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設計

《送別》教學設計

本文已影響 1.64W人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送別》教學設計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送別》教學設計

《送別》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瞭解詩句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背誦詩歌,並能舉一反三,學習同類詩歌的特點。

3、學寫送別詩。

教學重點:送別詩歌的特點。

教學難點:學寫送別詩歌。

教學準備:多媒體

一、欣賞音樂《送別》,導入:《送別》組詩

1、你送過一些人嗎?怎麼送的?

2、我們看看古人是怎麼送別親友的?——《送別》組詩

二、第一首《贈汪倫》

1、齊讀,範讀。(放開喇叭,詩歌就得吟唱)

2、問:誰送誰?李白跟汪倫什麼關係?李白怎麼到汪倫那裏去了?(背景介紹:李白一生既喜歡做詩,也很喜歡喝酒和遊歷名川大山,汪倫非常仰慕他的才華,很想與他結爲朋友。於是就寫了一封信託人帶給李白,上面寫道:"先生,您喜歡遊覽嗎?這裏有十里桃花;您喜歡喝酒嗎?這裏有萬家酒店。"李白一看,呀!這麼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裏,既不見十里桃花,也不見萬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倫解釋說:"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個桃花渡口,萬家酒店是有個姓萬的人開了一家酒店,並不是一萬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沒有生氣,反而被汪倫的幽默與風趣逗得哈哈大笑起來,兩人一見如故。在以後的幾天裏,汪倫每天盛情款待李白,並帶他遊遍了當地的名山勝景,他們一起飲酒作詩,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臨別時,汪倫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誠深深地感動了,即興吟詩一首--《贈汪倫》。)

(過渡:瞭解了李白和汪倫的關係,我們再來尹詩,可能會有長進吧,試着做做李白吟唱——

3、再讀詩歌。(自由讀、齊讀)

4、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A、注意語句的通順、連貫。B、後兩句用上關聯詞試試。即使也哪怕也就算也)

5、交流反饋。(說對的`表揚,說錯的依然表揚。最欣賞的是……)

6、這樣的讀也是表面的讀,而要真正走進李白的心,我們得發現一些問題,在書上做一些記號。(同學討論)(舉手的同學提出的問題請不舉手的同學來回答)

問題預設:

①字詞方面:踏歌、忽聞、不及、深千尺

②汪倫爲什麼要踏着節拍、唱着歌送行?踏歌的歌詞會是什麼?

③桃花潭水的深與汪倫送“我”的情誼有什麼關係?(用水深比喻情深,縱然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倫送我的情誼深)

④李白本是汪倫請來的,可爲何李白走的時候汪倫卻不去送別呢?有幾種可能?看誰最厲害。

A、我猜想汪倫不願意面對離別的傷感,於是約定不去送行,但最終還是來了。

B、我認爲這又是汪倫的刻意安排,就象當初用“十里桃花,萬家酒店”“騙”李白去一樣,(衆笑)這種特別的送行方式具有更加感人至深的魅力,以此給李白留下終生難忘的印象,“忽聞”體現的正是意料之外的驚喜。(師作出肯定,並順勢指導讀出由憂而喜的情感變化。)

C、李白怕汪倫傷心,沒讓他知道自己的離開。

D、汪倫沒時間送。

⑤李白與汪倫站在岸邊,彼此話別,他們會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同桌討論互說)

(鼓勵學生把自己融入情境之中。說真話,表真情。如:“李白兄且慢走,今日一別不知何時相見?”“汪倫兄,請留步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8、李白麪對這與衆不同的送別情景,面對汪倫這樣的深厚友情,即興吟了一首詩——《贈汪倫》(齊讀)

9、汪倫用什麼送朋友?(歌)

二、學習《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三、拓展閱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1、《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A、一生讀。簡單評價。

B、你猜李白在哪裏站了多久?他僅僅是看滾滾的江水嗎?你覺得這是一種什麼情?(友情)它打動你嗎?(李白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誼託付江水,陪隨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

C、這又是一種什麼方式送朋友?(目光)

2、《別董大》唐·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A、自由選擇一首學習。

B、高適在什麼樣的天氣與朋友分別?在這樣的天氣裏,你的心情如何?你能讓好友在這樣的天氣裏離開你嗎?看看高適是怎麼送朋友的?(後兩句話)聽了這兩句話朋友的心情會怎樣?

C、這又是一種什麼方式送朋友?(暖語)(酒)

四、小結:

人生自古傷別離,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古代的詩人送別友人的方式多種多樣,有暖語、酒、目光、歌等,你知道這些詩歌爲什麼千古傳誦?我告訴你一個祕密:那就是這些詩歌作者在寫的時候都是以真心在寫,用真情在吟,惟有這樣的詩才會讓我們百吟不厭!(投影出示:真心、真情。)

五、即興創作,表達真情。

1、同學們,同窗共讀已六載,轉眼已是分別時,臨別之時,你是否也想賦詩一首贈給你的母校、恩師或學友呢?

出示:求學六載將遠行,遙聞校園讀書聲。友情好比千尺水,難忘同窗離別情。

2、寫給親人送別的一首小詩。(投影出示)

贈媽媽

虞傑乘車將欲行,忽聞窗邊叮嚀聲。秋時朝陽暖如火,恰似媽媽送我情。

3、交流反饋。

六、推薦閱讀:《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芙蓉樓送辛漸》(投影出示)

《送別》教學設計 2

一、教學目標

1、會唱歌曲《送別》

2、通過演唱和對歌曲的藝術處理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力

3、初步認識影視歌曲、學堂樂歌

二、教學重點

學會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情感意境

三、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唱出歌曲所表達的情感。

四、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導入

1、欣賞根據四大古典名著改編的電視連續劇主題歌《敢問路在何方》《滾滾長江東逝水》《好漢歌》《枉凝眉》。

師:同學們,今天在上新課之前,我們先來欣賞幾首歌,並且請大家來猜猜它的歌名?

播放歌曲《敢問路在何方》、《滾滾長江東逝水》、《好漢歌》、《枉凝眉》

2、簡介歌曲

這四首歌曲是依據我國四大古典名著《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改編的電視劇主題歌曲——《敢問路在何方》、《滾滾長江東逝水》、《好漢歌》、《枉凝眉》。四大古典名著是我國文化的瑰寶,尤其在中央電視臺將其拍攝成電視劇後,其主題旋律傳遍了大江南北,成爲廣大羣衆非常喜愛的電視歌曲。主題歌曲恰如其分的突出作品的主題,起到了歌頌主題思想,幫助觀衆明確理解作品思想內涵的作用。

(1)、那麼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新課也是一首影視歌曲,它是一部老電影《城南舊事》的插曲——《送別》

(2)、認識作者:

李叔同(1880—1942)又名弘一法師。浙江平湖人,中國著名音樂家、戲劇活動家。1880年9月生於天津,19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於福建泉州開元寺。李叔同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除音樂、戲劇外,繪畫、書法、詩詞均所擅長。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門下。主要音樂代表作品有《送別》、《西湖》、等。

(3)、歌曲介紹:

1945年,在杭州第一師範人教的李叔同,寫了這首著名的《送別》。它屬於李叔同早年的創作的“學堂樂歌”,所謂“學堂樂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負的知識分子,鼓吹音樂對思想啓蒙的重大作用,積極倡導在學校中開設音樂課,同時,一些在日本留學的青年學子,借當時流行於日本和歐美的曲調填上新詞,編成新的歌曲。此外“學堂樂歌”還常常採用中國國典詩詞來填寫新的歌詞。李叔同的'《送別》就具有這些鮮明的“學堂樂歌”的特點,一是,古典詩詞體填寫歌詞,二是,選用美國流行曲調作譜。不瞭解這些背景,難免會對《送別》不同於現代歌曲的某些特點感到困惑和不解。

(4)、學唱歌曲

1.聽音範唱播放《送別》

師:我們在聽到時候看看這首歌曲是幾拍子,速度是,力度以及調號?

生:回答

師:概括,四四拍、中速稍慢、中弱、D大調、再次聽《送別》

師:一起來聽聽這首歌曲,注意歌曲的特點和情緒

師:誰來說說歌曲的特點和情緒?

師:說的很正確,

這首歌曲特點,旋律平緩悠長,悽美柔婉,節奏也比較簡單,表達李叔同對“金蘭之”交友人分別時的離愁別緒,對友人依依不捨的思想感情。情緒:憂傷惆悵深情

師:好,那麼下面把旋律帶上跟着老師一起學唱這首歌曲

1、先來朗誦一遍歌詞

2、學生一起朗誦

3、老師領唱一邊簡譜

4、學生聆聽一遍歌曲

5、學生跟着音樂輕聲哼唱

6 、教師領唱

7、學生一起唱

)、主題延伸、擴大視野

《城南舊事》是1982年女作家林海音改編的同名電影,《送別》因在影片中作爲主題曲而廣爲人知。我將播放電影片段,學生會看到在電影那行雲流水般的敘述中,《送別》的旋律隨着淡淡哀傷的情節的發展數度響起,深深地刻印在人們的心上,此時學生會感受到歌曲在影片中的隱約、哀婉之美。

(四)、擴展

除了這首《送別》外,你們知道的還有哪些關於離別惆悵的歌曲或者詩歌文章呢?

李白寫了很多離別的詩篇,其中有兩首很有名:

《贈汪倫》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五、課堂小結

1、今天我們一起欣賞演唱了這首清新、淡雅、優美的《送別》。在這裏老師真誠地希望同學們珍惜我們現在的師生情、同學們,在學習和生活中少一點衝動與矛盾,多一點寬容和幫助,爲我們的和諧班級、和諧校園、和諧社會,做出自己的努力,也讓我們將來的離別不留遺憾。

2、今天的音樂課就要結束了,謝謝大家!讓我們唱着《送別》所再見吧!

《送別》教學設計 3

一、導課,出示學習目標。

這一節課學習《渡荊門送別》,主要目的是理解詩歌內容,瞭解詩中蘊含的情感。

二、學習新課

1、範讀課文,齊讀,指名讀。

注意212或221的節奏。

2、介紹詩歌寫作背景

要想了解一篇文章的主題,首先要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詩歌也是。

李白,公元701年出生於西域的碎葉城,5歲時全家遷回蜀中,在蜀中度過了青少年時期。此後,蜀中也成爲他詩歌中思念的故鄉。我們學過的《靜夜思》、《春夜洛城聞笛》、《峨眉山月歌》都是思鄉的佳作。

公元726年,李白25歲時,外出遊歷。在唐朝,遊歷是讀書人普遍的行爲。一方面是爲了增加閱歷,所謂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是;另一方面是爲了廣泛結交,邀取名譽,以達到仕進的目的。《渡荊門送別》就是初次離開蜀中時寫的。

李白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對這一段遊歷生活有這樣描述,“以爲士生則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遊。“

我們再來看“仗劍去國,辭親遠遊”這八個字。“仗劍去國”能讓人產生什麼樣的情懷呢?“辭親遠遊”又能讓人有什麼樣的.心情呢?

“仗劍”讓我們想到李白壯遊時期任俠意氣、指點江山的豪邁。“辭親”則又使遠遊途中多了一份對家鄉的牽掛思念。所以抒發積極豪邁的情懷和對家鄉的思念,也就成了這類詩歌普遍的主題。

3、學習首聯“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荊門,指荊門山。

楚國,即楚地,湖北一帶。

(1)指名翻譯詩句。

我渡江遠遊,從荊門山外,去往楚地遊覽。

(2)提問:首聯與題目什麼關係?

