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件中心高一課件

邊城高一課件

本文已影響 2.8W人 

《邊城》中寄寓着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的最突出的作品。下面是邊城高一課件,爲大家提供參考。

邊城高一課件

教學目標

1、感受理解小說中體現的“人性美”。

2、品味學習小說中詩一般的語言。

教學重點、難點:

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和細緻含蓄的心理刻畫。

教學步驟:

1、導入新課:真正的藝術應當經得起兩樣東西的檢驗:一是縱向的生命力,那種產生時轟轟烈烈,經行中卻經不起時間跨躍和時代洗禮的東西,絕非真正的藝術;二是橫向的美感效應,即無論是誰,無論你從哪一個角度去審視它,它都能像水晶石一樣熠熠生輝,使你能從中獲取你所需要的東西,從而產生愉悅人心的美感效應。沈從文的《邊城》正是這樣一篇美文,自它問世以來,對它的評論便接踵而來,有人贊它爲“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有人譏之爲“有意迴避尖銳的社會矛盾”。70多年來,經過歷史浪潮的千淘萬洗,人們漸漸認識到《邊城》是一顆閃光的金砂。今天,我們大家一起來學習這部作品。

(投影、配樂、朗誦)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名爲“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有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

這就是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小說寫的就是這戶人家的故事,其中的“女孩”名叫翠翠。她是怎樣的姑娘呢?

(投影,女生朗讀)

“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爲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爲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

這就是翠翠。小說中天保、儺送這兩兄弟都愛上了她,不禁爲愛情展開了競爭,按當地習俗,要在大月亮的晚上用歌聲向姑娘求愛,陰曆十四到了,月亮也快圓了,我們的課文中的故事便是從這兒開始的。

2、整體把握,梳理情節:

課前大家已自讀了課文,下面我們思考兩個問題:

(投影)

(1)課文三節內容有沒有一箇中心事件?

(2)圍繞這個中心事件,三節內容具體寫了什麼?

(同學們討論發言)

明確:

A。節選的三節內容都是圍繞一箇中心事件來寫的,中心事件是“聽歌”。

B。三節內容具體寫的是:

第一節:十四的晚上祖父與翠翠聽歌的情景。

第二節:十五的白天祖父進城鼓勵大佬繼續唱歌,卻意外得知唱歌的是二佬。

第三節:十五的晚上祖父與翠翠聽歌的情景。

3、深入研讀,把握旨趣:

欣賞《邊城》需要有一種獨特的眼光,它不同於一般小說以情節取勝,它向我們展示的是美。

沈從文說:“美字筆畫並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認識;愛字雖人人認識,可是真懂得它意義的卻很少。”

沈從文的《邊城》就是用湘西的青山綠水,古樸純厚的世俗人情,來表現一種質樸的愛和人性的美,我們一起來發現美、展示美、品味美。

自己選擇課文的美點,認真揣摩,品味美在何處?

①景美——湘西的青山綠水

“我平常最會想像好景緻,且會描寫好景緻。”沈從文對寫景可算是一個聖手。《邊城》寫景處皆十分精彩。

例:月光極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層薄薄白霧

(這樣的月下情境在文中幾番出現,同樣是舒緩的語氣,輕柔的文字,同樣是那樣的.靜謐、幽深、充滿溫情與悽美)

小說裏爲什麼要寫景?——景是人物所在的環境,是人物的外化,人物的一部分,景即人。

例:孫犁《荷花澱》開頭

“月亮升起來,院子裏涼爽得很,乾淨得很,白天破好的葦眉子潮潤潤的正好編席。……這女人編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編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雲彩上。她有時望望澱裏,澱裏也是一片銀白世界,水面籠着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來,帶着新鮮的荷葉荷花香。”

例:“天快黑了,別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心中有些薄薄的淒涼。”

(這段文字,從氣味、聲音、色彩等方面生動細膩地描繪出一幅湘西鄉村所獨具的古樸色調的黃昏圖景。以景烘托情,以情渲染景,即烘托出人物內心的孤獨與惆悵,也使景物帶有憂鬱的情調,認人們自然而然感受到人物“內心薄薄的淒涼)”

②情美:

翠翠純真的初戀之情

沈從文寫翠翠的精彩之處,便是以其特有的詩性筆觸,捕捉並描摹出一個山野少女靈動微妙的神思流露,輕而且細,我們不妨細讀。

例:

小說開頭:翠翠看到“天空爲夕陽烘成桃色薄雲”,看到夜幕降臨,祖父仍“忙個不息”,“心中有些薄薄的淒涼”。因爲翠翠此時心中“好像缺少什麼”,擔心“這個日子過去了”,而這個日子恰是“規矩”中聽歌的日子。由此可見這正是她對愛的朦朧渴求和嚮往。由於祖父不理解她的心事,她竟有點怪祖父,冒出“坐船走”,讓爺爺“滿城打鑼找”自己的念頭。還有後文寫翠翠在夢中跟歌聲各處飛以及第二天晚上等歌的情景,都表示翠翠對愛的嚮往。

當暮色籠罩一切時,陰鬱的感覺也鎖緊了翠翠極度煩亂的心境。她“坐在溪邊,望着溪面爲幕色所籠罩的一切。望到那隻渡船上一羣過渡人,其中有個吸旱菸的打着火鐮吸菸,且把煙桿在船邊剝剝地敲着菸灰,就忽然哭起來了。”(從最初的心神飄忽,到後來難受得想哭又無理由可哭,再到莫名其妙哭起來,翠翠原來對愛的期待、興奮和迷醉,已漸漸爲無邊際、無着落的煩悶和恐慌所淹滅。

沈從文曾說:“我是天生就一種理解女子的心。”的確,如此細膩的人生、人性,只有沈從文能如此深細而精微地表達,世間最美的東西莫過於悽婉纏綿的情思。李商隱:“春心莫於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鮑照:“兩相思,兩不知”。翠翠這樣一種沒法對人訴說的朦朧的對愛的神往的表達,便默默地融入那片青山綠水,那片煙雨晨昏。

祖孫相依爲命的親情:

翠翠對爺爺的愛帶着一些任性,一些嬌氣,更有深深的依戀。

爺爺對翠翠關愛的具體表現:在聽歌的第二天,他找到大佬天保,“很快樂”地鼓勵他繼續唱歌。回來後又以“笑話”的方式委婉地勸翠翠要“懂歌中的意思”表明他爲有人向翠翠求愛而高興,盡心盡力地希望她有個好歸宿。他同時也時時懷着對翠翠難以割捨的慈愛與依戀,一種相依爲命的深情。如小說中翠翠說“萬一跑了”時,爺爺說“我到那時可真像瘋子,還怕大水大浪”。

補充賞析一段:老船伕向各個過渡本地人打聽二老父子生活,關切他們如同自己家中人,絕望的體驗已在他心上如陰雲密佈,終於承受不住而病倒了,躺了三天,人居然好了。心中惦念一件事,便預備進城過河街去,他仍不肯罷休,最後一次要去打聽消息,也是最後一次,再想爲那個願望盡點心力。

接下來這一段文字,請你慢慢讀:

“老船伕在城裏被一個熟人拉着談了許久的鹽價米價,又過守備街門看了一會新買的騾馬,纔到河街順順家裏去。到了那裏,見到順順正同三個人打紙牌,不便談話,就站在身後看了一陣牌,後來順順請他喝酒,藉口病剛好點不敢喝酒,推辭了。牌即不散場,老船伕又不想即走,順順似乎並不明白他等着有何話說,卻只注意手中的牌。後來老船伕的神色倒爲另外一個看出了,就問他是不是有什麼事情。老船伕方忸忸怩怩照老樣子搓着他那兩隻大手,說別的事沒有,只想同船總說兩句話。”

從中,你讀出了什麼?

(掙扎!——既想在層層絕望後面極其小心地探出一點希望來,又害怕揭曉的是更徹底的絕望。)

邊民純樸的風情:

唱歌求愛的美好風俗

大佬、二佬的“君子風度”

二佬的不愛碾坊愛渡船

③人美:

抓住典型對話段,分角度朗讀對話,體會總結人物性格特點:

翠翠:純真美麗、淳樸善良

爺爺:仁厚慈善、堅毅自忍

天保:豪爽、慨慷大度

總結:邊城的創作動機

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注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份哀樂,爲人類的“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

在這樣一篇美麗的文字之中,我們更能感受到一種似乎已爲我們所陌生的自然、優美、健康的人性,那種如大自然本身一樣凝重、明慧而又本色真實的人生形式。因此,讀這樣的作品,我們獲得的不只是文學藝術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對我們心靈人性的滋養與療補。

板書設計:

青山綠水的鄉土氣息——景美

翠翠純真的初戀之情

祖孫相依爲命的親情——情美

邊民純樸的風情

翠翠:純真美麗、淳樸善良

爺爺:仁厚慈善、堅毅自忍——人美

天保:豪爽、慷慨大度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