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千年一嘆讀後感範文(精選13篇)大綱

本文已影響 1.38W人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千年一嘆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千年一嘆讀後感範文(精選13篇)

  千年一嘆讀後感1

餘秋雨先生的文章給人一種自然簡樸、文底深厚之感。而《千年一嘆》是比較特別的一本。它是一本旅遊日記,記錄了先生親身越野經萬里考察人類各文明遺蹟的經歷,是去尋找人類古代文明的路基。

先生給我們講述了曾經的希臘、埃及、約旦、印度等地有過輝煌的古文明,而現在僅存的只剩下遺蹟!中國也是一個文明古國,她卻綿延了上千年,何解?

千年走一回,卻有陣陣哀嘆傳來,書中第一頁的插圖“我走進了荷馬史詩的大門”,我們看不到像中華文明一樣的富麗堂皇,光彩亮麗。僅僅只有由許多大的石塊堆砌而成的一張大門,經歷了上千年的風吹雨淋,見證過多少王朝的興衰更替,她依舊在那。

可是讓人很難想象的是,這曾經是文明的中心,精神的聖地。而她也的確是的。

輕輕地,緩緩地,從那遙遠愛琴海面傳來的,從那雅典神殿傳來的,從那埃及獅身人面像和金字塔裏傳來的,從那兩河流域的土地中傳來的,是當輝煌已成寂寞,文明遭到侵蝕後的陣陣嘆息和無奈。

在衰落的文明中,褪去的歷史後,深深地一句嘆息,人類又投身到新的歷史中。歷史,每每讓人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滄桑感。多少個王朝更迭,多少次生死輪迴。面對歷史長河,我們手足無措。

從對希臘的描寫中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這個創造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國家,在奧運百年之時,錯過了舉辦權。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會成爲了每一個希臘人難以磨滅的記憶。我好像看到了希臘人當時的萬念俱灰、內心無助的吶喊。

另一個地方就是世界火藥庫--中東,伊拉克就在兩河流域,祖先們曾經在此創造了古巴比倫文明;而現在因爲戰火,百姓苦不堪言,長期的極度貧困使人民無法選擇。貧困直接導致的後果就是尊嚴的失落和文明的湮落。

看了此書以後,一方面哀嘆人類文明的衰落,另一方面很慶幸自己的國家沒有在歷史長河中被埋沒。他們衰敗的每一個原因,中華文明也都遭遇過,可讓國人認真思考的是一種對歷史的不重視致使中華文明漸漸衰退。

前不久,北京樑林故居被無故拆除,並且美其名曰維修性拆除,我不得不欽佩拆除者智商之高,手段之強,和咬文嚼字功底之深。在殘磚破瓦中,我們看不到文明的影子,如今的文明人竟幹出這麼野蠻的行爲!我們看到的荷馬史詩的大門仍然在風雨中佇立,雅典神殿依舊在堅強的守衛着雅典,獅身人面像雖然沒有當年的栩栩如生,但仍然守護着沉睡千年的法老。可是倒下的樑林故居,卻真正倒下了。在兵匪滿地、行路艱難的舊中國,他們一次次從這裏出發,到地僻人稀之處尋找中華建築的瑰寶,發現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敞肩橋--河北趙縣的隋代趙州橋、世界上現存最高的木構建築-山西應縣的遼代佛宮寺木塔、中國現存最偉大的唐代建築-山西五臺的佛光寺……

北總布衚衕小小的24號院(舊門牌爲3號),曾因樑思成夫婦的社會聲譽而蓬蓽生輝,多位中國知識界精英慕名而來,相聚沙龍,品茗坐論,縱橫天下,也曾經令女作家冰心“心生醋意”,留下後人關於林徽因與冰心二人之間微妙關係的種種猜測。

樑思成曾說過:拆掉一座城樓,像挖去我一塊肉,剝去了外城的城磚,像剝去我一層皮。而如今自己的故居卻遭此毒手。

據2011年底國家文物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統計結果顯示,全國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總量當中,新發現登記不可移動文物總量爲536001處,約4.4萬處不可移動文物已消失,在經濟利益的背後,在推土機的轟鳴聲中,鐫刻着一個民族文化記憶和精神靈魂的名人故居保護舉步維艱。

你們現在拆的是真古董,有一天,你們後悔了,想再蓋,也只能蓋個假古董了!

