同時,還教育孩子們事事不能讓老母親生氣,長期以來老母親的身體一直非常健康。和他們一起生活了許多許多年,他們的家庭也很幸福。

當然,像這樣的小故事還有很多很多,只是我沒一一介紹,其實我們生活中並不缺少美德,只是我們缺少一雙發現美德的眼睛,一顆信任別人的心靈。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從古到今一直延續着,現在要靠我們每一個人把民族美德發揚光大。

同學們,心動起來吧,用我們的行動來踐行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吧!

讀《中華美德》有感6

中華是世界上最早的進入文明的期的的四大發明古國之一,一條源遠流長的歷史貫穿了從古至今一代代人們優良美德。在《中華德的故事精選》本書中,古代人孝敬長輩的優良傳統吧美德。還有我最最喜愛的劉勰那種刻苦學習,積極向上的美德。

幼時的劉勰家裏很窮,但就是這種艱苦的環境下,劉勰愛上了學習,他開始對讀書長產興趣。並在一位老婆婆的引導下來到一個寺廟裏讀書,他刻苦學習又在老方丈的指導下寫出讀書心得。後來,老方丈又提議他去拜見司徒沈約,在不懈的努力中,劉勰寫出了著名的《文心雕*》

劉勰的學習精神讓人佩服,他的進步讓人讚歎。他的學習態度更詩人在不覺口。當然,現在我們的身邊也又、有像劉勰這樣的人。

張妞,銅山期、區大許鎮太山中學生,他在學校裏是老師的助手,積極爲老師分擔工作的憂愁,他樂於助人,並幫助一些困難的學生學習,他組織優秀的小夥伴成立互助小組,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定期把學習情況向叔叔阿姨彙報。讓一些學生的家長能如實的瞭解到孩子的情況,幫助他們走向健康之路。一些留守兒童的爺爺奶奶就說:“我們的孩子多虧你了張妞啊!”

張妞的學習態度踏實,專一,對留守兒童就像對待自己的家人一樣,給他們最貼心的照顧,讓他們可以感受到家一樣溫暖。

我也是一位出生在20世紀的中學生,和張妞生活在一個世界裏我呢,平時的生活習中,遇到很多大大小小的問題。那些小問題對我來說小意思,但是那些較困難的問題卻解決不了。所以,通長的情況下,我在學上遇到很多困難的時候往往會半途而廢,我常常懊惱自己爲什麼不能像劉勰那樣拼儘自己的權利去探索去闖自己的天地呢?我的同桌平時就是一個非常熱愛學習的學生。他喜歡幫助人解決學習上的問題,遇到一些不懂的問題會積極探究,如果琢磨不出來他是不會放棄的他會向一些成績更好的同學尋求建議,然後在深入的思考。可以說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就是因爲這樣,他的成績纔會向東方出升的太陽一樣,蒸蒸日上。現代的一些中學生都是因爲厭學而經常逃課不想上學,讓家裏的父母擔憂,並花一些高價錢讓孩子卻不懂得珍惜父母的那些錢,每次都是吊兒郎當的過完每一天。而古代的劉勰因爲家中太貧苦所以沒有太多的錢去讀書,只能到附近的寺廟中讀書。但就是因爲家裏窮,劉勰才決定要奮發圖強,爲“家”增光。可是那些每天將錢用在了毫無價值的悠閒之處,簡直讓人看到後就感覺無比憎恨。

因此,我們要從和現在做起,把父母花在我們身上的血汗錢一分一毛的“賺”回來。每一天都要過的充實,飽滿;每一分都要有知識的積累運用;每一秒都要有專心致志學習的意志,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提醒自己;我們的將來要爲國家的棟樑,二十一世紀的驕傲!

讀《中華美德》有感7

古人語云:“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聖人禮。” 我雖未遍知天下,但一遍遍朗誦,慢慢體悟其內容,它涵蓋了歷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它短小,卻精悍。撫摸着書頁,我耳邊似乎響起了自宋朝來,一個個幼嫩的聲音,三字經似乎只是一本簡單的兒童讀物,但我愈頌,愈覺得這經的博大精深,愈覺得中華文化的深厚。

人之初,性本善。但這開篇的六個字就引我思索,千千萬萬的人,初生時本性都一樣,一樣的性情又如何成長爲不同的人呢?三字經中性相近,習相遠告訴我人是可塑的,孟母三遷又告訴我教育於兒童是極重要的。

讀三字經,最讓我感觸的還是古人勤奮學習的故事。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孔子乃聖賢,仍從師項橐,何況我這個普通的學生呢?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頭懸樑,錐刺股。如囊螢,如映雪。如負薪,如掛角。西漢時路溫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閱讀,公孫弘將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晉朝的孫敬讀書時把自己的頭髮拴在屋樑上,以免打瞌睡。戰國時蘇秦讀書每到疲倦時就用錐子刺大腿晉朝人車胤,把螢火蟲放在紗袋裏當照明讀書。孫康則利用積雪的反光來讀書,漢朝的朱買臣,以砍柴維持生活,每天邊擔柴邊讀書。隋朝李密牛角掛書,有時間就讀。像東漢末年的蔡文姬能分辨琴聲好壞,晉朝的才女謝道韞則能出口成詩。自堯舜以來,學者不計其數,他們不論環境的艱苦,條件的優劣,也無需他人的敦促,一心於學,怎能不有所成就呢?今天,我坐在窗明几淨的教室,有着無私奉獻的老師,有着裝訂精美的書本。可是還要被父母每天催促到課桌前,還是偷着空兒的玩鬧,“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也正如三字經所說,如果人不學習,不去汲取知識,不能用自己的學識來實現自己的價值,真不如蠶、不如蜂。我們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將來成爲祖國的棟樑,我相信就必須從現在做起,好好學習,認真讀書,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識。

