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

本文已影響 1.51W人 

影片《入殮師》根據日本作家青木新門的小說《門納棺夫日記》改編而成,由瀧田洋二郎執導,本木雅弘、山崎努、廣末涼子、吉行和子和笹野高史等聯袂出演。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入殮師電影觀後感,一起來看一下吧。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一

《入殮師》是一部很精彩的電影,我不得不這樣說。

之前是有點害怕的,怕什麼呢?怕死亡,怕屍體。“死亡”這個話題總是被人很少提及,所以因未知因概念模糊而恐懼。心裏那個模糊的感覺提醒我——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入殮是一件可怕的事。

但《入殮師》的第一個鏡頭,就讓我的心很神奇地平靜下來。車中的人緊鎖的眉頭中有淡淡的憂鬱,車外白色的基調的景,肅穆寂靜。當小林大悟仔細地爲死者擦拭身體時,當社長耐心地徵求家屬化男妝還是女妝的意見時,我才發現,入殮師這個職業竟如此神聖莊嚴。通過入殮師的雙手,我們看到了怎樣將尊嚴還給死者的過程,看到了生者與死者優雅告別的儀式。死亡,在這裏已不再令人恐懼,生與死,在這裏已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死亡,是生命的延續。入殮師,以他那無比尊重死者的心態,使死者以乾淨優雅的姿態踏上另一個嶄新的旅程。

從誤打誤撞當了入殮師時的脆弱與抗拒到最後對這個職業忘我投入,小林大悟經歷了太多的生離死別。忘不了那個趴在棺木上看着妻子遺體泣不成聲的丈夫,忘不了那個爲去世的男人留下滿臉紅脣印的一家人,她們一邊大笑一邊痛哭着說:“謝謝了,爸爸”。那親屬們對死者的不捨、怨悔、留戀、誤解都隨着一場場莊重的入殮儀式歸於平靜。原來人在生命的最後一程也可以被如此溫柔對待,原來人在死後也可以這樣安詳,這樣寧靜,這樣美!——我徹底對入殮師這個職業改變了看法。

那個在大悟老家一直開澡堂的豔子,爲了給鄰居一點方便和家的溫暖把澡堂開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送她火化時平田對她說:“後會有期!”是啊,後會有期。不會永垂不朽的我們終將奔往那個地方的,對吧?那一直以來我們怕什麼呢?怕死亡,因爲覺得那是一種永恆的失去。但《入殮師》卻一直再向我們傳達一個信念,那就是死亡只不過是一扇門,讓我們通向更遠的地方。村上春樹說:“死亡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爲生的一部分永存。”說的也是這個意思。當“往生者”安息,當活着的人堅強,當釋懷後的愛在每一個人心中流淌傳遞,片刻即成永恆,萬物也許就這樣生生不息。

作爲一部以殯葬業工作者爲主角的電影,“死亡”是《入殮師》無法迴避的一個話題,然而“死亡”卻絕非影片真正的主題,“死亡”在這裏單純的只是一個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所能看到的,是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

影片的最後,大悟在經歷一番掙扎後終於原諒了父親。悠揚的大提琴聲再次響起,雖然淚水已模糊雙眼,但心中卻豁然開朗。我想,對待生死,我也許不會再惘然。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二

其實,剛聽到《入殮師》這部電影的名字時我是不太想看的,因爲這個名字讓人覺得這是一部恐怖片,但是,後來我才知道,《入斂師》並非如名字般讓人望而卻步,死亡、葬禮、遺體……有關死亡的命題不過是生命存在的註解。看過之後的感覺,就好像在路邊書攤上淘到求之若渴卻不得的絕版舊書一樣,在安靜的感動中,還有清醒的思考。

這部電影的基調,如同許多日本的純情電影一樣:緩慢的敘事結構、簡單平實的人物和不緊不徐的臺詞。但是,也就是在這白開水一樣平平淡淡的劇情發展中卻透露出很多的哲理,我們也與這部電影的主人公小林大悟一起在形形色色的死亡面前,最終感悟到生命的真諦。

主人公小林大悟作爲一名大提琴演奏者,並不是最出色的,但是他熱愛音樂也似乎喜歡這個職業。當他所在的樂團被解散後,當他從一個頗具文藝的小資情懷的角色向着一個看似卑微到草根的入殮師職業過渡時,他心中的不安和困惑是強烈的,因爲入殮師這個職業與他的大提琴演奏師的職業實在是太不搭界了。