請我們謹記:忘記歷史就意味着背叛現在。

  千年一嘆讀後感2

大的有三座,小的若干座,還有那尊人面獅身的斯芬克斯雕像。所有這一切全都是純淨的褐黃色,只有日光雲影勾畫出一層層明暗韻律……

埃及,心中覺得最神祕的地方,有着神祕的金字塔,有着神祕的木乃伊,有着神祕的文字……林清玄先生嚮往的神祕國度,曾經的我認爲神祕而不可觸碰的地方。

然而,當我隨着餘秋雨先生的文字走進那神祕的國度,我看到的卻是眼前的荒涼,沒有新鮮的色彩,沒有繁華的景象,只有鼎盛一時如今卻衰落得如此徹底的古代文明。

埃及,曾經繁華文明因過度奢靡,現在已體力不支而蕩然無存。

當作者及其工作人員來到所謂的四星級旅館,房間竟沒地寫作,衛生間也不能洗澡,最後連吃飯都成了問題。也難怪餘秋雨在文章中寫到:“雅典已經夠讓人失望的了,但到了開羅,雅典就成了一個讓人懷念的文明世界!”

金字塔,這個一來就寫成熟,臨走還是他的古文明,肩負了太多的歷史包袱,存在了太多的歷史疑難,而又終無解讀,也無法追根溯源,只能根據古學家在廢墟間爬剃的冰山一角去講述,只能去等待更遙遠的後人去解讀。

如同餘秋雨所感慨:“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卻不知道它如何構建;我只知道它如何離開,卻不知道它如何到來。”金字塔,這個神奇又神祕的塔,古人是怎樣的聰慧才能建造出來的,連我們現代化的設備都不能把它建造出來,但幾千年前的古人他們做到了,真令人歎爲觀止!

“無法解讀是埃及文明的悲劇,而最大的不幸是失去對其文字的理解的能力。”

象形文字、金字塔、木乃伊等,在一次次文化浩劫之後,埃及文明中斷了,而中華民族卻統一了文字,建立了一種覆蓋神州大地的“通碼”,使中國古代任何區域的歷史不會因文字的無人解讀而泯滅,使得中華文明得以延續。

而埃及的文字呢,現在已無人通曉,面對着那些奇怪而神祕的符號,沒人懂得它在傳遞給我們什麼樣的訊息。我們只得遠遠的觀望着這些屬於古代埃及人的文明而無法欣賞。

心隨着書中文明的興衰而涌起,讓我真切的感受到我們在萬物之中是多麼渺小的。

他們來到阿拉伯沙漠時,一切都停止了,沒有古代和現代,沒有文明和野蠻,只剩下一種驚訝。原來人類只活動在那麼狹小的空間,原來我們的歷史只是遊絲一縷,在赤地荒日的夾縫中飄蕩着。

偶爾會出現一個奇蹟;在寸草不生的沙粒中突然出現一棵樹,亭亭如蓋,碧綠無暇,連一片葉子也沒有枯黃。

文明已經衰弱了,歷史也開始褪色,輕聲一嘆,人類又投身於新的歷史。

或許千年以後,後人也會對我們的歷史千年一嘆。

  千年一嘆讀後感3

執筆於最恐怖地區,問道於數萬裏荒原,反思於尼泊爾山麓,驚悚於古禮貌遺言。

這幾天熱極了,大家都說是在過桑拿日子,我也不例外,我也是怕熱,不敢出門。在家裏蝸居,看書、回帖子、寫點筆記。回頭看看,還真是收穫不小。這幾天又拜讀了餘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嘆》,此書新版於2015年,雖然差不多十年,但書中所描述的古代禮貌遺蹟是但是時的。先前,我讀過先生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個性是《文化苦旅》給我啓發很大,也受益很大。總感覺大師級的水平就是高。