首聯照應題目,點明出發地點、目的地、事件。敘事。

4、學習頷聯“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1)釋詞

平野,平坦遼闊的原野。

大荒,遙遠無際的荒野。

(2)指名翻譯

山隨着平原的出現逐漸消失,長江向着遼遠的荒野流去。

(3)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

起伏的山領,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長江,遼遠的荒原。

(4)作者是怎樣把應四種景物聯結在一起的?找出關鍵字。

(5)試着賞析“隨”、“入”。

“隨”字描繪出山脈的走勢趨向,帶給人流動感和空間感,把靜的山寫活了。在寫法上是“化靜爲動”,“以動寫靜”。

“盡”字表現了山脈消失,平原呈現時眼前豁然開朗的喜悅感覺。

“入”字則帶有強烈的楔入感,描繪出了長江衝擊荒原的力量,也激發着作者的豪情。作者內心的激昂奮進,也隨着水流奔向遙遠的天際。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中的“入”字有同樣的意蘊。

5、學習頸聯“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1)指名翻譯

月亮倒映在水中,猶如天上飛下了一塊明鏡。雲彩匯聚,變幻無窮,彷彿結成了海市蜃樓。

(2)頸聯繼續寫景。提問:如果說頷聯觀察的角度是遠視,由近到遠,那麼頸聯的觀察角度又有什麼不同?

俯視、仰視。

(3)設想一下,如果李白此時是在七百里三峽中,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絕”的時節,他能看到“月下飛天鏡”的景象嗎?

如果,李白此時正處於“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的地段,他能看到“雲生結海樓”嗎?

頸聯除了描繪詩人在夜晚及白天看到的景象外,也從側面襯托了江水的平靜,江岸的遼闊,描繪出詩人渡江途中看到的不同風光和不同感受。

6、學習尾聯“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行文至此,如果僅有這些景物的描寫,我們感受到的無非是作者對祖國山河的喜愛,文章也只是一篇山水文。但作者在此時筆鋒一轉,情感由激昂轉向低沉,由景物描寫轉到對家鄉的思念。這種情感的轉換不是突兀的,引起作者情感轉換的還是水,是不遠萬里送我的家鄉水,作者的情感也因此變得更加豐富,主題也得到了提升。

(1)指名翻譯

我還是喜愛這故鄉的水,它不遠萬里送我行舟遠遊。

“憐”,喜愛。《暮江吟》中“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中“憐”也是喜愛之意。

(2)“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用了什麼修辭?在內容、結構上有什麼作用?

作者不說自己思念家鄉,反寫家鄉水不忍離別,運用擬人手法,使思鄉情感更豐富,表達更含蓄,也更深厚。

7、小結

詩歌描寫了渡江遠遊途中所見所感,展現了一幅雄奇壯麗的山水圖,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山水的讚美,以及對家鄉的思念。

9、比較《次北固山下》與《渡荊門送別》,說說兩首詩在寫作思路和主題方面的相同點?

10、作業

(1)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2)賞析頷聯與頸聯。

《送別》教學設計 4

教學程序:

一、複習導入,初步設疑。

1、出示課題,齊讀課題。今天是哪位小老師爲我們板書的,請我們的一日之師帶領大家讀一下課題。謝謝

2、出示古詩,指名讀詩。

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李白在黃鶴樓上設宴爲好朋友孟浩然餞行。李白目送友人,心情非常激動,吟出了這樣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3、課件出示: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⑴自讀古詩。請同學們讀一讀這首詩,看看針對這首古詩你有哪些問題要問?

⑵指名交流自己的問題。談話激趣:下面讓我們交流一下……

同學們有很多疑問,學貴有疑。我想通過認真學習課文後,你們的這些問題一定會迎刃而解。

4、過渡:

1)、請同學們帶着這些問題去讀讀課文。(自由讀)

2)、現在拿起手中的筆,把與這些問題有關的課文內容圈畫出來。(學生動手圈畫)

3)、以小組爲單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組裏交流一下。

(小組討論,師巡迴指導)

5、針對第一句詩句,你解決了哪幾個問題?

故人“指的是誰?爲什麼稱爲“故人”?

師:“煙花三月”是怎樣的三月呢?你從哪裏知道的?(幻燈出示畫面及第2段內容)

生:繁花似錦的三月。

生:鳥語花香的三月。

生:百花怒放、景色豔麗的三月。

師:同學們知道嗎?自從李白寫下這句詩後,原本著名的城市揚州更有名了,一直到今天,尤其到了三月,人們紛紛趕往揚州,欣賞那裏的美景。而“煙花三月下揚州”被後人稱爲“千古麗句”。一起美美地讀這句詩。

二、朗讀話別,感悟話別。

1、過渡:送君千里終須一別。這藏在心裏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讓我們一起去目睹那感人的一幕吧!指名讀第二小節

2、一對好朋友就要在這裏分別了。他倆此時的心情怎樣呢?

3、學生交流,出示句子1:

“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雲,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⑴你是怎樣理解“依依惜別”這種感情的?(難捨難分,誰也不願意離開誰。)

⑵用“因爲……所以……”的句式說一說他們的行爲與心情嗎?

(因爲他倆都不願意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所以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雲,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

⑶讓我們把這種依依惜別之情讀出來。齊讀這一句話。

4、師:離愁別緒在心底,情難啓,口難開,可有些話總得說出口,聽一聽兩位大詩人是怎樣話別的?

教師範讀課文第三自然段。

(1)師:聽完他們的話別,你還能從他們的言語中看出些什麼呢?

生:我看出李白很崇拜,很敬仰孟浩然。

生:我還能看出孟浩然雖然也很難過,但他比李白年長,所以他試圖安慰李白不要太難過。

生:我也看出孟浩然不愧是李白的兄長和老師,他安慰李白不要太難過。

師:是呀,灑脫、率直的李白將自己滿腔的情感都流溢在句裏行間了。拿起筆,讀讀李白的這番道白,邊讀邊思考,哪裏看出他對孟浩然的敬仰,對這次分別的不捨?

(學生邊讀邊劃邊感悟與思考。)

(2)師:(多媒體)我們一起來交流。

生:“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作我的兄長和老師……就請您滿飲次杯吧!”我從李白言語中對孟浩然一系列的尊稱中看出他的敬仰之情。李白稱孟浩然爲夫子,而我知道,在古代,“夫子”是對那些有才學有人品的人的尊稱;“您的人品,您的詩篇,結識了您,一直把您當作,請您”短短的一段話別,李白竟用了這麼多個您,我覺得,他不只是一般的敬仰孟夫子,而是非常的敬仰。

師:老師現在也很敬仰你,因爲你不僅讀明白了李白的語言,還將他的內心分析的這樣透徹、準確,我覺得你能做李白的半個知音了。真是不簡單。其餘同學還有高見嗎?

生:“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作我的兄長和老師。”我知道,李白與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普通朋友。在中國自古就說“長兄若父”,還說“一日爲師,終生爲父”,李白說孟浩然是自己的兄長和老師,可見,孟浩然在李白心中有多高的地位。

師:請給他掌聲,感謝他用豐富的歷史知識解讀了李白,解讀了課文。我們可以用一個成語形容他們的關係,孟浩然真是李白的良師益友呀!

生:“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譽”是指好的名聲。李白讚揚孟浩然的才學,詩篇名滿天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師:李白多麼的敬仰孟夫子呀,讓我們帶着無比敬仰之情,朗讀這兩句話。

(生齊讀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話別語的前兩句)

(3)你通過課外的閱讀,對孟浩然的人品或詩篇有哪些瞭解?

(相機指導讀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別之情<傷感>。)

(4)師:生活中突然就要失去一個良師,一個益友,一個兄長,一個知音了,李白能不難過,能不傷神嗎?一齊讀:

生齊讀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話別語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師:還沒分別呢,李白就擔心哪天才能再見,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足見對於孟浩然的離開,對於這次分別,他是多麼的不捨呀!再讀:

(生齊讀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話別語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師:勸君更盡一杯酒,因爲帆船啓航,將不見故人。一起讀出李白的不捨,讀出李白的難過!

(生齊讀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話別語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5)師:真是蘭舟未發已盼君回呀,面對友人的道白,面對故人的深情,孟夫子感動極了,人生能得這樣的知己,我還有什麼遺憾的呢?他“接過酒杯,一飲而盡。但畢竟他比李白年長,他得一面將自己的眷戀之情隱藏,一面安慰好自己的好兄弟。

(指名讀。讀孟浩然的話別之語“王勃說得好:‘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我們雖然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師:孟浩然引用王勃的這句詩,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嗎?

生:王勃說,世界上有你這樣的知己,就算不在一起,遠在天涯海角,也像鄰居一樣的近。

師:孟浩然引用這句詩,是想向李白表白什麼呢?

生:他要李白知道,真正的朋友,人雖然不在一起,但因爲友誼,心能靠的很近。

生:他要告訴李白:別難過,我們不是永遠分開,還會重逢的。

生:他要告訴李白:我們的友誼不會因爲遠隔千山萬水而受到絲毫的影響。我們的心永遠在一起。

生:他要李白樂觀起來,因爲沒有今天的分別就沒有明天的重逢,今天的分別是爲了明天的再見。

師:是呀,正如他後面講的,我們的分別只是(生:暫時的)雖然分別了,但友誼卻(生:永世不絕)

師:李白聽了友人的話,心裏會想些什麼呢?心情會有怎樣的變化呢?

生:他會開心起來,是呀,孟兄所言極是,我們不是永別,用不了多久就能再見了,不要那麼傷感。

生:他會想,此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呢?心中牽掛就夠了。

師:帶着你的.理解,用如兄長,似老師一般的口吻,安慰安慰李白。

(生齊讀孟浩然的話別語。)

5、分角色表演話別的情景。師:道不完的離別情,敘不完的朋友誼,讓我們也舉起酒杯,再現這感人的話別場面,讓他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學們請你們在班級中找你的好朋友,一個演李白,一個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語言,也可以發揮想象用上自己的語言,可以站起來練一練。

(學生自己練習)

表演前,下面的同學有什麼寶貴的經驗要告訴這兩位同學?給他們指點一下。

開始表演。(道具:一次性紙杯2只)(一人讀提示的話。)

評一評。

還有人願意上臺來表演嗎?

三、心隨船去,想象內心。

1、過渡: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終於,孟浩然登上了船,揮手與李白告別,下面我們看第二句詩。指名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請同學們讀讀第四自然段,看看哪些句子可以理解這句詩?

3、討論交流,指導朗讀。師:“孤帆”指?

生:一隻帆船。

師:老師有疑問,長江上不僅是沙鷗點點,我覺得一定還白帆片片,而李白的詩中爲什麼說只有一隻帆船呢?

生:因爲李白只凝視着孟浩然乘坐的那隻帆船,他全神貫注的只看着那一隻載着友人的帆船,其他的都似乎沒看到。

師:“盡”指消失的意思。“唯”、“天際”呢?

生:是隻的意思,天際是天邊。

4、理解“佇立”、“凝視”

5、師:同學們,你能猜猜此時佇立岸邊,舉目遠眺的李白心裏正想些什麼,會說些什麼嗎?

