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文言文

《顏氏家訓》文言文

本文已影響 1.62W人 

上學的時候,大家都經常接觸到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爲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相信很多人都在爲看懂文言文發愁,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顏氏家訓》文言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顏氏家訓》文言文

《顏氏家訓》文言文1

文言文閱讀(10分)

(甲)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乙)義陽朱詹世好學,家貧無資,常累日不舉火①,吞紙以實腹。天寒無氈,抱犬而臥以取暖。犬亦苦飢,恆出覓食,呼之不至,則哀聲動鄰,然仍不輟其業。

——顏之推《顏氏家訓》

注:①舉火:點火,特指生火做飯。

7.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2分)

(1)腰白玉之環 (2)恆出覓食

8. 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2分)

A.同舍生皆被綺繡。 B. 媵人持湯沃灌。

C.兩小兒笑曰:“孰爲汝多知乎?” D.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9.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2分)

(1)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2)家貧無資,常累日不舉火,吞紙以實腹。

10.(甲)文采用 寫作手法,表現作者讀書“勤且艱”;(乙)文采用 寫作手法,表現主人公好學“不輟”。(2分)

11.讀了上面兩段文字,結合閱讀感受,請擬寫一句凝練的話作爲自己的座右銘。(2分)

《顏氏家訓》文言文2

1.序致篇原文

夫聖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跡,立身揚名,亦已備矣。魏晉已來,所著諸子,理重事復,遞相模學,猶屋下架屋、牀上施牀耳。吾今所以復爲此者,非敢軌物範世也,業已整齊門內,提撕子孫。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道,則師友之誡,不如傅婢之指揮,止凡人之鬥閱,則堯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誨諭。吾望此書爲汝曹之所信,猶賢於傅婢、寡妻耳。

吾家風教,素爲整密,昔在齠齔,便蒙誘誨。每從兩兄,曉夕溫清,規行矩步,安辭定色,鏘鏘翼翼,若朝嚴君焉。賜以優言,問所好尚,勵短引長,莫不懇篤①。年始九歲,便丁茶蓼,家塗離散,百口索然。慈兄鞠養,苦辛備至,有仁無威,導示不切。雖讀《禮》、《傳》,微愛屬文,頗爲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輕言,不修邊幅。年十八九,少知砥礪,習若自然,卒難洗盪。二十已後,大過稀焉。每常心共口敵,性與情競,夜覺曉非,今悔昨失,自憐無教,以至於斯。追思平昔之指,銘肌鏤骨;非徒古書之誡,經目過耳也。故留此二十篇,以爲汝曹後車耳。

譯文

聖賢的書籍,教誨人們要忠誠孝順,說話要謹慎,行爲要檢點,建功立業使名播揚,所有這些也都已講得很全面詳細了。而魏晉以來,所作的一些諸子書籍,類似的道理重複而且內容相近,一個接一個互相模仿學習,這好比屋下又架屋,牀上又放牀,顯得多餘無用了。我如今之所以要再寫這部《家訓》,並非是敢於給大家在辦事爲人處世方面作什麼規範,而只是用來整頓家風,教育子孫後代。同樣的言語,因爲是所親近的人說出的就相信;同樣的命令,因爲是所佩服的人發出的就執行。禁止小孩的胡鬧嬉笑,那師友的訓誡,就不如阿姨的指揮;阻止俗人的打架爭吵,那堯舜的教導,就不如妻子的勸解。我希望這《家訓》能被你們所遵信,總還比阿姨。妻子的話來得賢明。

我家的門風家教,向來嚴整週密,在我還小的時候,就受到誘導教誨。每天跟隨兩位兄弟,早晚孝順侍奉雙承,言談謹慎舉止端正,言語安詳神色平和,恭敬有禮小心翼翼,好似拜見尊嚴的君王一樣。雙親經常勸勉鼓勵我們,問我們的愛好崇尚,磨去我們的缺點,引導我們的特長,都既懇切又恰當。當我九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了,家庭陷入困境,家道衰落,人口蕭條。哥哥撫養我,極其辛苦,他有仁愛而少威嚴,引導啓示也不那麼嚴切。我當時雖也誦讀《周禮》、《春秋左傳》,但又對寫文章稍有愛好,很大程度上受到社會世人的影響。慾望放縱,言語輕率,且不修邊幅。到十八九歲,才稍加磨礪,只因習慣已成自然,短時間難於去除。直到二十歲以後,大的過錯才較少發生,但還經常心是口非,善性與私情相矛盾,夜晚發覺清晨的錯誤,今天悔恨昨天犯下的過失,自己常嘆息由於缺乏教育,纔會到這一地步。回想起平生的意願志趣,體會深刻;不比那光閱讀古書上的訓誡,只是經過一下眼睛耳朵而已。所以寫下這二十篇文字,給你們作爲鑑戒。

2教子篇原文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聖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斜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書之玉版,藏諸金匱。生子咳提,師保固明孝仁禮義,導習之矣。凡庶縱不能爾,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爲則爲,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笞罰。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飲食運爲,恣其所欲,宜誡翻獎,應呵反笑,至有識知,謂法當爾。驕慢已習,方複製之,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於成長,終爲敗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是也。俗諺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誠哉斯語。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但重於呵怒傷其顏色,不忍楚撻慘其肌膚耳。當以疾病爲諭,安得不用湯藥針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訓者,可願苛虐於骨肉乎?誠不得已也!