這天讀來千年一嘆,更是耳目一新,本書使我從國內走到了國外,對於國外部分古禮貌史蹟有了新的瞭解,作者行程數萬公里考察世界各大禮貌古蹟,這就應說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在尋找人類古代禮貌的路基時,卻發現竟然有那麼多路段荒草迷離、戰壕密佈、盜匪出沒。吉普車的車車輪緊貼着地面一公里、一公里地碾過去,完全不明白下一公里會遇到什麼,所明白的只是一串串真實的恐怖故事:那裏,宗教極端主義分子在幾分鐘內就射殺了數十名外國旅行者;那裏,近兩個月就有三批外國人質被反政府武裝綁架;再往前,三十幾名警察剛剛被販毒集團殺害……

讀着,讀着,感覺着恐怖滿眼;讀着,讀着,感覺着危險又危險;這是在探險,這是在玩命;文化苦旅不僅僅限於苦了,到達了玩命的地步;時刻都潛在着危機,時刻都經受着考驗;在經過了這漫長的苦旅歲月之後,留給我們的是深深的反思。任何一項禮貌成果的發佈,都是在經過了幾番寒徹苦之後纔會得來,明白這些我們纔會去珍惜的。明白後才曉得天上不會掉餡餅的,如果有也是有毒的。

千年一嘆,是對新世紀的獻禮,也是對逝去的舊世紀的挑戰。是對世界禮貌史的探索,也是對世界禮貌史的發展。餘老師從1999年9月27日開始行程,第一站就是哀希臘,最後一站是山西平遙古城,時間是2015年2月2日,歷時5個月的行程,完成了千年走一回。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長。車輪滾滾塵飛揚,祖先託我來拜訪。我是崑崙的雲,我是黃河的浪,我是涅的鳳凰再飛翔。法老的陵墓,巴比倫的牆,希臘海濱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風涼。我是廢墟的淚,我是隔代的傷,恆河邊的梵鍾在何方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長。東方有人長相憶,祖先託我來拜訪。我是屈原的夢,我是李白的唱,我是涅的鳳凰再飛翔!

  千年一嘆讀後感4

在餘秋雨先生辭去院長職位後,便開始了自己的旅行,獨自消失在荒野大漠間十年,去尋找中華文化。在追尋途中,餘秋雨先生堅信盧梭之名言:我只能行走,不行走時無法思考。

行走途中,餘秋雨先生感覺自己被推到了一個尷尬境地要麼今後只敢小聲敘述中國文化,要麼爲了能夠大聲,不顧死活走遍全世界一切最重要的廢墟。因此目的,餘秋雨先生告別父母,攜手香港鳳凰衛視,考察全人類最重要的文化遺址。除感受其它國家、地區優秀文化之外,是要在那未知的數萬公里中重新發現中國文化。於是乎便有了這《千年一嘆》

作者出發經過了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等地,感受到巴比倫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伯來文明、阿拉伯文明。在學習歷史過程,除希伯來文明其餘似乎都有涉及。原來希伯來文明誕生於今天被稱爲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在古代這塊地方稱爲迦南。希伯來人是當今猶太人的祖先。不過,在古代世界中,政治上希伯來人扮演了相對不太重要的角色,它的文明也沒有其它文明那麼顯赫了。

書中所介紹的部分中,我最喜歡希臘。環繞在周圍的是那美麗的愛琴海,浩大而不威嚴,溫和而不柔媚,而那迷宮的悽慘故事也令人感到惋惜。拜倫也酷愛希臘文明,不僅到這裏遊歷,而且還在希臘和土耳其打仗的時候參加過志願軍。拜倫將希臘看成是文化祖國,可見希臘有多麼大的影響力。希臘的悠閒位居第一。餘秋雨先生認爲中國人悠閒不起來,不是物質條件不夠,而是腦子裏課題太多、使命太重。過度悠閒只會導致懶散,安逸的思想則會促成危難的滋生。但希臘終究給我們留下了絢麗燦爛的文化遺產,它們是希臘人的,也是全人類的無價瑰寶。《荷馬史詩》就是她最好的佐證。

當餘秋雨先生遇到有人在巴特農神廟前發放資料,向全世界的遊客呼籲,把巴特農神殿的精華雕刻從倫敦的大英博物館請回來時,聯想到斯坦因等人當年取走敦煌文物,其中流露的是強烈的愛國情懷,使我讀的時候爲之一振,它也教育了我要擅於學習。