生:想當初,我們一起吟詩作賦,把酒言歡,攜手同遊,好不快哉。

生:想當初,我們秉燭夜談,同塌共枕,真是形影不離呀。

生:而如今,我們天各一方,遠隔萬水千山。

生:不久後,我們一定還能重逢,孟兄,我還在此地等待您的歸來

6、指導朗讀。師:多麼真誠的朋友,多麼真摯的友情呀,一齊滿含眷戀之情地讀:

(生齊讀第四自然段)

四、再讀古詩,理解詩意。

1、引讀第五自然段。(別時的話語仍在耳邊迴響,往日一起飲酒作詩的歡快場景一幕幕又在眼前浮現。)

2、所以: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隨即吟出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詩:(生齊讀)

3、師:學完李白創作這首送別詩的背景,再看這首詩,相信你一定能輕鬆而準確地理解它的意思了吧?請同學們與同桌一起將詩的意思完整地說一說。

五、積累拓展,情感遷移。

過渡:自古多情傷離別,多少文人墨客因離情別緒而留下千古名篇。昨天,老師已讓你們收集了一些送別名詩句,誰願意與大家一起來分享的。

《別董大》《贈汪倫》《送元二使安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朱大入秦》《芙蓉樓送辛漸》

《送別》教學設計 5

教學重點:

①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②富於文采的戲曲語言。

教學難點:

①通過鑑賞景物把握詩人感情。

②作者在融匯古典詩詞中的自然性。

教學手段: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結合多媒體教學。

教學設想:

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這樣評價王實甫作品“王實甫之詞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若玉環之出浴華清,綠珠之採蓮洛浦”。王實甫的“花間美人”的藝術風格,《西廂記》中表現的最爲突出。因此,在第一課時的找出情節,理解主題,把握鶯鶯的叛逆性格的基礎上,第二課時重點學習本文“詞句警人,滿口餘香”的藝術語言以及如何營造情景交融,詩情畫意的環境氛圍,從而進一步爲鑑賞古代詩詞打基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西廂記》是一部迷人的詩劇。全劇從頭到尾是一首優美動人的愛情詩。它有明快的抒情喜劇的節奏,有“詞句警人,滿口餘香”的藝術語言,有情景交融,詩情畫意的環境氛圍,所有這一切匯合成一種獨特的風貌和格調,形成了非常優美的“花間美人”的藝術風格。

二、鑑賞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上節課我們已學過,這折戲情節內容可分爲“送別途中,長亭餞別,臨行叮囑,惜別目送”四幅場景,作者是把鶯鶯的離愁別緒放在這四幅場景中展現的,我們逐一分析。

(一)送別路上:鶯鶯乘車去長亭,寫的是途中之景。

1、朗讀(端正好),找出景物,體會作用。有“碧雲、西風、黃花、

歸雁、楓葉”,點明時令爲深秋。寫秋的詩句,我們學過很多。“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秋風中,杜甫讀到的是悲涼;“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秋雨裏,柳永讀到的是悽苦。

在“西風緊,北雁南飛”的秋景中,鶯鶯讀到的是什麼呢?“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在鶯鶯眼裏,霜林之所以醉,是由離人的血淚染紅的。由此可看出,鶯鶯讀到的是離愁,一個“染”字,溝通了景與情的聯繫,也因此讀到了鶯鶯因離別而煩惱的痛苦壓抑的心情。

2、朗讀《滾繡球》一曲,找出描寫了哪些景物,並體會主人公的情感?

景物是:垂柳長條,疏林斜暉,迍迍行的馬,快快隨的車。

古人有折柳送行的習慣,《詩經》中有云:“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態,寄託眷眷之情,同時“柳”“留”同音,折柳贈人有挽留之意,所以“楊柳”在古詩文中是惜別的意象。

“柳絲繫馬,疏林掛斜暉”作者在這兒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寫了柳條,因不捨而繫住要遠行的馬,疏林也掛住斜陽而讓時間過得慢些。作者這樣寫有什麼作用嗎?

王安石曾經說過“以我之觀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比如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平靜的春夜中,一聲玉笛吹得詩人陷入鄉思的愁緒之中,究竟是玉笛之聲有如此神奇的魔力呢?還是客居洛城的遊子們有如此之心情呢?不用問,當然是詩人有深蘊的故園之思,一經笛聲的觸發,便不可收拾,頓時使得洛也就變成了思鄉的愁城。“柳絲繫馬,疏林掛斜暉”這些景都是鶯鶯對張生的依戀惜別之情引發出來的,更形象地表現出了鶯鶯的離愁別緒。作者就是這樣因景生情,由情及景地表現了鶯鶯在送別路上的痛苦心情。

(二)長亭餞別

環境一變,情隨境轉,杯盤酒菜都供傳情,從廣義上來說,這些環境和事物都是作者藉以表達鶯鶯情感的“景”。朗讀這一部分,找出寄託鶯鶯情感的人和物。

“將來的酒共食,嘗着似土和泥”、“暖融融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可以看出鶯鶯對離別的'愁極恨極。

供鶯鶯傳情的人是張生,鶯鶯所看到的張生是“委屈難言”的。正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樣,在詩人的眼中,遠在家鄉的親人在登高思念客居他鄉的自己,這樣移情於他人,更加突出詩人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本文也是採用了這樣的手法,通過寫鶯鶯眼裏的張生來寫鶯鶯自己的委屈難言,以及由此產生的對“蝸角虛名”的恨。

(三)臨行叮囑

只剩他倆和紅娘,境變景變情又一變,離愁別緒又產生了微妙的變化,本節直抒胸臆,千叮萬囑。

(四)極目遠送

1、朗讀《一煞》,找出景物特點,體會人物情感。

景是:青山疏林,淡煙暮靄,夕陽古道,禾黍秋風構成一幅深秋郊外黃昏的畫面,和《端正好》當中的清晨景色相比,氛圍更加蕭瑟、淒冷。

在這樣的背景下,鶯鶯悵然癡立,極目遠送,發出“夕陽古道無人語”的感嘆,這種感嘆應與柳永的“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一樣,是在感嘆張生離去,欲語無人,是“除卻天邊月,無人知”的孤獨與寂寞。

2、正當萬物無語,鶯鶯極目遠送之時,卻傳來了馬的叫聲,作者這樣寫有什麼妙處嗎?

作者用“無聲”和“有聲”互相映襯,動靜映襯的作用是什麼呢?如高適的《塞上聽吹笛》“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以“牧馬還”的動景與“月明戍樓間”的靜景互相映襯,突出邊塞寧靜和平的氛圍。本文則是襯托當時環境的淒涼和鶯鶯痛不欲生的悲哀。

馬鳴之處,正是張生所在之地,人已走遠,卻還在傾聽,還在遠望。在此畫面中,作者所營造的意境就如同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徵轡。離愁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這首詞以春水喻離愁,借春山表明離愁之遠,山在平蕪盡處,行人更在春山之外,人漸行漸遠,思念之情愈來愈深,由此體會鶯鶯那種“漸遠漸無窮”的離愁。

3、朗讀《收尾》,體會作者用什麼方法寫鶯鶯的愁?

“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這種手法叫以實寫虛。這種手法,我國古代詩人最善長,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以春水喻愁,愁之多不言而喻;“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則把離愁寫成刀剪之物,更爲生動。賀鑄《青玉案》再翻新句“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用季節之景,將瀰漫的不盡之愁浮現在眼前。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只恐江中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則和本文用了同一種說法,愁本來是一種情緒,是虛的,而寫用車都載不動,使愁有了重量和質感,這樣以實寫虛,更形象地表現鶯鶯離愁之重。

作者就是這樣採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把鶯鶯惜別這種情寫得娓婉盡致。

三、富有文采的語言

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這樣評價王實甫作品,“王實甫之詞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若玉環之出浴華清,綠珠之採蓮洛浦”。王實甫這種藝術風格,不僅表現在意境的創造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作者富有文采的語言。

(一)運用多種修辭方法形象地表現人物心理

據統計,王實甫在《西廂記》裏運用修辭達36種之多,在“長亭送別”這一折中,尤以誇張突出。

找出誇張手法,體會表現人物什麼心理?

1、“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表現在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2、“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溼”。誇張兼用典,形容傷心之至。

3、“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誇張、比喻、對比,以厭酒表現愁苦之極。

4、“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峯華嶽低”。誇張兼比喻,寫離別之情達到愁極恨絕。

共同點是將感情寄附於客觀事物,藉助生動的形象展示人物心理。

(二)融古曲詩詞與民間口語爲一體。

1、“碧雲天,黃花地”借用范仲淹《蘇幕遮》中的“碧雲天,黃葉地”,取其秋景淒涼的意境,以烘托離別淒涼的氛圍。

2、“蝸角虛名,蠅頭微利”借用蘇軾的《滿庭芳》,表達鶯鶯孤寂的心情。

共同特點:以其特有的語意、情味和表達效果與劇中的語境相吻合,增添了文采和表現力。同時,借用而不覺借的痕跡,如同“湖畔明月,柳間微風”一樣清新自然。

(三)運用了民間生動的口語。

如《叨叨令》把口語巧妙地結合起來,用一連串排比、重疊,造成音節和音韻的迴環流轉,產生了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

四、課堂小結

由於王實甫既能熟練地駕馭民間語言,又善於吸取古典詩詞的精華爲己所用,兩者奇妙地結合起來,便形成了既典雅又質樸,既有文采又不廢本色的藝術風格。

五、練習鞏固

鑑賞張繼《楓橋夜泊》的意境。

提示:找出景物→景物共同營造的氛圍→寄寓的感情。

六、板書設計

(一)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因景生情

送別路上→ → 痛

由情及景

長亭餞別→ 移情於景→ 恨

臨行叮囑→ 直抒胸臆→ 怕

極目遠送→ 化情入景→ 念

(二)富有文采的語言

1、運用多種修辭表現人物心理。

2、融古代詩詞與民間口語爲一體。

《送別》教學設計 6

一、教學目標

1.掌握主題文本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學會課文6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掌握課文中的四字成語和常用語。

2.感悟文本主題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從李白的幾首離別詩中體會詩人寄情於水的詩歌文化。

3.培養言語品質

在四字成語或常用語的感情朗讀中喚起鮮明意象。

圍繞“依依惜別”的感情去發現語言文字表達的情感性。

在模仿遷移表達和想象表達中提高言語表達能力和審美感受。

二、教學過程

(一)出示詞語,指導朗讀(幻燈片底色爲插圖景物,便於圖文對照)

煙霧迷濛俯臨長江楊柳依依依依惜別膾炙人口浩浩蕩蕩

繁花似錦飛檐凌空沙鷗點點按捺不住譽滿天下永世不絕

1.指名朗讀,讀準字音。

2.教師範讀一個詞語,學生模仿朗讀對應的詞語,要讀出畫面、語氣和情感。

(二)詩文對照初步朗讀感知

1.課前板書:黃鶴樓送別,朗讀課題,讀出感情。指出課文特點,板書:文包詩

出示李白寫的送別詩並指導朗讀,讀出詩的節奏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在湖北武漢,揚州是江蘇省揚州市,它們都在長江邊上,黃鶴樓在西面,揚州在東面。所以說“西辭黃鶴樓”。)

2.從課文中找找哪些語句表達的就是這首詩的意思。用直線“_________”劃出來。然後交流一下。老師讀一句詩,讓學生結合課文相關語句說說詩句的意思。

(三)精讀課文,感悟詩情

1.李白在黃鶴樓送別孟浩然,當時周圍的環境是怎樣的呢?

