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彙總15篇)

本文已影響 2.07W人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彙總15篇)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

《秋遊》是蘇教版第三冊中的教學內容,課文描寫了同學們在老師帶領下去郊外秋遊的情景,表達了孩子們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的歡樂心情。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對課文的朗讀、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低年級的閱讀教學將“讀”貫穿始終,讓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體驗,達到以讀激情,以讀悟情,以讀代講的教學目的。所以,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就落實在指導朗讀上。指導朗讀,抓住重點詞語以外,課文的插圖的配合也很重要。第一自然段的內容簡單明瞭,我沒有放過多的時間在講解上,而是通過讓學生讀,感知這一自然段寫的內容,然後引導學生質疑,說說在讀中有什麼不懂的地方提出來,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更好的讓孩子與文本進行對話,產生共鳴。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生動、形象的描寫出了秋天的特點,爲幫助學生體驗秋天的美麗,先讓學生觀察圖畫,具體感受秋天的天空是“藍藍的”,是 “一望無邊”的,白雲一直在變幻,田野裏色彩斑闌,到處充滿了果實成熟的美。在學生有了具體感受之後,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用朗讀的方法讓大家體會到白雲的有趣,想象:“天上的白雲有時像―――,有時像―――,有時像―――。” “稻子熟了,黃澄澄的,像―――,高梁熟了,像―――,棉花白了,像―――。”再想,這時候,如果你走到稻子、高梁、棉花身邊,它們會對你說些什麼?誘導學生在頭腦中勾勒具體的畫面,讓一名同學朗讀,其他學生閉上眼睛聽,進入課文的意境中,然後再找一名同學進行比賽,培養語感。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採取了激勵措施,通過對比讓學生知道該怎麼去有感情地朗讀,從而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提高朗讀技能。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2

《識字5》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二年級上冊內容。本課內容由五條關於團結合作的諺語構成,這幾條諺語通俗易懂,給人以很深的啓示。作爲第一課時,我將本節課的目標鎖定在:

(1)認識10個生字,會寫“斤、折”兩字。

(2)能正確、流利朗讀諺語,並有積累諺語的興趣。

現將我的整節課的教學作一個反思!

在開課時,我以遊戲的形式導入,分別請兩位同學上臺來折一折筷子,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隨即引出本課中“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難折斷”這句諺語,然後簡要介紹了一下諺語的特點;接着,提出具體要求讓學生對課文進行了初讀,與生字初次接觸,有一個初步的整體印象。這兩個環節銜接自然,所花時間並不長。緊接着進入了識字寫字環節,引導學生運用各種方法進行自主識字,在此過程中相機引出要學寫的兩個字進行重點指導;再出示詞語認讀;最後迴歸到課文,在一遍遍的讀中理解感悟,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即交流所蒐集到的關於團結合作的諺語。

我將整個環節的重心放在了識字與寫字的教學上,先出示了本課需要認讀的生字,讓學生自己圈出來並讀一讀,同時想一想有什麼好方法記住這些字。接着,我又出示了帶拼音的生字,以開火車的形式檢查瞭解學生們的學習情況,並相機正音。然後全班進行交流,說一說自己記住了哪些字,是怎麼記住的,在學生說的過程中貼出相應的生字卡片,並進行組詞擴句,想方設法地讓學生們辨清字音、記住字形、感知字義,運用了多種方法對生字進行了再現鞏固。可是,最大問題就在這裏出現了!

在這一環節中,其實學生們在引導之下說的很好,當有一個學生說出在動畫片裏見過這個字時,我很欣喜地讚許了他,應爲他能將課堂所學與生活緊密聯繫起來,這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呀!生活就是我們最大的老師嘛!但是,我一心想讓學生們牢牢記住本課生字,所以在教學本課生字時沒有一個側重點,十二個生字平均用力,幾乎每個字都細細分析了字形,弄清了字義,並擴詞造句,顯得繁複,時間也就在這裏一分一秒地過去了。原本以爲這下生字的認讀應該沒問題了吧,可當我將生字融入詞語再來檢查認讀時,沒想到還是會有同學根本不記得。當那個剛轉入的同學看着我發愣時,我的心裏呀,真是長長嘆了口氣!其實在這時我應該馬上直接告訴她怎樣拼,可我一時忘了她的拼音基礎不牢,忘了大部分同學還等着,還讓她自己拼出來,並且又再一次地說明怎樣怎樣記,作爲老師,話繁無簡,實在是一大弊病!爲什麼在識字的時候我沒有想到巧借文本,在後面的讀文中還會與生字碰面呢?學習語文,本就應該在具體的情景中識字,脫離了文本,機械記憶實屬一大忌。

在寫字教學中,由於“斤”和“折”是即要求會認又要求會寫的字,因此在識記生字的過程中我便一併出示了出來,先讓學生仔細觀察,再來說一說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之後又分別進行了書空練習。這一點在老師們後來的評課中,我意識到了又犯了平均用力的錯誤。是啊,重點指導“斤”,再引伸到“折”,稍作引導便可以了,讓學生學會自主發現,我又何必每個字都書空一遍呢?時間,就在這一遍遍的重複中被消磨掉了。由於識字環節所花費的時間太多,因此寫字的時間就少了,再到後來的拓展時間也沒了!

