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關於《猴子種果樹》的語文反思

本文已影響 1.48W人 

這篇課文的文字較爲簡單。它的簡單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課文的結構相似,三次對話意思略顯重複,文字表達也是差不多的;二是課文的語言非常淺顯,學生在閱讀中無法引起更多的閱讀期待,無法形成更多的空白讓學生用自己的想象去填補。三是猴子沒有種出果樹的原因非常清楚,學生一讀就明白。

關於《猴子種果樹》的語文反思

其實不然,以上理解是對教材不甚理解,缺乏文本細讀的一種表現。文中的小猴子沒有種出果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個原因是它自己的急於求成,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另一個原因是它沒有主見,人云亦云,缺乏正確的判斷能力;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三隻鳥的行爲在猴子種果樹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可小覷。面對猴子的急於求成,他們並沒有採用積極的態度去教育、勸說猴子,而是不斷的指責猴子,促使猴子一次又一次地犯急於求成的錯誤。這一點在教學時,孩子們經過老師的點撥還是能夠認識到的。所以後來在續編故事中,學生大部分都知道巧妙地把這一點融入到小鳥和猴子的對話中,猴子不再是一隻急於求成、沒有主見、人云亦云的猴子,而小鳥也不再是一些只知數落,只知瞎指揮的小鳥了。孩子們筆下的猴子和小鳥都吃一塹,長一智了。

這篇課文實際上是簡單中蘊涵着深刻,這也許是蘇教版課文的特點。這種深刻,爲學生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的創造提供了大量的空間。

對於這一課的教學,始終圍繞一個最關鍵的問題:猴子爲什麼沒有種成果樹?這樣的閱讀就不會顯得鬆散,提高學生思維的向度,教學更加有效。學生在圍繞關鍵詞句的品讀中,在圍繞課文空白點的想象中,文中的動物形象撥動了學生的心絃,引起了學生的心靈波動。隨着教師的`引導,學生的閱讀並沒有只是停留在猴子的急於求成、沒有主見、人云亦云上,而是看到了三隻小鳥對於猴子行爲所起的作用,看到猴子行爲背後蘊含的一些道理。這樣的閱讀,纔是深層次的閱讀,促進學生終身發展的閱讀。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本節課的教學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通過生動和鮮活的語文活動,讓孩子們說一說,讀一讀,議一議,畫一畫,寫一寫,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參與的意識,使學生在歡樂中學,並體會到學的歡樂,體會到做人的道理。

第二節課利用課文進行課本劇表演時,全班同學分成八個小組,孩子們百分之百已經背下了這篇課文,這在以前是比較少的一種現象(連那幾個背書表現最不積極的也背出來了),真讓我欣慰!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