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

人之愛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吾時俯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爲之。

譯文

上智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育再多也不起作用,只有絕大多數普通人要教育,不教就不知。古時候的聖王,有“胎教”的做法,懷孕三個月的時候,出去住到別的好房子裏,眼睛不能斜視,耳朵不能亂聽,聽音樂吃美味,都要按照禮義加以節制,還得把這些寫到玉版上,藏進金櫃裏。到胎兒出生還在幼兒時,擔任“師”和“保”的人,就要講解孝、仁、禮、義,來引導學習。普通老百姓家縱使不能如此,也應在嬰兒識人臉色、懂得喜怒時,就加以教導訓海,叫做就得做,叫不做就得不做,等到長大幾歲,就可省免鞭打懲罰。只要父母既威嚴又慈愛,子女自然敬畏謹慎而有孝行了。

我見到世上那種對孩子不講教育而只有慈愛的,常常不以爲然。要吃什麼,要幹什麼,任意放縱孩子,不加管制,該訓誡時反而誇獎,該訓斥責罵時反而歡笑,到孩子懂事時,就認爲這些道理本來就是這樣。到驕傲怠慢已經成爲習慣時,纔開始去加以制止,那就縱使鞭打得再狠毒也樹立不起威嚴,憤怒得再厲害也只會增加怨恨,直到長大成人,最終成爲品德敗壞的人。孔子說:“從小養成的就像天性,習慣了的也就成爲自然。”是很有道理的。俗諺說:“教媳婦要在初來時,教兒女要在嬰孩時。”這話確實有道理。

普通人不能教育好子女,也並非想要使子女陷入罪惡的境地,只是不願意使他因受責罵訓斥而神色沮喪,不忍心使他因捱打而肌膚痛苦。這該用生病來作比喻,難道能不用湯藥、針艾來救治就能好嗎?還該想一想那些經常認真督促訓誡子女的人,難道願意對親骨肉刻薄凌虐嗎?實在是不得已啊!

父子之間要講嚴肅,而不可以輕忽;骨肉之間要有愛,但不可以簡慢。簡慢了就慈孝都做不好,輕忽了怠慢就會產生。

人們愛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對待,從古到今,這種弊病一直都很多。其實聰明俊秀的固然引人喜愛,頑皮愚笨的也應該加以憐憫。那種有偏愛的家長,即使是想對他好,卻反而會給他招禍殃。

北齊有個士大夫,曾對我說:“我有個兒子,已有十七歲,很會寫奏札,教他講鮮卑語、彈奏琵琶,差不多都學會了,憑這些來服侍三公九卿,一定會被寵愛的,這也是緊要的事情。”我當時低頭沒有回答。奇怪啊,這個人用這樣的方式來教育兒子!如果用這種辦法當梯子,做到卿相,我也不願讓你們去幹的。

3兄弟篇原文

夫有人民而後有夫婦,有夫婦而後有父子,有父子而後有兄弟,一家之親,此三而已矣。自茲以往,至於九族,皆本於三親焉,故於人倫爲重者也,不可不篤。

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後裾,食則同案,衣則傳服,學則連業,遊則共方,雖有悖亂之人,不能不相愛也。及其壯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雖有篤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娣姒之比兄弟,則疏薄矣。今使疏薄之人,而節量親厚之恩,猶方底而圓蓋,必不合矣。惟友悌深至,不爲旁人之所移者免夫!

二親既歿,兄弟相顧,當如形之與影,聲之與響,愛先人之遺體,惜已身之分氣,非兄弟何念哉?兄弟之際,異於他人,望深則易怨,地親則易弭。譬猶居室,一穴則塞之,一隙則塗之,則無頹毀之慮;如雀鼠之不恤,風雨之不防,壁陷楹淪,無可救矣。僕妾之爲雀鼠,妻子之爲風雨,甚哉!

兄弟不睦,則於侄不愛;子侄不愛,則羣從疏薄;羣從疏薄,則僮僕爲仇敵矣。如此,則行路皆躇其面而蹈其心,誰救之哉?人或交天下之士皆有歡愛而失敬於兄者,何其能多而不能少也;人或將數萬之師得其死力而失恩於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親也!

