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教學反思大綱

本文已影響 2.58W人 

一、挖掘文本的語文因素,教科學課所不教。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教學反思

1、寫路、教路、學路,三路貫通,感悟文本謀篇佈局之精妙。

解讀教材,我們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寫作思路:以“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爲中心論點,在淺層次的相似——“長得太像了”的基礎上,推測“一樣有水和生命的存在”,並通過科學論證,“進一步證實了火星上曾經有水的推斷”。進而順應讀者的閱讀思路,通過設問的方式,闡述了兩個問題:“火星上的水是從哪裏來的呢?”爲什麼火星上沒留住水?那麼,在教學時,我們就可以結合高段語文教學的特點,着眼於篇章,在關注“表達了什麼”的同時,引導學生關注“如何表達”,在開放自主的學習環境中,引導學生去學習感受作者謀篇佈局的精妙,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

2、預設語文訓練點,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多角度、多層次訓練。

作爲一篇科普說明文,教學目標之一,便應是讓學生獲得科學知識,豐富科學素養,如何獲得?如何豐富?重要的抓手應該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在對語言文字的訓練中,自然習得。這也是有別於科學課的顯著特徵。因此,找準訓練點,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語文訓練是教學重點所在。基於此,我預設了一系列的語文訓練環節,如:學習完第一段的排比句後,根據提供的材料運用排比句說話;做解說員講解火星水的來源;以“火星,曾經的水世界”爲話題,進行小練筆等。這些環節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更爲引導學生加深理解、提高認識、豐富積累提供了平臺。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強大功能,鞏固重點、突破難點。

信息技術以其集圖、文、音、像等於一體的強大功能,爲教學創設“數字化”網絡學習環境。

有條件的學校,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出示各類火星圖片,彗星碰撞地球、火星的視頻的播放,火星上水的來源的動畫演示等,填補了學生認知的空白點,將抽象的語言變爲直觀的感性認識,同時,信息技術的交互功能更爲學生的自主開放的學習,以及師生、生生之間的廣泛交流,提供了平臺,能有效地鞏固重點、突破難點。

三、喚醒學生探索宇宙的意識,給學生埋下揭開火星生命之謎的種子。

不上畫句號的課,已是不少老師的共識。火星之神祕,宇宙之浩瀚,絕非一節課能講述完。因此,這節課更呼喚我們能在學生。信息技術的使用,文本內容的探究不僅着眼於學生當下所得,更是在撩撥學生對未知幼小的心靈中埋下探索宇宙的種子世界強烈探求的神經,誠如文章結尾所言:火星上如果真的有生命,它們是什麼模樣,是怎樣生存的,這仍然是個謎。這就如同宇宙中黑洞,在吸引着學生去探求、去發現。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