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設計

長亭送別教學設計大綱

本文已影響 2.19W人 

教學目標

長亭送別教學設計

1、欣賞《長亭送別》中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

2、欣賞崔鶯鶯的人物形象。

教學重點和難點:

欣賞《長亭送別》中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

分析人物的典型意義。

欣賞《長亭送別》個性化,動作化,詩化的戲曲語言。

教學設想:

充分應用多媒體課件,配樂加強課堂氣氛。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大家好,通過上節課《竇娥冤》的學習我們知道,元代文學延續着宋代文學的發展趨勢,繼續通俗化的方向,元曲在與音樂,舞臺結合中,真正走向了民間,語言也更加通俗化世俗化,這樣可以更好的批判現實,表達民生,但元曲的這一傾向也降低的戲曲語言的韻味,那種唐詩宋詞的精練意象,那種漢語語言特有的聲韻美並沒有表現出來。

但歷史總會給以我們驚喜,當關漢卿以酣暢豪爽的筆墨橫掃千軍上演“六月飛雪”的浪漫神奇時,一位劇壇奇葩,卻在繁華似錦的天地裏揮灑如夢的詩韻,雖然是驚世駭俗的思想內容卻表現出“花間美人”般的光彩照人的格調,這種評點江山醒人世,拈花一笑萬山橫的神奇筆法,只有王實甫可以做得到,只有《西廂記》可以演繹出。

二、明確教學重點難點:(看課件)

欣賞《長亭送別》中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

分析人物的典型意義。

欣賞《長亭送別》個性化,動作化,詩化的戲曲語言。

三、整體感知:(看課件)

“<<西廂記>>天下奪魁”

--明·賈仲明

劇壇上的關、王如同詩壇上的李、杜,是一前一後的雙子星座。

由於古人對社會現實的關注,作爲有着愛情大團圓結局的《西廂記》和作者王實甫並沒有進入元曲四大家的行列,但誰也不能降低他的價值,沒有王實甫的《西廂記》,整個文學史將失衡,中國戲曲的宏偉殿堂是無法支撐的。

四、作者簡介,文學知識掌握:(看課件)

王實甫,大都人,北京由於是中國重要的古都,自古就是戲曲的中心,他的生年卒年無法考證,但推知是與關漢卿同時略後。他在當時就享有盛譽。

鮮明的反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是《西廂記》的主題,但我認爲不僅僅這些,更有對人類最偉大的感情愛情的崇高讚美,對自由戰勝制度的熱情歌頌。藝術表現的最高境界是自由,有什麼比自由更可貴的呢,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爲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五、《西廂記》劇情簡介

有趣的第一次見面:張生第一次在普救寺見到鶯鶯,驚呼:“我死也!”,接着在道場上迎着紅娘,自報家門:小生姓張,名珙,本貫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歲,正月十七日子時建生,並不曾娶妻。紅娘一頭霧水反問:誰問你來?張生不答,直問:敢問小姐常出門嗎?把張生在愛情的驅使下癡迷冒失的性格表現得栩栩如生。

六、比較元稹的《鶯鶯傳》

作品鶯鶯的形像刻畫,傳神寫態,有血有肉,異常鮮明。相比之下,張生的形像則寫得較爲遜色。尤其是篇末,作者爲了替張生遺棄崔鶯鶯的無恥行徑辯解開脫,竟破口大罵崔鶯鶯爲“尤物”、“妖孽”、“禍水”,這就不僅使得人物形像前後不統一,也造成了主題思想的矛盾。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所說:“篇末文過飾非,遂墮惡wu趣。”作品的格調低俗。

但王實甫果斷拋棄了“始亂之,終棄之”男性爲主導的貶低女性的傳統模式,進而以女性的視角來重新詮釋對愛情的偉大理解。

七、學生分角色朗讀

八、板書設計:

詩化

語言藝術: 個性化 花間美人

動作化

九、教師範讀:

《耍孩兒》《五煞》《三煞》《二煞》

十、分析課文

1、因爲這個“別”,是人類經常遇到的東西,撥動了人性最爲敏感的神經。通過這個“別”,人們往往會涉及到生命與時間、時間和空間、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許多重大問題的思考,宇宙的永恆和生命的短暫,時世的變幻和人類感情的傷痕,所喚起的人類的滄桑感,是刻骨銘心的。