回想起整節課,心中充滿無限感慨!有些遺憾,有些失落,更多的是深深的反思!作爲老師,首先,我應該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允許出現接受慢的現象的存在,且應該放眼整體,當好舵手;其次,我應該時時提醒自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方法而不是授死知識,學會放手,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多向前輩們學習好的經驗與方法,同時不斷對自己進行反思總結,改進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希望在一次次的教學過程中領悟到教育精髓,教學水平能有所提高!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3

《青蛙看海》這篇課文主要講長期生活在湖邊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蒼鷹的指點下,跟着松鼠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跳,最後終於到達山頂,看到了大海。根據教材的特點和教學要求,在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教學策略的實施:

一、朗讀貫穿始末

朗讀是學生學習語言、體悟內涵、發展語感的基本方法。本文是一篇童話故事,是學生非常喜歡的題材,很適合訓練學生朗讀。教學時,首先鼓勵學生藉助拼音自讀課文,把課文字詞讀準確,把句子讀通順。接着鼓勵學生自讀自悟,讓學生帶着目的去讀,學蒼鷹、青蛙、松鼠的不同語氣。邊讀邊思、相互討論、交換想法,在此過程中理解詞語,理解課文內涵。最後在分角色朗讀,在邊讀邊演中內化語言。把朗讀貫穿教學的始末。強調“以讀爲本、以講助讀、以演練讀”。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創設情景教學

低年級學生注意力保持不夠長久,情境的創設可以更好的調動起學生的注意力,學習運用各路感官積極地觀察、感受課文敘述的一切,就會有更深的感悟積累和運用。本文的教學,除了藉助優美的課件創設情境外,我還運用了簡筆畫,在黑板上勾勒出高聳的山峯,密密麻麻的石階,壯闊美麗的海,學生一下子就進入情景中。在充分理解和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我還讓學生戴自己做的青蛙、松鼠頭飾,表演課文描敘的情景,促使學生進行角色轉換,更好的體會青蛙登山的艱辛和堅持不懈地精神。

三、利用文本空白

本文有多處地方留有空白,例如青蛙和小松鼠爬山的過程,再如爬上山頂後看到的大海情景等等,我把這些利用起來對學生進行想象、說話的訓練。學生說的非常精彩,如有學生說:“青蛙累得倒在臺階上起不來,不想跳了,松鼠鼓勵他要堅持到底。”有學生說:“爬山時,嘩啦啦,下起了大雨,風呼呼地吹,差點把青蛙和松鼠吹下去,但他們一點兒也不怕,繼續跳。”這些訓練既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四、理解詞語多元化

字詞的識記和理解是低年級學生重要的學習任務,是每篇課文的教學重點,但是也是非常枯燥的。爲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本文字詞,我把字詞的識記和理解放於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運用各種方式進行。例如理解“長期”時請學生換個近義詞;理解“吸了口涼氣”時,先學習“吸”字的寫法,在觀察分析字形時,有“口字旁”想到意思和“口”有關係,再由做動作來理解整個短語的意思,另外還有聯繫生活經驗,聯繫實際事物等理解方式。這樣學生不僅能很好的理解字詞和課文,能很好的識記字詞,更能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掌握學習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當然,課堂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這節課的教學中還有許多的遺憾和不足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的彌補。我會不斷努力,爭取遺憾越來越少,精彩越來越多。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4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踐。。。。。。”語文園地意在讓學生自主,有趣且相對集中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的語文時間能力。所以我藉助教材所提供的材料,達建了一個有趣開放的語文實踐活動平臺,讓學生在有趣中練,在練習中達成活動目標。

一、“我的發現”,引導學生展開交流,鞏固了查字典的方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二、“讀讀認認”是讓學生認讀八個表廚具名稱的`新詞,從中認識其中的生字。主要培養學生藉助拼音拼讀生詞,再讓學生髮現排列的規律,並聯系生活實際說說這些字跟偏旁有什麼關係,從而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

三、口語交際在創設情景中,引導學生展開互動的有趣的口語交流,並聯系實際生活,挖掘學生的認識,在師生、生生的交流中,生成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培養學生的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往的素養。

四、展示臺在教學時,不能就教材教教材,所以我在課前做充分的準備,蒐集有關的資料,以便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語文時間機會,使得語文訓練紮實而有效。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5

課文內容分析:日月潭是我國臺灣省的代表性風景名勝,每當我們看到“日月潭”這三個字,心中總會蕩起一圈圈漣漪,因爲那裏山清水秀,有我們日夜思念的臺灣同胞。日月潭令人神往,是因爲它在祖國的寶島臺灣,是因爲它“那裏羣山環繞,樹木茂盛,周圍有許多名勝古蹟”,然而更吸引人的還是那被光華島分成兩半的日潭月潭的碧水。作者以清晨與中午兩個特寫鏡頭來展示日月潭的迷人風姿,令人陶醉其間,流連忘返。看吧,清晨,在薄霧的籠罩下,晨星、燈光“隱隱約約地倒映在湖水中”,湖光山色,渾然一體,好一幅天然渾成的畫卷。再看中午,要是太陽高照,就是一幅明麗的山水畫;“要是下起濛濛細雨”,那日月潭就成了“童話中的仙境”了。日月潭很美,描寫日月潭的詞句也很美。上課時引導學生積累課後所列詞語外,還請學生仔細品味文中的佳句,並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本文篇幅短小,但寫清了日月潭的位置、形狀、名稱的由來,描繪出了日月潭的秀麗風光。文字優美,如詩如畫,讀來易使人入情入境。教學時教師主要以讀代講,讀中感悟。藉助錄像,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相信學生能夠理解詞句,如臨其境,感受到日月潭的旖旎風光。本課的教學主要以朗讀爲主,朗讀本文要懷着無限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讀出對日月潭的由衷讚美之情。邊讀邊想象描述的景物,讀出景物的美。讀第二自然段要突出形狀特點,使人明瞭日月潭的名字是根據它的形狀特點起的。第三、四自然段是朗讀的重點,通過朗讀,表達出不同時間、不同天氣景色的變化。第三自然段中第一句要突出霧的特點,“薄薄”“隱隱約約”讀得輕一點。讀第四自然段第一句時,音調可稍高,突出晴天日月潭的豔麗之美,第二句要舒緩,聲音較虛,突出下雨時日月潭的朦朧之美。

