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阿波羅13號觀後感(精選5篇)

本文已影響 1.47W人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爲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後感。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阿波羅13號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阿波羅13號觀後感(精選5篇)

阿波羅13號觀後感 篇1

這是一部令我難以忘懷的影片,它不僅僅記錄了一次成功的失敗,也記錄了1970年美國創下的世界一大奇蹟。

這部影片講述了太空人詹洛威爾、弗烈和傑克乘坐13號登月的故事。途中因替補飛天的駕駛員傑克的一時疏忽,沒有在搖動氧氣管的時候提前看氧氣管參數,導致一系列的意外發生。關鍵時刻,在發射前被誤診得了麻疹的肯助指揮部一臂之力,解決了電力的問題,使他們能順利回家。最後,返回艙在令人窒息的五分半鐘,奇蹟般地從大氣層裏面衝了出來,併成功展開了降落傘降落在了大西洋。

在這部影片中除了主角詹洛威爾,給我影響較深的卻是那個地面指揮官金。在大家面對前所未有的問題前亂成一團、七嘴八舌時,他是穩定軍心的那個;在大家對一個問題拋出許多方案時,他是爭取良策又有主見的抉擇者;在大家都對太空人的返回抱有極大懷疑時,是那個說出“我們不會失去他們”的總指揮官。是的,也許他太自信,會說出“何況有我在”的話,也許他太固執,連續兩次說出“我們不會失去他們”,但是,正是因爲這些,在這位英雄的帶領下,這次奇蹟才得以發生。正如那個老太太的一句話“我兒子給他個洗衣機,他都能開回來”,金有這種自信和對領導的航天小隊的信賴,他憑藉沉着冷靜、有主見又善聽良策的優勢掌控了大局,幫助太空人回家,實現他們回家的夢。

也許航天員上去帶着國家、家庭、個人的各種願望都沒得以實現,但國家沒有失去他們,依然以他們爲傲,這是個傳奇,值得銘記。

如今,就在12月14日21時11分,我國嫦娥三號成功落月,中國成爲第三個實現月面軟着落的國家,這是驚心動魄的720秒!

是的,我們不會失去他們,世界不會失去航天!

阿波羅13號觀後感 篇2

李敖說,失敗其實有兩種,一種是失敗的失敗,一敗塗地,還有一種則是成功的失敗。事實上,世間多數人都是在經歷着成功的失敗,因爲隨着歲月的增長,經驗的積累,失敗的教訓往往成爲生命中的一種負激勵,鼓勵我們攀爬人生的高峯。只是可以堅持到最後的人並不多,所以大多數人,纔會感覺成功是少數人的專有品。

突然想起餘世維講座中的一個舉例,管好南京市的市長和掃清一條街的環衛工同樣偉大,這是因爲從他們自身的職責去看,把自己應當做好的事情做好,就可以評爲偉大,歸於成功。所以,成功並非專屬品,而是一種大衆化的標準,是多數人都可以認識,並體味到的一種價值觀。

但是,必須要從一場成功的失敗開始。學走路總是要從跌倒爬起,學成功總是在失敗中找到方向。人如果沒有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則失敗就將像一團陰雲籠罩成功,如果缺少認真細緻的觀察,則成功就將像水珠滑入泥土而無法尋找,如果不注意方法,不辨別他人的經驗,不懂得如何站在真正巨人的肩膀上,那麼,他終歸只能是在失敗中失敗,最後一敗塗地。

在《阿波羅13號》中,放棄一個國家和全人類的偉大夢想,注重在事故中的冷靜、客觀、生命高於一切的價值觀,使電影本身帶上了一種崇高的使命感。當宇航員走下飛船,面對着歡欣鼓舞的人羣,他們用“成功的失敗”來總結這一次的登月之旅,因爲在此之前,還沒有人可以想象,人類能夠在太空故障中平安歸來。

所以,失敗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失敗的失敗。但是隻要我們有積極樂觀的態度,認真細緻的觀察,注重方法,利用他人成功的經驗,則任何一種失敗,都可以成爲成功的失敗,從而打開走向成功的大門。