巴基斯坦是另一個我喜歡的國家。她的國花是素馨花。素馨花外形極似茉莉,香味也極其濃郁。她雖是“花之最弱者”但也是伊斯蘭的男子表達對女子尊重的象徵。作者進入巴基斯坦時首先看到的是一間破舊的小屋,是巴基斯坦辦理過關手續用的,但速度相當快,而辦理人員也相當友好。同吳建國先生的相遇、在夜間行車的經歷也相當有趣,似乎這挺安逸的,可看到那些上不起學的孩子的赤腳密如森林,又着實令人揪心,在艱難困苦中的堅強纔是最值得別人敬佩。

作者整理一路感受時覺得反覆的征戰,不管是別人打自己,還是自己打別人,都是對文明的破壞。古代中國雖有徵戰,但只是文明的融合,文化的碰撞,所以也只有中華文化才能延續。這也啓示現代保護和平,也就是保護文化。

此次閱讀之旅讓我受益匪淺,也讓我對外國文化有了一些瞭解。更重要的是:只有行走,才能瞭解。

  千年一嘆讀後感5

餘先生的散文,追索文化生成的奧祕,感受文化歷史的興衰,有對文化締造者的由衷的禮讚,又有對文化人命運的深切關注。

進入新世紀,餘秋雨在考察審視中華文明之後,隨着香港鳳凰衛視的千禧之旅和歐洲之旅,把自己文化探尋和精神漫遊拓展到中東和歐洲,完成對基督教文明等的深入探尋。

《千年一嘆》,正如歌詞中所寫:“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長,車輪滾滾塵飛揚,祖先託我來拜訪。我是崑崙的雲,我是黃河的浪,我是涅盤的鳳凰再飛翔。”飲着屈原的夢,李白的歌,探尋着中東古文明的輝煌,撫慰着西亞古文化的傷痛,感受着南亞歷史的喜怒憂傷。輕輕地撫去時光遺留的塵埃,深情地撫摸歷史的肌膚,細緻地剝落包裹於往昔軀體上的堅韌外殼,把希臘神話故事,埃及金字塔,耶路撒冷的`衝突,侯賽因的陵寢,漢謨拉比法典的價值和泰姬陵的聖潔娓娓動聽的道出,引導着我們踏進那個往昔時空,去享受和品味其中的快樂,而同時也承受着這些輝煌的文明不同程度衰落的震撼,反思着我們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年的風風雨雨而生生不息超常強韌的緣由。在這裏,歷史的回憶與追蹤只是一種傳達心靈感受的博大場所,而所謂的文化精神,傳統氣韻以及種種與人生,與命運,與人的存在景況相關的意蘊,也就經由這樣的場所而獲得自然而然的體現。

廢墟,大海,流浪,歷史常常從這裏出發;森林,山丘,古堡,歷史常常在這裏隱蔽;熱鬧,精緻,張揚,歷史常常在這裏轉折;蒼涼,寂寞,執着,歷史常常在這裏凝凍。米開朗基羅,伽利略,莎士比亞,但丁,歌德,黑格爾,一個個歷史上熠熠閃光的大師,在這裏與你直面;龐貝古城,羅馬的廢墟,巴黎聖母院,希隆大教堂,一座座聞名的建築,讓你親身感受—懷古之請,興衰之嘆!秉承《千年一嘆》的風格,審視歐洲文明,反思中華文明——讓人和自然更緊密地貼近,讓個體在遼闊的田地中更愉悅地舒展,讓更多的年輕人在遭遇人生坎坷前先把世界探詢一遍,讓更多的老年人能以無疆無界的巡遊來與世界做一次壯闊的揮別,讓不同的文化羣落在腳步間交融,讓歷史的怨恨在互訪間和解。

縱橫捭闔的宏觀把握,情致深惋的微觀體悟,它流溢着歷史詩情的的沉鬱柔麗,張揚着現代飛天的吟嘯。它不動聲色卻有內裏乾坤,波濤澎湃又不失驕矜,天馬行空遨遊於無限時空,回眸一顧卻盡顯生命本色。

