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入殮師》觀後感示例

本文已影響 3.95W人 

《入殮師》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場關於生與死的故事。做爲大提琴手的小林大悟所在的交響樂團解散之後,不得不回到家鄉,成爲一名入殮師。不妨看看《入殮師》觀後感。

《入殮師》觀後感

  【篇一:入殮師觀後感】

入殮師是日本的一部經典之作,首先從影片的名字上就與衆不同,給不同的人可能會有較大的感覺上的差異,有的人在看之前可能不敢或不想看,因爲一聽到入殮師這個名字,心理面油然有些發憷,但事實上影片卻並不是觀衆們認爲的那樣,相反,整部影片中沒有一點驚悚的成分在裏面,而是處處充滿了人與人之間那份最珍貴的感情,這部電影從主人公大霧這樣一個角色,說明了一些問題,同時也講述了一些不爲人知的事情,讓人們對入殮師有了新的理解與看法,

這部電影講述了三種情感,第一是愛情,主人公大霧與他的妻子之間,給人的感覺是非常和諧,兩個人之見都能夠互相理解,互相體諒,給人很溫馨的感覺,影片的第二種感情是父子之情,其實電影從開始時就埋下了伏筆,大霧經常回憶起小時候與他的父母在河邊的沙灘上撿石頭的場景,但是每當出現他父親的是後卻總是模糊不清的,只有輪廓而已,當到了影片結束的時候,纔出現大霧的父親那清晰的一面,影片的第三種感情是大霧與他的師父之間的情感,開始大霧去公司應聘的時候,當他知道他所進入的公司的性質時候,幾既驚訝又難以接受,但是通過他師父的一次次的教導,使大霧終於理解了他的職性質,使他欣然的接受了自己職業,從另一個角度認識了自己的職業,

從音樂的角度簡單分析一下,整部影片都以大霧手裏的那把大提琴作爲主線,大霧拉大提琴的場景貫穿於這個部電影之中,而所拉的曲子正式映襯了電影的主題,電影的情感,影片中的曲子是久石讓寫的,而他其恰恰善於寫這種傷感,煽情的曲子,善於運用大提琴與鋼琴的配合,本來電影的故事情節就已經十分感人,再加上久石讓的音樂,不得不讓人流着眼淚看電影,實在不能不觸動人的靈魂,十分感人,

這部影片的特點之一是,故事情節的主人公相當少,至少有幾個人,但是卻絕不會讓觀衆有空洞之感,故事情節也不復雜,但卻一定能夠打動人心,讓人們從零一個角度理解了死亡的概念,影片後來講述到大嬸死後,一直默默愛戀她的那位大叔講的幾句話,他說,人死並不等於結束,只是人們要通過這扇門,走向另一個永遠沒有痛苦的世界,這或許就是導演要對觀衆們所說的話,

這部電影的另一個特徵是,裏面加入了一些幽默的元素,雖然這部影片以感人的故事情節爲主題,但是卻並不缺乏幽默,從大霧去公司應聘的那時起,就時不時的出現幽默的場景,讓人不會總沉寂在一中傷感之中,這或許是電影創作的一種手法吧,當把電影看完後,心裏很是難受,因爲那是我們已經知道大霧有了自己的後代,當他將自己父親受掰開後發現父親緊緊的握住那塊大霧小時候送給他的石頭的時候,他明白了一切,而且將這塊石頭保留給了他的後代,說明了將他父親對他的愛傳給了下一代,看到這裏,不得不讓人感動,同時,又應徵了那句話,死亡並不算什麼,那只是過程,通向另一個世界的過程。

  【篇二:《入殮師》觀後感】

隨機到這樣一個愜意的背景,心裏很舒服,耳畔響起的是在酷我中刻意尋到的一首《死亡》輕音樂,這是大明宮詞的主題曲,當然其中的幽怨和沉浮匯在其中。

看過了《入殮師》依舊沒有忍住流了淚,但這是不一樣的淚水,感動不同尋常,記得看過許多片子都哭了,但每一次都不同的。這是一部死亡的旅程,在看過之後就不會對死亡有異樣的感覺和恐懼了,深深體會了死亡不是結束而是另一端征程的開始,骨肉之情,夫妻之情,兄弟義氣衆多人間不同的情都融入其中給人已情感極大的滿足,每一次在死者家人面前的神聖儀式讓我們爲死者最後的旅程充滿了尊重。不論死於何故,只希望能讓他(她)安然離開。

