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李世民是哪個朝代的

本文已影響 2.14W人 

李世民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是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下面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李世民是哪個朝代的,歡迎大家瀏覽。

李世民是哪個朝代的

李世民是哪個朝代的

唐朝

李世民的政治舉措:

任用人才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學館的模式,新設弘文館,進一步儲備天下文才。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賢,不問出身,初期延攬房玄齡、杜如晦,後期任用長孫無忌、楊師道、褚遂良等,皆爲忠直廉潔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爲一代名將。此外,李世民亦不計前嫌,重用建成舊部魏徵、王圭,降將尉遲恭、秦瓊等,人才濟濟。又命高士廉、令狐德棻等人重修《氏族志》,着重立德﹑立言﹑立功,以功臣代替世胄;又通過科舉,吸納有才幹的庶族士人,用科舉代替門第。從而,寒門子弟入仕機會大增,爲政壇帶來新氣象。此外,更接納封德彝之議,命宗室出任官吏,以革除其坐享富貴的惡習。

完善制度

李世民在位期間使隋制更趨於完善。如中央朝廷方面延續了三省六部制,特設政事堂,以利合議問政,並收三省互相牽制之效;地方上沿襲了隋代的郡縣兩級制,分全國爲十個監區(道)。此外,行府兵制,寓兵於農;均田制、租庸調製、科舉制等皆有所發展。

從諫如流

李世民以隋煬帝拒諫亡國爲戒,即位後盡力求言,他把諫官的權力擴大,又鼓勵羣臣批評他的決策和風格。其中魏徵廷諫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陳皇帝的過失,在早朝時多次發生了使李世民尷尬、下不了臺的狀況。又如王圭、馬周、孫伏伽、褚遂良皆以極諫知名。晚年的李世民因國富民強,納諫的氣度不如初期,偶爾也發生誤殺大臣的遺憾,但是大致上仍剋制、保有納言的風範。

河清海晏

貞觀時期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社會夜不閉戶,道不拾遺。貞觀四年(630年),全國判處了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貞觀六年(632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這一年的歲末,李世民准許他們回家辦理後事,貞觀七年)633年)秋天再回來就死(古時秋天行刑)。貞觀七年(633年)九月,二百九十個囚犯全部回還,無一逃亡。那時的中國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職,人民安居樂業,不公平的現象較少,中國人心中沒有多少怨氣。豐衣足食的人不會爲生存鋌而走險;心氣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極端,因此犯罪的概率也就少之又少。

李世民的歷史評價:

舊唐書魏徵傳》:“夫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的內心是清澈,明淨的。

唐太宗的.名言至今流傳,成爲教導後人爲人處世,做事和看待歷史的至善至美的人生指導。

無論正史或野史對唐太宗在歷史上的地位都是出於誠摯的讚頌,暫且撇開歷史,政治等因素不談,我們來看看李世民的後世帝王同行和領袖們是如何評價唐太宗千古一帝的。

五代宋明帝王無不以做‘李世民那樣的帝王爲目標’,以此鞏固王朝,樹立帝王在人民中的形象。

李世民撰寫之《帝範》堪稱千年帝王教科書曰:“至若長氣亙地,成敗定乎筆端;巨浪滔天,興亡決乎一陣。當此之際,則貴幹戈而賤庠序。及乎海嶽既晏,波塵已清,偃七德之餘威,敷九功之大化。當此之際,則輕甲冑而重詩書。是知文武二途,舍一不可,與時優劣,各有其宜。武士儒人,焉可廢也。此十二條者,帝王之大綱也。安危興廢,鹹在茲焉!

[是知文武二途,舍一不可,與時優劣,各有其宜。],這話說得多麼精闢深刻啊。

” 五代後唐時,“(唐)閔帝嗣位,志修德政,易月之制才除,便廷訪學士讀《貞觀政要》、《太宗實錄》,有意於致理。”

五代民族英雄柴榮,終生崇拜李世民,自勵曰“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嘗不自行,朕何敢偷安!”宋仁宗“嘗讀《太宗政要》即《貞觀政要》),亦云:‘太宗言任人必以德行,學業爲本。’《遼史》所載,遼朝君臣對《貞觀政要》也十分重視。

宋神宗終於見到了王安石,第一句話就說:你來做魏徵,我來做唐太宗。

遼興宗時,史臣蕭韓家奴“欲帝知古今成敗,譯《通曆》、《貞觀政要》、《五代史》”《遼史蕭韓家奴傳》。

遼皇子耶律雅裏“每取唐《貞觀攻要》及林牙資忠所作《治國詩》,令侍從讀之”

金史》中記載,金朝君臣也都把《貞觀政要》當做治國必讀之書。

金熙宗對大臣,“朕每閱《貞觀政要》,見其君臣議論。大可矩法。”

金哀宗時,大臣趙秉文輪直進講《尚書》、《貞觀政要》。金人還設益政院,以學問該博之士爲寺講學士,“日以二人上直,備顧問,講《尚書》、《通鑑》、《貞觀政要》”(《金史百官志》)。這說明,金人已將《貞觀政要》作爲治國必備之書,列爲帝王治國參考。

朱元璋:“惟唐太宗皇帝英姿蓋世,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明成祖評漢武帝“窮兵黷武,以事夷地,漢家全盛之力遂至凋零”,卻視唐太宗爲終身偶像。明宣宗聞侍臣講《貞觀政要》時說:唐太宗致治之關,庶幾成、康,實本於此。予嘗覆是書,謂安天下必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理而下亂者。謂治國猶栽樹.根本不搖則枝葉茂,君道清靜是百姓安樂,皆要語也。”

明憲宗:“三代以後,治功莫盛於唐,而唐三百年間,莫若貞觀之盛。

” 明穆宗命閣臣進講《通鑑節要》與《貞觀政要》之書,作爲定製!明憲宗還親爲新刊《貞觀政要》本作序。成化元年(1465),明憲宗的序文寫道,《貞觀政要》“其論治亂興亡,利害得失,明白切要,可爲鑑戒,朕甚嘉尚焉”。

《貞觀政要》在海外也產生了重大影響,尤其是對鄰國日本、韓國等國。日本最高統治者定《貞觀政要》爲必讀教材,韓國總統金泳三就總統之任前反覆研讀的書中,就有《貞觀政要》一書。

這裏所列舉的史實,足以說明《貞觀政要》問世後,一千多年來在中國歷史和海外所產生的深遠而重要的影響。

再來一睹近現代領袖們對唐太宗的高度評價。

《中國之命運》言:”“隋唐統一,舉蔥嶺以東,黃海以西,沙漠以南,南海以北,所有全領域的宗教、哲理、文學、藝術、天文、術數、法律、制度、風俗、民情,亦已網羅綜合而冶於一爐。”

明朝——朱元璋:“明官制,沿漢、唐之舊而損益之。”“詔衣冠如唐制。”“準唐之舊而增損之,日進二十條。”李善長:“漢《九章》爲宗,至唐始集成。今制宜遵唐舊。”

辛亥——孫中山:“漢唐發展昌大。”“最強盛的象漢族,當漢唐武力最大的時候,西邊到裏海。”“唐之六典,今六法全書。”“吾皇漢民族之精神,且發揚流衍於無極,文之望也!”“如漢之文、景,唐之貞觀,能保民斯爲善矣。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