2、賞析【端正好 】: 選取了哪些意象?有什麼特徵?藝術效果如何?意象分析:三種色彩:青,黃,紅 (色彩是人物內心的外化,冷色調渲染淒涼惆悵)

三個方向:西,北,南,方向 (拉開距離,表現思緒與希望的不確定性)

上爲四物:天,雲,風,雁 (漂浮不定的特性)

下爲四物:地,花,葉,人 (凋零衰落的無奈)

2、詳細分析:詩化語言:碧雲天,碧,爲淡青色,純潔,但不是蔚藍的刺眼,爲什麼要用雲天,而不用青天,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有一著名詩句: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他用的是“青雲”,也就是“青天”,就是高遠無雲,視野不受任何阻擋,表達理想的崇高遠大。但在這裏,碧雲天是有一些雲的,所以人的視線並不能看的`很遠,沒有“欲窮千里目”也無需要“更上一層樓”,看到的天並不是很高,不會讓人想到崇高的範疇,如男兒的理想壯志啊。在這裏淡淡中透露出悲哀,這正符合女性的心理和此時鶯鶯的心情。

黃花地,你可能會說“黃花”,“黃”這是暖色調,對是暖色調,但表現得卻是冷感情,爲什麼,所謂的“黃花”就是菊花,這是一種在深秋臨霜開的植物,在寒冷中開放又在更寒冷中凋零。中國的女性愛用黃花的調凌表達自己的悲哀,尤其是從李清照,“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人們常說:人比黃花瘦。此時的鶯鶯,把黃花生命的將逝變成了沉痛哀傷的生死戀歌。

滿地黃花的飄零灑落,是作者心理的外化,使“剪不斷,理還亂”的愁思,這裏“黃花地”意象的運用,創造出水墨畫般的淡雅清疏的意境。

西風緊:西風的寒冷是跟進式的,不給你在感覺上的絲毫暖意,緊不僅僅的“西風”的“緊逼”,更是情感上的感冒,心理上的自哀自憐的。

北雁南飛:天南海北的大方向提出,表現一種空間上的空曠,也是人希望實現的渺茫,雁,是候鳥,萬里路途也要回到自己的巢穴,但過程很艱難,這裏意象的運用表現女子情感的無從着落,她渴望愛情有一個美好的歸屬,而人海茫茫,天地廣大,大雁振翅高飛就一定能回到自己的家嗎?鶯鶯表現出一種迷茫。面對即將的分別,鶯鶯懷念過去,李清照說: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時世的變幻和人類感情的傷痕,所喚起的人類的滄桑感,這是刻骨銘心的。

曉來誰染霜林醉:清晨,秋霜過後,滿山遍野一片嫣紅,如同浸染了美酒。正所謂:“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但此時的鶯鶯,已經沒有了看花的情致,。“染”、“醉”二字,下得極有分量。“染”把外射的感受化爲具有動態的心理過程,這一切的唱詞都是內心的讀白,人物內心的情感在潛意識的暗流中娓娓道來 “醉”寫出了楓林的色彩,更賦予了在離愁的重壓下不能自我控制的人的情態。 而前面的風加強自己此時的感受,正所謂:“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總是離人淚:在最後鶯鶯纔給出我們答案,到底誰把楓葉染紅了呢?不是清霜,是眼淚,是無盡的離別的淚,這種眼淚上演的悲情有多大了,把整個天地都染成了紅色,正所謂“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這是多麼瑰麗浪漫的想象啊,天下還有什麼比情人的眼淚更值得我們心痛的呢。歐陽修在他的詞中這樣寫道“草薰風暖搖徵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正是這蕭瑟的秋色,映襯着愁苦的鶯英,天空與大地,景物與感情,交替並用,得心應手,真是爐火純青。 (放課件)

紅衣法師李叔同有感於《西廂記》這一精彩篇章,親自譜詞,創作了具有五四時代氣息的歌曲:《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放音樂)

