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設計

小學語文《伯牙絕弦》優秀教學設計範文(精選7篇)

本文已影響 3.75W人 

小學語文《伯牙絕弦》優秀教學設計範文(精選7篇)

小學語文《伯牙絕弦》優秀教學設計範文(精選7篇)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伯牙絕弦》優秀教學設計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語文《伯牙絕弦》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見真摯的友情。

教學重點:

學生能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教學難點: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教學準備:

《高山流水》的樂曲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揭題導入

師:我們來做一個文字遊戲,老師說一個“楊柳依依”,你們也說幾個這樣的詞。引導學生說詞。老師再說幾個這樣的詞。

課件出示:清風徐徐楊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煙裊裊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綿綿這些詞都是描寫什麼的?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這些都是美麗的自然景物。

師:平時如果有意識地積累這些詞語,對寫作一定有幫助。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談話設計,不僅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加孩子的語言積累,而且能夠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於教學的展開。爲課文的拓展做好了鋪墊,爲幫助孩子理解課文內容,爲孩子的說話訓練鋪好路。]

有一個故事千古流傳,令人吟誦至今,它記載了兩個好朋友之間深厚的情誼,它就是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絕弦》。

[設計意圖:導入部分將詞語積累的環節快速過渡到學文中來,拉近文本和學生的距離]

二、初讀課文

1、學生自由讀文,要求讀準字音。

2、生再讀課文,根據自己對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頓恰當。

3、指名讀,學生評議,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讀好文言文的節奏。

4、師範讀,齊讀,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

指導: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謂/世/再無知音

[設計意圖:此環節設計意圖在於讓學生讀熟課文的基礎上,體會文言文的節奏美,也爲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鋪墊]

三、讀懂課文內容

1、師:這是一個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鍾子期,課文記敘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學習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藉助課後的註釋;聯繫上下文理解;通過平時學習古詩知道學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學會用自己的話讀懂課文的意思

2、學生自學,弄懂課文的意思。

3、通過自學,你讀懂了什麼?

伯牙和鍾子期互爲知音

4、你從哪裏看出伯牙和鍾子期互爲知音?

在生與生的交流中,教師作點撥、指導,引導學生讀懂課文的意思,並繼續強化、總結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學生感情朗讀此句。

引導理解知己:好一個善聽的子期,好一個善彈的伯牙。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在遇到鍾子期前,他會缺少讚美嗎?別人對他的讚美是什麼樣的?爲什麼偏偏視鍾子期爲知音?

表面的。膚淺的。因爲其他人聽不懂,而鍾子期能聽懂他的琴聲,最能明白伯牙內心深處的表白??

說話練習:如果你是伯牙,當聽不到子期的讚美時,你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失望、寂寞、憂慮、渴望??

後來,當你終於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樣的?快樂、激動、充滿希望、欣慰??

5、當我們深入課文的時候,會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讀讀課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讀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學生再一次自由朗讀後交流。

出示課件:“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這句話告訴我們什麼?這個“善”字在文中出現了幾次?意思一樣嗎?質疑:前面的兩個“善”是什麼意思?後面的兩個“善”可以怎麼說?(好啊!)

師:相當與現代的什麼?用現代的表達方式除了說“好啊”還可以怎麼說?(真棒啊!了不起!真厲害!??)總結:由此可以看這裏的“善哉”表示讚歎。

齊讀”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師讚歎“善哉”,理解“善哉”表讚歎的意思。理解知己的含義:學到此時,我們能理解“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的含義了嗎?他們之間心息相通,是知音。

[設計意圖:此環節設計目的是瞭解故事的主要情節,感悟重點句子和重點詞語,理解人物之間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藝高操,所奏樂曲悠揚動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讚歎?指導讀鍾子期讚歎的語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聲不僅能表現高山流水,還能讓具有很高音樂鑑賞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場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聲還表現了哪些動人的場景呢?引導學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風、裊裊炊煙、瀟瀟春雨等。

3、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拓展和運用:

假如現在你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透過伯牙的琴聲,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風了嗎?於是你怎麼讚歎?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過伯牙的琴聲,你看見那皎皎的明月了嗎?你將如何讚歎?