感想:小學生由於年齡較小,注意力不集中,思維以形象思維爲主,直觀形象的情境教學能使學生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障礙,獲得感性知識,激發學習興趣。所以這堂課我藉助課件展示了一個迷人的日月潭,學生在優美的音樂、美麗的畫面中領略了大自然的美景,學習興趣盎然。如:“薄薄的霧”這個詞語,學生通過看圖感悟到霧的美、薄、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讓學生樹立表達的自信心,引導他們積極參加討論,勇於發表自己的意見,逐步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我設想問學生:“你喜歡什麼時候的日月潭?爲什麼?”同桌討論後,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有的說:“太陽高照的時候景色很美麗,因爲這樣爸爸媽媽就可以帶我們出去玩。”有的說:“下雨的時候,日月潭周圍一片朦朧,像仙境,很美。”在學生髮表自己見解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可是設想往往與現實不同,可能問題在學生的基礎與教師的教法上,我會今後注意摸索。《語文課程標準》還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應激發學生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着重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發展學生思維。教學時,我只是注重自己對本課重點詞語和句子的感悟,沒有關注學生在學習方法的提高,而是把自己的感悟強加給學生,沒有引導學生對這些詞語進行理解後而獲得自己獨特的感悟和見解。這樣一來,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不強,學習能力沒有提高,只是“學會”了而沒有“會學”。

不足:在教學時,由於本人的水平有限,沒有範讀感到很遺憾,覺得學生的朗讀比較少,忽略了以讀代講,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的情景,這是本堂課我認爲最失敗的地方,今後我一定加強這方面的訓練,多朗讀,多學習,提高自身的朗讀水平,來進一步提高對學生的朗讀能力的培養。在本堂課中,我重複性的語言較多,今後我要多注意自己在課堂的語言表達,做到語言精練,讓學生易懂。這些也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6

《場景歌》這篇課文主要是讓學生感受場景美,生活美,感知量詞的用法,激發學生了解、觀察大自然,並嘗試用量詞表達熟悉的事物。

在識記生字這一環節上,大部分學生只是運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識記生字,方式單一,學生興趣不是太高。

而我在教學中也沒有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調動學生認字的積極性,同時對視識字教學的生活化和情景化。平時多注重教給學生多種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

2、做“小詩人”這一環節,提出問題後馬上讓學生合作學習,有點流於形式。分析對合作學習理解不夠深透,忽視了部分

學生沒能進行充分的個體學習與自我感悟。對策合作學習要落到實處,在合作之前要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問題,每個學生有了初步想法後再進行探究、交流,共同解決問題。這樣做給不愛動腦筋思考或學習有一定困難的學生提供了進步的機會。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7

青松教學反思:葉聖陶老先生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對詩意的理解如果孤立地去品詞析句,往往對詩的意境領會不深。但是變換了角色,你就是詩人,你就處在詩中情境,孩子們的想象力就會被激活,他們幼稚天真的話語,往往自然地把詩的意思吻合了。教學的時候,學生讀詩後提出的問題和預想的相差無幾。一是“挺且直”不理解,二是“鬆高潔”不明白。教學前做了充分估計,也設想了引導的辦法。

但是,受《登顴雀樓》教學時讓學生扮演王之渙父子能迅速進入詩境的啓發。我在教學時,注重了讓學生角色的進入。當學生提出“挺且直”不理解時,我問學生誰知道這個詞語的意思,學生結合插圖,做了最大努力,有的說出了雪雖然大,但是松樹能挺住,有的.說出了松樹站得很直。我知道孩子們意會了,但不能言傳。我告訴學生“且”是而且的意思,然後問誰能做個挺且直的動作,結果,多數孩子都站了起來。他們挺着胸,擡着頭,一幅雄糾糾的樣子。我讓學生說說此時的感覺,學生說,雪太大了,落在我頭上,壓在我的胳膊上,但是我能挺得住。那你們就讀一讀,老師聽一聽,是這樣嗎?本來“大雪”讀得虛一些效果纔會有,可是孩子們不管這些,喊破了嗓子在讀大雪,我也沒“指正”,我知道這時候講朗讀技藝是多餘的,孩子們已經是小松樹了。“鬆高潔”理解起來確實有難度,引導學生看圖,想想雪化之後松樹葉子的變化,學生說出葉子是鮮亮鮮亮的,“鮮亮”這個詞我也沒想到,看來,學生有這方面的生活經歷。在網上曾看過花開的聲音老師設計的一個讓雪和松樹對話的環節。

還是讓孩子們做松樹吧!“大雪就是想壓折你們,可是你們卻堅強地與他較量,你們會說些什麼?”孩子們的想象力就是豐富:“雪,你來吧!我正好用你洗澡呢?你被太陽曬化就會變成水,讓我喝了,我會更漂亮、更堅強!”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8

《酸的和甜的》一課中有四個小動物,他們身上都有着各自的優點,有着他們的可愛之處,學生會根據自己的理解,選擇自己喜歡的小動物重點朗讀,那麼,教學時,我便以學生的興趣爲基點,以他們喜歡的小動物爲切入口,變序進行朗讀指導。根據課文內容進行自編課本劇的表演,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設計本課時我先在黑板上畫了葡萄架,並準備了小狐狸、小松鼠、小兔子、小猴子的圖片。首先讓學生觀察葡萄架上的葡萄,說出自己的體會;然後播放童話故事的朗讀課件,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並找出故事中的小動物;在學生初步感知的基礎上,提出問題:是誰先發現那大大的、紫紅紫紅的葡萄的?先教學小狐狸部分;以學生的興趣爲主線教學其他部分;最後,在對課文內容熟悉的基礎上,讓學生表演。