夫妻的離別

看到現在的遺體和照片對照面容憔悴,在等待入殮師時充滿了不滿和焦躁,然而當看到妻子曾經的容貌才發現忽視了許多吧,連妻子平日裏喜歡的口紅的不知道,在蓋棺的那一刻一個男人所有的不忍和軟弱都白白的顯現出來,不捨但不能,妻子的離開讓他不知以後該怎樣。

骨肉的離別

因爲特殊的原因,只因爲性別的嚮往和自我認同的差異,而逼他走上了歸路。沒有看到哀怨和痛苦,他走的安然。也許去天國能成爲一個自己滿意的角色,最後的路程家人的認同滿足了她小小的心願。父親對女兒的眷戀原諒她所有的做法。

母親一生的勞碌最終離開在了柴火旁依舊還是工作,不能得到兒子的支持,快樂的支持着這個澡堂只希望給客人們帶來便捷,就好像一個承諾一樣需要用一生來完成。然而那位泡了50年澡的老人對這位母親的執着給予了支持,他說的多好啊,終會再見,在按下按鈕的一刻沒有過分的哀傷,因爲他堅信會再見。所以是快樂了。那條黃絲巾是母親生前的裝飾配件,喜歡所以陪着她離開。

不論是逆流而上的魚,還是手中緊緊不放的石頭是有生命的延續,有新徵程的開始。雖然父親去了,可是兒子即將來到,父親將沉甸甸的心意交在了兒子手中,兒子的兒子要延續這份愛。

看似讓人難以啓齒的工作,卻讓他感受到了死亡的平和,安定,淡然,冷靜。因爲擁有不同的心境纔可安靜的工作,纔可面對巨大的精神壓力,這份工作對於任何人來說不會有這樣的感悟吧。一雙能用大提琴告訴聽衆的是音樂裏的故事,而入殮師的雙手有在遺體上書寫了生命的謳歌。

所以死亡是不可怕的。

  【篇三:心理影片《入殮師》觀後感】

伴隨着充滿淡淡憂傷的旋律以及瀰漫着霧一樣的冬天,一下讓人進入了神祕禁忌卻又最易讓人感慨唏噓的死亡話題中。

影片細緻入微的向人們展現了日本人的入殮程序,讓人不得不驚詫於日本文化中的儀式。儀式是日本文化中一個重要的元素,從茶道到花道到香道到劍道,一切都是按照儀式的程序來要求,一絲一毫的差池都不能有,這可能源於日本獨特島國文化,不利於向廣處發展,所以要向深處發展,不能做到廣而博,就要做到精而深。入殮的程序也體現了這種儀式化特徵,每一步每一個動作,都要求精益求精,象舞臺上的走步一樣嚴格,這不僅是對於逝者和他們家人的尊重,更是對生命的尊重。作爲大提琴師的小林,爲活着的生命製造美,作爲入殮師的小林,爲死去的生命製造美。看到這些,我們不經意間觸動了心中那久遠而深邃隱痛,不覺中已經潸然淚下。

說到影片中最大的主題,對於生死的`理解與感悟,影片更是以一種東方式的啓迪來引起觀衆的思索。小林每送走的一個人,都與他們的家人有一段難以言表的故事,隨着死者的逝去,所有的故事與感情都化作眼淚與灰燼,留下了不盡的苦澀。這一點,更體現在小林自己身上,他和父親的關係,每每令小林感到痛苦,理解還是痛恨?一切都在轉念之間,乃至於生死之間。而更令人回味的是,小林有一天在橋上看到河裏的魚,拼命的向上遊遊,然而從上游卻漂來了幾條死去的魚,小林很是感慨。這時,他的一個朋友正好經過橋上,於是停下來和他一起看魚,小林說:“真是悲哀啊,爲了死而努力,終歸一死,不那麼努力也可以啊。”他的朋友說:“是自然定理吧,它們天生就是這樣。”看到這裏,我突然感悟到生命像一條河流,我們都是河裏的一條魚,無論如何努力回溯,終究是無功而返,生和死的距離,有時顯得是那麼的近。正如春晚小品“不差錢”中小瀋陽所說,人的一生其實可短暫了,眼睛一閉一睜一天過去了,眼睛一閉不睜一輩子就過去了。

  【篇四:《入殮師》觀後感】

除了宮崎峻的動畫片,我很少看日本的影片,相比它的慢節奏,我更願意感受好萊塢大片的跌宕起伏和驚心動魄。但是這部去年奪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入殮師》卻改變了我固有的觀念!