暮色四合,喧譁的一切復於平靜。靜靜的夜裏,最好莫過於讀書了。一盞孤燈,一杯濃茶,細細品味秋雨散文。讀罷掩卷沉思,頓覺韻味無窮。

  千年一嘆讀後感6

餘先生的《千年一嘆》,我在兩個月裏一共讀了兩遍,還爲此拜讀了對話形式的《文明之旅》。

推薦這本書的理由有幾個。

首先,餘秋雨先生的文筆才學深深地折服了我這文化小白,我就像一個好奇的稚子,看着字裏行間的那精湛到位又不失文字之美的敘述,就像變魔術般,讓我無數次崇拜着又歡喜得手舞足蹈。文字是文明傳承最主要的形式,也是思想影響最重要的途徑,像餘先生、季老他們這些文學大師,都是我心目中偉大的人類。

其次,這是我看過最完整的古文明介紹的書籍,且淺顯易懂,傳景傳情。尼羅河邊上的埃及文明,底格里斯河及幼發拉底河的兩河文明,猶太人的希伯來文明,更早之前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我以前也曾從不同的書籍裏斷斷續續地瞭解,但它們究竟有何聯繫?現在是什麼樣子?與中華文明在時間和表現上有何不同?這些都是我一直想知道或者想規整的,而這一次終於明明白白了。

再者,這可能是餘先生對文化、文學追求的路上最後一本純純粹粹且高度到達巔峯的一本書了。以後可能都會是生感悟、做人藝術什麼的,我不會有興趣。

最後,說到中華文明。這應該是我作爲中國人最驕傲的資本,也是我身爲一個渺小的中國人最無奈的部分。如中庸之道,助我,愚我,也害我。它的確值得我們去反思。

  千年一嘆讀後感7

文明——世域延續千年的漫長路途,懲戒的鋒刃和貪婪的箭矢以恥辱的罪名逼迫文明在殘敗的遲暮下幻滅,漸漸消逝。往昔,文明的鼎盛宛如天涯落幕,於遭受冷漠、衆叛親離之際,獨自衰弱。餘秋雨先生嘆息的筆尖下,圓明園破碎的垣柱,爲歲月所勾勒;大流士宮殿兀長的裂痕,爲時光所渲染。千年的惋惜,一瞬的嘆息,閱覽的是文字,銘心的是文明。

傾聽愛琴海落寞的悲泣,凝視埃及邊境森森軍容,文明的隕落以文字的形式完美的詮釋,餘秋雨先生以堅實的腳步,邁向文明殘存的聖地,尋覓文明千年的訊息。已逝的滾滾黃沙,忘卻遺留的遠去背影。千年一嘆,詠歎不止。字裏行間的情所依戀的是湮滅於戰爭之下的廢墟。文明與私心的鬥爭何時歸回於盡止?回溯昔年,先人耗盡畢生心血創造了文字、語言,以友好的溝通締結生死契約,但也正因此,才鑄就文明的毀滅。千年一嘆,所嘆息的正是那爲終結之光照耀的文明。

回首今世,我們依賴的現實,終將淪爲後世人眼中硝煙般的遺地,或是天災的降臨,或是異域的侵擊。人性的蠕蟲蛀蝕了孤寂文明,可又有誰能保證。它不會侵食我們的現實文明,無休止的破壞,最終必將迎來災禍。我們期盼碎石瓦礫間能誕生希翼的萌芽,在飽經風霜之時,給予故地生機。千年以來,多少文明經受着蒼涼、荒蕪。餘秋雨先生踏足至此,發出感嘆:“盛極必衰嗎?”當希臘帝國廝殺於血之洪流,中華正思念屈原之死。或許正是因爲這種孤獨的沉默,中華文明免遭戰爭之火吞噬,幸而存活於矛盾之中。那些爲之追捧的失落文物,也僅僅作爲文明的見證,心靈的寬慰,逝去在文明之巒的頂峯,化爲嘆息。等待千年之後未來的發掘,他默默祈願——後世的嘆息歸結於此,文明之海幾近枯竭。