興趣是成功的祕訣。當學生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麼學習便不再是一種負擔。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精心準備了教具、課件,並畫了簡筆畫,在課堂上確實激發了學生聽課的興趣。但由於自己對課堂的整體把握不足,課件、教具的運用並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以後在這方面要加以改進。

朗讀是低年級的訓練重點。本節課是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在學生讀得正確、流利的基礎上指導他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他們讀出不同角色的'特點,讀出不同的情感體驗。我將重點句子做成課件投放到屏幕上,讓學生重點朗讀,但是卻忽視了課本的運用。低年級要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朗讀要以課本爲依託,而我在教學時只注重了學生的視覺感知,忽視了課本的重要性。

備課時,總覺得什麼都考慮到,所以總是很自信地走進教室。但是講完課之後,總會發現許多失誤之處。教學來不得半點馬虎,課前準備的再多也不過分。今後的教學中還有許多需要改進。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9

“詞串識字”是借鑑傳統識字教材的呈現方式和古典詩詞的藝術手法編寫而成,具有整體性、形象性、和可讀性等特點。你分開來看,課文橋帕姓氳募缸櫬視錚歡懍鵠炊粒盅乖仙峽冢閿詡撬小6醫灘牡哪諶荽蠖嚶胙納鈑忻芮泄亓緄諞徊嵐才諾“太陽鬧鐘小鳥穿衣下牀起早刷牙洗臉早餐上學升旗做操”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是多麼一致,小學生讀來會感到非常親切,他心裏會產生這樣的想法:誒,這不就是講的我自己嗎?運用這種形式來識字,不但可以十分便捷地讓學生掌握那些需要他們掌握的漢字,而且能夠爲今後的閱讀和寫作作好鋪墊,我們可以設想,學生憑藉着反覆誦讀,將原本貌似獨立、實際具有關聯的詞語有機整合,並儲存於腦海之中,他們便擁有了以下的可能。若今後再碰到冬天這個概念時,他的頭腦中便會立刻浮現出呼嘯的北風、蒼茫的大雪、盛開的臘梅、傲雪的蒼松、冬眠的青蛙等等鮮明的形象,若需要他們來描述一下冬天時,我想應該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了。

這類課文既與認一認有所相似,但又有自己鮮明的特色,所以在教學中,除了可繼續沿用認一認中重視整體誦讀、注意圖文對應的方法外,還要特別注重以下幾點:

1、在誦讀時,要提醒學生特別重視詞語之間的.停頓和整個詞串的誦讀節奏。第三冊識字6以詞串形式向我們介紹了塞北、江南、海島、高原四地不同的地域特徵與風光,那麼我們在指導學生朗讀時也應該突出各地不同的風格,讀出不同的節奏與韻味來。首先我們應該一排一排的去指導,如第一排的三個詞語是駿馬、秋風、塞北,要讀的粗獷而豪邁;第二排三個詞語是杏花、春雨、江南要讀的抒情而優美;第三排三個詞語是椰樹、驕陽、海島要讀的熱烈而奔放,第四排三個詞語是犛牛、冰雪、高原,要讀的悠遠而神往。然後再整篇誦讀。

2、從這一部分教材起,學生開始練習寫字。在教學中要切實處理好“識字、讀書與寫字的關係”,要堅持“寓識於讀,以識促讀、識寫結合”的原則。所謂寓識於讀就是要把識字寓於誦讀過程之中,藉助課文注有拼音的優勢,力求在讀書過程中認識漢字,解決字音;以識促讀則要求我們把認識漢字與正確連貫有感情地誦讀課文緊密結合,用識字的成果去促進課文的誦讀;識寫結合的意思就是說識字與寫字要緊密結合,以識字促進寫字,以寫字鞏固識字。安排意在使識字與人文教育相結合,充分發揮語文教育的豐富內涵。如當冬季到來時,教材又適時安排了一組與冬天有關的詞串:寒流大雪北風臘梅翠竹蒼松蟒蛇螞蟻刺蝟滑雪溜冰跳繩。其每一橫排又是以“氣候、植物、動物、活動”爲歸類標準而組合而成。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0

總的來說,一節課下來,整體效果還是比較好的。比如字詞的落實,朗讀的提升,還有整堂課的教學設計。字詞方面,應該說還是挺紮實的,落實的也比較到位;教學設計方面,創設一個懸念,也有助於促進學生思考,理清思路;包括在操作的過程中,採用的一些方法,也都還是比較有實效性的。但就從這堂課而言,也存在着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尤其是以下兩個方面:

一、評價,包括師對生、生對生的評價。比如教師在檢查學生朗讀的時候,指名分自然段來朗讀,在這個環節中,有些學生讀得好一些,有些學生還存在着一定的難度。就像讀第二段的那位學生,讀的時候一字一字頓開,且有拖音現象,以至班上其他的同學都在取笑他的朗讀。但是實際上,這個孩子在讀的過程當中,雖然是一字一頓,可他的字音都讀得非常準,假如此時教師能夠及時發現這一點,自己來做評價,鼓勵說:“你看這個小朋友讀的多努力,他非常努力地想把這一段讀好,老師發現,雖然他有些字讀的中斷了,但是他每個字音都讀得非常準,來,我們把掌聲送給他。”相信教師這樣的引導也能爲其他學生啓到引導作用,引導學生不要老把眼睛盯着別人的短處,盡挑缺點,而應該學會用欣賞的眼光去捕捉別人的長處,發現他人的優點。當然,並不是這樣讀就可以了,我們朗讀的要求肯定要更高一些。那麼教師就可以這樣引導:“我們不能笑他,但是可以來噹噹小老師啊,有哪位小老師願意起來教教他?或許他會讀的更好!”也可以直接說:“看來,這個自然段有點難度,不好讀,我們大家再來讀一讀好嗎?”然後再讓學生自己讀一讀。教師始終要明白自己的目的,我們檢查讀文的目的不是隨意找幾個人把每個自然段讀一遍下來就算了,而是要把文章讀正確、讀熟練,所以當我們遇到問題時,不應該馬上就停下,也不要急着讀第二句,而是應該先把其他地放一放,讓學生再練着去讀一讀。因爲是第一課時,完全可以給予學生充分的朗讀練習時間。比如難讀的這一段可以讓學生再讀一讀,讀了之後教師再請幾個孩子讀,或者就剛纔的這個孩子再讀一讀,也可以我讀一句你讀一句的大家一起練着讀一讀等等。只要能讓這個孩子的朗讀有個很明顯的提高,從不會讀,通過教師的啓發,會讀了,而且讀好了,這就是我們教學的精彩之處。

