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荊軻刺秦王》有感(通用11篇)

本文已影響 1.81W人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荊軻刺秦王》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荊軻刺秦王》有感(通用11篇)

讀《荊軻刺秦王》有感 篇1

戰國時期,燕國太子丹請刺客荊軻去刺殺秦王嬴政。爲了能近距離的接近秦王,荊軻假借獻地圖爲名去見秦王,把匕首藏在地圖中。地圖展開後,匕首露了出來,荊軻便拿匕首刺殺秦王,沒有成功,荊軻也喪命於此。

功虧一簣終究意味着失敗,荊軻和燕國都爲這次失敗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身死國滅!縱觀全文,我看到的是一份精心策劃近乎完美的謀略與荊軻他志向意圖明朗的俠義之舉啊!究竟導致他功虧一簣的原因是什麼呢?荊軻本有識人之明,認爲秦武陽不是實施計劃的適當人選,而因爲太子丹的干預,最終放棄了自己正確的選擇——這也便是荊軻的謀略上的缺點!由此看來,荊軻如果採取正確的決斷,堅持正確的選擇,那麼秦王會必死無疑了吧!然而,歷史是不能容許我來予以假設的,真實的歷史殘酷地說明了荊軻還是犯有嚴重的錯誤。

我特別欣賞荊軻這個人,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勇士。他毫不畏懼的進入號稱狼虎之國,與秦王鬥爭,一句“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表現了他的勇敢。易水畔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易水訣別,這句話更表現了荊軻視死如歸的豪邁氣概。

荊軻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俠義之士,雖然他刺殺秦王並未成功,但是他的勇士精神被世人永遠頌揚!

讀《荊軻刺秦王》有感 篇2

最近我讀了《荊軻刺秦王》,它主要講述的是荊軻刺殺秦王的因由及全過程始末,讀完之後我深有感觸,荊軻刺殺秦王的情景至今還在我的腦海裏回放,揮之不去。

公元前227年荊軻抵達秦國國都咸陽,並通過秦王的寵臣蒙嘉的引見,以謙卑的言辭求見秦王,秦王大喜,特地穿上君臣朝會時穿的禮服迎見荊軻,荊軻手捧地圖敬獻給秦王,在地圖完全打開,圖窮匕現之際,荊軻趁勢抓住秦王的袍袖並舉起匕首刺向他的胸膛。但是還未等到荊軻近身,秦王已經驚恐的掙斷了袍袖,荊軻隨即追逐秦王,兩個人繞着柱子奔跑,結果後來秦王拔劍砍下了荊軻的左腿,荊軻無法再追下去,便將手中的匕首擲向秦王,結果卻擊中了銅柱。“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荊軻失敗了,功虧一簣,可悲,可嘆啊!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易水畔的這首悲壯的歌至今傳唱不衰,荊軻作爲一名勇士而被世人頌揚。荊軻刺秦未遂的歷史事件,千百年來都爲文人們深感遺憾,無數的詩詞文賦,都是以暴君來形容秦王,而肯定荊軻的英雄行爲和俠義精神。然而從戰國曆史中政治成敗的角度去審視這個歷史事件時,我們可以發現更多的值得思考的東西。“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前人誤入失敗的陷阱,可作爲我們今天行事的前車之鑑;而前人獲得的成功經驗,可作爲我們繼續前進的路標。

讀《荊軻刺秦王》有感 篇3

《荊軻刺秦王》是高一年級的第二篇文言文,這篇文章並不是寫荊軻刺秦王的場面,而是寫荊軻爲刺秦王而準備,情節曲折,令人回味。

一開始覺得荊軻是雞蛋碰石頭,不自量力,甚至認爲他是爲了成就自我的形象而去刺秦王,不認爲那是對燕國的回報,而是一個政治上的敗筆,反而加速燕國的滅亡,這不是與當初的目的背道而馳嗎?