千年一嘆,嘆於心底,嘆於腦海,出於對文明悲憤寫作成書本,即使百年之後,早已腐朽,也必要等待——千年之後靈魂爲衆人的感悟,餘秋雨先生的心血之作永垂不朽。

  千年一嘆讀後感8

《千年一嘆》是餘秋雨先生寫的,“我們甘願在毫無保護機制的險境中去面對這一切,就像脫去手套撫摸它們的傷痕。”這句話是自序中的一段話,從世界各地最後回到中國。這一路走過的並不是什麼現代化的都市,車輪碾過的也僅僅只是一些讓我們感覺似乎很古老的地方。然而我又看見了希臘給人是藍色的,無論是美麗的愛琴海或是作爲希臘象徵的巴特農神殿。但這只是最初感受罷了。柏拉圖,他們滯留在千百年前對人生的思考已無法用現代的詞語形容。希臘的文明是健康的、閒散的,當讀到希臘人的快餐也要一個小時後才能上桌,我不禁感慨了,爲這種獨特的生活節奏感到一種有趣。可惜的是,這種文明要衰落了,因爲它過於閒散,過於與世無爭。

埃及的土地絕大多數是沙漠彷彿是一種金色的。埃及給人的是神祕的,無論是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讓人們感覺法老們似乎一直所做的只是守着這些東西罷了。如果說希臘的街道還有一絲古今有聯繫的感覺的話,那麼埃及就完全沒有讓人有聯想的興致,彷彿除了數千年前留下的幾座建築便什麼都沒有了。

作爲那些古老文明的後代我們又做了些什麼呢,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戰火一遍一遍的摧殘着那些已經殘剩無幾的建築,在埃及,凱撒的焚書和羅馬教皇的禁異教使得那些能夠揭開金字塔奧祕的古文字無人能讀,在伊拉克,“復原”的巴比倫古城毫無原有的滄桑,無法讓人肅然起敬……因爲戰爭,因爲時代,因爲政治,因爲功利,那些原來應該流傳千年的建築、文字都差不多消失殆盡了。那麼,我不禁感到疑惑,幾千年以後,我們的後代又該如何去了解,去探索那些存在千年的文明呢?那些已經無人解讀的文字我們的後輩能夠讀懂嗎?那些老早殘破的建築我們的後輩又能重新複製嗎?

我們至今仍可以學習千年以前的歷史,這可能要歸功於秦始皇早早的就統一了文字,要歸功於幾乎每個朝代都會命人撰寫史書,作者提出了疑問:“作爲我們的生命基座,中華文明也傷痕累累,卻如何避免了整體性的崩坍?”是的,盜墓者的層次不窮,每到一個名勝古蹟就會留下“到此一遊”的“見證”,古建築成了發展旅遊業的最好工具,太多太多的商業化元素佔據了那些古舊建築所散發的古老而又吸引人的文明氣息。“更重要的是,現在世界上生龍活虎的年輕文明,過多少時間,會不會重複多數古代文明的興亡宿命?”整部日記,都貫穿着這種疑問。作者可能纔想起千年一嘆的名字吧!正是這樣長城在哀嘆,泰姬陵在哀嘆,黃河在哀嘆。我們要盡我們所能的去學習去保護那些古老的文明,去教給我的後輩,去告訴他們中華文明千年的歷史,纔會有我們光輝的現在。中華文明千年的歷史,是我們民族的傳承。

  千年一嘆讀後感9

我所追求的是什麼?是即使內心尚存一息,也要去點燃的火種;是即使面對艱難險阻,也要去追逐的夢想。《千年一嘆》一書由著名作家餘秋雨所著,該書的內容將他獨特的寫作風格展現出來,彰顯了另類的風格。