在這部電影中,有一個不容我們忽視的人物,這個人物就是徹底顛覆了小林大悟的職業觀的殯葬社的“社長”。“社長”的語言非常少,不管是錄用小林大悟這個情節還是在後來一次次“入殮”過程中,社長和小林大悟都沒有太多的溝通,社長對小林大悟的深遠影響都是在於他的“身教”。社長知道小林大悟內心的掙扎,他沒有一次次去“說服”小林大悟,他只是在一次次面對不同的死亡面前靜靜地去“做”,他是“做服”了主人公小林大悟的。

小林從電影開始就是一個矛盾的人物,最開始他是因爲殯葬社的廣告誤導而去面試的,一開始他是無法接受這一份他內心也瞧不起的“工作”的,雖然迫於生計他勉強決定“走着瞧”。但是,當他第一次經歷了面對一個死者的入殮過程的時候,他內心的衝擊是巨大的。片中有這樣一幕場景,小林大悟第一次處理完屍體回到家中,面對着桌子上已經死去的家禽,開始嘔吐反胃,繼而在妻子的身上尋求心理上的安慰,在深夜的牀頭回憶起了自己的過去,他想到了已經死去的母親、看到了父親模糊的臉。導演在這裏對於入殮師小林大悟的心理活動拿捏得十分精湛——他內心的鬥爭是非常激烈的。但是,隨着一次次經歷面對死亡的過程,小林體會到怎樣去對於死者的尊重和對於生命的珍惜。到最後,小林真正地喜歡了這一份職業,即使他周圍的人無法理解。

“生命就像一條河流,我們都是河裏的一條魚。無論如何努力回溯,終究是無功而返。”小林站在橋上看到那些魚逆流而上,縱使死亡也毫無畏懼,最初他以爲這些魚很傻——明知終有一死爲什麼還要那麼努力?但是後來,小林很快就在入殮師這個職業中感受到:生與死沒有什麼區別,對死者而言,“死亡是一個新的開始”,而入殮師就是要給他們的新旅程拉開序幕的人,所以,他對每一位死者的遺體都努力把他(她)們打扮得漂亮,“讓死者能夠體面地踏上新的旅程”,因爲,他最終明白,生命的終結也就是新的開始。

是的,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相同的歸宿,那就是死亡,用小瀋陽的話說,生命就是在睜眼閉眼之間。《入殮師》不厭其煩地展現了很多關於人的死亡的入殮過程,它讓我們每一個人直接面對死亡,但是,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領悟到什麼是生命。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三

語文老師佈置了一個作業,是回家看一部日本電影《入殮師》,然後寫一篇觀後感。因爲作業很多,一直到休息的最後一天我才找了個時間去看了,剛開始看的時候也沒有特別用心,可是兩個多小時很快就過去了,電影結束的時候,我竟然有意猶未盡之感,看來,好電影是需要一遍遍地去體會的。我只能夠寫下一點我零零碎碎的感覺——

回憶起這部電影,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音樂,其次纔是情節。不論是小林大悟少年時爲父親拉琴,還是後來爲妻子拉琴,也不論是在聖誕節給社長和助理拉琴,還是他坐在河邊堤岸上爲自己拉琴,每一次大提琴的響起都帶給我一種溫暖而又憂傷的感覺,小林大悟的這一段音樂非常符合這部電影的基調。是的,儘管大悟是個失敗的大提琴手,但是影片的音樂卻是絕對的大師級作品,厚重的大提琴聲瞬間觸摸到你心靈最柔軟的部分,那是屬於男人的憂傷,帶你回到無邊的回憶中。

整部電影最令我喜愛的的人物莫過於小林大悟的妻子美香。大悟因爲劇團解散離開了城市,來到了小時候生活過的農村。他的妻子並沒有因爲借錢購買昂貴的大提琴,和離開城市而對他抱怨,而是尊重他的選擇,並接受這一切,和他一起去了鄉下。美香並不要求生活的奢華,她對生活的要求並不高,只要能和丈夫在一起,她就覺得很滿足。雖然她後來得知小林大悟找到的工作是入殮師的時候不能夠馬上接受回到了孃家,但是,在得知自己已經懷孕後,她還是回到了小林大悟的身邊——從放棄城市的優越生活,到目睹丈夫的工作後接受他,再到勸說丈夫去見已經死去的“公公”,乃至於到最後美香對他人驕傲地說“我丈夫是入殮師!”美香的存在是不可少的,她讓我覺得整部電影有了一種淡淡的溫暖——如果說作爲入殮師的丈夫始終都以低音的方式在解讀生命的話,那麼作爲家庭主婦的美香就是用舒緩的曲調在輔襯丈夫。