可是偶爾看到了司馬遷的《史記刺客列傳》才發現,荊軻其實是個一俠肝義膽,不畏強暴的人,他雖不懂一個之力難爲力挽狂瀾的道理,也不懂秦帝國統一中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至少他不畏強暴,不怕犧牲,在國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艱難,不畏強暴的氣概還是值得稱道的。

他爲了太子的“恩”而挺身而出,捨生取義,這一點又有幾個人能夠做到,他明知去就必須是死,無論成敗,死字當頭,可他卻義無返顧,走向了死亡的深淵,但也同時走上了精神世界的天堂,雖末成功卻名垂千古,成爲四大刺客之首。

如果有一天,我理解了他人的恩情,不知是否能爲他豁出性命,也許此刻人對荊軻有太多的不解,可是荊軻卻毫不在乎,他俠肝義膽,司馬遷曾讚道。

他是衛國人,替太子舟充當刺客並不是基於對國的愛,而是對恩的回報,勇往直前,即使前面是深淵。

最終,對於這篇文章,給我的不解太多,但給我的遺憾卻更多,就如錯過雨後彩虹的幾分鐘,但我可認驕傲的說道:“我,讀懂了荊軻!讀懂了這個傳奇人物。”

讀《荊軻刺秦王》有感 篇4

雖說文題中引以“讀《荊軻刺秦王》”,但就標題而言,卻是讀《荊軻刺秦王》和《燭之武退秦師》的感觸罷了。這樣說來,標題中“行刺”與“言退”便不難理解。

讀《荊》很容易讓我聯想到剛學到的《燭之武退秦師》,也就自然而然的把荊軻和燭之武拿來進行比較分析,儘管張某並不知道這樣做合理與否。但既然拿了出來也就索性談談吧。

兩位主人翁在故事中的境域不謀而合,而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是進攻的都是秦師。那麼荊軻失敗而燭之武成功的原因在何呢?張某歸納了以下幾點,供諸君參考。

首先,方式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同樣是希望保全“國家”完整,人民安全,荊軻同燭之武一樣,責任重大。但是荊軻選擇了行刺。這是一種在武俠片中比較常見的方式。荊軻認爲:誠能的襄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獻秦王,秦王必說見臣,臣乃得有以報太子。”要想接近秦王,必要得襄將軍首!那麼這樣做代價是否太大了呢?荊軻顯然沒有考慮到這一點,並且揹着燕太子取了襄將軍首級!就這樣,將自己和國家推上了一個

不歸路。而燭之武呢?比荊軻冷靜和理智的多。他決定以言辭勸阻秦師得進攻。那麼又有什麼理由呢?這便是次要的。因此,在理性得分析下,燭之武做出了正確的判斷。

其次是兩個人的性格特點。其實從更深層次的分析可以得出,正是兩個人的性格差異導致了兩個人方式選擇上的差異。荊軻是一個相對衝動和固執的人,從“微太子言,臣願的額之”就可以看出。荊軻骨子裏透出的是武力取勝的思想。在今天看來就是有暴力傾向!而燭之武是一個老謀深算的人。由於他年老才得以重用以及責任重大使得他選擇了言退。

最後是因爲形勢有別。相對於燕國,秦國是一個前來挑戰的角色,大有非拿下燕國不可的意思。而相對於鄭國,秦國是聯合晉國攻鄭,並且攻鄭的結果對於秦國而言是弊大於利。再加上燭之武帶有挑撥意味的話,秦師的撤退便成了必然!

其實,歸根結底都是一個“理”字。想必以理服人才是君之所爲也。現實中同樣上演着一幕又一幕的荊軻刺秦王和燭之武退秦師。有些人遇到問題,習慣義氣用事,衝動行事,以武力解決問題,而結果卻總是慘痛!細想來,他們又何曾真正看清了問題的核心原因呢?而另一類人則顯得從容不迫,胸有成竹!因爲他們抓住了問題本質原因,那麼所有問題便迎刃而解了。

說到這裏,想到這裏,寫到這裏……張某的確感觸頗深,不知諸君聽完張某的愚論後是否認同。但是對於歷史的看法和討論又何時停止過呢?但願我們每一個人遇事都能像燭之武一樣,做到胸有成竹,從容不迫,進而不斷完善自我! 這便是“行刺”和“言退”的哲學。

讀《荊軻刺秦王》有感 篇5

《荊軻刺秦王》一文敘述了在秦朝的秋天,荊軻被派去完成刺殺秦王的光榮而艱鉅的任務。在圖窮見匕的時候,荊軻已經知道自己的'生命不久矣。荊軻知道自己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以身殉國去報答祖國。他用大無畏的精神寫了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讚歌。

荊軻爲了燕國的存亡,捨身爲國去刺殺秦王,這種精神難道不可歌可泣嗎?臨行時,荊軻唱出“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這說明荊軻知道此番前去刺殺秦王,這是九死一生的,但他還是毅然前往。這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難道不令人敬佩嗎?

