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最大的麥穗教學反思大綱

本文已影響 3.12W人 

身爲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最大的麥穗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最大的麥穗教學反思

最大的麥穗教學反思1

《最大的麥穗》第一課時教後反思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1、讀通課文;2、學習字詞;3、瞭解故事主要內容;4、探討:弟子們爲什麼沒能完成任務?評說一下,蘇格拉底是一個怎樣的老師?

其實在教學這節課之前,我思考着這樣一個問題:這一課時更多的是語文教材的原生價值還是教學價值?其實,我傾向於文本的原生價值與教學價值分開,因爲閱讀的主體發生了變化,他們成了學習的主體,所以我們在教學中實施語文教材的教學價值。

在第一課時中,在確定教學價值時,如果按照我自己分的基礎價值、人文價值、訓練價值來看的話,花了這麼長的時間,實施的是基礎價值,或者就如胡立根老師所說的知識價值。這些語文知識,主要是字詞,散見於課文各自然段之中。而《最大的麥穗》這篇課文是比較淺顯易懂的,學生交流自學的成果,很快地就進入了下一個環節。

除了知識價值,還有智能價值也就是我想當然稱呼的“訓練價值”。我引導學生把各部分內容組合起來,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是一個常規訓練。

第四個環節是探討兩個問題,這其實是讓學生對《最大的麥穗》這篇課文進行一個角度的探究。聯繫上下文,學生們很容易地就完成了第一個問題。我看重的是第5自然段中的第二句話,因爲其中有一個關於小麥的擬人句。特意問學生們,弟子們此時此刻是怎樣的心情?學生說,應該是失落、後悔莫及。我問,那麼寫小麥幹嗎?經過討論交流,學生明白了,其實這兒也是“學習寫作”的一個不可忽視的細節。雖然小,但是也具有訓練價值。

解決第二個問題時,活潑的孩子們故意拿我跟蘇格拉底來作比較,你說他說,都是在讚美蘇格拉底而“貶低”我。面對如此“火力兇猛”的“羣體攻擊”,我當然甘拜下風,表示要“痛改前非”,做一個好老師。

最大的麥穗教學反思2

上完《最大的麥穗》,我並沒有從那片金燦燦的麥地裏緩過神來,相反卻再一次地深陷其中,愈發地困惑了。在蘇教版的第十一冊教材中,類似的蘊涵哲理的課文有三篇,分別是《山谷中的謎底》《哲學家的最後一課》和《最大的麥穗》。而其中情節性最簡,思想性最強的又恰恰是《最大的麥穗》一文。我是一個性情中人,自感擅長於教授情感類課文,但是考慮到班級實情,思前想後還是選擇了我最不會教的哲理性文章,難免會“精講細剖”違反現在的教育理念。所以捫心自問成功者有二——在本文的教學中情景演繹,觸發了學生的主動性和運用智慧碰撞,激發了學生的獨特性。失敗者有三——分別是:朗讀體會一筆帶過,未能走出課文,和缺乏應有的教學機智。

從本質上講,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沒有問題也就難以誘發和激起求知慾,沒有問題,感覺不到問題的存在,我們也就不會去深入思考,那麼探究也就只能是表層和形式的。所以在磨課的過程中首先要自己發現問題並試圖解決,而後才能在以後的相互研討中促進語文教學的有效實施。我想下一次上此類蘊涵哲理性的課文我一定會有更佳的思路與設計,我會努力使自己在探尋的過程中化“不擅長”爲“擅長”!