河邊的卵石是電影的一條重要線索。卵石的第一次出現實在小林找到小時候拉過的大提琴時,它被一張五線譜包裹着一同放在大提琴盒子裏。當時我還困惑那是什麼東西?後來通過小林的回憶得知那是他爸爸送給他的。後來在小林和美香的對話中我們得知石頭裏蘊含的是“願望”。直到小林幫他的父親入殮時,當那一塊石頭從小林的父親那隻緊握的手中滑落時,我們才知道,他的父親其實對家庭對孩子有多麼惦念!——那一刻,我被親情的力量所震撼了。

這部電影多次對入殮的情節進行了細膩的表現,從雙性人到已經腐爛的空巢老人,從澡堂的老闆娘直到流浪他鄉的小林的父親,每一次的入殮都是一種莊嚴的儀式,每一次的入殮都是那樣莊重而又虔誠,讓我們看到了生者對死者的尊重。其中有一個老頭死後,因爲小林高明的化妝術,讓那個死者看上去那麼生動,他的妻子女兒和孫女都在他的臉上留下了脣印,此刻沒有悲傷的眼淚,而是歡聲笑語,我無法對這一習俗作出更深刻的理解,但是這種對死者的尊重有一次強烈地擊中了我。

最後我想再說一遍:好電影需要一遍遍體會,我還會重溫這部電影。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四

一個失業的大提琴師,一份與演奏毫不相關的職業,一場以死亡貫穿全片的故事情節,一個有關人生的終極命題,隨影片的緩慢鋪陳,不經意間流露出來,沒有多餘的修飾,一切不過生活的常態,卻道出生活的真諦:人生必有其儀式,即使在人死亡之後——《入殮師》爲我們展示瞭如何把尊嚴還給死者以及生者如何通過這最後的優雅儀式與死者和解。

死亡,是一個禁忌,我們是懼怕死亡的,更不願意接受死亡。當小林的妻子知道了他工作的內容後那撕心裂肺的叫喊“別碰我,骯髒!”更是表達了生者對死亡的不理解與懼怕。是的,對冰冷屍體的寒噤,對腐爛肉體的噁心,對已逝的死者的恐懼無不影響着我們對於生與死的正確認識。

男主人公小林大悟一開始偷偷地揹着妻子從事着這份工作。直到後來,妻子親眼目睹他爲鄰居浴室老闆娘入殮,她才深深地尊敬這個職業。入殮師在爲往生者送行,進行納棺儀式的時候,他們的恭敬,虔誠,那完美的動作,將逝者最後一刻的美化爲了永恆。這於生者是巨大的安慰,於死者是最大的尊重。因爲入殮師,這個本應該是灰暗、陰沉、甚至略帶點猙獰地時刻,有了一絲光亮,溫馨。他們讓生離死別這生硬地悲愴變得舒緩和柔美。

如果葬禮是一扇門,那麼入殮師就是那個轉動門把手的人。葬禮表面上是送別亡者,象徵着其走向下一程的儀式,但其實,這一切更多的是爲生者而做——它給生者最後盡孝,表達愛或者贖罪的機會。生者在舉辦葬禮時所挑選的形式和用具等,其實都是跟從自己的意願,而入殮師就是幫助生者完成他們意願的人。一個好的入殮師一定會將對於死亡的恐懼置之度外,他會以虔誠的心爲死者整理衣容,將死者再一次活現,給予生者心靈最後的慰藉並融化牽絆在死者與生者之間的障礙,使之將人類情感全部表達,再無顧慮。一個成熟的入殮師要經歷多少次的生離死別纔會坦然平淡地面對死亡?一個成熟的入殮師要經歷多少精神上的壓力纔會讓親朋好友接受他的職業?一個成熟的入殮師要以怎樣的心態纔會用溫柔的心對待每一爲死者?——我欽佩入殮師的平凡,而同時,我有敬佩他們的不平凡。