娣姒者,多爭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歸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佇日月之相望也。況以行路之人,處多爭之地,能無間者鮮矣。所以然者,以其當公務而執私情,處重責而懷薄義也。若能恕己而行,換子而撫,則此患不生矣。

人之事兄,不可同於事父,何怨愛弟不及愛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

譯文

有了人羣然後纔有夫妻,有了夫妻然後纔有父子,有了父子然後纔有兄弟,一個家庭裏的親人,就有這三種關係。由此類推,直推到九族,都是原本於這三種親屬關係,所以這三種關係在人倫中極爲重要,不能不認真對待。

兄弟,是形體雖分而氣質相連的人。當他們幼小的時候,父母左手牽右手攜,拉前襟扯後裙,吃飯同桌,衣服遞穿,學習用同一冊課本,遊玩去同一處地方,即使有荒謬胡亂來的,也不可能不相友愛。等到進入壯年時期,各有各的妻,各有各的子,即使是誠實厚道的,感情上也不可能不減弱。至於妯娌比起兄弟來,就更疏遠而欠親密了。如今讓這種疏遠欠親密的人,來掌握親厚不親厚的節制度量,就好比那方的底座要加個圓蓋,必然是合不攏了。這種情況只有十分敬愛兄長和仁愛兄弟,不被妻子所動搖才能避免出現啊!

雙親已經去世,留下兄弟相對,應當既像形和影,又像聲和響,愛護先人的遺體,顧惜自身的分氣,除了兄弟還能掛念誰呢?兄弟之間,與他人可不一樣,要求高就容易產生埋怨,而關係錄就容易消除隔閡。譬如住的房屋,出現了一個漏洞就堵塞,出現了一條細縫就填補,那就不會有倒塌的危險;假如有了崔鼠也不憂慮,颳風下雨也不防禦,那麼就會牆崩柱摧,無從挽回了。僕妾比那雀鼠,妻子比那風雨,怕還更厲害些吧!

兄弟要是不和睦,子侄就不相愛;子佳要是不相愛,族裏的子侄輩就疏遠欠親密;族裏的子侄輩疏遠不親密,那僮僕就成仇敵了。如果這樣,即使走在路上的陌生人都踏他的臉踩他的心,那還有誰來救他呢?世人中有能結交天下之士並做到歡愛、卻對兄長不尊敬的人存在,怎麼能做到待多和睦而不能待少啊;世人中又有能統率幾萬大軍並得其死力、卻對弟弟不恩愛的,這又怎麼能疏而不能做到對弟親呢!

妯娌之間,糾紛最多。即使是親姐妹成爲妯娌,也不如住的距離遠一點,好感受霜露而相思,等待日子來相會。何況本如走在路上的`陌生人,卻處在多糾紛之地,能做到不生嫌隙的實在太少了。所以會這樣,是因爲辦的是大家庭的公事,卻都要顧自己的私利,擔子雖重卻少講道義。如果能使自己寬恕原諒對方,把對方的孩子像自己的那樣愛撫,那這類災禍就不會發生了。

人在侍奉兄長時,不應等同於侍奉父親,那爲什麼埋怨兄長愛弟弟時不如愛兒子呢?這就是沒有把這兩件事對照起來看明白啊!

4後娶篇原文

吉甫,賢父也。伯奇,孝子也。以賢父御孝子,合得終於天性,而後妻之,伯奇遂放。曾參婦死,謂其子曰:“吾不及吉甫,汝不及伯奇。”王駿喪妻,亦謂人曰:“我不及曾參,子不如華、元。”並終身不娶。此等足以爲誡。其後假繼慘虐孤遺,離間骨肉,傷心斷腸者何可勝數。慎之哉!慎之哉!

江左不諱庶孽,喪室之後,多以妾媵終家事。疥癬蚊蟲,或未能免;限以大分,故稀鬥鬩之恥。河北鄙於側出,不預人流,是以必須重娶,至於三四,母年有少於子者。後母之弟與前婦之兄,衣服飲食受及婚宦,至於士庶貴賤之隔,俗以爲常。

身沒之後,辭訟盈公門,謗辱彰道路,子誣母爲妾,弟黜兄爲傭,播揚先人之辭跡,暴露祖考之長短,以求直己者,往往而有,悲夫!自古奸臣佞妾,以一言陷人者衆矣,況夫婦之義,曉夕移之,婢僕求容,助相說引,積年累月,安有孝子平?此不可不畏。

凡庸之性,後夫多究前夫之孤,後妻必虐前妻之子。非唯婦人懷嫉妒之情,丈夫有沉惑之僻,亦事勢使之然也。前夫之孤,不敢與我子爭家,提攜鞠養,積習生愛,故寵之;前妻之子,每居己生之上,宦學婚嫁,莫不爲防焉,故虐之。異姓寵則父母被怨,繼親虐則兄弟爲仇,家有此者,皆門戶之禍也。

譯文

吉甫,是賢明的父親。伯奇,是孝順的兒子。以賢父來對待孝子,應該是能夠一直保有父與子之間慈孝的天性,但是由於後妻的挑撥離間,兒子伯奇就被放逐。曾參的妻死去,他對兒子說:“我比不上吉甫賢明,你也比不上伯奇孝順。”王駿的妻死去,他也對人說:“我比不上曾參,我的兒子比不上曾華、曾元。”曾參與王駿兩位後來都終身沒有再娶。這些事例都足以引爲鑑誡。後世那些做後母的虐待孤兒,離間前妻之子和其生父的骨肉之情,弄得傷心斷腸的人多得數不清。對此要小心啊!對此要小心啊!