阿波羅13號觀後感 篇3

今天晚上看了一部電影“阿波羅13號”講述了3位宇航員登月的故事,以前自己祖國的都沒有怎麼關心過,現在想想,真是慚愧。原來原來,宇航員的任務是如此危險。他們在一個完全不同陌生的世界中,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拋棄在外太空,永遠回不了地球的危險。想一想,回不了地球,在一個無限大的宇宙中漂泊,真得很可怕很可怕……

然而,隨着一個個部件的損害,他們返回地球的機會已經很渺茫了,所以他們近在眼前登月的機會都已經尚失了,月球離他們是那麼的近……他們渴望的眼神就這樣黯淡下來。緊接着他們要面對的是,如何能順利的返回地球。看到這裏,我都不知道自己手心裏的溫度了,真得很緊張。

當他們克服了一些技術上的問題,新的難題又來了。船上的溫度急速下降,這時我看到的隊員之間的團結與合作,他們互相打氣,互相鼓勵。靠着他們之間的努力,他們又再次順利的度過了這個難關。可是,最高潮最緊張的時候也來到了。如何順利降落?

因爲種種的損害,誰也不能保證船身的隔熱板是否能正常地保護着船身以及船艙內的宇航員。他們的話語就像是做着最後的離別或者是遺囑。當他們進入地球大氣層時,整個船身會如一個滾燙的火球,這時會與地面失去暫時的聯繫,預計時間爲3分鐘,待命時間爲4分鐘。一旦超過4分鐘,他們的返程就將宣佈失敗……

地上所有人員都準備好了,就只有焦急的等待。沒想到這幾分鐘竟然會變得如此漫長,等待是痛苦的。3分鐘過去了,依舊沒有消息,所有電視機前的人民們和家屬以及控制中心的人員都在默默的禱告,待命時間眼看也要到了。10秒,9秒,8秒,7秒,6秒,5秒,4秒,3秒,所有人都已經失去了希望,就在這時,傳來消息了!連接到了宇航員,所有人頓時一片歡呼,淚水和擁抱。不知道什麼時候,我才知道自己的手掌已經拍得通紅。

當看到宇航員勝利的平安無事的`被救助人員扶出船艙時,我不禁感慨萬分。這部電影讓人看到一種勇於冒險面對危險時,鎮定智慧與合作的精神,也同時表現了一個家庭一個民族以及一個國家的團結。慶幸自己在觀看影片中,能替他們危險而緊張害怕擔心,也爲他們的成功感到激動高興鼓掌。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這已經遠遠超過了一個觀賞者的身份,而就是當中的親身經歷者,我永遠都會珍惜着這份感受,和它給我帶來的滿足。真的不愧是一部好的電影,一個好的故事。

阿波羅13號觀後感 篇4

目標和夢想:電影的主人公吉姆瑞恩是一名宇航員,他的夢想是在月球上太空漫步,當看到阿姆斯特朗登上了月球,邁出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他的眼睛溼潤了,他的願望更加強烈和堅定了。無論是個人或公司的員工,都需要有目標與夢想,這樣纔會有爲之奮鬥的動力。

團隊協作及不斷訓練;應急預案和精益求精:登月小組的三個人,爲了能順利登上月球。在模擬倉中進行了無數遍的演練,包括各種可能情況的應急預案處理,臨時突發事件應對。在別人都認爲已經非常好了,但肯還是要求完美,不只是爲了完成目標,還要求精益求精,爲了降低燃料用量,還要求再操練一遍。

結合我們日常中的月報製作,是不是也會嚴格要求自己,不但完成,還得保證美觀整齊劃一,爭取用更少的加班時間。

樂觀應對、新團隊快速磨合及彼此信任:變化是無處不在的,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當距離發射時間前2日,突然接到要求臨時更換一名隊員肯,雖然吉姆非常不情願,但還是得接受上層的要求。吉姆迅速調整心態,積極與新隊員史懷特一起熟悉彼此,並不斷磨合操練。在操練過程中即使有誤操作,也會積極鼓勵大家再次模擬幾次,並不斷鼓勵隊員。