“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她永恆的美麗。這裏要有冷靜、準確,而且要懷着溫柔的情感,在分別的時刻送別故人。靜謐,所有的舉動都如此美麗。”死亡,是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迴避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向死而生,但是死亡的原因各有不同,入殮師只是人生通向死亡道路上的一個過客,他做的只是讓活着的人記住死去的人。但是,我們每一個人是不是應該記住入殮師?因爲,是有了他們的存在,死者才獲得了最後的尊嚴。

看完這部電影,我最深的感受是:珍惜身邊的親人,珍惜與親人在一起的時間,不要等到親人離開了纔去後悔。尊重生命——無論是正在生活的還是已經逝去的生命。同時,人生充滿着儀式感,這種儀式感來自於心底對於生命的尊重,因此,我們要尊重任何職業,因爲勞動沒有貴賤。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五

沒有想到的是,看一部電影就像是經歷了一場心靈的旅程。初次聽到《入殮師》這個名字,着實被這個名字的文字纏繞的詭異嚇了一跳,然而隨着電影一點一點地播放,我心中的那點恐懼便消失得無影無蹤。

《入殮師》整部電影都籠罩着一種淡淡的氛圍,沒有濃墨重彩的色調,沒有誇張浮華的演技,它靜靜敘述,緩緩推進,娓娓道來。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從頭至尾縈繞的久石讓的音樂是那麼澄淨,哀而不傷,樂而不淫,是真正的東方式的情感流露。在緩慢而抒情的音樂裏,我似乎看到像是雨水沖洗過的被陽光慵懶照着的那片藍色天空,在不知不覺間,我的心平靜下來,享受着光影交錯帶來的美感。

當你的付出不再得到認可,當你十幾年的努力驀然之間化爲泡沫,你是選擇繼續堅持自己已經殘破的夢想,還是換一種方式重新開始?影片的男主人公大悟選擇了後者。樂團解散後,他賣掉大提琴和妻子一起回到了鄉下。偶然從報紙上看到一個關於旅行的工作,被錄取後欣喜之餘卻發現自己的工作是入殮師,大悟猶豫之後還是選擇了接受,於是他的人生被徹底改寫。

大悟經歷了從第一次看到屍體的嘔吐不止到後來可以心存敬畏地描繪死者的容顏的過程:屍體腐爛不堪的老人、外表像女人一樣美麗實際上卻是男生的雙性人、留下年幼的女兒而死去的母親、穿長筒襪離去的老奶奶……應該說,在不同的國度,死亡都是一個重要的文化,體現着一個民族對於死亡的態度。日本的喪葬禮儀顯得繁冗複雜,大悟用細膩緩慢的動作詮釋了對死者的尊重。可是這樣的工作終究是不被認可。朋友對他指指點點,連妻子也認爲他雙手無比骯髒甚至離他而去。他很難過,可是他依舊堅持。可是,正是因爲大悟的堅持,他贏得了我的尊重。

我們知道,失去親人最痛的兩個時刻,一是在親人斷掉呼吸的那個瞬間,你突然醒悟,以後再也見不到活着的他了;二是當親人被送入焚化爐的瞬間,你會意識到,從此以後,你愛的那個人連肉身也將要消失,往後你想要輕輕地撫一撫他的臉頰也不能夠了!大悟的妻子因懷孕而回來,她雖然還反對丈夫的這一份工作但是不得不同大悟一起出席他好友母親的葬禮。她親眼目睹了大悟爲死者“入殮”的全過程,目睹了失去母親那一家人的悲傷,目睹了火化那一刻好友撕心裂肺的痛楚。片中的那個火葬師說:“死是一道門,生命走到盡頭,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

影片的結局美好得讓人想哭。大悟的妻子終於接受了丈夫的工作,大悟也放下了對父親的恨意。那些昔日的痛苦都隨着眼淚而煙消雲散。大悟用他的經歷用他的心,在黑暗無情的死亡之上盛開了一朵美麗的花,昇華了他的生命……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六

