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中國文學常識之古代文體

本文已影響 1.9W人 

賦本爲一種文學的表現手法,爲《詩經》六義之一,漢代形成一種特定的體制。成爲一種介於詩和散文之間的講究鋪陳,重視詞藻、對偶、押韻的文體。以鋪敘事物爲主的是大賦,以抒情爲主的叫小賦,接近於散文的稱文賦。

中國文學常識之古代文體

它有別於今天的散文標題的賦,已不是鋪陳的字眼,而是讚頌意。

古人辭賦合稱,是因二者都體形靈活,篇幅長短不限,句子以四、六言爲主,且允許有錯落參差;從風格上看,都講究文采,多用鋪張手法。二者的區別是辭在句中或結尾多用兮以調節音節,而賦則較多的使用散文句式,甚至整篇韻文中夾雜完全不押韻的散文語句。

駢體文是以雙句(即儷偶句、偶句)爲主,講究對仗和聲律,與散文相對的'一種韻文。最大特點是,全文用對偶句組成,構成字數相等的上下聯,句法結構對稱,詞性、詞義相互合對。而偶句通常用四字和六字組成,互相交替(四六文),如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

起於漢末,形成於魏晉,盛行於南北朝。唐初仍沿習此,到韓、柳繼起後,這種文體才衰落。

和韓、柳倡導的古文相比,古文講氣勢,駢文講氣韻;古文講通暢,駢文講含蓄;古文講古樸,駢文講典麗。

詞是古代適合合樂歌唱而產生的一種新詩體,(即倚聲填詞)。又叫曲子詞長短句樂府等。

每首詞都有一個表示音樂的曲調名(曲牌),它規定了可供演唱的詞的音樂,也規定了作爲歌詞的詞的字數、句數、韻數、韻位等。大部分都分爲片(段),片也叫遍或闋,是音樂唱完一遍的意思。

詞概括樂調長短,分爲小令、中調、長調(慢詞)。

詞遠在樑代時已有雛形,晚唐定型,盛於宋朝。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