3、個性化語言:〔叨叨令〕見安排着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有甚麼心情花兒、靨兒,打扮的嬌嬌滴滴的媚;準備着被兒、枕兒,則索昏昏沉沉的睡;從今後衫兒、袖兒,都搵做重重疊疊的淚。兀的不悶殺人也麼哥!兀的不悶殺人也麼哥!久已後書兒、信兒,索與我恓恓惶惶的寄。

作者連用了五個疊詞,面對即將到來的分別,主人公的感情再也抑制不住,感情像洪水決堤一樣噴涌出來,而疊詞的運用正好對這時感情的噴涌,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聲韻的迴環流轉,產生了“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

連用了兩個反問,“兀的不悶殺人也麼哥!”怎麼能不愁死人呢?古代女子以“有風有化”“含蓄靦腆”爲美,想念男子更是看成是“傷風敗俗”但人類的青春萌動是人之本性,不是什麼可以阻止得了的。這裏,作者把鶯鶯內心真誠的感情表露出來,讓我們看到一個真正的“人”,有人說“藝術不僅僅要表現真實,而更應該表現真誠。”,在這裏作者用各種的事物;來表現鶯鶯的內心世界的“煩亂”,被子也好,枕頭也罷,都不是休息的對象,而是“煩惱”的載體,本是無法壓制的悲傷,但作者卻像“竇娥冤”一呼到底,而是在細微處一點點浸透情感,這種文采與本色並存的手法真是四兩撥千斤。

其實每一個活生生的生命都要比任何概念要真實,在評點《紅樓夢》時,劉心武說:個體生命有追求詩意生存的神聖權利 .此時的鶯鶯是真實的,她在追求她的愛情,可真誠可渴求張生的愛情,但張生這一去愛情的紅線是否就此斷掉了呢,張生是否會成爲“負心漢”呢?這一切鶯鶯都在疑問,留給盈盈只有等待,等待愛情,等待有情人終成眷屬!(課件音樂)

4、動作化的語言:[脫布衫]下西風黃葉紛飛,染寒煙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簽着坐的,蹙愁眉死臨侵地。

幾個動詞呢:飛,染,斜坐,蹙眉。尤其蹙眉,把張生愁苦的感情刻畫入木三分。“寒煙衰草”渲染了朦朧迷茫蕭索的氛圍,柳永說:“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許多愁”意境的再創造,極其形象地傳達出人物心靈所承受着的感情重壓。“死臨侵地。”,張生在此時又顯“呆”的表情,也說明他的性格是個“志誠種”,這種動作化的詞語,在《西廂記》中有很多,雜劇的最大特色就是它要表演,動作化的語言,就好比現在的電影劇本,語言更有表現力,它表現舞臺藝術的完整性,使元曲成爲一種綜合的舞臺藝術。

十一、課堂練習

充分發揮想象,選取適當的景物,寫一段離別場景。(150字以下)

《長亭送別》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欣賞《長亭送別》中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

2、欣賞崔鶯鶯的人物形象。

教學重點:

欣賞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教學難點:

崔鶯鶯的典型意義

教學內容和過程:

一、導語

我們大概都看過電影《泰坦尼克號》吧。爲什麼這部影片能夠風靡全球,深深地打動無數人的心呢?它講述的只是貴族少女羅絲和窮畫家傑克的愛情故事,但是它演繹出的卻是一種人性的美,一種無私的愛。

當代著名作家肖復興曾經說過:“愛,在幻想裏,比在現實中更真實;愛,在回憶裏,比在現實中更美好;愛,在舞臺上,比在現實中更有價值。”

那麼,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在中國戲曲舞臺上曾經轟動一時,久演不衰,影響深遠的元代雜劇王實甫的《西廂記》(板書)。它講述的就是相國千金小姐崔鶯鶯與窮書生張君瑞的愛情故事。這節課,我們要欣賞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戲《長亭送別》(板書)。

二、明確本課學習目標

1、欣賞《長亭送別》中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

2、欣賞崔鶯鶯的人物形象。

三、師生共同研討課文:

1、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情節線索

要求學生瀏覽課文,用四個小標題概括畫面內容,理清情節線索。

板書:送別途中——長亭餞別——臨別叮囑——惜別目送

2、重點賞析課文,把握兩個目標

賞析[滾繡球]

引導、啓發學生先朗誦再思考這支曲子選取了哪些意象?抒發了鶯鶯的什麼感情?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其藝術效果如何?