最大的麥穗教學反思3

非常有幸能在新教師培訓中聆聽到特級教師——倪宗紅老師的課《最大的麥穗》,通過倪老師精彩的上課,使我感觸頗深,尤其是與倪老師的交流,使我也摘到了麥穗。讓我進一步理解了在語文教學中以讀爲主,努力提高學生理解能力的重要性。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中指出:“各年級都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和朗讀習慣的養成,是小學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和方式,是培養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能力的基礎訓練,也是發展思維,發展認識的一條有效途徑,因此,對於低年級兒童從小培養他們的朗讀尤爲重要。

我剛接手一年級,對於新課標還很陌生,而小學低年級語文很短,內容又大都淺溼,生僻難懂的詞語不多,象這種課文就可以讓學生通過朗讀來理解課文內容。在低年級中,我們還應注意在不同的課文中運用不同的朗讀形式達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要求。(1)齊讀。齊讀可以激發情緒,渲染氣氛。(2)分角色讀。能身臨其境地體會課文,低年級不少課文適合分角色讀。分角色讀能增添課堂教學情趣,加深對課外情境的體驗。(3)範讀。爲讓學生形成課文所需要的情感狀態,進行有感情地範讀,能給學生一種語感直覺、誘發他們的情感衝動,範讀可以是老師讀,可以是讀得好的學生讀,也可以播放課文錄音帶進行。範讀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根據需要隨時進行。朗讀的方法還可有引讀、散讀、輕讀、領讀等等。

倪老師有一句話給我印象最深刻:“一篇文章不要每一段,每一句都讀好,能有二句讀好就了不起了,有一句就不錯了。”所以對於學生我們不應要求太高,要鼓勵他一步一步往前走,要學會找他的進步,這樣,學生心情放鬆,他的情感也就出來了。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朗讀訓練是不可忽視的。

最大的麥穗教學反思4

上完《最大的麥穗》,我覺的以下情節處理得比較好。

在學生爲弟子們錯失良機而惋惜的一刻,讓其進行角色轉換:“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株小麥,會對他們說什麼呢?”學生站在被錯失的“麥穗”的立場,自然而然地抒發了自己的感想。有的學生說:“唉,何必猶豫不決呢,我雖然不是最大的,但是至少我是你現在值得擁有的呀!”有的學生說:“快回來!快回來!我就是你要找的最大的麥穗呀!”着急,痛惜之情溢於言表,同時也爲接下來的教學體會奠定了感情基礎。

在學生理解了不可錯失良機,在善於把握的基礎上,讓學生真正的走進麥地,當一回現代的“求悟者”?“如果你也是蘇格拉底的弟子,讓你再一次以同樣的要求去摘麥穗,你會怎麼辦呢?”在學習的基礎上能從別人的失敗中,總結經驗,領悟要領何嘗不是一種收穫呢?有的學生認爲可以邊走邊比較,不可“埋頭苦幹”不問世事;有的學生則認爲機遇雖然難得,最大更是難求,但是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精心培育,讓自己手中的那個“麥穗”變成“最大”的;更有同學已經領悟了蘇格拉底的這種智者的教育的精髓!

最大的麥穗教學反思5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

2、通過語言文字,領悟必須善於抓住機遇,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

教學重點、難點:

能夠聯繫實際,說出自己對“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這才識實實在在的”這句話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複習檢查

1、讀題

2、上節課我們初步感知了課文,學習了第一段。請大家再讀蘇格拉底的話。(多媒體出示圖片。師引讀,面對滿地是沉甸甸的麥穗蘇格拉底嚴肅地對弟子們說……)

3、要表達蘇格拉底不給學生們重選的機會或者說沒有商量的餘地,該如何用朗讀來表達,生再讀。

過渡:這節課,我們進一步探討弟子們爲何沒有摘到最大的麥穗?蘇格拉底教育弟子的話到底有何目的?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一定能找到滿意的答案。

二、讀講第二段

1、自由讀課文2~6節,用“——”畫出弟子們摘麥穗時的表現的句子,用“~~”畫出蘇格拉底教育學生的話。

2、交流:同學們讀得很投入,把你畫到的句子來交流一下。

3、四人組合作學習,讀中感悟。

師述:其實讀書有聲是個展示,合作討論也是一種學習形式。課文最大的麥穗如果是一個精神家園,那麼,只要你走進這個家園,動腦去思考,用心去討論,一定會有許多美麗的收穫,不信你就試試。

