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手抄報

初中關於端午節手抄報:溫嶺端午節的風俗

本文已影響 3.36W人 

吃過端午糉,棉衣遠遠送

初中關於端午節手抄報:溫嶺端午節的風俗

這句老話的意思很簡單,就是說吃過了端午糉,天氣轉熱了,冬天穿過的棉衣可以洗淨藏到衣櫥了。因爲到了端午,“插田的插田寒,寄晚的寄晚寒”都已過去了,棉衣的確是不再穿了。所以前人留下這兩句老話提示後人:過端午後天氣轉熱,可曬洗棉衣儲藏了。

這句古話也說明了端午是整個熱天的開始,自此將進入了蚊蠅高發,蟲害出沒的“毒季”。端午節的“多毒”,原因是端午前後通常處於“梅雨期”,高溫高溼的環境容易滋生病菌。因此,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爲重要內容之一。而艾和菖蒲都是中藥材,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

古時的人們認爲農曆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是一年中毒氣最重的一天,蟲啊,蛇啊,都會爬出來咬人,塗點雄黃有驅蟲辟邪之效。因此,民間有用雄黃兌白酒加以飲用,或者把雄黃塗抹到小孩子的臉頰、額頭的習俗,認爲可消災避邪。在《白蛇傳》裏,白蛇在端午這一天,和許仙飲了雄黃酒,差點送了命。雖說是傳說故事,但說明飲雄黃酒是自古就有的習俗。

其實,雄黃酒並不能飲用。雄黃的主要化學成分是有毒的二硫化砷,砷是劇毒物質,不可內服,但雄黃作爲中藥外用,卻有抗菌、解毒功效,多用於皮膚病和毒蟲咬傷等的治療。

艾將軍騎艾虎,手執艾旗招百福 蒲元帥跨蒲馬,腰懸蒲劍斬千邪

聽老人們說,以前到了端午,家家門口貼菖蒲劍,是兩邊對襯的,樣子像寶劍。現在這個習俗逐漸被淡忘了,掛菖蒲劍的人家是越來越少。至於爲何掛菖蒲劍,傳說唐代的魏徵夢中斬蛟龍,用的就是菖蒲劍,從此以後,各種瘟神惡鬼妖魔邪怪,見了菖蒲就害怕。因此“蒲劍”也被叫做“斬妖劍”。

五月節,結香囊

“(五月)童稚用綵綢縫小荷包裹雄黃末,並道符佩身上,謂可辟邪。”南方端午時節氣候溼熱,易生病,故民間常用絲綢布料包紮各種祛邪去病的香料藥物,如雄黃、丁香、香草等,並縫繡成瓜果禽魚等形狀的香囊,即今香包,以送親友或給兒童佩掛,取驅邪納福之義。

  溫嶺端午的民間習俗

採草藥

據說端午採的草藥最涼,這個季節可以在山頭採到大把的夏枯草、艾草及消清根等草藥。夏枯草因夏至後即枯而得名,果穗呈棒狀,棕紅色,味苦辛寒,具有清火明目、散結消腫功用;艾草,又名艾蒿(溫嶺人稱“蒿”),是多年生草本中藥材,味苦而辛,香氣馥郁,有溫血、祛溼、除濁、淨化空氣等功效。端午時,家裏的堂屋都掛起了艾草,或者曬乾切碎,摻在鋸末粉裏,製成蚊香,驅蚊效果很好。還有消清根,系藤蔓植物,根塊有濃郁的香味,具有消暑行氣鎮痛作用,是溫嶺的一種土藥,不過數量少,難以採到。

佩香袋

端午節佩戴香袋,對小孩子來說是一大樂事。用絲綢作面料,纏上五色絲線製作的香袋,特別精巧漂亮,有金魚、小雞、水菱、小娃娃等形狀。香袋裏,裝有的丁香、豆蔻、艾葉、川椒、白芷、雄黃等既有香味,又能祛邪防病的中藥,佩戴在胸前,清香撲鼻。

掛菖蒲劍

菖蒲辛溫,能化溼提神通竅,葉片呈劍形,含有揮發性芳香油。端午日,將根洗淨切片,加微量雄黃泡白酒飲用,同時將菖蒲末端剪下10餘釐米作“劍柄”,又將葉片剪成劍的形狀,並在“劍根”粘上剪成葫蘆狀的黃紙片,斜貼在門楣的兩邊。老人說這是“斬妖劍”,貼在門上野鬼進不來,能避邪氣除晦氣,保家宅平安。

飲雄黃酒

古人有“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之說,雄黃的主要成分是硫化鋅,有毒,雖有燥溼、殺蟲、解蛇毒之功效,但不宜飲用。逢端午節,溫嶺人習慣在白酒里加入微量雄黃喝上幾口。同時,將濃度較高的雄黃酒噴灑在房間的每個角落,進行殺菌消毒。此外,還將雄黃(加少量白酒)塗在小孩的耳鼻、手背、肚臍等處,以驅毒防病;並在額頭畫“王”字,說是“王”似虎的額紋,藉此代虎,以鎮邪保平安。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