柳絲玉驄疏林斜暉馬兒車兒借景抒情離情難捨

鬆了金釧減了玉肌誇張身心憔悴怨恨

過渡語:送別途中,鶯鶯不忍遽別的情感怎一個“痛”字了得?這種“痛”包含着愁苦與怨恨。

小結:《長亭送別》一折戲,歷來被譽爲寫離愁別恨的絕唱,不僅在於它反映了女主人公勇敢、大膽地追求自由愛情,反對封建禮教的思想,它深深打動人們的更重要的原因在於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最後一幅“夕陽古道無人語”的畫面與“曉來誰染霜林醉”相比,氛圍更加蕭瑟淒涼。離別後,“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讓學生回憶柳永的《雨霖鈴》並且一起背誦。教師展示書法作品。

(教學設想:通過小結,讓學生加深對“情景交融”的理解。通過再次展示書法作品,讓學生增加興趣,獲得美感。)

賞析[朝天子]和[二煞]。瞭解鶯鶯在“長亭餞別”與“臨別叮囑”的情感起伏變化,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徵。

在[朝天子]這一曲中哪個字概括了鶯鶯“長亭餞別”時不得不別的依戀與無奈?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來表達她的這種心理?

明確:恨(依戀與無奈)修辭手法:誇張、比喻、對比。借眼前的杯盤酒菜來傳情,用厭食酒來表現她的愁苦至極。

恨什麼?“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從中看出她什麼性格?

明確:恨“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指功名。修辭手法:比喻、誇張、對偶。

突出了鶯鶯的輕功名、重愛情的叛逆精神。

(這裏基本上分析了崔鶯鶯這個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徵。)

簡單賞析[二煞]

過渡語:曲終人散,四顧無人之際,鶯鶯與張生傾訴私情。同學們能否從這曲中找出一個字來描繪鶯鶯離別之時的心理活動?

明確:怕

“怕”什麼?(怕“停妻再娶”;怕“金榜無名誓不歸”。)

爲何“怕”?(鶯鶯的擔心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是有現實基礎的。)

小結:

鶯鶯這個藝術形象的典型意義及時代侷限性:鶯鶯的倔強與叛逆的行爲表現了她的輕功名,重愛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我們也可以窺見封建時代婦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壓力,以及在男尊女卑的社會裏婦女悲慘屈辱的地位。鶯鶯的痛苦是一種不能主宰自己命運的痛苦,所以讓人無限同情;她的倔強與叛逆讓人無限佩服。

最後“惜別目送”部分,哪個字能夠概括鶯鶯當時的眷戀和失意?

明確:念(眷戀,失意)

3、拓展學習視野,欣賞越劇片段。

(教學設想:通過媒體創設情境,讓學生欣賞越劇《西廂記》中的節選部分《長亭送別》,進行視聽享受來激發興趣;通過觀後討論,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提高鑑賞能力和培養創新能力。)

四、結語:

《長亭送別》給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它是一首真摯的抒情詩,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是一支動人心絃的離情歌。所以,這樣的好作品如果不去看,不多讀,豈不是太可惜了嗎?

五、作業:

1、蒐集有關“送別”的詩、詞、曲、文、賦,能否作專題研究?

2、以“送別”爲題寫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能否吟詩填詞作賦?

3、體驗美感,進行美的享受,能否背誦文中較多的曲詞?

4、能否從文中找出幾副對聯?或者根據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自擬幾副對聯?

附板書設計:

長亭送別(元)王實甫(《西廂記》節選)

主要情節:送別途中——長亭餞別——臨別叮囑——惜別目送

感情變化:痛——————恨——————怕——————念

崔鶯鶯:輕功名重愛情叛逆倔強

景: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霜林染醉

交融(烘托氣氛詩情畫意化用詩詞加深意境促人想象)

情:痛(愁苦,怨恨)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