要求:

⑴自由讀劃出的這些話,然後在小組中交流你體會到的。

⑵把感悟到的通過朗讀表達。

⑶最後小組長交流。

4、交流學習情況

1)小組長交流弟子們表現的句子。

出示:“兩手空空的弟子們才如夢初醒,他們回頭望了望麥壟,無數株小麥搖晃着腦袋,似乎在嘲笑他們。”

抓住“兩手空空”、“如夢初醒”體會。

弟子們爲什麼會兩手空空?(圍繞下面問題展開)

“如夢初醒”是什麼意思?弟子們醒悟了些什麼?明白了些什麼?

【弟子們摘麥穗時很認真。(抓“埋頭”“低着頭”“用心挑挑揀揀體會)

體會弟子們摘麥穗時眼光不夠開闊,這樣是找不到最大麥穗的。(啓發學生抓重點詞體會,“埋頭”、“低着頭”)

體會弟子們摘麥穗時猶豫不決,不能當機立斷。〔出示幾株麥穗圖〕,(啓發學生抓重點詞體會,“搖了搖頭”、“又……搖了搖頭”、“摘了幾穗……隨手扔掉了”)】

讀句子“雖然,弟子們也試着摘了幾穗,但並不滿意,便隨手扔掉了。”

他們爲什麼這樣?(引讀,他們總認爲……他們總以爲……)

正因爲這樣,誰能用“雖然……但……”說說你對這些弟子們摘麥穗的有什麼看法?(如何評價他們)

他們的心情如何?(懊悔)讀中表達。

過渡:面對弟子們的表現,蘇格拉底有什麼想法。請大家自由讀讀他說的話,就能體會出。

(2)小組長交流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的話。

讀第5節蘇格拉底說的話,你要表達出蘇格拉底的什麼意思?(對弟子們的表現惋惜,方法的不對而不滿意)“到頭了”突出讀。(啓發,你這聲音老師聽上去不夠蒼老,“洪鐘”的意思是聲音渾厚、凝重、洪亮,練了再讀)

蘇格拉底又說了一段話,誰來讀一下?蘇格拉底僅僅是在講摘麥穗嗎?你還體會到什麼?(對弟子們的教育是語重心長或意味深長)〔出示圖〕在小組裏讀的基礎上,交流體會。(各自感受一下,哪些詞突出讀了,在最能表達句子的意思的詞語下面加上?,再練讀一下)集體再來語重心長地朗讀蘇格拉底的話。讀到這,大家知道蘇格拉底用摘一棵最的麥穗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從中我們知道,蘇格拉底是一個(循循善誘)的人。

讀到這,同學們有什麼感受呢?用上“雖然……但……”、“即使……也……”說幾句話。過渡,蘇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麥穗這件小小的事來教育學生們,含蓄地告訴學生們一個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學生聽懂了嗎?

三、讀講第三段

1、引讀:蘇格拉底的弟子們聽了老師的話,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

出示並集體讀“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纔是實實在在的。”

抓重點詞語你體會到了什麼?這段話,使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事,並談談體會。同桌間可以相互交流。

2、交流學習情況。(有多人聯繫實際來談)

學生交流生活中的事例,師隨機板書(追求)眼前的一穗(實實在在),並出示名人名言。

機會是每個人都有的,但許多人不知道他們已碰到它。——達爾文

機遇只垂青(重視)那些懂得怎樣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爾

機會來的時候像閃電一樣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爾扎克

誰能把感悟到的用朗讀表達。板書(要抓住機遇)

“最大的”、“眼前的一穗”、“實實在在”突出讀。

學到這,你希望一生中找到最大的麥穗嗎?爲了找到這最大的麥穗,你會怎麼做?