二、朗讀,尤其是指導朗讀中所採用的策略和形式。比如在檢查生字詞這一環節中,教師小黑板出示帶拼音詞語:(長滿了掛了一些盯着鄰居治一治葫蘆藤哇自言自語)其他簡單的詞語孩子們讀的都挺不錯,但其中“葫蘆藤”這個詞語比較難讀,不少小朋友都把“葫蘆藤”讀成了“葫蘆——藤”,一點也不連貫。假如這時候教師能板畫或道具一棵歪歪扭扭的是葫蘆藤,讓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知道這是一個連着的詞語,然後開火車來讀一讀“葫蘆藤”,並且將他代入句子“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中再去讀一讀,這樣就一定可以把這個詞語讀正確,讀熟了,也就把後來學生在讀文時遇到的困難提前解決了。而這也正體現了我們的傳統的教學理念——“詞不離句”,再比如詞語“自言自語”,就可以代入句子:“他盯着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纔好呢!’”中去,理解“盯着”,讀出“自言自語”,像這樣不是孤立地去學習詞語,而是把詞語放到句子裏去讀,先把帶這個詞語的句子讀通了,再去讀文章,那麼相信後面的朗讀效果會更好。因爲,孩子並不是詞讀好了,一個句子就能讀的好的,還需要連在一起多讀,多練。再比如這堂課的整個設計中,先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兩幅圖,自己發現有什麼不懂或者不一樣的地方,在這個時候找到描寫這兩幅圖的句子讀一讀。首尾對比,造成懸念。再讓學生去研究課文,結合課文,讓他們去讀,但在讀的過程中,朗讀的策略顯得有些單調,不夠豐富。本課教學中教師是讓學生在讀的時候抓住一些中點詞語,讓學生自己把他讀出來,讓大家去感受。但是有時候對於低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更明確些,比如在學習句子“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後,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多麼可愛的小葫蘆哇!”時,教師可以直接讀成“葫蘆藤上長了綠葉,開出了小花”,這時,肯定會有學生指正老師讀錯了,於是師生共同探討老師哪裏讀的`和課文中不一樣呢?細長的,把葫蘆藤的樣子讀出來了,長滿了綠葉,寫出了整個葫蘆藤滿滿的都是綠葉,多漂亮多美啊!綠葉的葫蘆葉中還點綴着雪白雪白的小花,多美啊!像這樣的地方,教師就可以指導讓學生自己圈一圈,畫與畫,並用自己的朗讀表現出來。或者,教師故意把這句話錯讀漏讀,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教師也可以直接告訴學生你們把哪個詞語圈出來,再把這個詞語去掉來讀讀這個句子,和原來的句子比比有什麼不一樣,讓學生自己去說。這是朗讀教學中的一重策略。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去展開想象,不僅想象課文描寫的畫面,還要想象人物的心理。教師可以用一些語言來渲染,如:“細長葫蘆藤長滿了綠葉,開出了雪白的小花,多麼漂亮多麼美麗啊!看,這時,種葫蘆的人他的心情是怎麼樣的?”再如句子“他盯着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纔好呢!’”的學習中,教師還應該善於發現句子的語言現象。文中連用了兩個“快長啊快長啊”和“我的小葫蘆”,這裏就應該引導學生體會此時種葫蘆人的語氣,文中爲什麼連用兩個快長,快長啊?他當時的心裏是怎麼想的?學生一定會說“他着急啊”,是啊,他非常急切地希望小葫蘆快快長大,恨不得巴不得小葫蘆怎麼樣?學生馬上就會接“巴不得馬上長大,馬上吃掉他的葫蘆,長得賽過大南瓜。”是啊,簡直迫不及待,簡直都等不及了,把這種感覺說出來。這樣的朗讀就水到渠成了。所以讀書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學會設身處地地去體會任務語言及人物當時的心情究竟是怎麼樣的,學生髮現了的,我們就要引着學生去探究,學生沒有發現的,我們就要引導學生去發現,充分的感悟體會,真正使朗讀得到提升,使朗讀到位。再者,教師的語言也應該更加的抑揚頓挫,比如該誇張的地方就應該誇張,“快長啊快長啊”這一句,教師就應該用範讀去體現,他是多麼的希望小葫蘆能夠快長,巴不得第二天一早起來,就看到小葫蘆長得像大南瓜一樣,恨不得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所以,在朗讀上,教師還應該更下功夫,不僅注重朗讀,也注重策略,使朗讀指導更上一層樓!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1