想着想着,我的思緒不由自主的回到了幾天前……那天,我正在悶頭寫着作業,突然我遇到了一道“世界難題”,我想着我要去問一下老師才行,可是我害怕歷史會重演,因爲我害怕老師像上一次不但斥責我,還打罵着我。一想到這裏,我就毛骨悚然。我想:其實不就是空一道題嗎?這還有什麼大不了的呢?一想到這裏,我情不自禁地有些臉紅。荊軻可以冒着九死一生去刺殺秦王,我卻因爲怕打而不敢問老師,真是太不應該了。

讀了這篇文章,我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什麼是勇敢,也明白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們應該向荊軻一樣勇敢。

讀《荊軻刺秦王》有感 篇6

在戰國時候,秦國攻打燕國,燕國國王懼怕秦王,就拿燕國太子丹做人質。太子丹想找一個人,用來刺殺秦王。之後,丹找到了一位壯氣吞牛的刺客,名叫荊坷。他讓荊坷交給兩件會使秦王政高興的禮物:

一是秦王政一向在緝拿的叛將樊於期的人頭;

二是燕國督亢的地圖,假稱要把着塊地送給他。另外,太子丹把浸泡毒藥已久的匕首夾進地圖裏,讓荊軻去刺殺秦王。

到了秦國,荊軻先給秦王政樊於期的人頭,秦王政看後,欣喜若狂。地圖一掀開,一把匕首竟然露了出來!荊軻拉住秦王政的衣袖,拿起匕首秦王刺去。秦王政使勁抵抗,最終把衣袖給扯斷了,繞着大殿跑,他正要拔劍,可是越急越拔不出來。旁邊的太監御醫個個急得呆若木雞,身後的荊軻窮追不捨。有一個御醫急中生智,拿起藥囊向荊軻咂去。秦王政把劍拔出來後,砍掉了荊軻的左腿,再對荊軻連砍八下,荊軻還叫罵不絕。最終侍衛把荊軻砍成了肉泥。

荊軻雖然失敗了,可是他氣壯山河的精神永遠記在了我心中。

再看看我們,都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和荊軻堅韌不拔的精神,差別真是比天與地還大。先在連日本人每週都有“憶苦飯”吃,可我們天天都有吃葷菜,從來都沒有想過窮苦人的生活,我想,荊軻小時候肯定比我們窮很多!

我必須要好好學習,長大報效國家。

讀《荊軻刺秦王》有感 篇7

看完《荊軻刺秦王》,我幾次感慨於樊於期爲報國仇家恨而義無反顧把刀劍刺向自己的咽喉;幾次感慨“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悲壯淒涼之歌;幾次感慨荊軻斷股後甩出匕首的最後一搏。樊於期的以命相報,太子丹的重託以及全燕國人民屏息凝神的翹首以盼,都在一瞬間灰飛煙滅。

公元前227年荊軻抵達秦國國都咸陽,並通過秦王的寵臣蒙嘉的引見,以謙卑的言辭求見秦王,秦王大喜,特地穿上君臣朝會時穿的禮服迎見荊軻,荊軻手捧地圖敬獻給秦王,在地圖完全打開,圖窮匕現之際,荊軻趁勢抓住秦王的袍袖並舉起匕首刺向他的胸膛。但是還未等到荊軻近身,秦王已經驚恐的掙斷了袍袖,荊軻隨即追逐秦王,兩個人繞着柱子奔跑,結果後來秦王拔劍砍下了荊軻的左腿,荊軻無法再追下去,便將手中的匕首擲向秦王,結果卻擊中了銅柱。“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荊軻失敗了,功虧一簣,可悲,可嘆啊!

只是刀尖到秦王的距離,毫釐之間,便毀滅了一代人的命運。

清末變法志士譚嗣同在臨死前曾留下這樣的詩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想必這也是你視死如歸的鏗鏘壯語吧,荊軻。在太子面前決意請辭,易水送別而去時終己不顧,臨死之前依然傲視怒罵秦王……其實你已經做到了:冒敵進入秦朝王宮,使羣臣兵力慌張得盡失其度,面對死神巍然不懼。一位可敬的忠臣,一名勇猛的武士,綿延數千年的燕趙悲歌傾訴着這段悲壯感人的故事,徘徊在人民心中,永不散去。

這重於泰山的死亡,這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永遠會被我們後人所銘記,永遠,永遠……

讀《荊軻刺秦王》有感 篇8

春節聯歡晚會上,我看了黃宏爺爺表演的小品《荊軻刺秦》,感到很搞笑。他們表演的十分滑稽,能從一個時代穿越到另一個時代。可時代背景究竟如何呢?