3、朗讀句子,小結。

蘇格拉底告訴我們,生活實踐也告訴我們,名人名言告訴我們,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機遇,完成當前的任務,這樣纔不會虛度光陰,一事無成,其實,我們的古人也說過這樣的話,讓我們共同回憶三年級學過的,《明日歌》。

四、總結課文

學習本課後,你有什麼收穫?寫一句凡人名言在書上,然後交流。

一晃,一課將結束,我們興致勃勃地走進最大的麥穗這座精神的殿堂,我們徜徉其間,我們留戀往返,不知不覺當中我們發現自己變了,變得聰慧,變得有個性,變得更有創造性!

五、作業

1、最後一段話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請舉一個具體例子寫一寫自己的體會。

2、背最後自然段。

附板書:

16最大的麥穗

追求

眼前的一穗

實實在在

最大的麥穗教學反思6

《最大的麥穗》是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16課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講述了蘇格拉底讓弟子們從一塊麥地裏摘一個最大的麥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須實實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機遇,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道理孩子們一般都知道,但是真正在現實生活中能做到的並不多。

課堂是一種情感的課堂,意味着師生情感同時運動,相互碰撞;意味着它是促使學習者以最佳心境投入到學習中的有效保證。故而在引入課文時,我學習了一些精彩設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設計了三處情景演繹,期待爲重難點突破做好筆。

第一次:出示“黃燦燦的麥田流光溢彩,粒粒飽滿的麥穗沉甸甸的墜在稈上”的圖景,讓學生一下子就進入了特定的場景之中,並設身處地地思考:如果我也是蘇格拉底的學生,我會怎麼辦呢?在此思慮的牽引下,進而萌發自主深入地探討問題,解決問題的念頭。

第二次:在學生爲弟子們錯失良機而惋惜的一刻,讓其進行角色轉換:“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株小麥,會對他們說什麼呢?”

第三次:在學生理解了不可錯失良機,要善於把握的基礎上,讓學生真正的走進麥地,當一回現代的“求悟者”——“如果你也是蘇格拉底的弟子,讓你再一次以同樣的要求去摘麥穗,你會怎麼辦呢?”學生在學習的基礎上能從別人的失敗中,總結經驗,領悟要領何嘗不是一種收穫呢?因此在一番交流中,同學已逐步領悟到了蘇格拉底的這種智者的教育精髓!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重在引導學生不斷地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一代哲人蘇格拉底的話所蘊含的深刻道理,通過關鍵詞如“最大的一穗”“眼前的一穗”等,明白在我們的人生道理上一定要好好把握眼前的機遇。要知道,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就意味着引導學生探究性、創造性地解讀文本。引導學生探究性閱讀,可以根據學生需要,因文而異,適當地切換閱讀視角。有位朋友說得好:如果把目光投向文本,那隻需獲得作品的原義;如果把目光投向作者,那是要獲得交往的意義;如果把目光投向學生自身,那理所當然是爲了滿足學生的精神需要。在本篇文章的教學中,我力求做到以學生交流爲主,以學生朗讀爲重,以學生思想爲點。從而使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能把握每時每刻,做好眼前必須的實實在在的事情!!

最大的麥穗教學反思7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憑藉課文語言材料,領悟必須善於抓住機遇,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

3、能聯繫實際說出自己對“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纔是實實在在的。”這句話的感受。

4、聯繫實際談談學了課文的體會,並試着寫寫自己的人生格言

教學重點

緊緊抓住蘇格拉底的三段話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理解,領悟必須善於抓住機遇,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

教學難點

能夠聯繫實際,理解“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纔是實實在在的”這句話的意思。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直奔主題

1、這節課,我們繼續快樂地行走在這塊麥地中,聆聽蘇格拉底智慧的語言,去尋找那——(齊讀課題)最大的麥穗

2、在弟子們尋找最大的麥穗的過程中,蘇格拉底說了三句話,找出來讀一讀。(投影出示)

3、有人說:哲學家的語言是深邃的語言,是精闢的語言,是智慧的語言。今天我們就從這三句話入手,去領略這位哲學大師的智慧。

【導入言簡意賅,同時也醒目地提出了學習方向,從蘇格拉底的三句話入手,展開教學。】

二、解讀第一句話

“你們去麥地裏摘一個最大的麥穗,只許進不許退,我在麥地的盡頭等你們。”

1、指名讀

2、你們聽懂蘇格拉底的話了嗎?