團隊的信任和有效溝通:準備發射時,總指揮金讓各個負責小組再次確認,每一個小組負責人確認好後,才正式啓動發射。作爲供應鏈財會處的我們是一個整體,整體的利益大於個人的利益,作爲整體中的一個分子,只有我們19個人都認真完成了屬於自己的KPI績效目標,我們才能在評比中取得更好的成績。

領導的重要作用、勇於擔當,並依據目前狀況迅速做出決定:當接到來自吉姆瑞恩說太空艙遇到麻煩時,每一個人都在發表意見,場面異常混亂,不知所措時,總指揮金讓大家先靜下來,一個一個表達,並要求各部門依據現有的狀況,儘快模擬出具體的解決辦法,而不是互相爭辯。

腦力激盪:二氧化碳的濃度一直在上升,以前的預案和訓練中,沒有遇到過。這時候指揮官金要求大家腦力激盪一下,只能利用現有的條件,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開始大家覺得是無法完成的任務,但是到最後還是完美解決了。想一想,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是不是也總是在抱怨各種客觀條件,抱怨康的各種不合理的狀況,但既然目前在這個團隊,就應該爲了團隊的目標不遺餘力的完成。辦法總比困難多,在工作中難免遇到各種各樣的新問題新情況,但請記住完成部門KPI目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阿波羅13號觀後感 篇5

《阿波羅13號》是一部天文探索影片,1969年7月20日,一個三十八歲的美國人成功踏上月球,從此刻起人能夠在月球漫步,這不是神蹟。月球上傳回的聲音,宣告了一個劃時代的成就,振奮了所有的航天員,他們心中所受的喜悅與衝擊,從此,人類開始探索宇宙。

探索新世界

人類對新世界的探索貫穿整個歷史,1492年哥倫布抵達美洲,爲人類歷史掀起了巨大波濤,宣告了歐洲中世紀的結束。這個地理大發現與繼起的文藝復興、科學發展,在歐洲激起了一股強大的奮發精神。人類開始信任自身的能力、勇於冒險挑戰,並且反覆檢驗真理。這種精神與一波波科技成果,主導了往後的文明發展。而此等不斷求知的態度,依然在當今的太空科學上大放光芒。

繼阿姆斯特朗登月成功後,美國派了“阿波羅13號”繼續勘探。這艘宇宙飛船在途中發生意外,不但登月無望,連返航都有問題。所幸這個危機終於在航天員沉着自救與地面人員的支持下安然度過。雖然功敗垂成,但整個過程中展現的人類不凡的毅力,其實也正是人類真正的能力。冥冥中未知的變量,是已知的科技永遠掌握不全的,但人能應變。透過集體的智慧,人有機會步步化險爲夷,這是科技力量中最深的根源。

獨特的英雄色彩

全片因而散發着一種英雄色彩。英雄,不只是因爲敢於登月探險,更因爲在絕境中還能冷靜、堅持合作與紀律,然後重重突破難關。完成人的努力,天意在所不問。電影中有段對話清晰地闡明瞭這個立場。宇宙飛船遇險後,回返地球的安全難以預料。屬於人力能解決的部分,諸如二氧化碳的濃度過高、維生系統的電力不足、重啓動力進入大氣層的作業程序,他們逐一克服了。但是屬於人力不能解決的部分,小如降落傘、隔熱板,大如航道、颱風等因素,只能聽天由命。

這其中任何一個變量,都足以威脅最後救援的成敗。某位政府官員瞭解狀況之後,有些不耐煩這時,地面指揮官立刻不假顏色地反駁他,說這是太空總署的光榮,這句話鏗鏘有力,表達了美國人對英雄的詮釋。“惟其義盡,所以仁至”,這是英雄。不僅有個人英雄,更有集體英雄。不僅成功之中有英雄,失敗之中一樣有英雄。這是一部成功的軍教片,正氣磅礴。爲什麼這麼說?因爲除開科技探險的成分,太空總署其實是軍方中的軍方,武力中的武力,這些航天員全是身任軍職。而這個故事更隱隱地在激起美國人對國家的認同。