(1)誰來讀讀第一自然段。板書:之景

(2)師:你覺得送別時的環境怎麼樣?那就請你美美地讀一讀,把同學和老師帶進那迷人的送別場景。

2.假如第一段側重寫的是黃鶴樓送別之景,那麼第二自然段側重寫送別之什麼呢?讀讀第二自然段,能否和第一自然段一樣,用一個字概括。討論並板書:之情。

(1)指名朗讀,體會這是一種怎樣的離別之情。討論板書:依依惜別

(2)什麼叫依依惜別?“依依”什麼意思?“惜別”什麼意思?(依依:留戀的樣子;惜別:捨不得分別。形容十分留戀,捨不得分開。)

(3)指導感情朗讀第二自然段,體會依依惜別之情。

(4)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雲,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與原句對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________,一會兒遠眺_______,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除了藍天白雲和江上景色,還可能仰望什麼,遠眺什麼?比如:溫暖的春日、雄偉的黃鶴樓、點點白帆、滾滾江水、飛翔的沙歐等)

與原句對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_______低垂的楊柳,一會兒_______似錦的繁花,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除了仰望和遠眺,還可以用哪兩個表示看的詞語?比如:俯視、注視、凝視、凝望、觀望、緊盯等)

(5)集體朗讀第二節,體會依依惜別的感情。

3.李白和孟浩然在一個特定的送別之景當中,深藏着依依不捨的送別之情。接着,課文又寫了送別之什麼呢?請讀讀第三自然段,能否用一個詞語概括。(板書:之語)

(1)出示:仔細讀讀第三自然段,你能讀出兩人之間怎樣的感情?請抓住關鍵詞句你圈圈劃劃,並做批註。

(2)交流

(李白對孟浩然十分敬重,兩人的友誼十分深厚。在談出感受後,通過朗讀體會感情。)

①重點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

指導朗讀,問:猜想一下,孟浩然什麼樣的人品得到李白的敬仰?(有所領悟後再感情朗讀,層層疊加。)

隨機補充:

從《李太白集》裏,我們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間有着不少贈答詩。在《贈孟浩然》中,李白寫道(出示):

贈孟浩然

唐李白

吾愛孟夫子,

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

白首臥鬆雲。

教師解釋:我十分敬仰孟先生,他人格高尚才華橫溢,名聞天下。年輕時遠離官冕車馬,年紀大了又歸隱山林,常與鬆云爲伴。

從這首詩可以看出,孟浩然很有才華,一生不貪圖榮華富貴,人品高尚純潔,深受李白的敬仰。指導朗讀重點句。

李白說孟浩然的詩篇譽滿天下,我們以前學到過孟浩然寫的詩嗎?出示:

春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指導集體朗讀詩句,初步感受孟浩然詩篇譽滿天下(幾乎家喻戶曉)的才華。然後指導朗讀課文重點句。

②重點出示:“雖然我們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指導朗讀。對比出示:雖然我們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藍天下的白雲_________________。(純潔無暇)再比如:卻像這雄偉的黃鶴樓名垂千古,卻像這三月的繁花美麗動人,卻像這杯中的美酒清純甘甜……)

(3)男女生分角色朗讀,體會依依不捨的感情。教師讀旁白。

4.黃鶴樓送別,課文從送別之景,寫到送別之情,再寫到送別之語。接下來,又側重寫送別之什麼呢?讀讀第四自然段,討論並板書:之舉

(1)在送別之舉中,你又從哪裏讀出了人物的依依惜別之情?討論,隨機出示:“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着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隨機理解:佇立(長久地站立)、凝視(聚精會神地看)指導有感情朗讀

(2)好友已經乘船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可是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着遠方,久久不願離去。此時,他的內心會想些什麼呢?請展開豐富的想象,結合課文內容,寫一寫李白此時的內心活動。

(3)交流,點評。

5.李白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1)出示: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2)指導有感情朗讀

(3)課文從送別之景,寫到送別之情、寫到送別之語、寫到送別之舉,最後寫出了李白所作的送別之詩。(板書:之詩)請你再仔細讀讀這首詩,你覺得這首詩哪裏蘊含着李白和孟浩然之間依依惜別的感情?說說理由(蘊藏在煙花三月中、孤帆遠影中、碧空的盡頭中、滾滾長江水中)

(四)拓展李白的離別詩,感受李白寄情於水的詩歌文化。

1.李白寫過很多的送別詩,而且十分喜歡把離別時的感情寄託在流水之中。(板書:寄情於水)

(1)出示:

贈汪倫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師:這是我們曾經學過的李白寫的一首送別詩《贈汪倫》,請一位同學來讀一讀。在這首詩裏,李白把離別的`感情寄託在哪裏?李白和汪倫感情深嗎?你從哪裏看出來?

(2)出示

《金陵酒肆留別》(唐李白)

師:這是李白寫的另一首送別詩,金陵就是現在的南京,酒肆就是古代的酒店。在這首送別詩當中,李白先寫了酒店周邊環境非常美麗,酒店裏已經釀造了上等的美酒。金陵的很多朋友前來相送,大家頻頻舉杯暢飲美酒。最後兩句詩是這樣寫的。

出示:“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指名朗讀,集體朗讀,這句詩的意思是說“請你們問問這東流的水,離情別意與它相比究竟誰短誰長?”

在這兩句詩裏,李白把離別的情誼寄託在哪裏?(寄託在東流水當中,也就是長江水當中,長江全長6300多千米,但李白覺得自己與金陵朋友的離情別意比長江水還要長。)

(3)出示

《渡荊門送別》(唐李白)

師:這是李白寫的又一首送別詩。“荊門”是山名,位於今湖北省宜昌市長江邊。題目的意思是作者從荊門的渡口與朋友們告別。一共有六句詩,寫了李白離開荊門渡口以後,一路上看到的美麗景色,表達了對自然風光的讚美之情。最後兩句詩是這樣寫的。

出示:“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指名朗讀,集體朗讀。這句詩的意思是“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之水,不遠萬里來送我東行的小舟。”你們說,李白一路上游覽了那麼多的自然美景,爲什麼最後還是十分憐愛這來自故鄉的水呢?(表達了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感激之情)

2.將“寄情於水”的詩句整合在一起朗讀:

出示: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3.小結

讓學生看着板書,引導學生梳理出課文的寫作思路。課文從送別之景,寫到送別——生:之情,寫到送別——生:之語,寫到送別——生:之舉,最後寫到送別——生:之詩。表達了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生:依依惜別之情。通過了解其他三首李白的送別詩作,我們發現李白寄情於水的詩歌創作現象,這是一種詩歌文化現象。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詩歌閱讀中關注這種文化現象。板書:寄情於景一切景語皆情語

最後再有感情地朗讀一下李白的這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三、課後作業

上網查找李白的另外兩首離別詩並抄寫下來,並用用自己的話寫出詩句的意思。

第一首:《金陵酒肆留別》(唐李白)

第二首:《渡荊門送別》(唐李白)

板書:

之景

之情依依惜別

黃鶴樓送別之語寄情於景一切景語皆情語

文包詩之舉寄情於水

之詩

附:李白詩二首

金陵酒肆留別

唐李白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翻譯:

風吹柳絮滿店都是香味,吳地的女子壓好了酒請客人品嚐。

金陵的年輕朋友們都來爲我送行,送與被送的人都頻頻舉杯盡觴。

請你們問問這東流的水,離情別意與它相比究竟誰短誰長?

渡荊門送別

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翻譯:

在荊門之外的西蜀沿江東下,我來到那古時楚國之地遊歷。

重山隨着荒野出現漸漸逝盡,長江流進了廣闊無際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飛來天鏡,雲彩變幻無窮結成海市蜃樓。

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之水,不遠萬里來送我東行的小舟。

《送別》教學設計 7

指導思想:積極貫徹上海市“二期課改”精神,以學生的發展爲本,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以素質和能力培養爲主線。通過師生互動,學習並感受古典文化的詩情畫意,初步讓學生學會賞析古典文學作品的藝術手法、語言特色和思想內容的能力,努力積澱學生的文化底蘊,努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努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教學目標:

1、欣賞《長亭送別》中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

2、欣賞崔鶯鶯的人物形象。

教學重點:欣賞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教學難點:崔鶯鶯的典型意義

教學設想:

1、以著名學者王國維的名言“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爲理論依據,以文中富於文采的曲詞爲突破口,通過引導學生想象和聯想,喚起舊知,喚起生活經驗,努力創設情境,更好地讓學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別”的心情。

2、以誦讀爲輔助,以文學鑑賞爲紐帶,通過啓發學生領會多種多樣的修辭手法表現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徵,領會化用或借用古典詩詞,並且和口語巧妙結合以營造優美的意境,來努力培養學生初步賞析古典文學作品的藝術手法、語言特色和思想內容的能力。

3、以碟片《西廂記》(越劇)的播放,讓學生有感性認識和視聽享受,同時,引導學生“觀後感”並提出自己的創見,以此來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建議學生課前預習:

1、對照註解和課前提示,通讀全文。

2、熟讀曲詞[朝天子][二煞],背誦曲詞[端正好][滾繡球][一煞][收尾]。

3、瞭解作者王實甫、《西廂記》的故事情節和本折《長亭送別》的劇情。

同時思考以下問題:

1.能否按時間的推移和情節的發展,用四個小標題把《長亭送別》這折戲概括一下?

2、崔鶯鶯的感情經歷了怎樣的起伏變化?她的性格特徵是怎樣的?

3、文中哪幾支曲子體現着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

4、本折曲詞有幾處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詩詞並且與口語結合的?有何表達作用?

教學內容和過程:

一、導語:

今天我很高興,能夠在這三尺講臺前與大家見面,並且能夠上一堂課,與大家一起共度一段美妙的時光,所以,我很珍惜這種機會。當我踏上這塊土地的時候,我特別激動,因爲我也是安徽人。俗話說,“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是的,看到你們,就像看到我的親人一樣。安徽是我的故鄉,績溪是我的最愛,你們是我的朋友。記得著名詩人艾青有兩句詩,“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着淚水?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所以,儘管我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但是我的心卻一直牽掛着故鄉的山水,故鄉的親人,故鄉的發展。看到安徽的巨大變化,想到它的燦爛前景,我很高興;看到你們在這裏安心地學習,想到現在的海灣戰爭局勢,我很擔心。真的。真誠地希望世界和平,真誠地希望愛滿天下!

我們大概都看過電影《泰坦尼克號》吧。爲什麼這部影片能夠風靡全球,深深地打動無數人的心呢?它講述的只是貴族少女羅絲和窮畫家傑克的愛情故事,但是它演繹出的卻是一種人性的美,一種無私的愛。

當代著名作家肖復興曾經說過:“愛,在幻想裏,比在現實中更真實;愛,在回憶裏,比在現實中更美好;愛,在舞臺上,比在現實中更有價值。”

那麼,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在中國戲曲舞臺上曾經轟動一時,久演不衰,影響深遠的元代雜劇王實甫的《西廂記》(板書)。它講述的就是相國千金小姐崔鶯鶯與窮書生張君瑞的愛情故事。這節課,我們要欣賞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戲《長亭送別》(板書)。

講到“長亭送別”,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弘一法師李叔同的《送別》。不知在座的同學中有否知道?我很喜歡這《送別》,所以,用小篆寫了這幅字。我帶來了,給大家看一下。當然,這次由於比較匆忙,所以這字寫得不甚理想。如果不介意的話,我很願意把它作爲一份小禮物送給你們。我很想在此唱一下,唱得不好,請大家多多包涵。能夠唱的同學就一起來唱吧!謝謝!