父母離異,年輕的你靠一把破舊的大提琴打拼,可在你咬牙借了重金換了一把提琴的第二天,樂團因收益不好而解散,你愣在原地很久最後沮喪的離去。

你又去了下一個工作地點面試,在瞭解是做入殮師之後你猶豫了,但因爲優厚的報酬接受了這份工作。第一個接手的是一具已經腐爛一些的屍體,你的臉色發白,雙手顫抖,對生命的逝去感到恐懼。那天回到家飯也沒吃得下。夜裏,你爬起牀拿出小時候用過的已經生鏽的提琴,卻發現裏面有一個包裹着的石頭,石頭很大,光滑。突然喚起了你從來都不願回想的記憶,你拉着提琴,閉着眼睛回憶,在河邊的沙地父親撿起一塊石頭給你,卻記不起父親的樣子。母親在你還在國外時去世,與母親相依爲命這麼多年,連母親最後一面也沒有見,你無法原諒自己,也無法原諒犯了錯離開的父親。

你懷着對母親的歉疚爲一個個死者入殮,溫柔地對待每一個遺體,把他們打扮的乾淨美麗。漸漸地你愛上了這個工作,在溫柔的妻子苦心懇求你放棄時,你拒絕了,妻子離開了家。你去社長那裏打算辭職,但聽到了社長自老伴死後便從事這項工作之後又想起了自己的母親,你還是沒有放棄。

終於在不久的一天,妻子回來了,並告訴你她有了身孕,在給澡堂的老夫人入殮時,妻子靜靜地看着,最終,她理解了你的工作是神聖的,鼓勵並支持你。

一個寧靜的早晨,一封信件送到了家裏,信中告訴你,你的父親去世了,你被勸說後,願意去見父親的最後一面,卻得知父親在離婚後獨身一人,從未過上幸福的生活。你顫抖着手給父親擦拭、化妝,發現父親放在胸前的右手緊握着,當你舒展開他的手時,一顆石頭滾落下來,小小的,但卻比小時候得到的石頭圓滑的多。你最終還是原諒了父親,將滾落的石子放在妻子微隆起的小腹上,這是愛在傳遞。

記得在你回到鄉下母親留下的屋子的那個冬天,你說:“在我記憶裏這裏的冬天,從來都沒有這麼寒冷。”可現在已冰雪消融。你親手送走了你的父親,可你改變了從前對死者的悲觀。死亡,那是一種生命的延續。

就像那個同樣送走了一個個死者的老人說的那樣:“死亡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然後走向下一程。”

那顆冰冷卻溫暖的石頭,是超越生死的愛。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七

大霧中的世界,白茫茫的一片中穿行,只能隱約看見那淺黃色的霧燈暈染了眼前的霧氣。在這如絲如縷的空間裏,大悟的心情似是與這霧靄相通了,透着淡淡的無奈與零星的寂寞。從演奏家變成入殮師,短短的兩個月中,大悟經歷了人生的悲歡離合,最終自我認定了入殮師這個職業。一切的一切都像是老天同他開了個玩笑……

入殮師,如老社長所言,是一個送死者踏上旅程的職業。他們要滿足逝者生前的心願,要讓逝者留在人世的軀體享受到最後一刻的動人。這羣人是生者對死者表達最後一份尊重的媒介,是生者欲通過其實現自己對死者一份心願的媒介。人們對入殮師的要求不同,折射出的便是人們對待死亡不同的態度。

死亡,這是古往今來爭論不休的主題。在《入殮師》中,導演用一種平淡的基調緩緩地詮釋出自己對待死亡的態度。就如那個焚燒爐前的老人所說的:“死是一道門,生命走到盡頭,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片中,止夫在生命凋零後得以遂願正大光明地穿上女裝,止夫的父親在眼淚中吶喊着:“他是我的兒子。”所以,死亡於生者而言未必是一種痛苦,於死者而言也未必不是一種解脫。

當身邊的生命逝去時,有些人在痛苦中掙扎、淪陷、絕望,無法自拔;有些人卻默默的拭掉淚水,給那逝去的亡靈獻上最後的親吻,感謝他存在過,爲生者留下過美好的回憶。與前者相比,後者承受的難過更大,但卻更勇敢,更能坦然地面對自己的人生,更能積極地爲逝去的人們留下一份尊重。相較於讓逝者在死後都得不到安寧,他們做得顯然更人道,更懂得如何愛別人。