江東不避忌庶妾,大老婆死了以後,多由小老婆來主持家事。細小的糾紛,有時本來未能免除;但限於名分,打架爭吵等可恥的事情就很少見。河北鄙視小老婆,不讓小老婆進入有身份人的行列,所以必須妻亡重娶,甚至重娶三四次,這樣,後母年齡有時比大的兒子還小。後母生的孩子(弟弟)和前妻生的孩子(兄長),會有在衣服飲食以及婚姻仕宦做官上的差異,甚至會有士庶貴賤之間隔,而世俗對此現象習以爲常。

到本人死亡之後,家裏的人爲訴訟跑穿了官府,把誹謗污辱的言語嚷到大路上,前妻之子誣衊後母爲小老婆,後母之於貶斥前妻之子爲僕役。宣揚先人的言詞字跡,暴露祖考的是非好壞,使自己變得很有道理,經常可以見到真可悲啊!從古以來的奸臣佞妾,用一句話來害人的多得很呢。何況憑夫婦的情義,早晚想辦法來改變男人的心意,而婢僕爲了討主子的歡心,幫著勸說引誘,日子一久,怎麼還有孝子呢?對此不可以不畏懼。

一般平庸人的習性,後夫大多寵愛前夫的孩子,後妻必然虐待前妻的孩子。這不只是因爲婦人心懷妒忌,丈夫沉迷女色,也是事態促使成這樣的。前夫的孩子,不敢和我的孩子爭奪家業,將他提攜撫養,天長日久自然生愛,因而寵愛他;前妻的孩子,常常居於自己所生孩子之上,無論學業做官婚姻嫁娶,沒有不需防範的,因而虐待他。異姓之子受寵則父母遭怨恨,後母虐待前妻之子則兄弟成仇敵,家庭裏發生這類事情,都是家裏的禍患。

《顏氏家訓》文言文3

【甲】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 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 過,然後能改;困 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 拂士,出則無敵國 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選自《孟子·告子下》)

【乙】夫學者所以求益①耳。見人讀數十卷書,便自高大,凌忽②長者,輕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讎敵,惡之如鴟梟⑤。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

(選自顏之推《顏氏家訓》)

註釋:①求益:求得長進。②凌忽:凌,欺侮;忽,輕視。③同列:同輩。④疾之:怨恨他。⑤鴟梟(chīxiāo):古人認爲這是兩種惡鳥。

【小題1】下列劃線詞語解釋有錯誤的一項是( )

A.孫叔敖舉於海(舉:被舉用,被選拔)

B.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勞:勞動)

C.曾益其所不能(曾:同 增,增加)

【小題2】下列劃線詞語的意思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舜發於畎畝之中

A.惡之如鴟梟

B.輟耕之壟上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醉翁之意不在酒

【小題3】下列對文章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甲】文中,孟子採用層層推理的`方法論證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觀點。

B.【甲】文中,孟子通過歷史人物的事例闡述了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的道理。

C.【甲】文中,孟子認爲,一個國家沒有法家拂士,沒有敵國外患,國家就興盛了。

D.【乙】文中,作者批評了那些有一點學問就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求學着。

【小題4】對【乙】文中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一句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A.像這樣因爲學問而損害自己,還不如不去學習。)

B.像這樣因爲學問而損害自己,還不如沒有學問。

C.既然自己把學問給損害了,還不如沒有學問。

D.既然這樣用學習損害自己,還不如不去學習。

【小題5】【甲】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答案

【小題1】B

【小題1】D

【小題1】C

【小題1】B

【小題1】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要責任給這樣的人,一定要使他的內心痛苦(故是人苦各1分,大意1分)

解析【小題1】B項勞,是使動用法,使勞累。

【小題1】D項和例句都是結構助詞的;A項是代詞他;B項是動詞走到;C項是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

