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四年級下冊《搭配的規律》教學反思大綱

本文已影響 3.55W人 

我執教的是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找規律中的搭配的規律一課。本節課是引導學生探索兩種事物進行簡單搭配的規律。教材安排了一道例題,以買3個不同的木偶娃娃配上兩頂不同的帽子,研究有多少種選配方法爲素材,引導學生經歷“實物搭配——圖形搭配——建立數量關係”的探究過程,發現其中的規律。從編者的意圖來看,例題教學應該有這樣的四個層次:

四年級下冊《搭配的規律》教學反思

一、在買娃娃配帽子的情境中理解“選配”的含義。

二、開展選配活動,交流選配結果。

三、用圖形代替實物,反思選配過程,感受圖形的優點。

四、小組討論總結,引導學生要有條理地思考,用數學運算解決問題。

在實際教學中,我對教材作了改動。我主要通過了三個步驟來進行教學。

1、動手操作,感受規律。

2、自主探索,發現規律。

3、鞏固運用,深化規律。

找規律的教學不是爲了形成某個數學概念或記住某種法則,而是通過開展數學活動,積累探索規律的體驗。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觀察、操作,引導學生與他人合作交流,

按順序有條理地搭配,是本節課探索規律的基本策略,也是教學中難點。雖然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沒有特意地給同學們解釋、闡明,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已是在“有序”的狀態下進行學習操作,我認爲在沒在出現“反例”的情況下,可以不作爲“特殊要求”讓學生接受。有序,其實在本節課的一開始就已經留在學生的心中了。讓學生通過多種操作方法的比較,體會、醒悟有順序、有條理搭配的好處,從而在思想深處接納這種策略。

本課的難點,就是探究兩種事物之間搭配的規律。怎麼樣攻破這一難點,一方面建立在第一部分,從具體到圖形,到算式的形成,讓學生的體驗更多的還是關於早餐搭配的問題。在沒有任何學具可以擺的情況下,通過獨立的思考,把實物抽象成簡單的圖形、字母、數字、符號、文字來解釋爲什麼有6種,從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已成了自主的內化過程。

本節課的練習設計是重點突出生活因素,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與生活的關係。此外,還可以從搭配的結果反向思考兩種不同事物數量的可能性。

當然,這節課還有不足之處,在這節課後我覺得有些地方還是值得商榷的,如:學生獨立思考時是不是太過抽象,能否給學生適當直觀的操作提示,又應怎樣處理?用自己喜歡圖形代替實物是否太過放任學生,不易於把握重點,是否應該以書中圖形爲主?。有的環節處理不夠妥當,如:從實物抽象到圖形,過度太過直接,沒有讓學生產生學習需要自然過度。板書太過單調,應進一步思考本節課該如何板書。在上課時我還有些細節問題沒有注意到,如:對學生髮言的精彩之處沒有做到針對性的評價。解決問題時,特別是第二題在學生說清思考過程的同時應當注重學以致用用連線法解決。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我的語言很零碎,感覺到自己語詞匱乏,過渡語也顯得蒼白無力,自己覺得好像前言不搭後語,真不知道自己說了些什麼,有時總在重複一些無關緊要的話,自己都覺得說話好彆扭。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