”只許進不許退” 背後有什麼深意?用上所學的名言闡述你的理解。

3、蘇格拉底會以怎樣的語氣跟弟子們說這一句話呢?

出示:蘇格拉底 ( )對弟子們說:“你們去麥地裏摘一個最大的麥穗,只許進不許退,我在麥地的盡頭等你們。”

【給學生自主訓練的平臺,爲學生與文本的深入對話搭建有力的平臺——用名言闡述自己的理解,學以致用,爲學生深刻領悟文本創造了最大的可能。】

三、解讀第二句話

“你們已經到頭了。”

1、蘇格拉底說這話時,弟子們完成任務了嗎?他們表現如何?

2、蘇格拉底用蒼老的如同洪鐘一般的聲音敲響了弟子的警鐘,帶着自己的理解讀,想象蘇格拉底的心情。

投影出示:蘇格拉底_________說:“你們已經到頭了。”(蒼老的如同洪鐘一般的聲音)

3、弟子們如夢初醒,說出“ 如夢初醒”的近義詞,想想弟子們明白了什麼?4、 弟子們不能完成任務,是因爲他們沒有認真對待嗎?

投影出示:弟子們埋頭向前走。看看這一株,搖了搖頭;看看那一株,又搖了搖頭。他們總認爲最大的那一穗還在前面呢。雖然,弟子們也試着摘了幾穗,但並不滿意,便隨手扔掉了。他們總以爲機會還很多,完全沒有必要過早地定奪。

5、這段話對弟子們進行了什麼描寫?仔細體會弟子們的表現,揣摩弟子們的心理,呆會兒老師要進行現場採訪。

6、採訪不同表現的弟子,體會抓住時機的重要。

(埋頭前行的;摘了又隨手扔掉的;光看光搖頭的;兩手空空的)

7、隨機採訪麥地裏的小麥,強化抓住時機的重要性。

(顆粒飽滿的;比較瘦小的;準備嘲笑的;搖晃腦袋的)

8、我能理解弟子們此刻的心情,他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固然我們可以像小麥一樣嘲笑弟子們,但我覺得弟子們這個時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我們能以旁觀者的身份對他們剛纔的表現提一些建議嗎?

9、小結

送上培根的名言:人在開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樣察視時機,而在進行時要像千手神那樣抓住時機。

【“採訪”這一環節引導學生換位想象,揣摩體驗,感同身受,使學生收穫到了文字隱藏的東西,在“我是兩手空空的弟子”“我是麥穗”,兩次角色的變換中,他們對“茫茫麥田裏,抓住手中的一穗纔是最重要的”這一道理已有了認識;“爲弟子提建議”這一環節再一次將學生帶入到文本的情境之中,與文本的主角對話,不斷地疊加、強化真切的體驗,使之聚集、生髮出新的深刻的認識。】

四、解讀第三句話

“這塊麥地裏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們未必能碰見它;即使碰見了,也未必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們剛剛摘下的。”

1、 蘇格拉底是怎麼對弟子們說的呢?投影出示,以不同的語氣指名讀

2、 明確兩個“最大的麥穗”不同的含義

3、 醉翁之意不在酒,蘇格拉底僅僅在說“麥穗”嗎?還在說什麼?

如果麥地是我們的人生,麥穗是機遇的話,蘇格拉底的話還可以怎麼說?