【小題1】C項理解與文意相反,國恆亡是國家一定會滅亡,不是興盛。

【小題1】A和D項將學理解爲學習,不符合上下文意思,句中兩個學都是賓語,應翻譯爲學問。C項以和自損翻譯錯誤,翻譯出來的句子也不通順。

【小題1】重點詞語是故(所以)、是(這樣)、苦(使動用法,使痛苦)。

《顏氏家訓》文言文4

吾生於亂世,長於戎馬,流離播越①,聞見已多。所值名賢,未嘗不心醉魂迷嚮慕之也。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與款狎②,薰漬③陶染,言笑舉動,無心於學,潛移默化,自然似之;何況操履藝能④,較⑤明易習者也?是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⑥魚之肆⑦,久而自臭也。墨子悲於染絲,是之謂矣。君子必慎交遊焉。孔子曰:“無友不如己者。”顏、閔之徒⑧,何可世得!但優於我,便足貴之。(選自《顏氏家訓·慕賢》)

【註釋】①播越:離散。②款狎:指相互問關係親密。③漬:染。④操履:操守德行。藝能:本領,技能。⑤較:通“皎”,明顯。⑥鮑魚:鹹魚,氣味腥臭。肆:店鋪。⑧之徒:那樣的人。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3分)

① 較明易習者也?(學習) ② 君子必慎交遊焉。(慎重或謹慎)

③ 無友不如己者。(以……爲友、交朋友)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C )( 2分)

A.墨子悲於染絲 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B.如人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也(《愛蓮說》)

C.潛移默化,自然似之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D.是以與善人居 殺之以應陳涉(《陳涉世家》)

(3)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2分)

但優於我, 便足貴之。

只要比我優秀,便足以(或值得)讓我看重他。

(4)下列理解不準確的一項是( D )(3分)

A.本文論述了外部環境對人精神性情的影響,指出交友對人成長的'重要性。

B.本文以“入芝蘭之室自香,入鮑魚之肆自臭”這一生活現象來證明人的神情容易被同化的道理,比喻論證生動形象、自然貼切。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說明了潛移默化的道理,多與名賢交遊,方能受到有益薰陶,顏氏家訓對現在青少年的成長仍有指導意義。

D.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常以蓮花的“出淤泥而不染”來象徵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品行,這與本文觀點一致。

【譯文】:我生在動亂的年代,在兵荒馬亂中長大,一生流離漂泊,所見所聞很多。遇到有名望的賢人,沒有不心醉神迷地嚮往傾慕的。人在年輕的時候,精神性情還沒有定型,和所結交的情投意合的朋友朝夕相伴,就會受到薰陶濡染,一言一笑一舉一動,即使沒有存心去學,但在潛移默化中自然就和朋友相似了。何況操守德行和本領技能是明顯容易學到的東西呢。因此與好人相處,如同進入養育着芝蘭的房屋,時間久了,自然也會變得滿身芳香;與壞人相處,如同進入滿是鮑魚的店鋪,時間久了,自然會染上臭味。墨子看見人們染線就嘆惜,說的也是這個意思。君子與人交往一定要慎重啊!孔子說:“不要與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只要比我強,也就足以讓我看重他了。

《顏氏家訓》文言文5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聖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斜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書之玉版,藏諸金匱。子生咳提,師保固明孝仁禮義,導習之矣。凡庶縱不能爾,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爲則爲,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笞罰。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飲食運爲,恣其所欲,宜誡翻獎,應訶反笑,至有識知,謂法當爾。驕慢已習,方複製之,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於成長,終爲敗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是也。俗諺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誠哉斯語!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但重於訶怒。傷其顏色,不忍楚撻慘其肌膚耳。當以疾病爲諭,安得不用湯藥針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訓者,可願苛虐於骨肉乎?誠不得已也。

王大司馬母魏夫人,性甚嚴正;王在湓城時,爲三千人將,年踰四十,少不如意,猶捶撻之,故能成其勳業。梁元帝時,有一學士,聰敏有才,爲父所寵,失於教義:一言之是,遍於行路,終年譽之;一行之非,揜藏文飾,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語不擇,爲周逖抽腸釁鼓雲。

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由命士以上,父子異宮,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癢痛,懸衾篋枕,此不簡之教也。或問曰:“陳亢喜聞君子之遠其子,何謂也?”對曰:“有是也。蓋君子之不親教其子也,詩有諷刺之辭,禮有嫌疑之誡,書有悖亂之事,春秋有邪僻之譏,易有備物之象:皆非父子之可通言,故不親授耳。”

齊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聰慧,帝及後並篤愛之,衣服飲食,與東宮相準。帝每面稱之曰:“此黠兒也,當有所成。”及太子即位,王居別宮,禮數優僭,不與諸王等;太后猶謂不足,常以爲言。年十許歲,驕恣無節,器服玩好,必擬乘輿;常朝南殿,見典御進新冰,鉤盾獻早李,還索不得,遂大怒,詬曰:“至尊已有,我何意無?”不知分齊,率皆如此。識者多有叔段、州籲之譏。後嫌宰相,遂矯詔斬之,又懼有救,乃勒麾下軍士,防守殿門;既無反心,受勞而罷,後竟坐此幽薨。