學習《黃山奇石》一課,這篇文章對於學生來講比較單調。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使出了渾身招數,談話激趣,自讀自悟,比賽朗讀等形式。當“小導遊”們介紹完“金雞叫天都”後,就要比賽讀出奇石的有趣。第五小組的一名代表信心十足地站起來,當讀到“有座山峯上的幾塊巨石,就變成了一隻金光閃閃的雄雞。他伸着脖子,對着天都峯不住的啼叫……”這句時,只聽我班最調皮的張成用課本擋着嘴巴,正“喔喔喔”地小聲叫個不停,一時間,教室裏聽到的小朋友都在竊喜,好不容易營造的氛圍被這隻“大公雞”輕鬆地破壞了。我心裏生氣極了,本想劈頭蓋臉的批評一頓,可轉念一想,他這個小傢伙,不僅理解了課文中“不住的啼叫”等詞,而且充分發揮了想象力,只不過,他用的方式不好。於是我就對他說:“你真是一個細心讀書的好孩子,是不是已經看到了那隻金光閃閃的`大公雞?我們讀書的時候也要像張成一樣,眼中有物!”幾句簡單的話語,不僅傳遞給學生新的讀書方法,而且提醒了他,鼓勵了他,此後,他讀書更認真了,發言也更積極了,我深感欣慰。試想,假如,當時我沒有控制自己,只是從擾亂課堂單方面去批評他,那一定會大大打擊他學習的積極性。教學中,我們應該善待學生的錯誤,多點讚賞,少點指責,多點肯定,少點否定,學生一定會懂得了自律,也能讓他們在成長的旅途中變得快樂而自信。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2

蘇教版語文第三冊《識字8》是形聲字歸類識字。教材由插圖、四個生字組成的詞語、兒歌三部分組成。插圖中的卡片“包”、“火”、“艹”、“飠”、“氵”通過組合拼圖具體地告訴學生,“包”字可以分別與四個偏旁組成新字。接着是一組“包”爲聲旁的形聲字及其組成的詞語:書包、花苞、飽滿、火炮、水泡,幫助學生理解字義,區別字形,防止混淆,提高識字效率。兒歌中的一些生字就是從該組形聲字中選取的。這就爲學生識字、理解字義提供了語言環境,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識字效果。

儘管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但這一課只有四個生字:包、飽、泡、吐,學習任務很輕,所以學生學起來毫不費力。爲了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進一步理解形聲字的含義,我還補充了一連串帶“包”的生字詞語:胞(雙胞胎)、雹(冰雹)、刨(刨子)、袍(白袍)、咆(咆哮)。雖然增加了學習內容,但學生學起來倒也是興趣盎然,並沒有加重學生的任何負擔。下課後,有些會查字典的同學還意猶未盡,捧着字典欣喜地告訴我:“老師,還有鮑魚的鮑。”“還有孢、皰……”這一課真是收穫不淺,我不由得喜滋滋的。

本課的一首兒歌淺顯易懂,所描繪的的情景是:池塘中兩枝荷花亭亭玉立,正咧着嘴笑,小金魚在水下吐着泡泡。兒歌配有一幅情景圖,充滿詩情畫意。課上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看圖想象,學生說得充滿情趣。過了兩天,我安排學生就這幅圖畫寫了一篇短文。因爲課上講得十分清楚,而且時間間隔也不長,於是我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寫,沒作什麼輔導。在巡迴檢查過程中,我奇怪地發現:很多學生在寫到“荷花苞”的“苞”時,大都用拼音替代。雖然,這個“苞”字不是田字格中要求書寫的生字,只是要求認讀的二類字,但課堂上卻是分析得很詳細的:“包”加上草字頭,因爲花苞是植物的花骨朵兒,與植物有關……居然有這麼多學生不會寫,是課堂效率問題,還是學生大都遺忘了?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我不由得直皺眉頭。快要下課的時候,我做了一個調查:“花苞的苞你會寫嗎?會寫的'就舉手。”教室裏的小手齊刷刷地舉了起來,咦,沒幾個不會寫呀!“那你們寫話的時候爲什麼寫拼音呀?”一個學生站起來說:“這是二類字,田字格中不要求寫。”我恍然大悟,好一個“田字格中不要求寫!”我不由得想起班中有這麼一個同學:音樂老師向我反映,他接受能力特強,譜子唱過幾遍就記住了,學起電子琴來比別人快多了。象棋老師誇他,這孩子反映特快,是塊學棋的好料子。當然語文課上,我也發現,他想象非常豐富,語言表達能力很強。就是這麼一個孩子,課外的識字量並不多,寫話本上除了田字格中要求書寫默寫的字以外,其他沒幾個字會寫的,一律用拼音替代。這大概就是受到“田字格中不要求寫!”這一思想的束縛吧。

新課標第一次提出了“快速識字,提前閱讀”的理念,要求小學一、二年級的識字量要從原來的1250個提高到1800個,小學二年級的課外閱讀量不少於5萬字。其中四會字800---1000,二類字雖然只要求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能結合詞句大致瞭解意思,不要求書寫和運用。但並不是說不許書寫和運用,如果是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同時鼓勵學生自主書寫,又有何不可呢?學習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例如蘇教版第三冊21課《水鄉歌》中才學習“清”字,因爲經常接觸,在這之前,每個學生早已會寫會用了,難道老師要強制學生:這個字還沒學到,以後再寫,現在不許寫嗎?再如:《識字4》就學了“偏”,只要教學生用“減一減”的方法就認識了“扁”。有時作業中寫到“小鴨子的扁嘴巴”,提醒學生別寫拼音,寫漢字,幾次以後,學生對“扁” 字自然能達到“四會”的要求了。二年級掌握了一些識字方法,已經學習了一些識字的基本知識,具有一定的識字能力,甚至掌握了一些漢字間架結構的書寫規律,對於那些有能力會寫會用的學生而言,應該以鼓勵爲主。

提前閱讀對兒童的智力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要想閱讀,一個首要的前提是必須先學會識字。魯迅先生說:“識字,是一切探求之起步。識字是一種很重要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質,以至其他一切知識的學習,都必須以識字爲前提和基礎。”