確認:“善哉,徐徐兮若清風!;”“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這樣一幅畫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聽琴,當伯牙鼓琴志在楊柳、志在春雨、志在雲霧、志在炊煙??子期會怎樣讚歎?引導學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說句子。

5、這正是“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贊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這就叫——知音。而不論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還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風,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誦讀2—4句。伯牙在楚國是著名的彈琴高手,他能通過樂曲表達自己豐富的情感。當他一次次將自己的情感融入琴聲中,彈奏出一首首美妙的樂曲時,你想,他渴望得到什麼?(可能是稱讚)周圍的人會怎麼稱讚呢?(琴藝高超、琴藝爐火純青)

7、這些讚美之聲聽多了也不過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還渴望什麼?(渴望有一個懂自己音樂的人)當聽到子期對自己心意的領會,他的心裏會想些什麼呢?或會對子期說些什麼呢?

8、從那以後,伯牙、子期形影不離,一個善鼓琴,一個善聽,他們共同交流着對音樂的理解。再讀課文1──4句,感受知音歡聚的融洽與歡樂。

9、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學生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師:這句話僅僅是講伯牙終身不彈琴嗎?他向世人宣告了什麼?你如何理解伯牙當時的心情?

引導學生感悟:這世上再也沒有知音,再彈也沒有意思了。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過去沒有知音、無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無人傾訴的痛苦,無邊的孤獨寂寞,最後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表現了出來;伯牙用絕弦的方式表達對子期的思念。

10、當你理解了伯牙此時的心情,請再讀這句話。帶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誦讀課文。

[設計意圖:此環節讓學生進行拓展練習,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與鍾子期是人生知己。]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這一本書裏,用生動的筆觸描述了這個動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經寫下了一首短歌,來追悼自己的知音鍾子期。出示詩歌學生讀: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

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

但見一土,慘然傷我心!

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

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

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爲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無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彈給何人聽?只有這一段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生再次感情朗讀課文。

3、人們根據這個動人的故事,編寫了一首同樣動人的樂曲:《高山流水》。

(播放樂曲,學生欣賞)

伴着那一曲動人的《高山流水》再讀讀這個故事。

(學生再讀課文,試着背誦)

[設計意圖:此環節通過補充資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無邊孤寂和懷念之情,讓學生爲伯牙痛苦絕望的悲涼之情發出了深深感嘆,理解千古知音最難覓,如果遇到了知音,我們應該珍惜,也許一無所獲,但是事情不在於結果,而在於追求。]

六、作業:收集體現知音良朋的詩文和名言名句。

  小學語文《伯牙絕弦》教學設計2

【教材簡介】

這一課是文言文,主要講了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伯牙喜歡彈琴,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鑑賞能力。伯牙把感情融進樂曲中去,用琴聲表達了他的感受,琴技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不管伯牙如何彈奏,子期都能準確地說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後,伯牙悲痛欲絕,覺得世上再也沒有人能成爲他的知音,於是,他把心愛的琴摔碎,終身不再彈琴。課文層次清晰,先概括寫了伯牙善彈,子期善聽,再具體寫如何彈如何聽,最後寫子期死,伯牙絕弦。全文共用77個字,表達了朋友之間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爲千古佳話。

【教學目標】

1、讀通課文:

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讀懂課文:

藉助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讀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讀好課文:

感受朋友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

4、背誦課文:

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教學重點】

理解詞句的意思,讀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體會文言文所表達出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教學難點】

體會伯牙爲紀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絕弦的情感。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方法】

六步教學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第一步:激趣導入,解題質疑

1、談話交流:

同學們,古今中外有許多交友的名言名句,誰能說一說?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君子之交淡如水,酒肉朋友不可交。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流傳千古,吟誦至今的有關知己朋友的文言文,感受文言文帶給我們特有的語言魅力。

2、板書課題:

伯牙絕弦

齊讀課題,讀準字音,強調“弦”的讀音。

3、解題質疑:

⑴學生通過課前的查資料簡介伯牙,老師做適當的補充:伯牙,春秋時期楚國著名的琴師。(可結合參考上的伯牙學琴故事)大致瞭解伯牙、鍾子期。

⑵理解“絕弦”

(如果不易理解可在讀懂環節進一步理解。)

⑶質疑:

如:伯牙爲什麼絕弦?絕弦說明什麼?