人之愛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共叔之死,母實爲之。趙王之戮,父實使之。劉表之傾宗覆族,袁紹之地裂兵亡,可爲靈龜明鑑也。

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吾時俛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爲之。

================================================================

譯文

上智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育再多也不起作用,只有絕大多數普通人要教育,不教就不知。古時候的聖王,有“胎教”的做法,懷孕三個月的時候,出去住到別的好房子裏,眼睛不能斜視,耳朵不能亂聽,聽音樂吃美味,都要按照禮義加以節制,還得把這些寫到玉版上,藏進金櫃裏。到胎兒出生還在幼兒時,擔任“師”和“保”的人,就要講解孝、仁、禮、義,來引導學習。普通老百姓家縱使不能如此,也應在嬰兒識人臉色、懂得喜怒時,就加以教導訓海,叫做就得做,叫不做就得不做,等到長大幾歲,就可省免鞭打懲罰。只要父母既威嚴又慈愛,子女自然敬畏謹慎而有孝行了。

我見到世上那種對孩子不講教育而只有慈愛的,常常不以爲然。要吃什麼,要幹什麼,任意放縱孩子,不加管制,該訓誡時反而誇獎,該訓斥責罵時反而歡笑,到孩子懂事時,就認爲這些道理本來就是這樣。到驕傲怠慢已經成爲習慣時,纔開始去加以制止,那就縱使鞭打得再狠毒也樹立不起威嚴,憤怒得再厲害也只會增加怨恨,直到長大成人,最終成爲品德敗壞的人。孔子說:“從小養成的就像天性,習慣了的也就成爲自然。”是很有道理的。俗諺說:“教媳婦要在初來時,教兒女要在嬰孩時。”這話確實有道理。

普通人不能教育好子女,也並非想要使子女陷入罪惡的境地,只是不願意使他因受責罵訓斥而神色沮喪,不忍心使他因捱打而肌膚痛苦。這該用生病來作比喻,難道能不用湯藥、針艾來救治就能好嗎?還該想一想那些經常認真督促訓誡子女的人,難道願意對親骨肉刻薄凌虐嗎?實在是不得已啊!

父子之間要講嚴肅,而不可以輕忽;骨肉之間要有愛,但不可以簡慢。簡慢了就慈孝都做不好,輕忽了怠慢就會產生。

人們愛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對待,從古到今,這種弊病一直都很多。其實聰明俊秀的固然引人喜愛,頑皮愚笨的也應該加以憐憫。那種有偏愛的'家長,即使是想對他好,卻反而會給他招禍殃。

北齊有個士大夫,曾對我說:“我有個兒子,已有十七歲,很會寫奏札,教他講鮮卑語、彈奏琵琶,差不多都學會了,憑這些來服侍三公九卿,一定會被寵愛的,這也是緊要的事情。”我當時低頭沒有回答。奇怪啊,這個人用這樣的方式來教育兒子!如果用這種辦法當梯子,做到卿相,我也不願讓你們去幹的。

《顏氏家訓》文言文6

作者簡介

顏之推(531年~591以後),字介。顏氏原籍 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北),先世隨東晉渡江,寓居 建康。 侯景之亂,梁元帝蕭繹自立於江陵,之推任散騎侍郎。 承聖三年(554), 西魏破江陵,之推被俘西去。他爲回江南,乘黃河水漲,從 弘農(今河南省靈寶市)偷渡,經砥柱之險,先逃奔 北齊。但南方 陳朝代替了樑朝,之推南歸之願未遂,即留居北齊,官至 黃門侍郎。577年齊亡入周。隋代 周後,又仕於隋。

顏之推一生,歷仕四朝,“三爲亡國之人”,飽嘗離亂之苦,深懷忐忑之慮。曾寫了一篇《觀我生賦》,對於自己身經亡國喪家的變故,以及“予一生而三化”的無可奈何情狀,作了痛苦流涕的陳述,且悔恨道:“向使潛於草茅之下,甘爲畎畝之民,無讀書而學劍,莫抵掌以膏身,委明珠而樂賤,辭白璧以安貧,堯舜不能辭其素樸,桀紂無以污其清塵,此窮何由而至?茲辱安所自臻?”悲憤之情,溢於言表。

原文

名之與實,猶形之與影也。德藝周厚,則名必善焉;容色姝麗,則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個名於世者,猶貌甚惡而責妍影於鏡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竊名。忘名者,體道合德,享鬼神之福祜,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懼榮觀之不顯,非所以讓名也;竊名者,厚貌深奸,於浮華之虛稱,非所以得名也。

吾見世人,清名登而金貝入,信譽顯而然諾虧,不知後之矛戟,毀前之幹櫓也!慮子賤雲:“誠於此者形於彼。”人之虛實真僞在乎心,無不見平跡,但察之未熟耳。一爲察之所鑑,巧僞不如拙誠,承之以羞大矣。伯石讓卿,王莽辭政,當於爾時,自以巧密,後人書之,留傳萬代,可爲骨寒毛豎也。近有大貴,以孝著聲,前後居喪,哀毀逾制,亦足以高於人矣;而嘗於苫塊之中,以巴豆塗臉,遂使成瘡,表哭泣之過,左右童豎,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謂其居處飲食皆爲不信。以一僞喪百誠者,乃貪名不已故也!