這是一部關於如何尊重生命和死亡的電影。主人公小林大悟原是東京一家樂團的大提琴演奏家,想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他,在經歷了4個月的管絃樂演奏後,得到的卻是“樂團解散”的噩耗與購買樂器的高額債務。迫不得已,大悟與妻子美香回到了故鄉,過起了清貧的日子。不久,在一則有着“年齡不限,高薪保,按實際勞動時間計費,旅行助理,NK代理商”等字眼的廣告的誤導下,不明真相的他成爲了專門把死者送往安樂土的入殮師。

從扮死者拍入殮指南DV開始,到第一次近距離接觸死者——一個去世兩週已經腐爛的獨居老太太。他的生活從人生頂端跌入悲慘低谷,每天帶着疲憊的身軀回到家中的他,哪怕看見飯桌上妻子煮熟的肉也會想吐;更因爲對美香難以啓齒,最初的他只能獨自在痛苦中掙扎……但漸漸地,在性情古怪、工作認真的社長佐佐木的指導下,他慢慢喜歡上了這份特殊的工作,明白了其實每一個生命都是有其獨特價值的。這樣的“死亡儀式”,能夠滿足死者生前的心願,也緩衝了生者對死者離去的悲痛,併爲死者的家人留下最後一眼的“美麗”記憶——這,就是這份工作真正的意義所在。

這是一部有着積極向上意義的電影,儘管沒有談到宗教,可同樣讓人感覺有宗教一樣的平和與神聖。看着入殮師帶着嚴肅又寧靜的神情,嚴格地按照特定的程序,虔誠地給死者洗浴,穿衣,化妝,讓人感到:死亡並不可怕——那不是歸去,而是啓程。也許,入殮工作對於死者毫無意義,只是給生者將難以言出的情感釋放出來的唯一機會。既然人們都覺得生如夏花一般絢爛,那死也理應像秋葉一樣靜美。所以,入殮儀式就是生者向死者表達的最終又最重的敬意,入殮師也正是因爲了解這一切,才總是能以其對死者的尊重在最後一刻贏得人們的尊敬與對這個行業的改觀。

整部影片的色調淡雅,憂鬱,沉靜,內斂——淺黃的草,銀灰的樹林,潺潺的流水,茫茫的雪山,帶着典型的日本式的審美將情節和對白時而沉重、使人熱淚盈眶;時而又輕鬆幽默、令人忍俊不禁襯托地淋漓盡致。在絕大多數電影中,死亡常常被表現爲血腥和暴力的結果,只有這部片子,才能讓人在認真地思考、感受死亡之餘,還能從中得到生活的激勵及對生命的敬畏,這是來自內心深處的感動,而不僅僅是悲愴和痛苦。

最後,我想引用片中的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作爲結尾:“使已經冰冷的遺體復生,授予其永恆之美。那是準確的,冷靜的,一種至高無上的愛。在最後的時候送別故人,靜謐地,那一舉一動都是如此的優美……”。

  【篇五:入殮師觀後感】

這是一部記錄凡人成長的影片。

影片中的主人公從小被父母逼迫學習拉大提琴,因此主人公對他父母心中有所不快。然而在不幸遭遇所在樂團被解散之後,事業的主人公帶着妻子來到了兒時的家,開始新的生活。

在電影中,爲工作而煩惱的主人公偶然間被一家從事入殮工作的子公司錄用。儘管主人公對此心生顧慮,但經不起老闆的挽留以及生活得壓迫,終於嘗試就職。與此同時,主人公也開始在兒時居住的地方一點一點地找回了曾經遺失的美好。(其中澡堂的設計以及澡堂老闆娘的塑造不錯)

雖然這其中曲折不斷,幾次險些使主人公放棄世人所不齒的入殮師工作。然而也正是因爲這種那種險象的巧妙疊加,使得極爲人物在不經意之處便從平凡之人蛻變爲聖人。其中包括澡堂老闆娘、入殮公司老闆、一位過路人等。他們在對生活中的平常事發表一些常論之時,總能恰到好處地擊中主人公以及讀者的心,使之沉淪在美好的意境之中。終於使得主人公一步一步地迴歸真我,完成靈魂的昇華。(編劇當然功不可沒,導演也是相當不錯的)

同時,電影中對於主人公的職業定位不僅令人咋舌,也令人稱奇。在向觀衆展現一種對亡者緬懷的這種日本國特有的文化的同時,電影業通過一種比較迷信的手法,藉助一種若有若無的靈異溝通來打開所有人的心扉,使人從靈魂上感受到文化的美與寧靜之境。入殮師這個身份恰到好處。