(教學設計的主線要簡明。課始從課題入手,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這樣既檢查了學生課前預習查資料的情況,又爲學習課文做好鋪墊,還起到了牽問題而統領全篇的作用。)

二、第二步:讀通課文,感知文意

1、檢查讀書情況:

指名讀課文,從中發現問題,隨時範讀指導學生讀準字音,特別是生字的讀音,讀通詞句。注意斷句停頓。

2、重點指導朗讀的句子:

如:課件出示: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的預習,檢查指導學生讀通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節省了課堂時間,提高了學習效率。老師的評價語言要及時,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把預習落實到位,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三、第三步:讀懂課文,領會文境

1、學生自主學習:

指導學生讀課文聯繫註釋,試着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2、小組合作學習:

組內交流學習情況,互相補充,疏通文意。

3、全班交流學習情況:

在學生彙報時,老師相機重點指導文中四個“善”字的不同用法和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及“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的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

⑴課件出示含有“善”的句子:

請選擇“善”在文中的意思:擅長、善於;表示讚歎。

⑵換位體驗:

假如你是子期,透過伯牙的琴聲,你彷彿看到了什麼?你是怎麼讚歎的?

⑶創設情境,引導想象:

伯牙彈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場景,還會有哪些動人的場景?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風、裊裊炊煙、綿綿細雨等。這時,子期分別是怎樣讚歎的?

⑷分角色表演:

老師當伯牙,學生是子期。

課件出示:

老師: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學生: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老師:伯牙鼓琴,志在細雨。學生:善哉,綿綿兮如()!

老師:伯牙鼓琴,志在炊煙。學生:善哉,()兮像()!

……

最後讓學生連起來說,形成排比句式。再讀領悟文章所描繪的情境。

⑸這正是“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想,我的朋友一定明白而讚歎,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這就是知音呀!

4、探究學習:

研究解決開課時提出的問題,初步感悟文章所表達的情感。

⑴伯牙爲什麼絕弦?

(藉助課件出示馮夢龍的《警世通言》引導學生理解伯牙爲何破琴絕弦。)

⑵絕弦說明什麼?

(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做到細節飽滿才能更好進行語言訓練,進而達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機統一、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體現了新課標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凸現了學生學習的層次性過程,使學生的認識由淺入深,層層推進,螺旋上升,既弄懂了文意,又領會到文章所描寫的意境。)

四、第四步:讀好課文,感悟文情

1、學生練讀:

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感悟。

2、比賽朗讀:讀出情感。

(在讀通讀懂課文的基礎上運用比賽的方法讓學生把課文讀好,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從整體到部分再回歸整體,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感受到文言文所表達出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體會到伯牙爲紀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絕弦的情感。)

五、第五步:背誦課文,領悟寫法

1、指導背誦:

課文先概括寫了伯牙善彈,子期善聽,再具體寫如何彈如何聽,最後寫子期死,伯牙絕弦。全文共用77個字,表達了朋友之間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爲千古佳話。邊想象邊背誦。

2、學生練背。

3、指名背誦。

六、第六步:拓展文本,昇華認識

1、欣賞《高山流水》樂曲,回味動人故事。

2、伯牙爲了知音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此時此刻,你想說些什麼?

3、蒐集有關的文章進行閱讀,積累有關朋友情意的語句。

  小學語文《伯牙絕弦》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爭取背誦課文。

2、能根據課文註釋理解詞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體會到知音難覓,珍惜知音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到知音難覓。

三、教學難點

通過反覆朗讀、品味,體會伯牙爲紀念知音而破琴絕弦的情感。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練習導入

1、(課件出示)填空練習(照樣子在下列括號內填入一個疊詞):

巍巍的高山滔滔的江河()的清風()的流水

()的明月()的白雪()的春雨

2、全班同學交流,然後一起朗讀一遍上述練習。

3、教師深情描述,引導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的奇妙:巍巍高山直插雲天,滔滔江水洶涌澎湃,徐徐清風吹面不寒,淙淙流水叮咚歌唱,皎皎明月灑滿清輝,皚皚白雪純潔無瑕,綿綿春雨潤物無聲。這些文字在我們面前展現出了一幅幅多麼美妙的圖畫啊!其實,不止是文字,音樂也會爲我們展示這樣奇妙的景象呢!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一篇課文,所講述的就是一個關於音樂的千古傳誦的感人故事。

4、齊讀課題,正音:弦xián

(二)朗讀課文

1、學生自由朗讀兩遍。

2、指名試讀,教師相機進行指導:文言文要讀出節奏。

3、教師範讀一遍,學生根據教師的朗讀畫下節奏。

4、全班齊讀一遍,要求讀準字音和節奏。

5、教師指導:文言文不僅要讀出節奏,還要讀出韻味,師再次範讀,引導學生體會文言文朗讀的韻味。

6、全班再次齊讀一遍,嘗試讀出韻味。

(三)理解文意

1、文言文和現代白話文不同,往往運用比較少的語言蘊含比較豐富的意思,我們怎麼才能夠讀懂文言文的意思呢?