“要麼今後只敢小聲講述中國文化,要麼爲了能夠大聲,不顧死活走遍全世界一切最重要的廢墟”,這是該書在開幕時的一段話。餘秋雨在荒野大漠中獨自消失了整整十年,尋覓着數千年曆史中蘊藏着的魂魄,是否依舊尚存?最終,他寫下了《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兩部著作,將中華文明諸多被埋沒的遺址重現光明。而這次,他把自己的目光延伸向世界的歷史長河中,走進人類歷史的福地,穿越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等國,真實地反映了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民族文化和歷史遺址,讓世界的讀者更加深入地瞭解這些即將流失的東西,喚醒人們對於歷史的使命感。而在此同時,也促進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想象着,人類社會迅速的發展,歷史長河流動的速度也隨之加快,星球裏的新陳代謝也不斷的發生着,發展、淘汰、發展……或許在那麼一瞬間,我們停下腳步,回想着自己所追求的東西是什麼。這時,猛然回頭,發現身後只剩下一片狼藉,身前的長河又不知通向何方。未來的我們是我們,過去的我們也是我們。那一份厚重的底蘊,不僅是一段歷史的回憶,更是一盞指路明燈。

  千年一嘆讀後感10

這段時間一直在出差,讀完了餘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嘆》。

出門的時候我常在書包裏裝本書,在車站等車的時候拿出來看看,在嘈雜中獨享一份寧靜;火車上看看,給身心一份旅行。

未讀這本書之前,羨慕那些行者——帶着單反、揹着包騎着單車轉山轉水。現在發現餘先生是一盞燭火,在若隱若現的前方。

他行路。每到一個地方,或是歷史久遠、聞名世界,或是荒涼到只剩下一磚半瓦,哪怕僅僅只留下一個傳說,他也能懷古評今,爲我們展現出不一樣的一面。

他讀書。每講出的一個故事,總讓人感覺熟悉而又新奇,像是歷史縫隙裏的筋骨。從不扭曲歷史,卻又鮮爲人知。

真正的博學是難以模仿的,而我們往往最愛拾人牙慧、誇誇其談。多想成爲這樣的一個人。每一步路都是在與歷史同行;每一行字,都是無數腳步的積澱。

我想,本着讀書萬卷、行路萬里的理想,或許永遠達不到餘先生這樣的人生高度,但朝着這盞燭火前行,生活必將更加充實,旅行也必將更有意義。

  千年一嘆讀後感11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這可能是每個中國孩子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學習歷史的第一課,儘管那時候並不理解何爲文明,老師或父母總會要求我們記住這句話,同時還要記住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埃及這些看似不相關的詞語,同樣也理解不了這些國家在哪裏、有着怎樣的文明,只是死記了這麼一個概念,隨着我們慢慢長大,這個概念就牢牢地長在我們的意識之中,很少有人去懷疑和論證,如果不是做學問,也很少有人再去深入研究。就這樣這句話變成了我們的一個基本常識。

在信息化空前發達的當代,提及文明古國,我想大多數人頭腦之中首先出現的是城邦式的政治文明,極度繁榮的文化藝術,很容易聯想到亞里士多德、維納斯、奧林匹亞、金字塔、空中花園、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比照我們的歷史,很容易想到這些人物和情景,或許來源於我們對三皇五帝、孔孟、萬里長城、兵馬俑的熟識,這樣的聯想看上去是多麼的順其自然、合乎情理,進而聯想到當代,可能很多人覺得這些文明古國發展到今天更是政治民主、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的現代化國家,比中國的方方面面都更加進步。

然而,當我們認真讀完《千年一嘆》,跟着餘秋雨老師從古希臘文明遺蹟開始,到古埃及文明遺蹟,到古巴比倫文明遺蹟,再到印度文明遺蹟,最終從喜馬拉雅山南麓回到中國,我們就會改變很多伴隨我們很久的一些關於世界文明的認識,改變我們對中華文明的認識,讓我們重新去思考很多問題。

  千年一嘆讀後感12

當今世界,風雲變幻,要想了解這個世界,這個文明的本質,就需要去靠近他,去靠近那些厚重的古墟,去撫摸那些斑駁的碑銘,去體會那些傳承千年的神祕文化。而餘秋雨先生的這本《千年一嘆》就是訪問北非中亞和西亞等地與古中國齊名的文明遺蹟,去感受那不同尋常的美,去更好的瞭解世界瞭解中國。