因此,這部影片很值得初次觀賞,多次觀賞,當然閉着建議大家在心比較靜的時候去看。

  【篇六:入殮師觀後感】

作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入殮師》被父親下載確始終擱置在電腦的某個硬盤中未去欣賞,其中大部分的原因可能就是因爲片子所涉及的內容。今年6月,我偶然在豆瓣網上看到了該片的預告,感覺並沒有片名所帶來的恐怖感,反而是幽默、溫馨且感人至深的。在看完整部影片,哭掉幾張紙巾後,我覺得還是非常值得推薦的,所以就告訴了幾個同事。同事們的反應大多相同:啊,聽說是挺好看的,但是我沒敢看。我爲他們感到深深的惋惜,因爲這的確是部畫面唯美,內涵深刻的佳片!

這部影片雖然主要是描述死亡,但死亡在片中不再是黑暗,絕望,而是新的旅程。入殮師的工作就是在一定的儀式流程下,將逝者在家人面前還原成活着時的樣貌,讓家人送他們人生旅途的最後一程。這些逝者生前有各種各樣的身份、背景,有母親,父親、孩子,有叛逆的少女,有喜扮女裝的男人,然而,入殮師在對待他們時,都給人一種無比神聖,安詳的感覺,讓逝者有他們在人世間最後的尊嚴。就如火葬場的老人所言:“死亡就像一道門,穿過這道門,就進入了另一道旅程。作爲守門人的我,每到按下燃燒按鈕的一刻,都會對逝者說,一路走好,後會有期。”

當然,影片還反映了其他一些現象。男主人公原先是大提琴手,從幼兒園就開始學習大提琴,但並不是出於自己的喜好,而是由於父親喜歡。他當時向女主人公求婚時的誓言是“帶着大提琴環遊世界”,但是,現實是殘酷的,原先就沒有什麼天賦的男主人公始終徘徊在大提琴演奏的二三流,好不容易找到一個樂隊,貸款買了一把好琴,卻因爲經濟不景氣,百姓沒有能力支付音樂會門票,而樂隊又經營不善而宣佈解散。沒有其他技能,只會拉大提琴的男主人公面對現實生活,不得不將大提琴出售,並從生活成本過高的東京搬回山形老家。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工作,去面試才發現是入殮師這個行當。和大多數人一樣,男主人公對這個行當也是相當的排斥,但面對優渥的薪酬,迫於生活壓力,他還是接受了這份工作,但不對任何人提及。男主人公的妻子在知曉他的工作後,告訴他如果不辭去工作,她就回孃家直到他辭職。

現實生活中,對於遺體化妝師等工作,許多人是相當排斥的。在入殮師上映後不久,我在《七分之一》節目中看到一些龍華殯儀館的遺體化妝師,有的已經到了適婚年齡,有的甚至是大齡女青年及離婚婦女,但是至今單身,因爲前男友或前夫的忌諱。雖然片中男主人公的妻子感受到他爲何要從事這一行業的原因,並接受了這個行業,但影片往往還是與現實有一定的差距的。

片中將死亡與誕生完美的結合了起來,就在結尾,男主人公在爲已逝的父親做法時,從父親手中看到了小時候自己給父親的石頭,他將石頭放在妻子手中,並用手包住妻子拿石頭的手放在妻子的小腹上,那腹中是他們未來的孩子。雖然人已經逝去,但是對於孩子的愛卻會一直傳承下去。

  【篇七:電影“入殮師”觀後感】

大上個禮拜天去看了一場日本電影“入殮師”。感慨。感動。心下認爲此屆奧斯卡外語片大獎“非此片莫屬”、“衆望所歸”。該片描述了一位大提琴手因樂隊解散,回到鄉下老家當上一名“入殮師”的故事。