2、學生談談應該怎樣理解文意。(提示:反覆朗讀;藉助註釋;請教老師或同學;查找工具書等等。)

3、學生運用自己的方法學習課文,理解文意。

4、與自己的同桌說說課文的意思。

5、指名說說意思,教師相機進行引導:

(1)文中出現了四個“善”字,它們的用法相同嗎?有什麼不同?(相機板書:善鼓琴、善聽)

(2)“哉”和“兮”是什麼意思?(教師引導:文言文有一個特點,語氣詞多)這兩個語氣詞分別表達怎樣的語氣?怎樣讀好這種語氣?(引導學生朗讀好這兩種語氣。)

6、師講述故事:俞伯牙是當時時期楚國著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爲人們交口稱讚,但他仍然時常感到苦悶,因爲沒有人能聽懂他在彈些什麼,他時常獨坐深山老林,一個人彈奏。一天,他正在長江邊上忘情地彈奏時,忽然聽到山中砍柴的樵夫鍾子期由衷地讚歎:“多麼巍峨的高山啊!多麼浩蕩的江河啊!”俞伯牙沒有料到,一個樵夫竟然能聽懂他的琴音,二人至此結爲兄弟。然而鍾子期不幸意外去世,俞伯牙心痛之餘,認爲世上再沒有人能夠聽懂他的琴音,便摔琴謝知音,畢生不再彈琴。

(四)品味課文

1、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他以這樣極端的方式表達了對鍾子期的深情厚誼。俗話說,“千金易得,知己難求。”從哪些句子可以知道他們是知音?

A學生找出相關句子,在書上畫下來。

B引導學生體會,指導朗讀。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C拓展訓練:“鍾子期必得之”

伯牙善鼓琴,他的琴聲中一定不只是表現了高山流水,鍾子期也能聽懂嗎?從哪裏可以看出來?

課件出示拓展訓練: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鍾子期曰:“善哉!()兮若明月!”志在清風,鍾子期曰:“善哉!()兮若清風!”志在白雪,鍾子期曰:“()!”

志在細雨,鍾子期曰:“()!”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板書:所念、必得之)

我心所想,朋友必知曉。這就是知音啊!

(2)體會未遇知音之前的苦悶

伯牙當時已經是非常有名的音樂家了,他的琴聲得到了衆人的交口稱讚,爲什麼他單單把鍾子期當成了知音?其他人的讚美可能是怎樣的?伯牙聽到這樣的讚美心情怎麼樣?他的心中一直渴望着什麼?

(3)體會遇到知音之喜

終於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鍾子期!面對善聽的鐘子期,伯牙又是怎樣的心情呢?(知我者,鍾子期也!)

(4)再次朗讀相關句子,加深體會。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伯牙遇到了鍾子期,心中的那份激動、快樂、欣喜自然是溢於言表,讓我們一起把這種心情朗讀出來吧!齊讀(課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高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2、感悟“知音離世之悲”

(1)引讀,體會心中之悲

無奈世事難料,鍾子期不幸去世。從此以後,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沒有人會像鍾子期那樣說——當伯牙鼓琴,志在流水,再沒有人像鍾子期那樣說——,當伯牙鼓琴,志在白雪,再沒有人像鍾子期那樣說——高山依舊,江河依舊,可是子期卻再也不見了!伯牙的心中充滿了——

(2)出示馮夢龍在《警世通言》中的短歌,引導體會俞伯牙心中之悲。

沒有了知音,無人理解,伯牙心中充滿了痛苦,他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他的《警世通言》一書中,用生動的筆觸描述了這個感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寫下了一首短歌,來追悼自己的知音。(課件出示這首短歌: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póu)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三尺瑤琴爲君死,此曲終兮不復彈!)請大家懷着伯牙的痛苦心情一起朗讀一遍。

(3)體會“絕弦”

“三尺瑤琴爲君死,此曲終兮不復彈!”伯牙“破琴絕弦”,他絕的僅僅是他的弦嗎?還絕了他的什麼?