看了原著司馬光《資治通鑑》故事中的“荊軻刺秦”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歷史根本就不像小品所演的那樣:在公元228年秦國和燕國的戰爭中,燕王見秦國馬上就要攻到城門口,本國又勢單力薄,十分着急,一位名叫荊軻的勇士受別人推薦,爲了國家的利益,帶着燕國的最富庶的地方督亢的地圖和樊於期老將軍的首級來到秦國,這些都是秦王喜歡的東西。見此東西,秦王大喜並設宴招待荊軻,在接待宴上,荊軻在獻圖時抓起匕首捅向秦王,刀尖還沒捅到秦王胸口,年輕力壯的秦王已經側身後退,並在衆人幫助下脫離危險,而荊軻終因寡不敵衆斷了右腿又身中八劍。臨死前還從容不迫,怒目反擊。後人對荊軻的失誤懷着深深的同情。東晉詩人陶淵明寫道:“惜哉劍術流,奇蹟遂不成”。唐代詩人李遠卻說:“秦滅燕丹怨正深,古老豪客盡沾襟。荊卿不了真閒事,辜負田光一片心。”

荊軻沒能刺死秦王,促成了燕國的迅速滅亡。秦始皇最後統一了六國,這纔是歷史的本來面目。如果不讀書,我還真是一腦子迷濛,今天終於弄明白了。

讀《荊軻刺秦王》有感 篇9

秦將王翦破趙,擄趙王盡收其地,進軍北略地,至燕南界。

羣雄並起的戰國已接近尾聲,秦王嬴政懷着一顆吞併六國的狼子野心,登上王位,繼承歷代先王的基礎,開始吞併六國。商鞅變法後,秦國的國力與日俱增,到了嬴政的手裏,秦掃六國一統天下成了只是時間的問題。

各國戰敗、投降的戰報接連傳來,燕太子丹那佈滿血絲的眼裏回憶起了自己被送到秦國當人質時受到的恥辱,他深知自己的國力根本不是強秦的對手,他想出了一條鋌而走險的計謀,癡心妄想做最後一次垂死掙扎。在田光的引薦下,荊軻來到了太子丹的身旁,一曲英雄的悲歌就此奏響,一段傳奇的故事就此開始。

“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丹請先遣秦武陽。”太子丹的急躁自以爲是的癡心妄想,固執己見地派遣一個色厲內荏的秦武陽作爲荊軻的副手,這一舉措推動這一曲英雄的悲歌響徹雲霄。無可奈何之下的荊軻只得留下一句“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的話語,提刀告別。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多麼悲涼的樂章。也許荊軻知道此行必是凶多吉少,但英雄向來有恩必報。當荊軻登上前往秦國的車騎到終已不顧,司馬遷輕輕地一筆帶過,但細思之會發現荊軻沒有回首中夾雜着太多的感情。也許是他爲自己的命運感到悲壯;也許是認爲自己與太子丹兩不相欠;也許在深思將如何應對不測之強秦;也許是不希望好友高漸離看到自己的絕望。

秦王聞之,大喜,乃朝服,設九賓,見燕使者咸陽宮。一切都看似完美,毫無瑕疵。一切都像太子丹所希望的那樣按部就班。這曲英雄的悲歌婉轉低沉地奏向高潮。

伴隨着悲壯的曲調,“起,取武陽所持圖。”秦王嬴政那滿是威懾力的聲音響起,在秦王威嚴的面孔之下,外強中乾的秦武陽早以色變振恐,這一切都看在荊軻的眼裏,秦武陽引起來羣臣及秦王的懷疑,自己最大的優勢已經不再,出其不意成了不可能。當旋律越過高潮,餘下的便只有跌入谷底的絕望。荊軻知到此刻留與自己的唯有失敗的結局。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矣。”事敗以後,荊軻並沒有像其他的庸夫一樣垂頭喪氣,而是爲自己傳奇的一生作最後一次詮釋,儘管知道此行必敗,但作爲英雄的他知恩必報;儘管知道從此天下盡屬秦,但英雄的他仍願憑一己之力改變現實。