(教學設想:通過充滿深情的導語,巧妙地創設教學情境,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走進學生的心靈。通過循循善誘,讓學生樹立“學習與生活,學習與做人聯繫”的意識,懂得珍惜時間,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通過熟悉的影片喚起學生的聯想,通過書法作品的展示,吸引學生的審美注意,通過唱歌讓學生產生心靈震撼,使課堂成爲一個教學磁場,讓學生不由自主地進入課文情境,爲下階段積極參與情感體驗,進行審美評價奠定基礎。)

二、明確本課學習目標:

1、欣賞《長亭送別》中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

2、欣賞崔鶯鶯的人物形象。

三、師生共同研討課文:

1、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情節線索

要求學生瀏覽課文,用四個小標題概括畫面內容,理清情節線索。

板書:送別途中——長亭餞別——臨別叮囑——惜別目送

2、重點賞析課文,把握兩個目標

(教學設想:着重賞析[端正好][滾繡球],提供範例,不斷引導和激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運用“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的名言來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別”的心情,從而較好地把握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及熔古典詩詞入曲的特點。可舉影片《泰坦尼克號》中的一個經典畫面:夕陽下,大海中,羅絲在傑克的引導和鼓勵下,爬上船頭的欄杆,張開雙臂,閉目呼吸。也可舉學生送別朋友,學生與父母分別的場景,因爲有生活體驗,容易引起心靈上的共鳴。)

全體學生朗誦[端正好]後,教師提問,學生回答。

作者選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徵?藝術效果如何?“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醉”這三句中,你認爲哪兩個字用得好?有何藝術效果?這支曲子在整折戲中有何作用?

明確:景碧雲天(烘托氣氛)黃花地(詩情畫意)

西風緊北雁南飛(化用詩詞加深意境)

霜林染醉(促人想象)

情痛(愁苦)

(講析時一可聯繫相關詩詞,讓學生知道並理解化用或借用古典詩詞,以營造優美意境的方法。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蘇幕遮》、晏殊的《蝶戀花》和張繼的《楓橋夜泊》。課後整理。也可聯繫《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的“這雪下得緊”作爲分析的範例,幫助學生體會用詞的準確性和藝術性。二可插講故事:傳說作者寫到“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時,因爲畢其一生,所以,“思盡,倒地而死。”說明文辭極其優美,纏綿悱惻之至,藝術水平相當高,令人歎爲觀止。)

賞析[滾繡球]

引導、啓發學生先朗誦再思考這支曲子選取了哪些意象?抒發了鶯鶯的什麼感情?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其藝術效果如何?

柳絲玉驄疏林斜暉馬兒車兒借景抒情離情難捨

鬆了金釧減了玉肌誇張身心憔悴怨恨

過渡語:送別途中,鶯鶯不忍遽別的情感怎一個“痛”字了得?這種“痛”包含着愁苦與怨恨。

過渡語:我們賞析了兩段文字,領略了詩情畫意,同學們能否從文中找幾句口語?再找出一些類似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語句來呢?

例如:“兀的不悶殺人也麼哥?兀的不悶殺人也麼哥?”

“下西風黃葉紛飛,染寒煙衰草萋迷。”(渲染張生內心因離別而產生的'惆悵、淒涼之情。)“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裏。”“淚隨流水急,愁逐野雲飛。”(渲染鶯鶯內心悵惘、眷戀、失意。)

小結:《長亭送別》一折戲,歷來被譽爲寫離愁別恨的絕唱,不僅在於它反映了女主人公勇敢、大膽地追求自由愛情,反對封建禮教的思想,它深深打動人們的更重要的原因在於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最後一幅“夕陽古道無人語”的畫面與“曉來誰染霜林醉”相比,氛圍更加蕭瑟淒涼。離別後,“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讓學生回憶柳永的《雨霖鈴》並且一起背誦。教師展示書法作品。

(教學設想:通過小結,讓學生加深對“情景交融”的理解。通過再次展示書法作品,讓學生增加興趣,獲得美感。)

賞析[朝天子]和[二煞]。瞭解鶯鶯在“長亭餞別”與“臨別叮囑”的情感起伏變化,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徵。

在[朝天子]這一曲中哪個字概括了鶯鶯“長亭餞別”時不得不別的依戀與無奈?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來表達她的這種心理?

明確:恨(依戀與無奈)修辭手法:誇張、比喻、對比。借眼前的杯盤酒菜來傳情,用厭食酒來表現她的愁苦至極。

恨什麼?“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從中看出她什麼性格?

明確:恨“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指功名。修辭手法:比喻、誇張、對偶。

突出了鶯鶯的輕功名、重愛情的叛逆精神。

(這裏基本上分析了崔鶯鶯這個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徵。)

簡單賞析[二煞]

過渡語:曲終人散,四顧無人之際,鶯鶯與張生傾訴私情。同學們能否從這曲中找出一個字來描繪鶯鶯離別之時的心理活動?

明確:怕

“怕”什麼?(怕“停妻再娶”;怕“金榜無名誓不歸”。)

爲何“怕”?(鶯鶯的擔心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是有現實基礎的。)

小結:

鶯鶯這個藝術形象的典型意義及時代侷限性:鶯鶯的倔強與叛逆的行爲表現了她的輕功名,重愛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我們也可以窺見封建時代婦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壓力,以及在男尊女卑的社會裏婦女悲慘屈辱的地位。鶯鶯的痛苦是一種不能主宰自己命運的痛苦,所以讓人無限同情;她的倔強與叛逆讓人無限佩服。

最後“惜別目送”部分,哪個字能夠概括鶯鶯當時的眷戀和失意?

明確:念(眷戀,失意)

3、拓展學習視野,欣賞越劇片段。

(教學設想:通過媒體創設情境,讓學生欣賞越劇《西廂記》中的節選部分《長亭送別》,進行視聽享受來激發興趣;通過觀後討論,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提高鑑賞能力和培養創新能力。)

四、結語:

《長亭送別》給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它是一首真摯的抒情詩,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是一支動人心絃的離情歌。所以,這樣的好作品如果不去看,不多讀,豈不是太可惜了嗎?

五、作業:

1、蒐集有關“送別”的詩、詞、曲、文、賦,能否作專題研究?

2、以“送別”爲題寫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能否吟詩填詞作賦?

3、體驗美感,進行美的享受,能否背誦文中較多的曲詞?

4、能否從文中找出幾副對聯?或者根據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自擬幾副對聯?

5、用心讀王實甫的原著《西廂記》,能否寫一篇有見地的讀後感?

(設想:作業本着“因人制宜”原則,可以獨立完成,亦可以小組完成,給予充分時間,體現開放性,獨立性,合作性,注重過程,講究體驗,力求質量。)

附板書設計:

長亭送別(元)王實甫(《西廂記》節選)

主要情節:送別途中——長亭餞別——臨別叮囑——惜別目送

感情變化:痛——————恨——————怕——————念

(愁苦,怨恨)(依戀,無奈)(擔心,害怕)(眷戀,失意)

崔鶯鶯:輕功名重愛情叛逆倔強

王國維:“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景: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霜林染醉

交融(烘托氣氛詩情畫意化用詩詞加深意境促人想象)

情:痛(愁苦,怨恨)

《送別》教學設計 8

教學內容:

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25課(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精讀課文,在品味朗讀的基礎上,感受文中話別的情景,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重點:

通過課文與古詩的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準備:

揭示課文中重點語段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黃鶴樓送別》(讀題)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們知道這裏是誰爲誰送行嗎?

3、是啊,朋友即將遠去,從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此地一別,不知何時才能再見面,請大家再讀課題。

二、細讀課文,體驗情景。

(一)學習第一、二自然段

1、現在,讓我們隨李白一起登上飛檐凌空的黃鶴樓送一送友人吧!

2、齊讀課文的一、二自然段。

3、當時的景色是多麼迷人呀!你能來描繪一下嗎?

結合學生的回答,師小結:對,柳絮飛揚,煙霧迷濛,繁花似錦,這就是煙花三月的美景。

4、引: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雲,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在這離別之際,他們是在欣賞這煙花三月的美景嗎?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5、或許兩人都不願意去破壞對方的心情,或許兩人心中都有千言萬語卻不知從何說起,或許……太多的或許,真是耐人尋味!讓我們再讀第一、二自然段,再來體會一下深藏在心底的離別之情吧!

(二)學習第三自然段

1、過渡:兩人都把這依依惜別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時間慢慢地過去,終於,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萬語涌上心頭,李白舉起了酒杯說:……

(生接讀)“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作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2、孟浩然接過酒杯,一飲而盡,然後說道:……

(生接讀)“王勃說得好,‘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雖然我們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出示這一段話。)

3、四人小組分角色讀對話。反覆誦讀、討論:哪些詞句體現了兩人間的深情厚誼?從哪裏體會到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難捨之情?

[這一環節的設計既有利於“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的學習方式,又有利於教學難點的突破。有了第一課時的反覆熟讀課文,再加上這一環節中教者的適當點拔,突破難點可謂是水到渠成。]

4、請同學們齊讀課文的第三自然段,把這噴涌而出的師生情,手足情,離別情,用朗讀表達出來。

5、道不完的離別情,敘不完的朋友誼,讓我們舉起酒杯,再現這感人的話別場面,讓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桌分角色朗讀表演課文。

[這裏對這一自然段段通過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閱讀批判等環節,拓展了思維空間,提高了閱讀質量。]

6、指名錶演。

[這樣設計既使學生在閱讀中加深感悟,體會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又以“角色表演”這一特定形式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自主實踐性活動。]

三、品讀詩文,融入情境。

1、知己離別是惆悵的、是憂傷的,但不忍別、終要別。(出示)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着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着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教師配圖朗誦)

[這樣設計以優美的畫面、動情的範讀構成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磁場,有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迸發。]

2、生自讀,邊讀邊體會,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李白對孟浩然的不捨之情?

3、朋友已經遠行,從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這一別,不知何時才能再見面!想到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師生一起吟詩。

詩句的語言是如此簡練,卻同樣表達了李白對杜甫依依惜別之情。請同學們迅速瀏覽課文,看看文中哪些語句是詩句的具體寫照,找出來,讀給大家聽一聽。

4、孤帆漸漸遠去,終於融入到碧水長波之中。李白久久地佇立在江邊,剛纔分別時的話語仍在耳邊迴響,往日一起飲酒作詩的歡樂場面一幕幕又在眼前閃現,一種淡淡的離愁在心間瀰漫着……

如果李白生活在現代,他一定會用現代的語言來表達此時激動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佇立在江邊,目送着友人漸漸遠去,你此時會說些什麼?