(4)讓我們帶着伯牙的這種心情一起讀讀最後一句。

(五)欣賞樂曲,再讀課文,嘗試背誦

1、人生苦短,知音難求;雲煙萬里,佳話千載。伯牙破琴絕弦,從此不復鼓,只留下了這一段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課件出示課文。)

2、後人根據這個動人的故事,編寫了一首同樣動人的樂曲《高山流水》,我們一起欣賞。(播放《高山流水》音樂。)

3、伴着這一曲優美動人的樂曲,我們一起再讀讀這個故事。

  小學語文《伯牙絕弦》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朗誦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教學重點】

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教學難點】

1、體會人物的心情。

2、課前進行一個詞語積累的訓練:我們要描寫優美景物時常常要用到一些好的詞語,我們平時要注意積累,老師說一個,大家認真聽,微微清風,誰能像我這樣也這樣說幾個詞語,教師板書。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有一段情,流傳千古,令人蕩氣迴腸,有一個故事世代久遠卻歷久彌新,成爲歌頌友誼的千古絕唱。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伯牙絕弦》。這是一篇文言文,是繼我們學習了《楊氏之子》之後與文言文的又一次親密接觸。相信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能夠更加喜歡文言文,爲自己的文學積累加上更加厚重的一筆。

板書課題:

伯牙絕弦

2、誰能讀一讀課題,指名讀,齊讀。

3、伯牙絕弦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是何魅力讓它流傳千古仍能動人心絃呢?請同學們把書打開,自由讀課文,把字音讀準,把句子讀通順。讀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讀幾遍。

4、指名讀文,指導注意句子的節奏和停頓。教師做範讀。讀好語氣詞。注意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

二、再讀課文,理解課文

1、書讀百遍,其意自見,我們已經讀通了文章,接下來,就要讀懂文章,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讀懂文言文的好方法。(結合註釋、工具書、討論交流等)學生自學,然後進行交流。

2、都讀懂了嗎?交流一下你都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地方沒讀懂。

⑴通過解題,讓學生理解“絕弦”的本意和變通的含義。學會因文而異,理解詞語,不機械翻譯。

⑵“善”的含義,理解在文言文中同字不同意的情況,具體詞要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理解。“善哉”可以怎麼理解?體會表示讚歎的作用。

⑶理解2、3句,談出各自不同的體會,說自己的理解,具體體會“善鼓琴、善聽”。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利用課前練習積累的詞語進行仿句訓練,體會語氣。教師和學生分別扮演伯牙,子期,進行仿句訓練。深化“善鼓琴、善聽”。通過“若、似”理解文言文中同意不同字的情況。

⑷假想伯牙聽到的他人的讚美和子期的讚美又和不同,進而深一層理解“知音”的真正含義。想象伯牙無知音時的痛苦和遇知音時的興奮。

⑸再讀課文,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體會知音含義。感受知音難求,二人互爲知音。

⑹通過“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體會伯牙喪友之痛。爲什麼要“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如何破琴,如何絕弦?感受伯牙認爲世上再無知音的心情。再扣課題。

三、拓展內容,深化情感

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這一本書中,用生動的筆觸描述了這個動人的故事。傳說,俞伯牙與鍾子期是在江邊相識。當時,伯牙在船上鼓琴,子期在岸邊聽見,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二人從此成爲知音。無奈,月由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鍾子期不幸染病身亡!子期死後,伯牙曾到子期的墓前悼念。面對子期的墳墓,伯牙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鼓琴,子期聽琴的情景──寫下了一首短歌: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爲君死!