歷史的書卷合上,這一曲只屬於荊軻的英雄悲歌就此結束,但餘音仍在我耳邊迴盪。我不由得爲荊軻感嘆,太多太多的如果在嘴邊,卻不知向誰請教:如果荊軻等到了他的友人;如果秦武陽亦是一個神勇之人;如果夏無且的藥囊沒有擲中荊軻;如果荊軻刺死了秦王……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時光也不會倒流,事實也不會改變,在多年後的今天,在一遍遍讀完這個故事後又一次次爲荊軻感嘆,歲月在增長,仍在爲荊軻的命運打抱不平。

其實刺秦的成功與否,這都是一曲英雄的悲歌。

讀《荊軻刺秦王》有感 篇10

我不看好荊軻。我向來不看好荊軻。

儘管他天性即爲一狂士,可我不明白他爲何因拯救大燕而使樊於期斷送了性命。男兒當戰死沙場,以馬革裹屍還故鄉。而你,荊軻,你就這樣毫不見血地殘害了一代英豪,讓身經百戰的驍勇上將落得個身首異處、魂散他鄉的悲慘結局。單憑此,我說,荊軻是個罪人。

令秦舞陽爲副,確爲大燕的悲哀。這等黃口小兒只配在市井上殺人以逞匹夫之勇,怎敢令他登上強秦的殿堂?荊軻,沒想到你竟吃醋到秦舞陽頭上,就憑燕丹一句"先遣秦舞陽",你竟如此輕易地放棄了等待那位可助你一臂之力的朋友,怒斥太子,草草上路。這是何等草率魯莽?你可知你還欠着大將軍的一條命,你可知你此行還揹負着燕國江山百姓的興衰存亡?我不相信你不知此行之沉重,可你只是一意孤行。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瑟瑟風中,白衣飄飄,築聲渺渺。你知你此行必死,只是不知秦王是否有幸死在你前頭。你在離開燕國的土地時狠賺了一把燕人的涕淚,最終只是留下一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讓人回味,回味。

你以行賄的辦法順利登上大秦殿堂。秦舞陽色變振恐,你處之泰然。是,年輕氣盛的人到底不如老謀深算的人穩重,或者說,更善於欺騙。當匕首露出的那一刻,你離秦王咫尺;他"以手共搏之",而你竟笨到環柱而刺也傷不及他毫毛。荊軻啊荊軻,你行刺之前不曾習武麼?連最後一次還擊擲"飛鏢"也不能得逞,"被八創",你說這怨誰呢?

氣息將近,最後的罵詞或許是想爲你所效忠的燕國掙回最後一點面子吧。可爲何我總感覺那是一種藉口,推卸掉你"殺人"之過和加速燕亡的過錯。只是你終究逃不過歷史的追查,在歷史的長河中浮起,終沉下。

荊軻,我仍是不看好你。即使是頂着那太多對你的詠贊艱難前行,我仍是要冠你以輕視生命的罵名。

讀《荊軻刺秦王》有感 篇11

從古至今有多少英雄豪傑死在了刀劍下,我認爲燕國的荊軻就是這樣一個人。讀了《荊軻刺秦王》這篇文章,我十分感動。

戰國末年秦王滅掉了趙國之後,就立即瞄準下一個目標,燕國。燕國太子丹找了一個名叫荊軻的壯士,準備讓他刺殺秦王。荊軻來到秦國,以地圖作爲掩飾,當見到秦王,展開地圖"圖窮匕見"時,他拿着藏到地圖裏匕首拔出刺向秦王。經過一番驚心膽戰的搏鬥之後,最後荊軻被束手就擒了,功虧一簣了。

我很佩服荊軻這麼無畏的精神,爲了自己的國家,而獻出了自己的性命,這一切舉動,在我們看來就如雞蛋碰石頭,自不量力。但是至今會有多少人會這麼做呢。荊軻心裏肯定無比清楚,無論這件事情的成敗,都一定會面臨死亡。也許是出於對國家的忠心,也許是接受了他人的恩情,其實這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一顆愛國的心,在國家陷入危難之際,以壯士的身份挺身而出。

回到現實生活中,敢問我們是否能做到這一點呢?我們生活中都是一些膽小怕事,不守誠信的人。荊軻是個名副其實的勇士,儘管他的辦法並不可取,但他那種精神卻影響着我們走向進步。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有了這個故事的啓迪,我們要更加珍惜如今來之不易的生活,捍衛國家的主權和領土的完整,維護民族的榮譽是我們每一箇中國人理所應當該做的事情。

這個故事讓我很有感觸,荊軻刺秦未遂的歷史事件,千百年來都成爲文人們深深遺憾,不過站在歷史的角度上看,也許並不是壞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