我突然很羨慕那些死後有入殮師幫忙下葬的逝者們,他們至少在留在人世的最後一刻得到了尊重和安寧,他們至少可以死得安詳,平靜。而現在,更多的中國人卻要講究排場,在親人過世後鳴哀樂,敲鑼打鼓,更有甚者親戚朋友遊行,將淚水與哽咽落給別人看。反倒是逝者的軀體被人如片中兩個欲擡大悟父親的藍衣中年那般草草對待。耳邊響起了久石讓的主題曲,同樣的旋律在現在聽來不知怎的更讓人神傷……

罷了,花開終有花落,我們要做的不是感傷它的凋零,而是笑着祝福它的新生。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八

“這是我第一次反對你吧,”美香對小林大悟說,“你拉大提琴是這樣,你要回山形山村也是這樣。”

我很喜歡而且佩服大悟的妻子。她給我最深的印象是一臉笑容。大悟的大提琴團解散後,她還想積極地去與大悟一起償還貸款。在大悟說想要回老家時,她也是滿面笑容地答應了。還說“住媽媽留下的房子還可以省下房租的錢。”我當時覺得大悟一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有一個那麼支持他的人。

第一次看大悟拍人體模特視頻時,我是一直樂着看完的:社長不小心抹到大悟鼻孔裏的泡沫還在隨着他的呼吸開開和和。他被社長刮到臉後驚恐地說“好疼,好疼”更是讓我覺得太好玩了。這是我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如果我是他的妻子,在一開始看到這個片子肯定也會和美香一樣,震驚!誰都希望自己的親人幹一份正常的工作,最好是不與讓大家忌諱的東西、事物打交道——誰能受得了天天與死人打交道的呢?這一次,美香沒有順着大悟,一氣之下回了孃家。

但小林大悟和美香之間還是有感情的。幾天之後,美香又回來了,還是帶着招牌似的甜美笑容,這次帶回來的還有他們的孩子。美香又勸大悟放棄這份工作,她怕他們將來沒辦法對孩子開口——父親的職業是一個入殮師。但是,澡堂老闆娘的去世改變了美香的看法。那是美香第一次看大悟爲人入殮,美香終於明白了丈夫在做什麼,美香一下子就理解了“幫助別人踏上旅程”的職業是有多麼的高尚。大悟是一個注重細節的人,他記得老闆娘戴鵝黃色絲巾的幸福的樣子。我想這個時候,他是一個出色的入殮師,因爲社長在幫助別人入殮時候也會注意到細節。美香開始理解了丈夫的工作。

結局很美。當美香說出“我丈夫是入殮師”的時候,她完全接受了丈夫的選擇。大悟對逝者的態度與前來爲他父親辦事的人的態度成了鮮明的對比。是他的妻子力勸他來的,在小林爲父親入殮的過程中,當他從父親手中拿出那塊小石頭的時候,他心中的恨轉化成了愛。小林心中的冰融化了,變成了眼淚,那些痛苦,隨着胸口的溫熱,消散了。

美香在小林大悟的生命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雖然之間有波折,但他們之間的愛在理解與親情下長存。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九

“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他永恆的美麗。”這是社長對入殮師這個職業的溫馨解釋,也是我對《入殮師》這部電影孕育出獨特感動的理由。

在影片中,因樂隊解散而失業的小林大悟不得已和妻子回到鄉下老家,並陰差陽錯成了一名入殮師。在與死亡接觸的過程中,大悟逐漸體會出入殮師這個職業的真正意義。由排斥到接受,由恐懼到熱愛,這份常人避之不及的工作給他帶來了無數誤解和鄙夷,甚至連妻子都離他而去,但大悟猶豫彷徨後卻依然選擇堅持,最終贏得了人們的理解。

大提琴悠揚渾厚的音樂打破了死亡的沉寂,帶我們感受着大悟內心的洪流。起初的恐懼痛苦讓他的靈魂彷徨無措,在社長的鼓勵下勉強堅持了下來,開始了不同與常人的生活。在一次次面對生與死的過程中,大悟逐漸明白了入殮師的真正職責:給予死者尊重和寧靜,也真正熱愛起這份不同尋常的職業。正如林徽因所說:“任何事情只要願意總會變得簡單。”小林大悟享受讓死者重現生前美麗的過程,所以,他可以不顧他人鄙夷的目光,不顧親友辛辣的嘲諷。即使被家屬嘲笑“賺死人的錢”,即使妻子無法理解而離開,也不願放棄。