有一士族,讀書不過二三百卷,天才鈍拙,而家世殷厚,雅自矜持,多以酒犢珍玩,交諸名士。甘其餌者,遞共吹噓,朝廷以爲文華,亦嚐出境聘。東萊王韓晉明篤好文學,疑彼製作,多非機杼,遂設宴言,面相討試。竟日歡諧,辭人滿席,屬音賦韻,命筆爲詩,彼造次即成,了非向韻,衆客各自沉吟,遂無覺者。韓退嘆曰:“果如所量。”

……

治點子弟文章,以爲聲價,大弊事也。一則不可常繼,終露其情;二則學者有憑,益不精勵。

鄴下有一少年,出爲襄國今,頗自勉篤,公事經懷,每加撫卹,以求聲譽。凡遣兵役,握手送離,或齎梨棗餅餌,人人贈別,雲:“上命相煩,情所不忍,道路飢渴,以此見思。”民庶稱之,不容於口。及遷爲泗州別駕,此費日廣,不可常周。一有僞情,觸塗難繼,功績遂損敗矣。

譯文

名與實的關係,好比形與影的關係。德藝周厚,那名就一定好;容貌美麗,那影就一定美。如今不修身而想在世上傳好的名,就好比容貌很醜而要求鏡子裏現出美的影了。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竊名。忘名,就是體道合德,享受鬼神的福祜,而不是用來求名的;立名,就是修身慎行,生怕榮譽會被湮沒,而不是爲了讓名的;竊名,就是外樸內奸,謀求浮華的虛名,而不是真能得到名的。

我見到世上的人,清名播揚但金錢暗入,信譽昭著但許諾有虧,真不知是不是後面的`矛戟,在搗毀前面的盾牌啊!慮子賤說過:“在這件事上做得真誠,就給另件事樹立了榜樣。”人的虛或實,真或僞固然在於心,但沒有不在行動上表現出來的,只是觀察得不仔細罷了。一旦觀察得真切,那種巧於作僞就還不如拙而誠實,接著招來的羞辱也夠大的。伯石的推讓卿位,王莽的辭謝政權,在當時自以爲既巧又密,可是被後人記載下來,留傳萬世,就叫人看了毛豎骨寒了。近來有個大貴人,以孝著稱,先後居喪。哀痛毀傷過度,這也是以顯得高於一般人了;可他在草荐土塊之中,還用有大毒的巴豆來塗臉,有意使臉上成瘡,來顯出他哭泣得多麼厲害,但這種做作不能蒙過身旁童僕的眼睛,反而使外邊人說他喪中的居處飲食都在僞裝。由於有一件事情僞裝出現假,而毀掉了百件事情的真,這就是貪名不足的結果啊!

有一個士族,讀的書不過二三百卷,天資笨拙,可家世殷實富裕,他向來矜持,多用牛酒珍寶玩好來結交那些名士。名士中對牛酒珍寶玩好感興趣的,一個個接著吹捧他,使朝廷也以爲他有文采才華,曾經派他出境聘問。齊東萊三韓晉明深愛文學,對他的作品發生懷疑,懷疑大多數的情況,不是他本人所命意構思的,於是就設宴敍談,當面討論測試。當時整天歡樂和諧,詩人滿座,屬音賦韻,提筆作詩,這個士族輕率問就寫成,可全然沒有向來的風格韻味,好在客人們各自在沉思吟味,沒有發覺。韓晉明宴會後嘆息道:“果真像我們所估量的那樣。”

修改子弟的文章,來擡高聲價,是一大壞事。一則不能經常如此,終究要透露出真情來;二則正在學習的子弟有了依賴,更加不肯專心努力。

鄴下有個少年,出任襄國縣令,能勤勉,公事經手,常加撫卹,來謀求聲譽。每派遣兵差,都要握手相送,有時還拿出梨棗糕餅,人人贈別,說:“上邊有命令要麻煩你們,我感情上實在不忍,路上飢渴,送這些以表思念。”民衆對他稱讚,不是口說所能說得完的。到遷任泗州別駕官時,這種費用一天天增多,不可能經常辦到。可見一有虛假,就到處難以相繼,原先的功績也隨之而毀失。

《顏氏家訓》文言文7

夫有人民而後有夫婦,有夫婦而後有父子,有父子而後有兄弟:一家之親,此三而已矣。自茲以往,至於九族,皆本於三親焉,故於人倫爲重者也,不可不篤。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後裾,食則同案,衣則傳服,學則連業,遊則共方,雖有悖亂之人,不能不相愛也。及其壯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雖有篤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娣姒之比兄弟,則疏薄矣;今使疏薄之人,而節量親厚之恩,猶方底而圓蓋,必不合矣。惟友悌深至,不爲旁人之所移者,免夫!