5、朗讀成誦,深情縈繞。

讓我們一起佇立江邊,目送白帆遠去,深情吟誦這首詩吧,會背的可以閉上眼睛想象情景來輕聲吟誦。

指名背誦。

6、此情此景將如李白的這首千古傳誦的名詩一樣,永遠銘記在我們心中。

[綜觀以上教學過程,既展示了媒體組合教學的優化功能,提高了教學效率;又提高了學生參與意識,調節了課堂氣氛;還加深了學生感悟,突出了教學重點。可謂是一箭三雕。]

四、小結拓展。

在古詩中像這樣反映朋友離別的詩作還有很多,課前老師佈置了一項作業,請同學們蒐集一些這方面的古詩,現在就請同學們把自己蒐集到的送別詩向我們大家介紹一下。學生出示並介紹自己蒐集的送別詩或詩句。

[這樣設計的意圖是爲了貫徹落實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蒐集信息”的要求,同時也有利於學生昇華理解,通過背誦把“依依惜別”之情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並在這一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掌握了蒐集資料的方法。]

五、作業。

1、背誦並默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背誦以下反映送別情的詩句(點擊出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板書:

黃 鶴 樓 送 別

依依不捨

李白 孟浩然

深情厚誼

《送別》教學設計 9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辨識《長亭送別》中的藝術手法並分析其作用與效果,並初步嘗試與學生一起解讀與分享《西廂記》的藝術價值與深遠影響。

2、過程與方法:品讀與交流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分析《長亭送別》藝術手法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理解崔鶯鶯的人物形象與其愛情觀。

說明:

本課爲“《長亭送別》之三:藝術特色”,即第三課時,旨在集中分析本篇的藝術手法並分析其作用與效果,以便於學生對此形成較爲全面和透徹的認識,並期望其能在其它詩詞鑑賞和其它同類型文章的解讀過程中遷移此種能力。

在此之前的`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目標爲:進一步瞭解元雜劇的特點與成就;瞭解王實甫及《西廂記》,梳理本文的主要結構並用簡潔的語句概括其主要內容。第二課時主要目標爲:解讀崔鶯鶯的人物形象,認識王實甫《西廂記》反封建禮教的意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愛情觀。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能辨識本文中的藝術手法並分析其作用、效果;進一步加深理解崔鶯鶯人物形象,體悟其愛情觀念的內涵與意義

2、教學難點:通過對《長亭送別》的藝術特色的解讀來認識《西廂記》的藝術價值與深遠影響。

三、教學過程:

1、檢查預習與導入新課。

(1)回顧預習問題:

A、你認爲《長亭送別》主要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有什麼表達效果?

B、你認爲《長亭送別》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方式?其表達作用是什麼?

C、你認爲《長亭送別》的語言風格是怎麼的?請舉例予以說明。

(2)導入新課:《西廂記》的流傳原因(思想價值和藝術特色)。

說明:本課時的藝術手法主要從三個角度來思考,即:表現手法、修辭方式、語體風格。

2、品讀與交流:

(1)引導學生正確辨識本文運用的各種藝術手法。

(2)能具體以實例來分析這些藝術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說明:學生自主選擇、積極交流,教師加以引導、適當點撥,在認識《長亭送別》的藝術手法的過程中,加深理解本篇所提出的愛情觀和人生觀的進步性,深刻體悟《長亭送別》的藝術價值。

3、教師小結:《長亭送別》的藝術特色,並與學生分享《西廂記》的藝術價值與深遠影響。

4、佈置作業:修改並點評《<長亭送別>詩意》。

042:《長亭送別》詩意

上海市光明中學劉吉朋

山色四圍殘照裏,

西風瘦馬長亭邊。

疏林不駐遠行客,

數線深愁繞暮煙。

(兩意徘徊隔暮煙。)

(後記:第二句原爲“古道”,以前的學生陳馨怡建議改爲“長亭”。我雖屬意“古道”,然其平仄不當,而“長亭”二字扣題甚緊,吾心亦同之。並於課堂內直呼陳爲吾“一詞之師”也。此爲後記。)

《送別》教學設計 10

教學內容:蘇教版教材語文第九冊《黃鶴樓送別》

設計理念:

本課設計充分運用了宋代大教育家胡瑗的“商討教學法”,將學生放到了主動獲取知識的地位。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本課教學設計從問題的提出、合作討論到商討解決問題,從音樂、圖畫朗讀到詩配畫,從聽、讀、說到悟,無不使學生盡顯主人翁的風采,處於全方位美的享受,更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掌握了學此類課文的方法。

教材簡析:

本課屬“文包詩”的形式,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創作情景。詩話互照,情景同現,是培養學生聯繫語言環境理解詩意和體會詩人情感的好教材。課文配有插圖,能調動學生多種感官感悟詩歌。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通過課文與詩的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感受詩人話別的情景。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文詩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認真觀察插圖,增強對詩歌情境的感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任務:

瞭解詩歌時代背景,讀通課文,瀝青課文脈絡。學習生字詞,理解詞語。

第二課時

一、揭題:

師生同唱《長亭送別》,生述唱後感受,導出本詩。

出示: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a 自讀,思考:這首詩主要講了什麼?

c誰來說說你對這首詩的理解。

d..有疑問嗎?帶着疑問讀課文。

歸納出理解古詩的基本方法:理解字、詞、句,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詩。據此來讀課文。

二、學習課文

通過剛纔的朗讀,你讀懂了哪一句詩句?表達了詩人什麼思想感情?小組討論交流。

小組讀文思考後討論。

交流:

第一、二行:

1、你通過讀課文讀懂了哪些字詞?你從課文中的哪些語句讀懂的?

a、“煙花三月”“西辭”、“故人”、“黃鶴樓”

(師板畫“桃紅柳綠”、黃鶴樓)

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暮春三月的景色?

你從課文中的哪些詞句中看出?什麼是餞行?

指導讀好課文的第1、2、3節。

c、表達了詩人什麼思想感情?從文中哪些語句看出?(板書:依依惜別)

齊讀:依依惜別。“依依”是什麼意思?(互相依戀着)

用依依惜別的感情讀好第二節。

d、第一段中還有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的句子嗎?

出示第三節,生再讀,述感受,抓住“人品”、“詩篇”、“兄長和老師”、“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永世不絕”......理解,指導讀。

(①從這句話中,你體會到了什麼?(李對孟的敬仰、難捨)

② 從哪些句中體會到大詩人李白對老友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難捨之意?師圈出:令人敬仰,譽滿天下,一直,不知……見面)

③ 正因爲孟浩然既是李白的兄長又是他的老師,所以孟浩然順江東去才使李白依依不捨,滿腹憂愁。在讀李白的話時,除了讀出敬仰之情外,還要帶有一絲憂愁去讀。下面我們再一起來讀“依依惜別”。

李白是這樣的依戀不捨,那孟夫子呢?他的內心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但他卻把無限的眷戀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寬慰自己的好友李白,誰來把孟夫子的話讀一讀。

(1)指名讀

(2)出示句子:“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3)提問:

a解釋帶點字。它說的是什麼意思?

b這裏爲什麼用單引號?這兩句詩是誰寫的?

c孟夫子引用這兩句詩是要表示什麼意思? (彼此雖然暫時分別,可友誼是永遠不絕的)

過渡:誰讀懂了下面兩句,來說說這句什麼意思?(第4自然段)

(1)、學生默讀第4自然段,思考。

2、請一對好朋友配樂朗讀第三節。

指導讀好第一二行詩,指名讀,齊讀。

第三四行

通過讀課文你又解決了哪些問題呢?

(孤帆、碧空盡、天際流......)

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再齊讀:依依惜別)

從哪些語句讀懂的?(4、5節)

生述感受。(抓住“凝視”“佇立”理解)

此時的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望着遠方,只能看到什麼?

現在李白的心情怎樣?可能會想些什麼呢?(理解“孤帆”)師板畫:沙鷗、白帆、李白。

再讀:依依惜別

指導朗讀第四節,配樂賞讀本節。

指導讀好三、四兩行詩,點出這是名句。

過渡:李白望着、想着,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激動的心情,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來。什麼是“膾炙人口”?指導讀好全詩。

讀了這首詩你從中體會到兩人之間的感情怎樣?(感情深厚,離別時依依不捨)

述:誰來把這首詩背一背

三、總結全文。

1、通過剛纔的學習現在你對這首詩理解了嗎?師生合作配樂齊讀課文。

2、自古以來,像這樣的送別詩還有很多,你能吟誦幾首嗎?

四、設疑:學了這篇課文你還有什麼疑問?

(“爲什麼課文上講到揚州去而課題上寫廣陵”等)

五、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2、背誦古詩《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3、抄寫課文中的詞語。

板書設計:

評析:

教育家胡瑗的商討教學法是建立在學生自主合作討論上的,在學生對知識已有一定的基礎後教者在從旁予以輔導點撥。本課通過學生自讀自悟,教者在學生充分討論之後再附以音樂、圖畫、詩配畫,讓學生有美的薰陶,深深體會到兩個大詩人之間的依依惜別的感情。

《送別》教學設計 11

【設計理念】

1.由於中考文言詩詞重在考查學生背誦以及名句名篇的默寫情況,因此我在授課的同時注重名句的引入及新詩的背誦,所以在設計課堂導入這一部分時我特意以詩歌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牽引學生“披文入情”,再輔以優揚的音樂,讓他們能夠身臨其境。

2.詩歌重在誦讀。因此運用多樣的誦讀方式,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着重講解第一首詩,教會學生學習方法,然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第二首詩。

3.詩歌中的名句是中考考查的重點,因此名句的理解與講授將成爲課堂的重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有節奏、有感情地誦讀並背誦詩文;2.理解、賞析文中佳句,積累名句,體會古詩詞的意境美。

過程與方法: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想象作品所描繪的意境或用筆把詩詞中的畫面畫出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文的學習,學生可感受到詩詞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

【教學重點】1.有節奏、有感情地誦讀並背誦詩文;2.體會古詩詞的意境美;3.理解並積累古詩詞中的名句。

 【教學難點】1.詩詞中有關名句的理解、賞析;2.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活動準備】熟讀兩首詩,學生髮揮自己的特長查找有關資料。教師準備錄音機、課件、投影儀及適合的背景音樂。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授以方法

教師用深情的語言引出本課所要學習的課文,並提示方法:吟讀詩句,感知內容;品讀詩句,感悟意境;說讀詩句,感受思想。讓學生帶着方法先來學習王維的邊塞詩。

 二、聽讀詩文,插入背景

(一)播放錄音。請學生聽範讀,注意字音、節奏、輕重、語氣、語調及情感。特別提示:塞、騎、都、燕這幾個多音字的讀音。

(二)瞭解作家作品。讓學生說說作者當時是在什麼情況下創作出這麼優美的詩篇的,引出詩人及其創作背景。通過預習讓學生說說自己眼中的王維和李白。然後用多媒體展示王維及李白的資料及創作背景。

三、吟讀詩句,感知內容

(一)自由讀。讓學生嘗試用各種朗讀方式來誦讀全詩。如,個人朗讀、集體合誦、男女配讀、配樂朗讀等。

(二)個別讀。請個別學生或小組內的學生以不同方式在同學面前展示朗讀才能。

(三)感知內容。1.學生對照註釋,解詞析句,理解詩歌內容;2.思考《使至塞上》寫的是什麼情景?又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預設:寫了奇特壯美的`邊塞風光。表現了作者對祖國邊疆的熱愛和出使塞外的自豪,也流露出遭受排擠的幽微難言的情感。)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不同方式的朗讀,理解詩歌內容,把握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品讀詩句,感悟意境

問學生喜歡這首詩的哪一句,試和小組同學品析交流。

(一)“徵蓬出漢塞,歸燕入胡天”。

引導學生說說“徵蓬出漢塞,歸燕入胡天”一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何含義及蘊涵作者怎樣的感情。

比喻,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像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像振翅北飛的大雁一樣進入“胡天”。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漂泊在外的遊子,這裏卻是比喻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大臣,蘊涵了作者被排擠出朝廷的惆悵,暗寫自己內心的激憤和抑鬱,與首句的“單車”相應。萬里行程只用了10個字輕輕帶過。

(二)“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1.引導學生用語言描繪一下這幅圖畫,也可用筆簡單地勾勒一下。

可從畫面、線條、色彩方面點撥學生。如:

畫面上:從天邊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煙到地下的河流,從近處的烽煙到遠處的夕陽再到綿延無邊的大漠,景物雖少,但空間闊大,層次豐富。

線條上:一望無際的大漠,縱的是煙,橫的是河,圓的是落日。寥寥幾筆,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態,彷彿抽象派的作品。

色彩上:大漠黃沙漫漫,黃昏橘紅色的夕陽收斂了光輝,照映着波瀾不驚的閃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縷白色的烽煙,直上高空,色彩豐富,雄渾遼闊的邊塞風光如在眼前。

2.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你能說說這句詩的意境嗎?