其實,班裏那些不愛看書的同學,就是因爲識字量少,看起拼音書籍來特別吃力。而識字量少的原因之一就是有意注意、有意記憶的潛力沒有得以充分發揮。相反,那些識字量多的學生,特別愛看書,甚至對沒有拼音的書籍都愛不釋手,因爲他們的識字量多,分析字形的能力很強,接觸過幾次以後的生字在頭腦中就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日積月累,他們的識字量就越來越大了。這些學生,他們的書寫能力大大超出前者,老師還沒教到的生字早就會靈活運用了。

於是,在以後的作業中,我讓學生明確:“簡單容易的、會寫的儘量用漢字;筆畫較多、確實不會寫的,就用拼音。”試行一階段下來,效果十分明顯,學生讀書時能有意識地記憶字形,自能識字、寫字的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3

《我們成功了》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二年級上冊語文課本中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教學的目的除了讓學生認識並掌握一定數量的生字、新詞,體會人們在申奧成功時的激動、歡樂和自豪,並積累語言以外,還要增強學生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有一位教育家說過:給學生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麗的舞蹈。課堂是什麼?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舞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們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的舞臺。

爲了打造好這個平臺,教學中我主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充分相信學生,使學生樂學、會學,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我們都知道,如果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滿足的話,就會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所以在課堂上,我努力創設輕鬆、自由、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讓孩子們的思維在無拘無束中發展、飛越、撞擊。

2、“以讀爲本,以學定教”,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全面實現教學目標,重視三維目標的整合。既教書,又育人。如:在閱讀教學中,我把讀放在首位,讓學生把課文從讀正確——流利——有感情。並使學生在讀中掌握課文內容,在讀中感悟人們的快樂、喜悅和自豪的心情,從而增強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與此同時,我還重視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和發散性思維的訓練,如: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設計假如當時你就在人羣中,你會高呼什麼?有什麼表現?讓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發展語言,增強民族自信心。

3、“生活處處皆語文”,我努力實現“大語文”的教學觀,注意課內的積累和課外的引伸拓展。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感悟語言的同時,把學生的目光牽引到課外。讓他們學會關注社會,關注國家大事。因此,課前我們談到了剛閉幕不久的雅典奧運會,課後我又建議學生去收集有關奧運會和有關北京的資料,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語文知識,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和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

我的課餘生活------習作課堂反思

今天上了三年級第一次次習作課,感覺真的很鬱悶!不過,我相信通過我這樣不斷的實踐、思考,應該會有進步的!所以,把今天的課堂進行一次反思!

本來課堂的狀態是這樣的:

第一課時

1.老師談話引入。一是說昨天口語交際的感受,二是把自己寫的課餘生活的文章念給孩子聽——這兩個環節中,第二個學生雖然聽得很起勁,但實際上對學生習作沒作用。雖然強調老師寫下水作文,但是必須運用得當。

2.學習範文。昨天,我從孩子們都有的材料上找了三篇課餘生活的文章讓孩子們回家讀,並做了一篇讀書筆記,還積累了一些感受。今天課堂上讓孩子們從反問裏體會這些東西:注意文章有開頭,有結尾;注意要把自己的事情寫清楚,爲了寫清楚就必須抓住一些關鍵的地方——比如動作。(反思;這個環節設計不好,意圖好,但是和學生的交流沒有建立好的耳屏臺,學生是被動體會,收穫也不深刻。原因還沒找到。)

3.小組裏說,全班引導。接着讓孩子們在自己小組裏自己說,然後請每個小組的代表來說,結果發現說得很不好。於是馬上改變教學計劃,立刻選擇了其中一個同學的來和大家說,引導學生把事情說明白——抓住動作。爲了這個我讓孩子們一邊做動作一邊說,還讓他們說,我來做動作。(反思:這裏處理得比較好,發現問題立刻改變計劃,並且比較好的引導學生做動作、體會動作。但是,失敗就在於前面的環節的節奏太慢,耽擱時間了,所以在這個關鍵的時候,第一節課下了)

第二課時

1.帶着學生總結了方法:一要主要開頭和結尾;二要注意把事情寫清楚——爲了寫清楚就必須把順序安排好,還要注意寫好動作。

2.接着讓學生自己寫,我在全班觀察。特別針對幾個孩子做了指導。發現了孩子們時間上是沒有管我剛纔和大家總結的經驗的(看來前面的學習多半都是無用功,爲什麼這樣呢?)

3.全班評改。我把幾個寫得比較好的孩子的文章在大家面前讀了讀,邊讀邊點評。最後選擇了一個孩子的文章來集體修改。原文如下:

有一次,爸爸和媽媽都出去了,沒人幫我折被子。

我不如自己來折被子吧,我拿起被子,先對摺,然後折,最後再折,就把被子摺好了。我一看我折的被子……

很顯然學生還沒寫完。我把孩子的文章抄在小黑板上和大家一起來修改。我們讀了文章後,大家發表了個人的意見,慢慢把文章修改出來了。最後文章是這樣的:

折被子

有一次,早上很早爸爸媽媽出去玩了,沒人幫我折被子,我想:既然爸爸媽媽出去玩了,我就不能自己折被子嗎?