  小學語文《伯牙絕弦》教學設計5

【教材分析

《伯牙絕弦》是人教版(實驗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八組中的一篇課文。本組教材是以感受是以感受“藝術的魅力”爲題來組合課文的。選編的四篇課文情真意切,文質兼美,從不同角度折射出藝術的魅力。本課文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千古流傳的餓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係與友情的標準,是東方文化的瑰寶。古人云:“士爲知己這死。”伯牙絕弦所預示的正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廣爲流傳的魅力所在。

學習文言文《伯牙絕弦》,已有了《楊氏之子》作爲基礎。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藉助註解、工具書瞭解文言文大意;還可以指導學生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再此基礎上,進一步讓學生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學生特點】

本課的學習主體是六年級上學期的學生。這個學段的學生個性較強,看待事物的主觀性也很強,面對學習內容時會因個人的喜好決定學習興趣度。在口語表達和寫作方面已有了較強的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要注重學生興趣的激發,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入課堂,給學生充分表達觀點的機會。還要利用充分利用教學資源,運用多媒體課件更爲直觀的展示學習內容。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設計理念】

如何優化小學文言文傳統教學方法是小學文言文教學急需解決的問題。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決定學習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對艱澀難懂的文言文,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在《伯牙絕弦》的教學中,我採用情感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在學習時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體會感情雙線並行,一改以往文言文串講的方式,讓學生在情感引導中完成學習內容。

【重難點】

能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

劃分好節奏的課文、《警世通言》中伯牙寫給子期的輓歌、音樂《高山流水》。

2、學生準備:

蒐集瞭解伯牙的相關資料。

【教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揭題導入

1、談話: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做一個遊戲,老師說一個詞,你們也說幾個類似的詞(出示:楊柳依依)引導學生說詞。

2、老師這裏也收集了一些這樣的詞。

課件出示:

清風徐徐、明月皎皎、炊煙裊裊、芳草萋萋、……

3、仔細看看,這些詞語都是描寫什麼的呢?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描寫的都是美麗的自然景物。

4、過渡:

平時如果有意識的積累這些詞語,對提高寫作一定有幫助。美麗的景色不但能用語言表現出來,而且古人還能用音樂表現。有一個故事千古流傳,令人吟詠至今,它記載了兩個朋友間深厚的情誼,它就是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絕弦》。

板書課題:

伯牙絕弦

二、整體讀文

1、師:同學們把課文自由、大聲讀幾遍,注意文言文的節奏,別讀破句子。

教師評價。

2、指名學生讀,教師評價、指導、範讀。

3、學生齊讀。要求:

聲音是否響亮、節奏是否抑揚頓挫。

4、師:你們覺得文言文難讀嗎?

(學生回答。)

師:是啊,文言文之所以難度是因爲我們平常接觸文言文太少,並且對文意不理解。老師這有劃好節奏的課文,你們再來讀讀看。

(幻燈出示。)

5、指名讀,齊讀。

三、初解絕弦

1、師:標題往往是文章內容的集中體現,學習課文前,我們先來看看標題吧!“伯牙絕弦”是什麼意思?

(學生回答。)

2、引導學生體會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結合註釋、結合上下文、學會變通。)

3、師:除了標題提到了伯牙不再彈琴,還在哪裏也提到了?

(生答。)

這裏的“絕弦“意味着什麼,向世人宣告了什麼?

(生答。)

四、再解絕弦

過渡:爲什麼子期死了伯牙就再也不彈琴呢?我們帶着這個問題來學習文章。

1、何爲知音:

師:將文章再讀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讀懂了,哪謝地方沒讀懂?分別標註出來,我們一起來交流。

(全班交流。)

⑴四個“善”字的不同用法:

“善鼓”、“善聽”中的“善”解釋爲“擅長、善於”。

兩個“善哉”中的“善”解釋爲“太好、太妙”。

⑵師:從何處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子期善聽?

(生答。)

⑶反覆朗讀“善哉,……若江河”。

  小學語文《伯牙絕弦》教學設計6

一、教材說明:

六年級第十一冊P137頁

二、教材分析:

本課是六年級上冊第八組教材的第一篇,本組教材是以感受“藝術的魅力”爲專題來組合課文的。《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藉助註釋初步瞭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三是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本文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教學難點在於體會伯牙、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

三、學生特點:

這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學生已初步掌握了通過多讀、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文言文的學習方法。而且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有助於培養學生藉助註釋,自主讀懂課文的意思。至於課文所包含的人文內涵只要有所體會即可,不必強行灌輸。

四、教學目標:

1、瞭解祖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獨有的語言特點和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讀準字音,讀通課文,能借助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用自己的話初步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五、教學理念:

文言文是我國古代優秀文化的寶貴遺產,在現行的教材中安排文言文的教學任務,充分體現了新課標“讓學生吸收祖國語言文化的珍貴遺產,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的要求。這些文言文雖然只是浩瀚文學海洋中的點滴,但卻是小學生認識、吸收我國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引導小學生學習文言文,教師應樹立“朗讀是第一位”的觀念。以讀爲本,讓學生讀、悟,讀懂意思,讀出韻味,讀出語感。

六、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七、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感受古文形式美。

1、欣賞“伯牙鼓琴圖”,揭示課題。

2、課件出示豎排全文,感受古文形式美。

二、初讀課文,感受古文音樂美。

1、自由讀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詞句內部的停頓。

2、檢查朗讀情況,指導讀出節奏、讀出韻味。

重點指導難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3、教師範讀,學生再次練讀,指名讀。

三、解文悟情,感受古文意境美。

(一)理解大意。

1、解題,相機總結學習方法:聯繫資料、藉助註釋以及要靈活變通地理解古文。

2、文中有哪些文言詞是你在以往的古詩文學習中已經理解了的?

3、還不懂的地方怎麼辦?

(1)學生交流學習方法。

(2)自瀆課文,試着理解每一句話的意思,然後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內容。

(3)全班彙報交流,相機指導理解重點詞句。

在理解“哉”字時,引導學生用上“哉”字表述太高興了(樂哉、喜哉、快哉)和太悲痛了(悲哉、哀哉、痛哉),爲後面的教學作鋪墊。

(4)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二)感悟深情。

1、得遇知音之喜。

從哪兒可以讀出他們是知音?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你的想法、心聲,你的朋友都能懂得,這是古今多少人嚮往的美好境界啊!這樣的朋友就叫做——知音。讓我們走近這對千古知音:焚一爐香,伯牙席地坐於瑤琴之前,子期凝望着遠方,思潮起伏。同學們,現在你就是那善聽的子期,讓我們用心來聆聽這動聽的琴聲吧!(播放音樂)

伯牙的琴聲幽然響起,他的思緒隨琴聲飛向了那峨峨的高山之顛,子期,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伯牙的手指熟練地撥弄着琴絃,洋洋的流水彷彿從他的指間流淌而出,子期,此時你好像看到了怎樣的景象?

(在指導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拓展和運用:美哉、妙哉、壯哉……巍巍兮、浩浩兮、滔滔兮……)

伯牙得遇子期這位知音,他內心會發出怎樣的感慨?(板書:知音得遇,喜哉)

2、痛失知音之悲。

現實常常是那樣殘酷,子期先伯牙而去了。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時,再也沒有人會說——志在流水時,也再沒有人會說——(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子期已歸,伯牙來到墓前,以琴聲悼念子期。秋風瑟瑟,萬木蕭蕭,更增添了伯牙心中的哀傷。明代小說家馮夢龍這樣寫道:

(伯牙)盤膝坐於墳前,揮淚兩行,撫琴[撫琴:彈琴]一操[一操:一曲]。那些看者,聞[聞:聽]琴韻鏗鏘[鏗鏘:形容樂器聲音響亮節奏分明],鼓掌大笑而散。

此情此景,伯牙心裏會是怎樣一番滋味呀?

萬般的滋味化作一句話——(板書:子期已歸,悲哉!)

(播放廣播劇剪輯)反覆感情引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激發學生情感。

四、回味誦讀。

隨着那一聲“破琴絕弦”的砰然巨響,伯牙的琴聲消逝了,只有這段友誼的絕唱千古流傳,讓我們把這動人的故事永遠銘記在心。

八、教學反思:

1、以讀爲本,在逐層深入的讀中,引導學生逐步感受古文的形式美、音韻美、意境美。由淺入深,由表及裏,帶領學生投入到了那美妙的意境之中,感受到了古文獨有的韻味,領略到了古文那博大深厚的內涵。

2、以文言教文言,課堂處處飄溢着濃厚的古文化氣息。老師的導語、評價語充滿古韻與詩情畫意,這樣的語言不知不覺地感染着學生,學生的語言也富有詩意起來。

3、合理運用課外資源。無論是音樂、繪畫、廣播劇,還是拓展閱讀的課外文本,都極爲有效地縮短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把學生帶入了一個完全忘我的境界,從而更加深入地走進語言文字,感悟其中深情。