首都一家大樂隊的大提琴師,意外地幹起了“入殮師”的職業,不要說旁人了,連新婚的老婆也難以接受,最後痛苦地離開他回到自己的老家。

每一天與屍體打交道,這對一個正常人來說無疑是一種考驗。從某種意義上說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精神上的折磨。然而,主人公卻堅持了下來,譜寫了一曲熱愛生命的讚歌。最後得到了妻子的理解,當他的妻子勇敢地對別人說出“我丈夫的職業是入殮師”時,她的精神該有多大的昇華!對丈夫的理解來自於對生命的深刻理解。我們關注生命,從來都只是關注活着的人,有誰會去想到關注、甚至關愛死者?該片讓人落淚正在於揭示了活人與死者、生與死、愛情與職業、父與子等諸多帶有普世價值的問題的深刻內涵,讓我們第一次接觸到什麼是死者的尊嚴的命題、什麼是真正的職業觀,什麼是家庭的核心價值,什麼是父子情、夫妻情的核心內涵。看這部電影讓人無法做到輕鬆,但此片的導演卻不失幽默、詼諧。此片拍得十分傳統,但卻沒有一處貶低自身文化的地方,不像國內有些所謂的大片,處處以暴露自身的“落後陰暗”爲快。此片之所以打動我們觀衆和奧斯卡評委的也正在於此。

據說此篇的素材來源於一位職業入殮師的日記,男主角演員本木雅弘15年前就對這一電影題材抱有濃厚的興趣,因沒錢等多種因素一直未能拍攝。但本木從未放棄當這部電影主角的念頭,機會終於在他遇到導演瀧田洋二郎後、即在15年後的今天才得以實現。片子能獲得奧斯卡大獎無疑是一個奇蹟,而製作這部電影本身也是一個奇蹟。

這是一部多年來沒有看到的一部電影佳作,一部催人淚下的、難得的電影。即使是此刻,當我想到該片時都難以抑制內心的激動。聯想當下浮躁的世道人心,真希望能讓更多的人從此片中得到一些啓示。

  【篇八:《入殮師》觀後感】

《入殮師》在影迷中的口碑不錯,據說當年很多有志青年都去做入殮師了,真假就不知道了。

電影裏的人們對於死亡並沒有太多的恐懼,可能是宗教信仰和文化習俗的原因。對死者的入殮過程也成爲一個極其精細、一絲不苟的儀式。這讓我想起了美劇《CSI拉斯維加斯》某一集,這部劇集裏面每一集都在和死人打交道,其中不乏重口味的鏡頭。對其中有一段印象尤爲深刻。鑑證科的帶頭大哥格瑞森在太平間裏檢查一具女屍,皮膚白淨,身材極好。一兩分鐘的鏡頭,沒有出現一點露點,反而燈光和音樂都非常輕柔,讓人感覺他檢查的不是一具屍體,而是一件非常精美的藝術品。請相信這絕不是一種變態,而是一種對於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這部電影第一個給我一堂課普課程,陰森和晦氣其實在電影裏面絲毫沒有。知道了日本的喪葬文化,進而從中窺視到日本人對於生命的一些看法和做法。其實影片既不凝重,也不深刻,除了題材是入殮,完全就是一部日本的小清新生活電影。

影片裏的人們經歷着各式各樣若即若離的感情。影片的最後,很日本的小清新電影一樣。這些匯聚到一起:一個很受人尊重的老太太過世,有誤解、有隱瞞、有分歧的人們因此走到一起。每個人都發現,原來人的生命中可以有這麼多的身份,大家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沒想到有朝一日這些角色相遇的時候,自己的角色是可以改變的也是不得不改變的

這部電影其實就是兩條線:死別、生離。不知道作者在創作這部電影的時候,《入殮師》給了相似的感覺。有沒有聽說過中國“生離死別”這個成語,但世界上找不到更精練、更恰當的詞語來論述這部電影了男主角的工作就是爲死別服務,而自己的身上正經歷着生離。

越是大牌的導演,中國的近幾年的大多數電影恰恰相反:越是厚重的歷史、越是深邃的主題就越裝B,而《入殮師》這個題材頂多算個小題材。

包括出世、包括愛情、包括恩仇,這是影片很想告訴觀衆的一點—生命就是一系列偶然的交集。也包括死亡。

覺得這部電影並不是一部傑出的電影,平心而論。甚至覺得影迷們給的評價有些過高了但我仍然要給電影打個85分,因爲電影的坦然、真誠。

看過的日本電影大都如此。不管影片自身優秀與否,其實不只僅這一部電影。通過電影,都可以感受到作者那種真誠,能讓你感受到創作者的內心。即便是裝B題材的電影,例如去年團購來的《熱血高校》系列,也是編劇導演用極爲真誠、認真和用心告訴你什麼是裝B而非他自己裝B

這要是中國拍的話就會:

影片的故事非常懸疑,某新銳導演將影片的背景放到某個與世隔絕的山區。入殮師穿梭在回憶、旁白、未來幻覺中,死去的人多次出現,入殮師有時候是給自己化遺容。除了導演自己,沒人看懂哪些是死人哪些是活人。送到某個小型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一個特別創新獎。但因沒有上報私自參與國際電影節,導演被禁拍三年。影片以盜版影碟的形式回到中國,但除了極少局部文藝電影喜好者,這部電影沒引起什麼關注,最後在多個地攤上的一元一碟特價清倉不退不換”影碟中,偶然能見其蹤影。

老婆也不是短暫離家散心那麼簡單,拍成一部謳歌民政工作者的主旋律電影。男主角遇到麻煩肯定更多。一定是一死二鬧三上吊,經過領導規勸,組織關懷後,夫妻重歸於好。而此時,夫妻倆遭遇了突如其來的家庭變故,男女主角攜手齊心,頂着世俗的目光,化巨大的悲痛爲高度的熱情,投身到工作中去。此片獲得各級相關部門投資,作爲獻禮影片,多部門組織基層收看和寫觀後感。

媒體不時爆出片場出現靈異事件,某三線導演將其增加多處重口味鏡頭。投入巨大宣傳經費熱炒“中國重口味電影NO1拍攝過程中。演員遭神祕人潛規則等新鮮猛料。影片送審被要求修改數次,還是沒能公映,最終不了之。

  【篇九:觀《入殮師》有感】

《莊子》中曾說,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命的開始是死亡的開始,生命的結束卻是重生的輪迴。我們活着一秒,是不是也可以理解爲向死亡邁進一秒。生與死,無法逃避,無法拒絕。面對生,人們總是充滿了希望;面對死,恐懼會佔據我們的內心

《入殮師》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場關於生與死的故事。做爲大提琴手的小林大悟所在的交響樂團解散之後,不得不回到家鄉,成爲一名入殮師。期間事態的變化,小林心態的變化,也讓影片的主旨漸漸清晰。

若要用音樂來詮釋生命,大提琴無疑是最好的樂器。電影要請來着名的NewAge作曲大師久石讓爲此片配樂。

這部電影延續了久石讓以往唯美、簡樸、純淨的音樂風格,可聽性極強,即使沒有看過影片也會深受感動。大提琴深沉,極具感染力,複雜卻帶着質樸,用它詮釋生命這一複雜而又簡單的概念,是最爲貼切的。因此,久石讓在配樂時就以大提琴爲主奏樂器,貫穿全劇。而大提琴手就成爲了主人公原來的職業。

電影前半段都透着一種悲傷哀沉的情緒。色調也多是灰,白,黑,棕色,營造了一份失落、傷感的氣氛。鋼琴在低音區不斷重複,則代表了男主人公內心的掙扎和矛盾。在妻子詢問自己事業時,音樂變化的烘托,更將小林內心深處的緊張和怕別人看穿時的惶恐、猶豫刻畫了出來。

久石讓沒有簡簡單單地只呈現這一首名爲Momery的大提琴演奏曲,而是通過轉調的方式連接上了電影主題音樂Okuribito,全曲一氣呵成。單聽這一曲,就好似經歷了整個生命的旅程。

這曲子第一次出現是在小林在參加完第一個入殮儀式後。漫漫長夜,輾轉難眠,白天的經歷在眼前揮之不去,它拉起了兒時的大提琴,同時出現的還有那塊寓意深刻的石頭。深情款款的琴聲,悠長深遠的旋律,打開了沉寂已久的記憶。小林本是恨父親當初拋下他和母親,可卻在親自見證了一次生離死別之後,他拉起了父親最愛的曲子。隨着音樂的深入,畫面中出現了小林兒時練琴的場景,河邊尋石,母親的笑容,父親模糊的臉……這些都爲後面的故事埋下伏筆。

聖誕節的那段音樂,可以說將電影第一次推向了高潮。旋律如絲如縷地述說,將三個有故事的人都帶入了各自的思緒中。之後,主題音樂又再一次加入,鏡頭不停地切換着小林各種忙碌的工作場景,有笑聲,有哭泣,同時,也暗示隨着小林對自己工作的不斷深入,更理解了入殮師這個職業對於一個失去親人的家庭的重要性。