讀三字經,我領略了中華美德,黃香九齡溫席,孔融四歲讓梨,這些孝敬父母、尊敬兄長的孩子讓我自愧不如。我更要弘揚中華美德,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三字經》是中華歷史長河的積澱,是一塊被中華美德雕琢的玉石,深遠而持久地影響着每個中華兒女,是我們人生路上的良師益友。頌《三字經》,讓中華美德深植於我們心中。

讀《中華美德》有感8

  最近利用寒假的空間,我閱讀了《中華美德故事精選》,對此有了深刻體會。

《中華美德故事精選》以故事的形式將我國曆史上一些優秀的高尚道德情操呈現在我眼前。其中“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戚繼光,鄭成功,林則徐;替父從軍的花木蘭,上書救父的綈縈; “不爲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詠歎“人身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文天祥;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爲廣納賢才而捉髮吐脯的周公……他們都爲我上了難忘的一課。

其中讓我深有感觸的是“發奮好學”這一章節。 鑿壁偷光的匡衡,映雪讀書的孫康,清貧志長的徐悲鴻,立志學醫濟世的扁鵲……他們都是在困窘的生活,簡陋的條件下開動腦筋,千方百計創造條件,勤學苦練,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獲得巨大成功。

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曾經說過:天才的十分之一是靈感,十分之九是血汗。綜觀古今中外,哪一位名人不是通過刻苦努力而成功的?海倫?凱勒,這位致力於文化與教育事業的偉人,一歲半就失去了視覺與聽覺,她面對厄運,沒有向困難低頭,刻苦學習,先後掌握了五種語言。24歲時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哈佛大學;春秋時期的孔子曾在晚年得到一本少見的《易經》,他一遍又一遍地認真閱讀和體會,以至於串聯竹筒的牛皮帶子都磨斷了多次……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時代向我們提出了新要求———學習,學習,再學習。

作爲新時代的青少年,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繼承和發揚傳統美德。使它成爲新中國的精髓和精神財富。

讀《中華美德》有感9

讀《中華傳統美德故事》有感故事後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比如讀到《孔融讓梨》。

孔融把大梨分給弟弟,而自己卻吃小梨子,這告訴我們要有爲別人着想的多,爲自己想的少的傳統美德。還有《臥病求鯉》的王祥,繼母病了,爲了能使繼母在冬天吃到鯉魚,就睡在冰上用自己的體溫把冰融化,用手伸進冰冷的水裏抓魚······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盡孝道。 不過,給我留下最大印象的還是曾子殺豬這篇故事。

這個故事講了:曾子的夫人要去趕集,兒子哭着也要跟去,他的母親讓他在家呆着,回來後殺豬給他吃,曾子的夫人道集市上回來後,就看見曾子要抓小豬去殺,她就勸阻說只是跟孩子開個玩笑,曾子卻說小孩子沒有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讀《中華傳統美德故事》有感要向父母學習,聽從父母給予的正確的教導,現在你欺騙他,這就是教孩子騙人,母親欺騙他的兒子,兒子以後就不回再相信自己的母親了,這不是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於是把豬殺了,煮了吃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父母的教育至關重要,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響孩子今後的成長,不能言而無信,要遵守承諾,更不能以長輩的身份去期騙小輩。所以我認爲誠信是中華傳統美德的精髓之所在。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人名的結晶,作爲祖國的接班人要有繼承並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讀《中華美德》有感10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它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發生了許多體現中華美德的故事。讀了這些故事,我受益匪淺。

古代的司馬光在年僅幾歲的時候就知道砸缸救人,可是我們現在就是最簡單的給老爺爺、老奶奶讓座都那麼難。我記得有一次補課後坐車回家,見一個拄着柺杖的老奶奶步履蹣跚地走了上來,可是並沒有人給這位老奶奶讓座,而是對她視而不見。我想:現在的人真是一點尊老愛幼的愛心都沒有,連給老人讓座這樣舉手之勞的好事都不願去做,太不應該了。雖然我坐的位置比較靠後,我還是毫不猶豫地喊道:“老奶奶,請到我這兒來坐。”老奶奶感激地看了我一眼,連說:“謝謝。”我心裏甜甜的,但同時也有些氣憤,因爲如果我今天不給這個奶奶讓座,或許她這麼大把年紀的老人家就要站到下車了。而且車的前排居然就坐着幾個和我一樣的小學生。我想:難道他們老師沒有教過要樂於助人嗎?他們難道比這位老奶奶還需要幫助嗎?三國時期劉備曾說:“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我想,我們每個人都該牢記這句話,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這樣我們的社會纔會越來越美好。

現代的雷鋒,做的好事數不勝數。雷鋒經常出去做報告。他走到哪裏就把好事做到哪裏。因此,人們流傳着這樣一句話:“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一天,雷鋒坐上了從撫順開往瀋陽的火車。他看到坐車的人很多,就把座位讓給了一位老人。他看到列車員忙不過來,就主動幫着掃地、擦玻璃、倒開水、幫助下車的旅客拿東西,忙個不停。有人勸他,說:“看把你累的,都滿頭大汗了,快歇歇吧!”可他說:“我不累。”在瀋陽換車的時候,一出站口,雷鋒看見一羣人圍着一個揹着小孩的中年婦女,原來是把車票丟了。只見那個中年婦女渾身上下翻了個遍,車票還是沒有找到。雷鋒不由得上前問道:“大嫂,你到哪兒去啊?怎麼把車票弄丟了?” 雷鋒又用自己的津貼給大嫂買了票。

從古至今,尊老愛幼,助人爲樂,刻苦學習等就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是該好好學習,但同時,我們也有義務繼承和發揚傳統美德呀!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爲弘揚中華美德也盡一份自己的力量吧!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