  小學語文《伯牙絕弦》教學設計7

一、教材分析

《伯牙絕弦》已然成爲中華文化中關於“知音”最爲生動、最爲震撼的註解之一。它講述了春秋時期,俞伯牙與鍾子期以琴相識,以琴相知,最後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絕弦、遂成絕響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話。1句爲起,2、3、4句順承而下,5句急轉而後合,語言凝練典雅,抑揚頓挫,生氣鬱勃。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順理成章。它所折射的藝術美感——那種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風骨,直達“大音希聲”、“大璞不雕”、“大美無言”的境界,滿足了我們對於這個千古絕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讀《伯牙絕弦》,帶來的不僅是對於故事內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勝唏噓的神往以及那種透徹心肺的審美體驗。詩人說: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而在這裏,伯牙子期又該經過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

教學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誘地引領學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閱讀體驗,感受這篇課文特有的語言現象;其次,繼續滲透文言文的基本閱讀方法,在藉助註釋、聯繫上下文的基礎上還能用現代語彙去補充;再有,依託語言層層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內涵,體會課文表達的情感,學習展開聯想和想象進行表達的方法;使學生實現文化意象的傳承,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

二、教學目標

通過朗讀、品味、比較、聯想等多種方式學習課文,在學懂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初步運用藉助註釋、聯繫上下文等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詞彙,增加文言文的閱讀體驗。

緊扣單元教學目標,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確朋友相交的真摯深沉,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

三、教學準備

在學習本文之前,學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話文的閱讀基礎,因爲在五年級學過《楊氏之子》、《猴王出世》、《臨死前的嚴監生》等等,而且就詞句的理解來說,此文詞句更容易理解。當然就課文的內涵和意蘊來講,文章所講述的“知音文化”更爲豐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現學生從無到有,從未知到已知的學習提升過程,因此,課前不讓學生準備任何對課文的預習,只憑借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和情感體驗,循序漸進地推進學習。教學中,我準備了相關的音樂和簡單的教學課件。

四、教學過程

縱情吟誦識知音。

讀題解題。

(1)讀好課題,強調“弦”的讀音。

(2)齊讀課題。

(3)理解“絕弦”、“伯牙絕弦”的意思。

初讀感知。

(1)自由大聲地朗讀課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課文讀正確。

(2)聚焦難讀的句子,紮紮實實讀好課文。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讀好語氣詞“哉”、“兮”,初步體驗古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

——理解“謂”、“乃”的意思,以詞句的理解提升朗讀質量。

(3)齊讀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內容。

高山流水遇知音。

打開語言。

課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寫出了“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呢?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理解句子意思,滲透藉助註釋、聯繫上下文,並用自己的語言補充的古文閱讀方法。

(2)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義”的語言現象。

(3)運用詞語、詩句聯想的方式豐厚語言,豐滿形象,指導朗讀。在此過程中滲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這兩個中國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讀着這個峨峨兮,你彷彿看到了怎樣的泰山?你想到了哪些詞語?把這樣的感覺讀出來。

②江河在古文裏邊特指“長江”和“黃河”。想到長江與黃河,你的腦中又跳出了哪些詞或者詩句?

體驗“知音”。

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1)理解“念”和“志”,體味“異字同義”的語言現象。

(2)聚焦“鍾子期必得之”的“之”,循序漸進地感受體味“知音”的內涵。

①理解鍾子期與俞伯牙不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靈上的溝通,志向、情懷的悅納

②補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內心的寂寞與孤獨,反哺“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③練筆感受伯牙得遇子期,會有怎樣的感慨。

④拓展閱讀《列子湯問》中伯牙的原話,理解後藉助成語體會“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3)師生配合朗讀、同桌互讀,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與快樂。在相互配合朗讀的過程中直觀感知文本前四句語言“對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搖直上”的特點,爲熟讀成誦打下基礎。

破琴絕弦祭知音。

痛失知音。

從“子期死”這一文本留白處入手,體驗文本語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想象補充。

出示:“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想象補充,感受人物形象:這時候,你又彷彿看見了一個怎樣的伯牙?

縱情朗讀。

藉助情感錯位,指導讀出情感,讀出形象。

朗朗誦歌懷知音。

提領一頓——正是這破琴絕弦,正是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卻又痛失知音,使得這個故事更加的蕩氣迴腸。從此,人們不斷地在傳說和吟誦着它!

熟讀成誦。

藉助資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傳,並誦讀全文。

五、教材分析

伯牙絕弦

知音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