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中國古代五禮之說

本文已影響 3.82W人 

禮儀即禮節與儀式。

中國古代五禮之說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爲吉禮,冠婚之事爲嘉禮,賓客之事爲賓禮,軍旅之事爲軍禮,喪葬之事爲凶禮。五禮的內容相當廣泛,從反映人與天、地、鬼神關係的祭祀之禮,到體現人際關係的家族、親友、君臣上下之間的交際之禮;從表現人生歷程的冠、婚、喪、葬諸禮,到人與人之間在喜慶、災禍、喪葬時表示的慶祝、憑弔、慰問、撫卹之禮,可以說是無所不包,充分反映了古代中華民族的.尚禮精神。吉禮居五禮之手,它主要是對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禮。其主要內容可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是祭天神,即祀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等。第二是祭地祗,即祭社稷、五帝、五嶽;祭山林川澤;祭四方百物等。第三是祭人鬼,主要爲春夏秋冬享祭先王、先祖。凶禮是哀憫、弔唁、憂患之禮。它的主要內容有:以喪禮哀死亡,以荒禮哀區禮,以吊禮哀禍災,以檜禮哀圍敗,以恤禮哀寇亂。其中,喪禮是對各種不同關係的人之死亡,通過規定時間的服喪過程來表達不同程度的北上;荒禮是對某一地區或某一國家受到饑饉疫癘的不幸遭遇,國王與羣臣都採取減膳、停止娛樂等措施來表示同情;吊禮是對同盟國或摯遇有死喪或水火災禍而進行弔唁慰問的一種禮節。這三種禮節各級貴族都可舉行。檜禮是同盟國中某國被敵國侵犯,城鄉殘破,盟主國應會合諸國,籌集財貨,償其所失;恤禮是某國遭受外侮或內亂,其鄰國應給予援助和支持。賓禮是接待賓客之禮。它主要包括朝、宗、覲、遇、會、同、問、視八項。軍禮時師旅操演、征伐之禮,軍禮主要有大師之禮、大均之禮、大田之禮、大役之禮、大封之禮。大師之禮是軍隊征伐的儀禮;大均之禮是王者和諸侯在均土地、徵賦稅時舉行軍事檢閱,以安撫民衆;大田之禮是天子的定期狩獵,以練習戰陣,檢閱軍馬;大役之禮是國家興辦的築城邑、建宮殿、開河、造堤等大規模土木工程時的隊伍檢閱;大封之禮是勘定國與國,私家封地與封地間的疆界、樹立界碑的一種活動。嘉禮是和人際關係,溝通、聯絡感情的禮儀。嘉禮的主要內容有飲食之禮、婚冠之禮、賓射之禮、燕之禮、賑幡之禮、賀慶之禮。

民俗界認爲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實際上禮儀可分爲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聖、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軍禮等。生活類禮儀的起源,按荀子的說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君師者治之本”。在禮儀中,喪禮的產生最早。喪禮於死者是安撫其鬼魂,於生者則成爲分長幼尊卑、盡孝正人倫的禮儀。在禮儀的建立與實施過程中,孕育出了中國的宗法制(見中國宗法)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們認爲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見的鬼神在操縱,履行禮儀即是向鬼神討好求福。因此,禮儀起源於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種特殊體現形式。“三禮”(《儀禮》、《禮記》、《周禮》)的出現標誌着禮儀發展的成熟階段。宋代時,禮儀與封建倫理道德說教相融合,即禮儀與禮教相雜,成爲實施禮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禮爲勸德服務,繁文縟節極盡其能。直到現代,禮儀纔得到真正的改革,無論是國家政治生活的禮儀還是人民生活禮儀都改變成無鬼神論的新內容,從而成爲現代文明禮儀。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