大漠茫茫無邊,在這純然一色、荒涼無邊的背景之上,那烽火臺上燃起的一縷白煙直上雲霄,顯得異常醒目。“孤煙”兩字能狀其神韻,“孤煙”之後隨一“直”字,使景物顯得單純簡淨。“長河落日圓”寫出了蒼茫的沙漠,沒有山,沒有樹,只有黃河橫貫其中。視野所及,大漠無邊無際,黃河杳無盡頭。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將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對廣闊的自然景色的描繪中,充分體現了詩中有畫的藝術特色。(可結合課後練習三來談,意思正確即可,不要求統一。)

(設計意圖:掌握對名句的理解賞析,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五、說讀詩句,感受思想

(一)你們的描繪讓我身臨其境,彷彿看到那幅雄渾遼闊的邊塞風光。那你是否想過能描繪出這樣開闊壯美畫面的人,會擁有怎樣的胸懷呢?(豁達開朗。)

(二)僅僅是豁達開朗嗎?能否結合詩中的字、詞、句體會作者當時的心境?

(預設:可引導學生抓住“單”、“孤”、“徵蓬”等字、詞體會作者當時的感情,能夠說出類似“孤寂”、“荒涼”、“消沉”等即可。)

(三)這首詩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預設:表現了作者對祖國邊疆的熱愛和出使塞外的自豪,也流露出遭受排擠的幽微難言的情感。)

(四)讓學生帶着對詩歌的體會再次誦讀此詩。並選擇喜歡的語句背誦,提示學生注意字形的書寫。

六、小組合作,自主學習

教師把學生從王維詩之宏大、詩畫一體的風格特點引到李白的詩上。讓學生運用上一首詩的學習方法自學《渡荊門送別》,點撥如下:

(一)一組學生可從朗讀方面來學習。談節奏、重音、語氣、語調。感知內容,引導回答《渡荊門送別》寫的是什麼樣的景?

(預設:描繪舟過荊門時所見的景色,細緻入微地刻畫了長江江面開闊、兩岸平曠的景色。)

(二)二組學生可從語言品析方面入手。

1.教師可引導學生想象一下“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的畫面,說出自己的感受。

(預設:用遊動的視角描寫景物,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後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將靜止的山嶺描繪出充滿動感與空間感的活動畫面。後句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寫荊門一帶平原曠野遼闊高遠的景色。這兩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闊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允許學生自由發揮,言之有理即可。)

2.引導學生說說頸聯描繪了怎樣的意境。

(預設:“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再以天上雲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詩人以移步換景的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出長江的近景和遠景,奇妙多姿。)

(三)三組學生可從情感上把握。

1.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寫長江兩岸的景時,他的感受是什麼?那麼他想抒發怎樣的情感?

2.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本詩抒發鄉愁的是哪一句?寫景的又是哪幾句?是按什麼順序寫的?

(預設:“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從景物方面着筆,表現出作者濃濃的鄉思。“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是按由遠到近的順序寫的。)

七、拓展延伸,積累名句

通過李白這首送別詩,提問學生還知道哪些與月相關的詩句,或者還知道那些送別詩。

(預設:如:明月幾時有、舉頭望明月、月下一壺酒等;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贈汪倫》《送孟浩然之廣陵》等。)

八、自主選擇,書寫作業

喜歡文學的你,可以揮動手中的筆,用優美的語言,描寫這兩首詩中你認爲最美的景色;喜歡繪畫的你,可用簡單的線條勾勒出你心中最美的圖畫;喜歡背誦書寫的你,還可用最直接的方法背誦默寫這兩首詩;喜歡交流的你,可把你的想法發送到老師的郵箱裏,我們繼續暢談。

《送別》教學設計 12

【教材解讀】

這是一篇“文包詩”的課文,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故事是古詩的擴展和闡釋,古詩是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話對照,情景同現,是培養學生聯繫語言環境理解詩意和體會詩人情感的好文本。

【設計理念】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是潛心會文的過程,應給足時間,讓學生沉下心來,走進文本,走進人物內心世界,閱讀品味,領悟內容,體驗情感。通過創設閱讀情境,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動情地讀。補充部分送別詩,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閱讀的積累,感受古詩的悠遠流長,努力使課堂教學真實、樸實、紮實,讓孩子真正學有所得。

【目標預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通過文詩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1、板書:送別

師:同學們在課前已經回憶了不少關於送別的詩。請你與大家一起分享。

學生交流《相送》《別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黃鶴樓送孟浩然治廣陵》……

2、板書:黃鶴樓

齊讀課題。

今天我們通過這篇課文來細細品讀李白的這首千古傳誦的名詩。

二、學文悟情

1、學習課文1-2自然段

(1)介紹黃鶴樓

黃鶴樓是李白與孟浩然友情的見證地,號稱江南三大名樓之一,樓高50多米,巍峨聳立,踞山臨江,凌空而起。

出示圖片

課文中有兩個詞語寫出了黃鶴樓的雄偉壯觀。

出示:俯臨長江飛檐凌空

指導朗讀詞語

(2)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濛,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爲孟浩然設酒送行,(板書:餞行)

a理解“煙花三月”

晚春三月,春意正濃,這是一幅怎樣的情景呢?可以用一個詞,也可以用一句話來說說。

柳絮飄飛,繁花似錦,春意盎然,這就是詩中所描述的——

“煙花三月”

c結合地圖理解“下揚州”

出示地圖,煙花三月,好友孟浩然從黃鶴樓出發,自西向東,前往繁華的揚州城,揚州那時候也叫廣陵。

(3)絢麗多彩的季節,在巍峨聳立的黃鶴樓上,一對好朋友就要分別了,他倆此時的心情怎麼樣?出示1,2自然段

學生交流,抓住“一會兒……一會兒……”“藏”“依依惜別”

李白與孟浩然相視無語,誰也不忍開口道別。配音朗讀1,2自然段。

2、學習課文3—4自然段

(1)不忍別,終需別,終於,李白舉起酒杯說——引讀

課件出示李白的話“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作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

江東下,前往揚州,不只到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師:灑脫、率直的'禮拜將自己滿腔的情感都洋溢在字裏行間,請你細細品讀李白的話,從他的言語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學生交流

a敬仰之情

生:李白對孟浩然尊稱爲“夫子”,我知道,在古代,“夫子”是對那些有才學有人品的人的尊稱。

生:從多個“您”字可以看出李白對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敬仰。

生:“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看出李白對孟的敬仰之情。

師:通過課外閱讀,你對孟浩然的人品或詩篇有哪些瞭解?

根據學生回答出示《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鬆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輯清芬!

指名讀,

師:這首詩的意思是說:

孟夫子太有才能了,但他不願意給皇帝當欺壓老百姓的官,而在鄉村種菜種花。這樣的人品怎能不令人敬仰?指名讀1、2句

生:孟浩然的詩篇也譽滿天下。他一共寫了二百六十多篇呢。

生:不僅多,還有很多名篇呢?有《春曉》《過故人莊》……

師:的確,這些詩篇都是膾炙人口的佳作。指名背誦。

師:孟浩然超然不凡的文學才華讓李白深深折服。

指導朗讀,

生:我從“兄長”和“老師”看出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師:孟浩然比年輕的李白大12歲,把他當成自己的朋友,兄長,老師。

齊讀

b、依依惜別之情。

學生交流

就是這樣一位人品令人敬仰,詩篇譽滿天下的朋友、兄長、老師 ,此時就要順江東下前往萬里之遙的揚州,不知何日才能再見面,酒請您——

引讀

爲什麼遙滿飲此杯?(這酒中裝着濃濃的朋友情,手足情,深深的師徒之情。)

這依依惜別之情酒在這滿滿的一杯酒中。齊讀李白的話

板書:依依惜別之情

(2)其實孟浩然的內心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但他畢竟比李白年長,他把無限的眷戀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反而來安慰自己的好兄弟。請你來

品品孟浩然的話,談談你的體會。

學生交流,從孟浩然的話中也體會到依依惜別之情。

a“一飲而盡”飲下去的僅僅是杯中的酒嗎?(是與拉到朋友情,手足情,師徒情)

b“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究竟是怎樣的朋友才稱得上是”“知己”呢?

是朋友,是兄弟,是師徒,正因爲如此,兩人的友誼才象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此時的分別又算得了什麼呢,只是——(暫時分別)

板書:話別

小組分角色練讀。

(3)引讀第四自然段

a不忍別,終需別。你看,那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那是在述說這千言萬語,友人登上了船,李白佇立在江邊——引讀

白帆隨着江風漸漸遠去,李白——

白帆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

b(師配音描述)滔滔的江水,流淌着友情,此時,在李白的眼中,就只剩下孟浩然所乘的那一隻小船了,他就這樣站着,站着,看着,看着…

…直到白帆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水天一色,他還在看什麼?想什麼?心裏還在默默地說什麼?

學生交流

板書:目送

c齊讀第四小節

(4)他的祝福,他的牽掛就讓這滾滾的長江水伴隨友人直到揚州。千言萬語匯成了一句話——

出示: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3、學習課文第五自然段

(1)此時的李白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隨即吟出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詩。板書:吟誦

配音齊讀

(2)喜歡這一首詩嗎?它是一首千古傳誦,用課文中的話說就是膾炙人口的名詩。配音背誦。

板書:

餞行

黃鶴樓送別 話別 依依惜別

目送

吟誦

【教後反思】:

《黃鶴樓送別》是一首文詩兼美的文包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爲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別詩,但它卻不同於“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樣一種深情體貼的送別。從李白、孟浩然兩人關係來看,雖帶有一絲依戀,幾許惆悵,更多的是李白表達自己的敬仰與嚮往,是一種富有詩意的送別。也正是基於這一點,文章充滿了詩情畫意。

“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濛,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爲大詩人孟浩然餞行。”朗讀這句,既可以品詩,在詩中對應“故人”、“黃鶴樓”、“煙花三月”,人、地、時盡在,又可以感受到一幅生機盎然的春景圖:柳絮翻飛,是煙是霧;繁花亂眼,似雲似錦,正是陽春三月春意最濃時。在此情此景下,年輕而又浪漫的李白送別同是風流瀟灑的孟浩然,別情也如詩如畫。

《送別》教學設計 1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通過對已學過送別詩的回顧,總結送別詩的意象與情感,提高學生對送別詩的鑑賞能力。

過程與方法:總結送別詩的相關知識,小組合作探究,歸納送別詩答題技巧,對其他送別詩進行鑑賞。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味送別詩表達的多樣性的情感,感受送別詩深厚的文化底蘊。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瞭解、積累送別詩詩歌鑑賞的基本知識。

難點:在解題訓練中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三、課時安排一課時

四、教學手段多媒體

五、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學生齊唱或齊讀《送別》歌

古代由於交通工具和通訊技術都不發達,每有行旅,動輒經年累月,別易會難,因此古人很重離別。離別之際,人們不僅備酒餞行,折柳相送,還要作詩話別,這也使得古詩中以離別爲題材的送別詩頗多感人之作。唐人好詩,多是徵戌、遷謫、行旅,別離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人意。可以說,離情別意是古代文人騷客詠歎的永恆主題。

(二)回顧知識,總結歸納

1、送別詩常用哪些意象?