投影出示: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在______裏肯定有_____是最大的,但你們未必能碰見它;即使碰見了,也未必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因此_________就是你們剛剛______的。”

4、現在你還認爲弟子們走出麥地,手中空空如也嗎?他們收穫了一個重要的人生道理。這就是……

【在學習的基礎上能從別人的失敗中,總結經驗,領悟要領何嘗不是一種收穫呢?學生的情感此時已經有了一個“井噴”的慾望,此時的角色變換已超越了“角色變換”本身的含義,這是一次心靈與心靈的對話。】

五、解讀最後段落

“人的一生彷彿也在麥地中行走,也在尋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見到了顆粒飽滿的“麥穗”,就不失時機地摘下它;有的人則東張西望,一再地錯失良機。當然,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纔是實實在在的。”

1、齊讀

2、體會分號的用法,麥穗爲什麼要加上引號呢?體會雙引號的作用

3、理解“最大的麥穗”、“飽滿的麥穗”“眼前的一穗”不同含義

4、再讀幾遍,看看這裏哪句話在你心中佔據的分量越來越大?

突出顯示:當然,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纔是實實在在的。

這樣的道理蘇格拉底直接跟弟子們說了嗎?潛移默化間給弟子影響,這種教育方法可以用哪一句詩形容。蘇格拉底讓弟子們在潛移默化中明白道理,真是一個高明的老師!

5、老師示範理解:

我的追求是想成爲一名優秀的教師,今天對我來說摘取最大的麥穗就是認真上好這堂課,只有上好每一節課,把握住身邊的每一次機會,腳踏實地地幹好每一件事,我才能離我的追求更近!

你能聯繫實際,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嗎?

6、指名聯繫實際理解。(教師點評)

7、創設情境,多反覆誦讀:“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纔是實實在在的。”

【通過對這段文字的品讀,學生已經理解了本文揭示的哲理,教師的示範理解降低了學生聯繫實際交流心得的難度,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通過交流有關把握機會的事例或名言,讓文本與學生之間產生心靈撞擊,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產生情感共鳴】

六、走出文本,回味無窮

1、同學們,走出那金燦燦的麥地,回首今天的快樂智慧之旅,想想自己的所得所獲,如果讓你用一句話來概括,你會怎麼說?學着蘇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圖的例句說一說。

2、積累詩句:

明日歌(節選)

金縷衣

3、寫一段“與機會失之交臂”令自己遺憾深深的往事,細緻刻畫自己的心理活動

【“聽說讀寫”的訓練,極富開放性、生成性,空間大,易表達。既聯繫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又強化了對課文主旨的理解。】

【教學反思】

每次翻閱教學雜誌,點擊教學網頁,一股“簡單語文”的清新之風就會迎面撲來。拜讀、參研、深思……語文課簡簡單單教,紮紮實實練,追求簡單而有效,迴歸本色語文,就成了我本次公開課《最大的麥穗》的指導方向。

一節課下來,感悟頗多:

簡簡單單教語文絕不是把語文教學簡單化,而是追尋着語文教學的真實,一種真真實實地引導學生學生學習母語的過程;尋求着語文教學的樸實,一種樸樸實實地引領學生潛心會文的過程;展現着語文教學的平實,一種平平實實地啓發學生對話交流的過程;體現着語文教學的紮實,一種紮紮實實地進行雙基訓練的過程。“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語文教學追尋的簡單,其實就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返璞歸真,這樣的語文,是有效的簡單;這樣的簡單,有豐富的內涵。

課堂上,你走近學生,蹲下身子,讓課堂成爲學生自由馳騁的天地,他們回報你的是一個活力四射、生機勃勃的嶄新天地!