二親既歿,兄弟相顧,當如形之與影,聲之與響;愛先人之遺體,惜己身之分氣,非兄弟何念哉?兄弟之際,異於他人,望深則易怨,地親則易弭。譬猶居室,一穴則塞之,一隙則塗之,則無頹毀之慮;如雀鼠之不恤,風雨之不防,壁陷楹淪,無可救矣。僕妾之爲雀鼠,妻子之爲風雨,甚哉!

兄弟不睦,則子侄不愛;子侄不愛,則羣從疏薄;羣從疏薄,則僮僕爲讎敵矣。如此,則行路皆踖其面而蹈其心,誰救之哉?人或交天下之士,皆有歡愛,而失敬於兄者,何其能多而不能少也!人或將數萬之師,得其死力,而失恩於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親也!

娣姒者,多爭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歸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佇日月之相望也。況以行路之人,處多爭之地,能無閒者,鮮矣。所以然者,以其當公務而執私情,處重責而懷薄義也;若能恕己而行,換子而撫,則此患不生矣。

人之事兄,不可同於事父,何怨愛弟不及愛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沛國劉璡,嘗與兄瓛連棟隔壁,瓛呼之數聲不應,良久方答;瓛怪問之,乃曰:“向來未着衣帽故也。”以此事兄,可以免矣。

江陵王玄紹,弟孝英、子敏,兄弟三人,特相友愛,所得甘旨新異,非共聚食,必不先嚐,孜孜色貌,相見如不足者。及西臺陷沒,玄紹以形體魁梧,爲兵所圍;二弟爭共抱持,各求代死,終不得解,遂幷命爾。

===============================================================

譯文

有了人羣然後纔有夫妻,有了夫妻然後纔有父子,有了父子然後纔有兄弟,一個家庭裏的親人,就有這三種關係。由此類推,直推到九族,都是原本於這三種親屬關係,所以這三種關係在人倫中極爲重要,不能不認真對待。

兄弟,是形體雖分而氣質相連的人。當他們幼小的時候,父母左手牽右手攜,拉前襟扯後裙,吃飯同桌,衣服遞穿,學習用同一冊課本,遊玩去同一處地方,即使有荒謬胡亂來的,也不可能不相友愛。等到進入壯年時期,各有各的妻,各有各的子,即使是誠實厚道的,感情上也不可能不減弱。至於妯娌比起兄弟來,就更疏遠而欠親密了。如今讓這種疏遠欠親密的人,來掌握親厚不親厚的`節制度量,就好比那方的底座要加個圓蓋,必然是合不攏了。這種情況只有十分敬愛兄長和仁愛兄弟,不被妻子所動搖才能避免出現啊!

雙親已經去世,留下兄弟相對,應當既像形和影,又像聲和響,愛護先人的遺體,顧惜自身的分氣,除了兄弟還能掛念誰呢?兄弟之間,與他人可不一樣,要求高就容易產生埋怨,而關係錄就容易消除隔閡。譬如住的房屋,出現了一個漏洞就堵塞,出現了一條細縫就填補,那就不會有倒塌的危險;假如有了崔鼠也不憂慮,颳風下雨也不防禦,那麼就會牆崩柱摧,無從挽回了。僕妾比那雀鼠,妻子比那風雨,怕還更厲害些吧!

兄弟要是不和睦,子侄就不相愛;子佳要是不相愛,族裏的子侄輩就疏遠欠親密;族裏的子侄輩疏遠不親密,那僮僕就成仇敵了。如果這樣,即使走在路上的陌生人都踏他的臉踩他的心,那還有誰來救他呢?世人中有能結交天下之士並做到歡愛、卻對兄長不尊敬的人存在,怎麼能做到待多和睦而不能待少啊;世人中又有能統率幾萬大軍並得其死力、卻對弟弟不恩愛的,這又怎麼能疏而不能做到對弟親呢!

妯娌之間,糾紛最多。即使是親姐妹成爲妯娌,也不如住的距離遠一點,好感受霜露而相思,等待日子來相會。何況本如走在路上的陌生人,卻處在多糾紛之地,能做到不生嫌隙的實在太少了。所以會這樣,是因爲辦的是大家庭的公事,卻都要顧自己的私利,擔子雖重卻少講道義。如果能使自己寬恕原諒對方,把對方的孩子像自己的那樣愛撫,那這類災禍就不會發生了。

人在侍奉兄長時,不應等同於侍奉父親,那爲什麼埋怨兄長愛弟弟時不如愛兒子呢?這就是沒有把這兩件事對照起來看明白啊!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