石頭在電影中包含着父與子的親情隱喻,那是在小林記憶裏唯一可以觸摸到的關於父親真實的存在。父親留給他的大石頭,後來他又送給妻子的小石頭,都說明在內心深處小林一直對父親是有所牽掛的,也似乎意味着最後時刻他對父親的原諒。父親死後,小林來到父親身邊。看到這兒,我本以爲那一箱箱小林父親的遺物全是小林父親在離開這麼多年間想給小林的石頭。然而最終當小林爲父親做入殮儀式時,從父親手中緊握的那顆當年小林給他的小石子滑落,這一個鏡頭,着一顆石子,就足夠體現父親對小林的愛有多深。此處也是導演的匠心獨運之處。

小林心頭一震,音樂再次適時響起,猶如父子二人超越時空無言的對話,將影片帶入了另一個境界。這時,一切都不再重要,唯有愛是永恆。之後,記憶中父親模糊的臉的臉漸漸清晰明朗,音樂退去後,一切怨恨已不復存在。

影片結束,小林在一片草地上拉奏着大提琴。影片色調也變得明麗輕快,從白雪皚皚的場景轉換到了春意盎然中。曲子的下段也完全顯現了出來,音色的轉化也帶着情緒的轉變,形成了一個高潮段落。這是象徵着一段美好的旅程,不僅通往天國,也延續着生命的意義。像畫面中的草一樣,冬日的枯竭,卻是爲了春天的新生。死亡不是離別,逝去也不是終結。吃時的情緒已不同於之前的哀怨低沉,悲傷凝重,而是有着不斷前進的推動力,影片在此時已不再是簡單地闡述如何面對死亡,而是對未來的暢想。音落,結尾處輕緩。那是將一切看開,迎接未來的暗喻。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沒有哭,我卻覺得那會死一種失敗。只有真正理解生命意義的人,纔會與失去親人的人感同身受,纔會同他們一樣悲傷,一同落淚。大概是因爲我還沒經歷過生離死別,所以自己沒法理解那種刻骨銘心的傷痛吧。

寫這篇文章不是說我已對生命十分了解了。而是在看過這部電影后,自己對生命有了一份思考。生與死是一種在自然,也是一種必然,無法改變。然而,請記住,在生於死之間還有一段旅程,叫做生活。這段旅程美麗與否,精彩與否,都看你的選擇。

  【篇十:入殮師觀後感】

入殮,這個詞好像聽過,但如果真正要我說出這個詞的意思,我只能說是把遺體裝進棺槨。直到今天,看了電影頻道的佳片有約日本拍的電影《入殮師》,纔對這個詞有了一種全新,更深層次的理解。

純屬是一次偶然,上午打開電腦,突然想到今天是佳片有約,想都沒想就把播放列表調到了CCTV6,這時主持人剛剛和嘉賓談完話,電影迅速的就開始播放了。《入殮師》,雖然不是什麼美國大片,但憑着自己的好奇心裏,還是坐在電腦前耐心的看了起來,兩個小時後,才發現自己已經沉浸在電影之中,這部劇情片居然給我有很大的觸動,真的不愧是一部佳片。

男主角大悟所在的樂隊解散,爲了節省開支,他只好和妻子美香搬回鄉下母親給他留下的房子裏去住。此時正愁苦着找工作的大悟無意中在報紙上看到了NK公司的廣告,於是就這麼稀裏糊塗的當上了入殮師,儘管工資很高,但他卻始終不敢和妻子提起自己的工作。直到妻子在NK公司推廣的錄像帶上看見了丈夫,這才發現了原來丈夫從事的是自己認爲不正常的工作。於是,家庭的關係變得緊張,朋友們知道了此事也對他感到忌諱,感到孤立無援的大悟君卻還是堅持做着自己的工作,直到最後澡堂的老奶奶去世,妻子和朋友第一次親眼目睹了他的工作,這纔打消了他們的誤解。在影片的最後,大悟君找到了兒時拋棄他的父親,並親自爲父親入殮,同時也原諒了他。

劇中大悟從事的入殮師這個職業可以看做是人生的最後的化妝師,從大悟小心翼翼的爲逝者擦拭皮膚,給女性塗抹胭脂,給男性剃掉鬍鬚這些行爲中能感到一種對逝者的尊重。他們把逝者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好讓他們上路,這應該是一種對生命的發自內心的尊重。逝者在他的打扮下,真的好像沒有死,而是進入了一段甜美的夢鄉。生命在臨走的時候如此美麗,死亡的恐懼一下子就減少了,更多的只是一種留戀。難怪很多人跪下來感謝大悟,說這是他們第一次看見逝者有這麼美麗。