於是我回憶起爸爸媽媽折被子的樣子,然後我一邊回憶一邊折被子!我拿起被子,首先把被子鋪開,走過去把每個角落拉直,這時看看被子,被子鋪展得很平整,看起來非常的聽話。於是我就開始折被子了!接着,把被子對摺,被子就變成了長方形了。然後,再提着被子的兩個角,往另外兩個角上折。這個時候被子就變成正方形了。

這時候看看自己折的被子……

其中的.“首先”“接着”“然後”我們用波浪線來表示,還特別提醒大家這樣就能把順序寫清楚。在用到動詞的時候,特別強調孩子用準確的詞語。正在這個時候,又下課了。

第三課時

1.學生自己修改。學生經過了上面的環節,老師總結了經驗:要注意把事情寫清楚,要注意把該寫的地方寫明白。孩子就開始自己修改文章。我特別指導了一個孩子,發現他的標點使用很不好,連分段都不會分,或者說是太懶。不願意分。

2.謄抄作文。

{準備把作文改一下,指出每個孩子的問題,包括其中的字、詞等很小的細節。然後結合習作裏要求讀給爸爸媽媽聽,讓家長幫助修改。再用一節課時間,專門針對文章的開頭、中中間的清楚、結尾進行一個部分一個部分的指導,指導一個部分修改一個部分。}

下課後經過自己的反思,有以下想法:

1.第一課時設計不好,有的環節浪費時間,而沒實際效果。比如小組代表在小組裏說的環節。

2.這樣的上法,會讓基礎差的孩子很吃力。效果也不好。

3.習作沒有樂趣了!

4.最好的環節就是和孩子一起表演動作,然後選擇動詞。第二是在和全班孩子評改作文的時候,這裏指導很好。

5.作文教學是個難題,要慢慢實踐和思考同時好文章的確是修改出來的。一定要指導孩子針對一篇文章反覆修改!

6.中年級還要注意保護他們的興趣!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4

首先,在這節課中,我一開始採用談話引題的環節。教學時我讓學生交流你心目中最喜歡、最尊敬的老師是誰?他們的發言較積極,而教師在此沒有及時的把握交流的時間,也沒有對學生的回答作出及時地、鼓勵性地評價,反而對他們的回答進行了無謂的重複,更加浪費了許多的時間,今後在這方面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其次,在朗讀指導上,通過一節課的訓練,學生的朗讀幾乎沒有什麼突破。當時我只採用了男女對讀、師生對讀、集體朗讀的形式對他們進行訓練。僅僅是浮於表面的形式化的朗讀。我想如果在朗讀上先讓學生有一個選擇性的朗讀,然後讓他們挑選自己喜歡的讀,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了,再請同學起來讀一讀,做做表率,讓學生心中有個朗讀優秀的尺度,老師再做適時的評價,如此,老師的指導有了坡度,學生的朗讀有了層次性的提高。

另外,在圍繞課文主題進行問題設計時,我只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1 想象中爸爸的老師是怎樣的?2 我眼中的爸爸的老師又是怎樣的?學生對這兩個問題沒有什麼負擔,課堂上學生的思維沒能得到積極的.調動。如果再設計這樣一個問題:爸爸的老師是我一年級的老師,這有什麼了不起呢?隨即讓學生討論交流,從中體驗到不管是誰,不管你現在的成就有多高,從小也是由老師教會知識,打好堅實的基礎,長大才有作爲。因此,我們要尊敬教過我們的每一位老師。這樣學生對課文的挖掘就能上升到一個較高的層面。

二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

教學要求:

1、複習生字、生詞,寫“刮”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瞭解小貓的鬍子的作用,明白“不能見到什麼學什麼,要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的道理。

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課文的學習明白課文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寫“刮”字

1、師出示小貓圖(沒鬍子)引出課題,並貼在黑板上(板書:小貓、鬍子)。

2、請一生上臺寫“刮”,補充課題,其餘生書空。生評,讀課題。

二、複習生詞。

1、分別出示兩組生詞,指名讀,開火車讀,齊讀。

2、選擇其中的一個或者幾個詞來說話,指名說。

三、細讀課文,品味感悟。

1、自由小聲地讀課文,找一找哪幾個自然段寫了小花貓,並且在這些自然段的前面標上三角符號。(生說,師相機在自己的'書上標)

(1)第2自然段。

①指名讀,其他小朋友邊聽邊想:你認爲這是一隻怎樣的小花貓?

②生答,師相機板書:認真看。再讀並指導朗讀。

③除了“認真”還有什麼不同的看法?(漂亮)哪個詞能看出?

④出示:“碧綠、碧綠碧綠的”,生讀。出示“火紅、金黃、雪白、烏黑、粉紅、湛藍”生仿照例子說新詞,再讀!

⑤生站起來加上表情一起讀這一段!

⑥小花貓一眨不眨地看着主人,會想些什麼呢?(出示“小花貓一眨不眨地看着主人,心裏想:……”的句式)用句式說話!

(2)第4自然段。

(生齊讀)這隻愛美又愛模仿的小花貓就這樣跟着學主人把鬍子給刮掉了。(板書:跟着學)。

(3)第5、6、7自然段。

①(出示小貓被撞圖)生看圖,說一說發生什麼事了?那課文又是怎麼寫的呢?哪幾個自然段寫了這幅圖?自由大聲地讀課文。

②分別指名讀五、六自然段,並指導朗讀,再齊讀。

③(師戴頭飾扮小貓,表演小貓被撞後的情景)生與“小貓”對話,說說爲什麼會撞。

④(出示貓媽媽的話)指名讀,相機指導朗讀。齊讀。

⑤現在小花貓總算明白了,它的鬍子好比…(生說“一把尺子”)(出示“你的鬍子好比一把尺子”)指名讀,出示“松鼠、大象”的圖,用“好比”說話。

⑥貓媽媽不光是要讓小花貓明白自己鬍子的作用,還要讓它明白一個道理,是什麼道理呢?齊讀課文,生說(板書:想明白)。

(4)第8自然段:聽了貓媽媽的話,(出示這一段,師引讀“從那以後……”)。

四、小結,作業

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不久,小花貓的鬍子又長出來了。(在黑板小貓圖上畫鬍子)一天晚上,小花貓又發現了一隻老鼠,這一次,它能捉到老鼠嗎?(四人小組討論,指名說)回家先讀讀課文,再想一想,最後寫下來!

板書設計:認真看

小貓(刮)鬍子小貓圖跟着學想明白。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