成功的軍教電影

一部讚美軍人的電影,卻不感覺有軍事色彩。因爲它把國家建軍養軍的努力,融合到“實現夢想”“家庭溫暖”與“同袍情誼的普世價值中,展現了極具正當性與說服力的宣傳。世上只有極少數的人能接觸登月計劃,但這三個價值觀卻是平易尋常、人我皆然。“阿波羅13號”載送的並不只有三位航天員,還載送了一羣當代最傑出精英的共同夢想。

他們有幸站在智識的塔頂,代表人類挑戰自身的極限,這是多麼光榮!阿姆斯特朗說他的一小步,是人類的一大步。這話是以人類爲前提,而非以美國爲前提,胸懷多麼豪壯!在風險難測的任務中,航天員的妻兒父母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任務稍有差池,只是太空總署一次失敗記錄,但對家屬而言卻是一去不還的天人永隔,處境多麼難熬!朝夕相處的同袍,在穿越大氣層後不知是同生還是共死的最後一刻,只淡淡地說“我很榮幸與各位同行”,這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多麼感人!

尋常軍教片容易流於淺薄的教條形式,只是簡單地安排“我軍好人”打敗“敵軍壞人”,像“鐵金剛降服怪獸”般地來訴求國家認同。這類的軍教片不管當時多麼賺人熱淚,時過境遷後總是經不起再看。可歌可泣,往往成了可酃可笑。因爲那常是自我中心的、種族主義的甚至是私藏了黷武好戰的國防思維。但是看完這部電影,不但會由衷地尊敬航天員與太空總署,也會尊敬這羣人所代表的國家,不管觀衆是不是美國人。

爲什麼?因爲它把國家求生存的大義從人性本質、品高潔處去呈現,而不是把人性人品塞進當時國家的價值框框裏歌頌。它呈現的是“人”,而不單是“軍人”。梅花梅花滿天下,能感動的頂多是長梅花的國土,感動不了長花、長薔薇、長牡丹的,但人之重義四海皆然。彰顯人的精神,所感動的就不只是自己的人,還包括敵人、外國人、還沒出生的人。

載人航天背後的軍備競賽

這部電影,正面讚揚了這樣一股追求夢想的精神。然而太空計劃在歷史上的實質意義,卻遠遠及不上電影英雄氣勢下的正大光明。就像地理大發現之後的局勢:跟在哥倫布身後的,是西班牙王虎視眈的眼。而跟在西班牙王之後的,是不容他佔盡便的葡萄牙王、法王、英王。從此,列強走上帝國主義的路,藉着武力向外擴張統治權以奪取殖民地利益。

太空計劃,同樣在這餘緒中。兩次大戰美國都是先中立而後參戰,高舉了許多一新耳目的人文理想,諸如民族自決、廢除祕密外交、建立國家之上的組織,可惜這些理念終究無法落實。戰後美俄對壘開啓軍備賽,蘇聯首先將衛星送入太空,拔得頭籌。

2003年美國人入侵伊拉克,控制全境,但這不可能解決問題。一者武力佔領的形勢以長久:二者極端分子那種“國仇家恨",必然成爲恐怖主義滋養的溫牀三者安理會未做決議,美國就片面出兵,首創惡例。此例既開,聯合國名存實亡,重蹈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際聯盟”的覆滅,此後國際公理如何講求?當今美國國力傲視羣倫,卻遲沒有做非戰英的勇氣與創造力,擔不起王者的角色。同一年,中國也成功地試射載人宇宙飛船。

繼美俄之後,中國躋身爲第三個有本事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舉世側目。許多有潛力的國家也躍躍欲試。太空,顯然是大國競爭的下一個擂臺。能把人送入太空的國家,當然就能把武器送入太空。哥倫布的地理髮現哺育了帝國主義,引出近代四百多年的空前災難。那麼,今天的太空發展會把人類推向哪裏?

對外在世界的持續探索、對內在心靈的反覆認識、對人道主義的反省創造,是人類文明演進的動線。過去如此,未來亦然。仰望星空,盡是無窮盡的未知。人類需要英雄,需要追求夢想的雄心壯志,需要一種“敢爲天下先”的勇氣。科學的探索如此,對和平的追求也一樣。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