當妻子讓大悟不要在碰他並嫌他那和屍體接觸的手不乾淨時,大悟卻沒有放棄自己的事業。看來他應該是喜歡上了這個職業,死亡在他看來已經不再是死亡了,屍體在他的手下也能煥發出生命的鮮活,這與他的性格息息相關。儘管好多次他都在猶豫,但每次他都能遇見一個人在他最困難的時刻給予他啓發,比如社長,比如殯葬場的老頭,看來他是命中註定要這麼一直下去。

看起來情節似乎有些老套,其實當你用心去看去聆聽的時候就感到一種淡淡的憂傷之美。從名字上看感覺這劇中一定全是死亡,悲痛,哀傷,但劇中出現的大提琴的音樂聲,石頭信的美妙傳說又給人以希望和美好。在聖誕節之夜那聖潔的琴聲只讓人覺得憂傷之中帶有希望,最後大悟把他在父親臨死前握在手裏的石頭貼在妻子肚子上時又給人以一種新生的力量。不知道誰以前這樣說過,死神雖然帶走了離去的人,但同時他也帶來了新的生命,這就叫生命的交替。

在網上略微搜索了一番,發現這部片子在加拿大電影節上獲過大獎,奇怪的是人們之前並不看好這部影片,所以後來對它用黑馬這個標籤進行了一番闡述。想不明白爲什麼這麼一部優秀的電影爲何在當時沒有引起觀衆的好感,一直要等到它被世界電影大師認可了人們纔開始懂得其中的經典之處。微博上有人對我說久石讓作的那首鋼琴曲給人的印象最深刻,它讓我們心中充滿了一種感動,爲生命而讚美,爲活着而快樂。走運的是,當大提琴聲音響起的時候,同屋的舍友剛好起牀,我剛好讓電腦取消了靜音,剎那間,整間宿舍都充滿了那種悠揚,那種聖潔。對我而言,其實靜音看這部電影效果更好,已經不需要從聲音中去判斷人物的語氣,只要用心去傾聽,劇中的任何細節都能體會的真真切切,不知是不是因爲劇本極其貼近實際,貼近我們生活的原因,猜想如果你是他,你也會這麼說的吧。

劇中很多精神層面上的東西感覺無法用確切的語言表達,其中那些耐人尋味的話也折射着太多太多。殯葬場的燒爐工的那句話給了死亡一個全新的解釋:死亡是一扇門,我們推開他並不意味着生命的結束,而是進入了另一個新的階段。我知道,雖然這聽起來有些荒謬,但我們都抱着這樣的期望,因爲我們活着的人根本不可能知道逝去人的感受和想法,那些對我們來說一直都是一個謎。雖然自己離死亡還算遙遠,但從懂事起的歲月中還是目睹了不少有關死亡的林林種種,見證過將死之人如何在死亡面前變得膽小害怕,見證過逝去的親人躺在牀上時的那種安詳的神態,也見證過那些在火葬場裏面無人認領的不知從何處送來的血肉模糊的屍體。雖然每個人都難逃這一劫難,但每個人在入殮的最後時刻卻迥然不同,或許我們也該把逝者打扮的漂漂亮亮的上路,給他們穿戴整齊,爲他們梳人生最後一次頭髮,就像日本那些入殮師一樣。但現實卻是我們把他們放在堂前,臉上蒙上一塊白布,然後就好像很害怕的樣子再也不去碰那冰冷的手,冰冷的臉,連一些悲痛的遠方親戚過來弔唁時也讓他們不要瞎碰,搞得好像真的碰過屍體的手會給自己帶了厄運一樣。就這樣,只有等到在殯儀館大家集體默哀時才能看見逝者那瘦小的臉龐,那臉早已失水過多幹枯了。我們有我們的傳統,的確,但總感覺我們沒有日本人那樣對待自己的逝去的親人那般敬重,那般隆重而誠懇。在我們坐在殯儀館的錄像放映廳裏等待逝者的骨灰時,估計沒有多少人願意去工作人員那求情通融,就爲了站在從焚燒爐的窗口裏看上那麼一小會。爺爺這樣走了,我知道這輩子註定還要經歷更多的痛苦,一次比一次痛。

看完這部電影,對死亡感到不那麼恐懼了。這是許多人心中想到的第一句話。如果可以被打扮地這麼美麗,這麼動人的走向那扇門,那也是值得欣慰的一件事。如果劇中的那些人能提早看到自己入殮時的模樣,他們還會認得出自己麼?想不到吧,沒想到自己也會如此神采奕奕,彷彿已經永生。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