2、送別詩抒發的感情大致有哪幾種?

(明確)空間意象:長亭、謝亭、灞陵橋(亭)陽關、南浦、勞勞亭、渡口、古道

時間意象:黃昏、月夜、清晨、秋天;動物意象:杜鵑、大雁、寒蟬

景物意象:楊柳、柳絮、楊花、明月、夕陽、孤舟、孤帆、流水、春草、愁雲

(明確)送別詩常見的情感——————————

①表達了分別時依依不捨的深情和別後的`思念及孤寂惆悵之情,情調大都依戀而傷感。

②表達深情厚誼,多讚美、留戀。

③表達詩人豁達的胸襟和豪放的氣度,寄託對友人誠摯的安慰、勸勉和祝願。

④借送別吐胸中積憤或表明心志的,在離別之意中滲透着作者的身世際遇和人生感慨。

⑤表達出詩人對友人前行或對自己未來的擔憂之情。

(三)深入剖析,探尋方法

小組合作,交流探討:

1、詩人選取的這些意象與送別詩的情感有什麼聯繫?

2、由上可知:鑑賞送別詩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呢?

“意象”與送別詩“情感”的關係(以“柳“與”流水“爲例)一切景語皆情語。

抓意象———————抓關鍵詞——————析情感

(四)真題引航,明確考點

例一

送人歸京師①陳與義②(江西卷)

門外子規啼未休,山村落日夢悠悠。

故園便是無兵馬,猶有歸時一段愁。

注:①京師: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陳與義:南宋初年愛國詩人,河南洛陽人。

1、指出詩中“子規”意象的含義。(思念故土,有家難歸的悲傷。)

2、詩中“故園便是無兵馬”與“猶有歸時一段愁”是否矛盾?爲什麼?(不矛盾。因爲在詩人看來,即便故園沒有戰火,但國土淪喪,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歸京時,觸景生情,心中難免生出一段憂國之愁。)

例二

送魏二王昌齡(江蘇卷)

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

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裏長。

1、找出詩中點明送別季節的詞語。由送別季節可以聯想到柳永《雨霖鈴》中直抒離別之情的哪兩個句子?(2分)橘柚香自古多情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2、一、二兩句詩中“醉別”“江風引雨”表達了惜別深情,請作簡要說明。(4分)

惜別知音,借酒澆愁,悽悽風雨烘托悲涼的心情

3、三、四兩句詩,明人陸時雍《詩鏡總論》雲:“代爲之思,其情更遠。”請作具體分析。(4分)

由眼前景轉爲設想對方抵達後的孤寂與愁苦,通過想象拓展詩的意境,使主客雙方惜別深情表達得更加深遠。

歸納——————送別類詩歌高考考查角度:形象(景物意象)、表達技巧、思想內容和情感。

(五)學以致用,實戰演練

1、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詩後問題。

《淮上與友人別》鄭谷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問題:這首詩作者所要表達的基本情感是什麼?請結合具體詩句談談作者是如何表達這一情感的。4分答:要表達的情感是離愁。(1分)首先,借景抒情。(1分)作者選取了大量象徵離愁的景物“楊柳”、“楊花”、“風笛”、“離亭”來抒寫離愁別緒。(1分)末句直接表達了各向天涯的無限愁緒和南北異途的深長思念。(1分)

2、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詩後問題。

湖口送友人李頻

中流欲暮見湘煙,岸葦無窮接楚田。去雁遠衝雲夢雪,離人獨上洞庭船。

風波盡日依山轉,星漢通霄向水懸。零落梅花過殘臘,故園歸去又新年。

問題1:前三句選取了哪些意象,營造了什麼樣的意境氛圍?這三句在詩中有何作用?(5分)

答:前三句選取了暮靄、蘆葦、田野、雲夢、飛雪、去雁等意象(景1分),境界闊大,氣象雄渾;又迷漫着

一種淒冷壓抑的氛圍(境2分)。前三句寓情於景,爲下文“離人”句作鋪墊,襯托了離別時的孤寂惆悵之情(情2分)。

問題2:“風波盡日依山轉,星漢通霄向水懸”兩句運用了哪種表現手法?蘊含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3分)答:用了想象這一表現手法。(1分)風波之中,星漢之下,始終有着孤舟離人(基於何種原因(或情境)產生的1分),流露着對友人一路艱辛的關切,是對孤舟夜渡的遙念。(情感,1分)。

注意答題規範,增強得分意識。

歸納送別詩鑑賞要點:第一眼:注意題目是否有送別字眼第二眼:注意詩詞中是否有一些常用的送別意象或表達作者情感的關鍵詞第三眼:注意詩詞中的景物(環境的描寫)或與所表達情感的聯繫點

(六)課堂小結

總結送別詩特點:

形式標誌:標題中有“送”或“別”字眼;

常見意象:時間(傍晚、月夜)地點(長亭、渡口、古道、南浦等)物象(瘦馬、芳草、晚風、柳樹、笛聲、遠山、濁酒等)

基本主題:依依不捨的留念;情深意長的勉勵;坦陳心志的告白;別後情境的想象、擔憂;對友人的思念。 。感情色彩:依戀與不捨——低沉哀婉,傷感惆悵;安慰與祝願——曠達剛健,樂觀向上。

常用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襯托、虛實結合

(七)課後練習

淇上送趙仙舟

王維

相逢方一笑,相送還成泣。祖帳已傷離,荒城復愁入。

天寒遠山淨,日暮長河急。解纜君已遙,望君猶佇立。

1、本詩在表達離別之情時使用了哪些手法?試結合具體詩句分析。(3分)

2、詩中作者感情經歷了哪幾個階段?(3分)

3、本詩最後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佇立”,你認爲是“猶”字好,還是“空”字好?爲什麼?。(4分)

六、板書設計

多情自古傷離別

———————送別詩鑑賞

抓意象—————————感意境—————————析情感

《送別》教學設計 14

1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唱歌曲《送別》,感受歌曲悲傷的情緒,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珍惜彼此間的友誼。

2、過程與方法

在教師引導下,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聽辨”“模唱”、“感受”、“對比”、“體驗”、“表現”等方法,使學生充分理解歌曲內涵,抒發感情。

3、知識與技能

能用連貫的氣息,自然圓潤的聲音,準確演唱歌曲《送別》並瞭解學堂樂歌的有關知識。

2學情分析

《送別》是一首敘事題材的學堂樂歌。敘事性的歌詞講述了作者對朋友依依不捨的離別之情。歌曲爲四個樂句組成的一段體結構,大調式,4/4拍。歌曲曲調簡練,一字兩音,具有敘事的特點。

3重點難點

瞭解學堂樂歌,用自然圓潤的聲音演唱歌曲《送別》。

4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送別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播放《童年》,同學們隨着音樂進教室,跟着老師一起律動。

師:孩子們,很高興能和你們度過這節愉快的音樂課。知道剛剛我們聽到的歌曲的名字嗎?

生:《童年》。

師:對,這首歌曲是老師在上小學的時候在學校很流行的.一首歌曲。這種流行於校園,體現校園生活和感受的歌曲被稱爲“校園歌曲”。那麼在上世紀,我們的前輩在學校唱的歌曲叫什麼呢?(引入學堂樂歌)

2、簡介學堂樂歌。

活動2【講授】送別

(三)學唱歌曲

1、發聲練習。

1)複習升記號“#”,劃拍聽琴聲。學生分組自學旋律,老師指導(引導學生用科爾文手勢練習。)

2)用“Wu”哼唱旋律。注意氣息要穩,聲音要柔和。

2、出示歌曲,請孩子們聽老師唱一遍,感受歌曲的情緒、速度,並介紹D.C.反覆記號。

師:同學們,聽了音樂,給了你什麼感受?

生:傷感。

師:是的,這首歌曲完美的抒寫了人生離合的真實體驗和世間永存的執意真情,所以聽起來有一點傷感。那歌曲中出現的D.C.和Fine,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D.C.反覆記號就是從頭反覆,當出現Fine時至Fine記號處結束。)

3、再聽歌曲,學生劃拍感受歌曲節拍。(請同學們再聽一遍歌曲,並跟着音樂劃拍。)

活動3【活動】送別

4、請同學們跟着老師的琴聲輕唱下面的旋律(出示齊唱部分),注意聲音位置和氣息要保持穩定。

5、出示二聲部旋律,請各組跟着小組長一起唱唱自己的聲部,老師分組指導,特別是低聲部#2的演唱。

6、學生加入歌詞分組練習,老師指導。觚:古代飲酒用的青銅器。

7、跟着老師的伴奏演唱合唱部分。

8、出示完整歌曲,聽範唱,注意歌曲的情緒。

9、跟着老師的琴唱這首歌曲,注意在演唱的時候要用自然圓潤的聲音演唱,演唱自己聲部的同時注意傾聽另一個聲部,不要喊叫。

10、跟着伴奏音樂演唱。

11、老師想請幾位同學來擔任領唱,有誰願意嗎?

活動4【測試】送別

四、總結

同學們,能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呢?是的,我們瞭解了學堂樂歌,學唱了李叔同的代表作《送別》。這首歌完美地抒寫了人生離合的真實體驗和世間永存的執意真情,從而使這首歌成爲不朽的經典之作。

在我們的生活中將會遇到很多的離別,離別是悲傷的,在這裏老師真誠地希望同學們珍惜我們現在的師生情、同學情,在學習和生活中少一點衝動與矛盾,多一點寬容與幫助,做出自己的努力,也讓我們將來的離別不留遺憾。

在《友誼地久天長》的音樂聲中結束這節課。

《送別》教學設計 15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並熟練地背誦這首詩。

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3、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1、熟讀詩歌,瞭解作者、寫作背景

2、你覺得詩中的哪些關鍵詞,關鍵句有深層含義?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瞭解詩歌的'詩意,然後用自己的語言把頭腦裏想象的詩歌畫面描述出來

課堂教學流程設計及學生活動要求

教學過程:

導入:

知識儲備:小組交流:介紹作者、兩首詩的寫作背景(個人展示或小組交流解決,5分鐘)

活動一:朗讀詩歌,理解詩意

1、朗讀兩首詩歌,小組自由朗讀課文-----小組展示朗讀-----其他同學糾正讀音-------全班齊讀課文(5分鐘)

2、初步瞭解詩歌的詩意,然後用自己的語言把頭腦裏想象的詩歌畫面描述出來,(小組內交流----代表展示)(10分鐘)

活動二:賞析詩句

1、賞析詩歌《渡荊門送別》:你覺得詩中的哪些關鍵詞,關鍵句有深層含義?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小組內交流----學生個人展示----其他小組補充點評)(15分鐘)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詩人說故鄉之水戀戀不捨地一路送我遠行,懷着深情厚意,萬里送行舟,(是爲自己對故土的依依不捨)從對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思鄉深情。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而不是送別朋友,詩中並無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

活動三:拓展:

收集李白其他的詩歌,體會李白所表達的思想感情(5分鐘)

作業:背誦詩歌

教學資料備忘:

背景資料

詩人李白一生足跡幾乎踏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寫了不少歌頌祖國壯麗河山的名詩佳篇。這首詩是詩人於開元十三年(725)辭親遠遊,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而作。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二十五歲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於戴天山上,遊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這次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開始漫遊全國,準備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