“要麼今後只敢小聲講述中國文化,要麼爲了能夠大聲,不顧死活的走遍全世界一切重要的廢墟”。這便是餘秋雨先生寫作的動力。他用了三個月時間,走過了埃及,走過了希臘,走過了世界上最負盛名的文明故土,用質樸自然的語言,描繪了幾千年前幾大文明古國的興盛與衰亡。

其中最令我動容的莫過於《哀希臘》,浩大溫和而蔚藍的愛琴海靜靜地躺在文筆流轉之間,潔白莊嚴的石柱屹立在厚重的書頁之上,我彷彿看到了埃斯庫羅斯,蘇格拉底,希羅多德,他們的智慧如愛琴海倒影中的點點星光,匯聚成一片璀璨的星河。拜倫的詩句在我耳邊迴響:“祖國啊,此刻你在哪裏?你美妙的詩情,怎麼全然歸於無聲?你高貴的琴絃,怎麼落到了我這樣平庸的流浪者之手?”一聲聲飽含深情的呼喚,既是對逝去的希臘文明的哀悼,也是對世界所有文明的呼喚。愛琴海上柔和的海風拂過岸邊哲人的身體,撫摸過石柱上的斑駁的遺蹟,最終吹過浩大神祕的海神殿,吹進了我的心中。

那一刻,我如同夢中的李白“一夜飛渡鏡湖月”,雙腳踏上了這片偉大的土地,在蔚藍的愛琴海邊徜徉,任由海水漫過腳踝;與先哲們一同思考,領悟人生的道理;在巨石柱羣中徘徊,感受着所蘊含的厚重;仰望堂皇的海神殿,跟隨拜倫詩中的吟遊詩人,哀嘆着驚世之美……

歷時四個月,餘秋雨先生終於在千禧年新年的鐘聲敲響的那一天,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對面橋頭有一個白石築成的大夢,上面分別用巨大的宋體金字鐫刻着一個國家的名字。我站住了,我的同伴們站住了,誰也沒有出聲,只聽到峽谷下的水聲響如雷鳴。”生在她的懷抱中,我們卻常常抱怨,離開她遠遠近近的看一圈,終於懊悔……

《千年一嘆》讓我暢遊在世界文明之中,思索中華文化的傳承,最後,請允許我用餘秋雨先生的一句話來當做結尾“不是距離的遙遠,時間的漫長,纔會產生痛切的思念,真正的痛切是文明上的陌生,真正的思念是陌生中的趨近。”

  千年一嘆讀後感13

看了《千年一嘆》之後,根本就沒有絲毫的喜悅。反而是越看越沉重,不忍再看,又不得不看。尋訪古文明的文明之旅。乍一聽,是一件美差。可其中卻蘊含着多少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那些文明古蹟總讓我感覺它們是在沙漠上默默堅守的一座豐碑,一座很悲涼的豐碑。曾經的它們是輝煌的見證者。

而今的它們好似煙花燦爛之後留下來的與餘燼。曾經創造了他們的人的後代子孫,現在因爲各種原因,正在遭受這戰亂,貧窮,飢餓,恐怖主義的侵害。餘秋雨先生說,看到作爲一個曾經創造過輝煌文化的國家,他們的子孫連學都上不起,他感到痛心。然而又何止是痛心!哭牆之下那不曾休止過的哭聲,醫院裏亟需藥物治療的孩子,那種就差武裝到牙齒的謹小慎微,如履薄冰,又豈是一個痛字可說得清,道得明。忘了是在哪個國家,爲了讓旅客能夠安全地觀賞古蹟,每個車隊都派兩輛車前後保護,餘秋雨先生那時候的心情只剩下難過,他們只不過是想讓外人瞭解一下他們的歷史文化而已。

戰爭越來越讓我感到害怕。它是一個怎樣的惡魔,怎能讓曾經的輝煌化爲齏粉。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可他們卻像是一縷輕煙從歷史的上空飄過。恆河邊靜待死亡的老人,垃圾堆上密如林的腳能給出什麼樣的答案?

中國是一個很神奇的國家。幾千年來,大家打打殺殺,後來因爲外族的侵略,大家竟緊緊地團結在一起,再也部分什麼外夷了。很希望中東有一天也能這樣。發現原來大家是一家人。還有那些製造惡魔的人。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