——學生做弟子,教師採訪:師生關係是形與影的自由親和,是聲與響的相得益彰。

——學生做麥穗,吐露心聲:他們的理解充滿善意的靈性,閃耀創造的光芒,擦出智慧的火花。

——教師範例,聯繫生活理解文本,學生跟進,與課文共舞:語文與學生的生活發生“碰撞”,生髮無限的活力和生機;教師與學生的'見解產生“交融”,愉快輕鬆中教學目標水到渠成。

——柏拉圖的名言引路,學生寫自己的名言:符合語言學習的規律,落實知識與能力的目標,學生在字裏行間中自由生成,真情流露出對文本的個性化的感悟與創造性理解。

可見,課堂變成對話的平臺,學生就能諦聽到日落月升的呼吸、蟲蟻鳥獸的歡歌、雲裏風裏的消息;課堂變成對話的平臺,學生就能開掘潛能、催發真情、激盪憧憬;課堂變成對話的平臺,學生就能得心應手、個性飛揚、創意無限!你追求簡單、有效的語文課堂嗎?那麼不要讓學生“戴着鐐銬跳舞”,讓對話的心靈自由飛翔,爲他們留下一片蔥綠的情感、思想和智慧,你的課堂定會呈現快樂的“百花齊放”!

最大的麥穗教學反思8

今天我執教了《最大的麥穗》一文,深深感悟到了“所有的方法都要從實際入手,切忌生搬硬套。” “固定的教學模式最終只能導致作繭自縛。”這些觀點的真正含義。

《最大的麥穗》是一篇帶有深刻哲理的文章,老師的說教講解分析,學生定會索然無味,需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思維的火花,與自己的現實相結合,從而理解其中的“真理”,受到啓發,得到教育。

上課前我從網上研讀了特級教師孫劍鋒老師執教《最大的麥穗》的課堂實錄,爲課堂上老師激勵性的語言與學生精闢的分析,教師良好的自我展示及教師與學生心靈的真正共鳴而讚歎不已。於是將孫老師的課堂教學程序納入了自己的教案,期盼着自己的課堂能一樣的精彩紛呈。

課堂上,我套用着孫老師的教學程序,首先讓學生展示了他們美妙的讀書聲,再效仿了孫老師的評價語褒獎了他們一番,接着便放手讓他們作批註,準備交流閱讀的感受。可是正當我爲教學程序進行得流暢而沾沾自喜時,學生卻相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都感到不知從何說起。個別同學的發言也只是摘讀課文中的句子,不能聯繫實際談出自己的見解。此時的課堂陷入了一片沉默。最後我只好自己出來打圓場,草草收尾。

這節課給我帶來了很沉的思考,學生爲什麼都沉默在那裏?教師該如何面對這種沉默?一方面是教師缺乏應有的教學機智,沉溺於預先的教學程序,不能採取實際的應對措施;另一個重要方面,也反映了學生思維確實存在一定的侷限性,因而在回答老師的問題時定勢作用非常大,思維不夠開闊,對老師的問題感到茫然,所以陷入“沉默”。

如果當時我能摒棄預先的教學程序,帶着學生再次靜下心來感受文本,引領他們回憶已走過的“麥地”,回首那錯過的一顆顆“麥穗”,啓發他們該如何走向眼前更廣闊的“麥地”。學生們一定能打破“沉默”,讓整個課堂繁花似錦、美不勝收。

其實,“沉默”並不可怕,只要我們能夠在教學中,多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生活實際出發,體現新課改的精神,到那時,我們的課堂一定會不再“沉默”。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富有巨大的認知潛力和主觀能動性,是具有個別差異性的生命活動體,關鍵是教師如何去引導、激勵。因此,我們應當在語文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不僅能因文而異、因人而異地確定自己的教學程序,而且能正確處理感悟和質疑的關係以及閱讀和運用的關係,爲每一個學生創造發展的空間,讓他們在課堂這個廣闊的天地中充分感受語言文字的內涵,煥發無窮的魅力!