在我看來,正是小林大悟心中的溫柔和執着讓他堅定地追求着自己的夢想,哪怕痛苦過,哪怕傷心過,哪怕迷茫過,可他依然堅守着,用自己的行動去感動去改變他人。他用他的細心,他的溫柔讓年輕的媽媽重現美麗;給逝去的老奶奶穿上想要的長筒襪;爲澡堂的婆婆繫上最喜歡的黃絲巾。此刻,他不僅僅是爲了金錢而工作,還是爲了自己的心而工作。他已經成爲一名合格的入殮師,無關經驗,無關名聲,只因那顆仁慈溫柔的真心。從那釋然愧疚的“他是我兒子”中,從那後悔懷念的“今天是她最漂亮的一天”中,從那感激深情的“孩子他爸,謝謝你”中,小林大悟感到了人間真情,也找到了他的快樂,他的歸屬。

“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了一程。”小林大悟讓死者有尊嚴的走過了這扇門,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和認同。隨着小林大悟的成長,伴着這個有歡笑有淚水的故事,我懂得了:愛,可以創造奇蹟。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十

潛艇羨慕魚,沒有機器的束縛,可以自在地遊;風箏羨慕鷹,沒有線的束縛,可以盡情地飛;行道樹羨慕山頂鬆,沒有園丁的束縛,可以隨意地長。我們躊躇不前,並不是受到外界的阻擋,而是心靈的羈絆。趁活着,爲心解鎖——這是我看完日本電影《入殮師》後最深的感悟。

“我打算迎來人生最大的轉折點,但賣掉大提琴時,很不可思議,覺得很輕鬆,覺得被一直以來的束縛解放了。自己以前堅信不移的夢想,可能根本不是夢想。”當小林大悟賣掉大提琴時,他發現自己的心也許被上了鎖:現實的殘酷束縛他的內心。而回到鄉下,則是掙脫這一束縛重要的一步。在鄉下,他遇到了那位幫他解鎖的社長——一位入殮師。在社長身邊他看過了無數的死者,而與衆不同的是一位男性,或者說是一位“女性”——止夫,止夫將自己打扮成女人,他沒未被生理甚至心理所束縛,他希望自己是一位女士,就將自己扮成了內心的樣子。是啊,何必在乎別人的看法,笑着閉上眼才幸福!小林還遇見了舊友山下的母親,老人並不在乎兒子的看法,一心想着將澡堂經營下去。工作,是她希望的狀態,而不是等待,等待死亡的到來。她真的這樣做了,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她還忙着搬運柴火,這就是她所希望的結尾。

在河邊,小林看見幾只魚努力地逆流而上,但屍體卻被湍流沖走。在小林看來,那總覺得讓人悲傷,爲了死而努力,終歸是一死,不用那麼辛苦也可以吧。他們並不是爲了死而努力,只是爲了回到自己的出生地,看淡了死亡,也就沒了束縛,沒了束縛就勇敢地回家!——這是魚內心的吶喊。在火葬場,那位火葬師在說山下的母親時,說出了自己認爲的山下母親希望自己經營澡堂的原因是“我火燒得很好”時表現出了一種輕鬆,一種把自己的工作當作平凡燒火的輕鬆,這份職業讓他看淡了死亡:“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門一樣。我作爲看門人,在這裏送走了很多人。說着,路上小心,總會再見的。”這該是怎樣的灑脫!

看過了這一個個的人生,小林不再徘徊,解開了心中的一把鎖,選擇了“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他永恆的美麗,有冷靜,準確,而且要懷着溫柔的感情,在分別的時刻,送別故人,靜謐,所有的舉動都如此美麗”的入殮師作爲自己不悔的職業。但當他得知當年拋棄他和母親的父親去世時,他停下了,他不想去見那個欺騙了他的人,最後是妻子和同事的勸說才讓他見了父親最後一眼。當他發現父親手裏緊攥着那個當年的“承諾”時,他心裏最後一道心鎖被打開了,心底那張父親的面龐逐漸變得清晰了,最後,他妻子那句:“我丈夫是入殮師!”讓我流下了眼淚,我在替小林高興:那個不接受入殮師丈夫的妻子消失了,影片中最後一道心鎖解開了。

在這部影片中,我看到了一羣人在尋找心靈的鑰匙,掙脫心靈的枷鎖,跳出內心的羈絆,而這並不是讓我們莽撞行事,而是讓我們灑脫做人。人生短暫,趁活着,爲心解鎖!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