最大的麥穗教學反思9

其三,個體體驗反饋的獨特性。在學習完本文之後,學生的收穫應該是多元的,有的從課文本身認識了一個智者,學到了一個道理;有的則從蘇格拉底的的教學方式上得到啓示,明白了無處不教育的道理;更有的從本文的理解聯繫了自己的生活實際,聯想到以後的選擇學校,求聘單位等等的處事之道

所以激發學生的獨特性。引發雙向的溝通、彼此的給予和共同的擁有。意味着教師有更多的喚醒,而不是灌輸;更多的引領,而不是強制;更多的平等給予,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施捨。

失敗處一、朗讀體會一筆帶過。在學生回答蘇格拉底的要求高嗎?的時候,原定打算讓學生在朗讀體會的基礎上,從字裏行間找尋答案,比如從滿地都是滿是等詞中去理解麥穗多難以取捨爲下一步理解弟子的猶豫奠定一個伏筆。沒想到學生滔滔不絕地談起了自己的想法,又句句入理,於是我急於求成,一時就將此處的朗讀體會忽略了。沒能讓學生細細感悟,顯出教學處理上的粗糙與隨意性。同時也讓我對自己的教學組織提出了質疑——在值得體味與感悟的地方是不能一味地隨意遷就學生的,這不是體現學生自主的表現,而恰恰是放過了一個很好的語文訓練點呀!類似的錯誤我還出現在引導學生感悟爲什麼沒有摘到最大的麥穗這一問題上。本來也要通過圈畫詞語看看、用心地挑挑撿撿、埋頭、低着頭、搖了搖頭、又搖、摘了隨手扔掉等來耐心地體會弟子的心理動態的,可是學生的口若懸河又一次讓我樂暈了頭,我隨着學生的回答一路滑下,不知停頓、沒有回味更談不上思想的感悟與語言的積累。沒能上出語文課的語文味道來,是我的痛心之處呀!上語文課一定不能只注重形式的花哨,場面的熱烈,而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感悟能力,而且是每一個孩子!在應當停留的時候停留,應該回味的地方回味。惟有做到如此纔是真正的駕御了課堂。在對學生放手的同時又不會讓學生信馬遊繩的亂走。才能在品讀課文的過程中形無實有,無中生有,潛移默化。

失敗處二、未能走出課文。我記得畢校長的《哲學家的最後一課》的教學實錄,他是創設博士生應聘的情境,貫穿文章始終,開始導出課文,學完課文後又讓學生總結落聘的原因,學生能說出來,也說明他們理解課文,懂得課文要講述的道理了,教學目標得到了很好的落實。而我呢,雖然有名言作爲學生學習的反饋,但是畢竟高腔者、引用者居多。沒能走出課本,更沒能高於課本。相對於蘇格拉底的智慧的引領而言,我的教學簡直就是低劣的牽絆,學生隨着我的思路說着弟子們的可笑與愚笨,談着機遇的可貴與易逝,揹着現成的名言與詩歌。深入人思想與骨髓的教育才是爲人的終生服務奠基的教育,我的教學除了讓學生死記硬背了最後一段的話語之外,可想而知是不能在孩子們的頭腦深處刻下深深的印記的。我倍感自己教育教學能力的不足,深感愧疚!

失敗處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讚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但是我卻沒能及時地對孩子的精彩發言給予高度的評價,也沒能對孩子言語中出現的漏洞進行有效的修補。比如,在學生們都在談自己通過這篇課文學到了珍惜機遇與把握機遇的時候,許凡同學卻語出驚人她談的收穫是對於蘇格拉底的智慧的引領的欣賞,可惜我卻說:那麼,老師的教學給你的印象就不深了?這對她的精彩發言是極大的打擊,我深感後悔。在比如在小強回答問題時出現的不良念頭,也沒能無聲無息地化解。以上皆說明本人的教學機智不足,需要多加鍛鍊,亟待提高。

從本質上講,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沒有問題也就難以誘發和激起求知慾,沒有問題,感覺不到問題的存在,我們也就不會去深入思考,那麼探究也就只能是表層和形式的。所以在磨課的過程中首先要自己發現問題並試圖解決,而後才能在以後的相互研討中促進語文教學的有效實施。我想下一次上此類蘊涵哲理性的課文我一定會有更佳的思路與設計,我會努力使自己在探尋的過程中化不擅長爲擅長!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