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手抄報

四年級孝親敬老手抄報內容設計

本文已影響 2.24W人 

導語:中華民族文明傳統絕該承繼和發揚.孝親敬老美德更是精華, 更應該持續發揚光大,這是每個人應盡的職責,是良知的要求。下面分享一些關於敬老的手抄報的設計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四年級孝親敬老手抄報內容設計

  【關於敬老的手抄報設計內容】

  資料1:《孝經

孔子在《孝經》中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教民親愛,莫善於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認爲,爲人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人們應該身體力行的盡孝心,使父母衣食豐足,身體康健,精神愉快,一句話,生活幸福,自己難道不會因此感到欣慰和幸福嗎?據《二十四孝圖說》講,孔子的弟子子路,因家貧經常吃糠咽菜,“爲親負米百里之外”。老人去世以後,他“南遊於楚”,“積粟萬鍾”,“列鼎而食”,但卻慨然嘆道:現在即使再想回到吃糠咽菜、“爲親負米”的歲月,也辦不到了。子路之作此慨嘆不是因爲他有吃糠咽菜的特殊癖好,而是因爲他在失去了孝親的可能性之後,對於孝親這樣一種天倫之樂,產生了強烈的懷念。孔繁森在聊城工作的一段時間裏,每逢元宵燈會,他就用地排車或三輪車推着母親圍城區觀看花燈。對於此一時刻的孔繁森,見者有的用瀟灑二字加以形容。這形容極其傳神。這正是孔繁森置身於孝親的幸福氤氳中時那種身心快慰舒展情態的生動寫照。

  資料2:

中華民族文明傳統絕該承繼和發揚.孝親敬老美德更是精華, 更應該持續發揚光大,這是每個人應盡的職責,是良知的要求。

“孝”是中國文明中最悠長、最基本、最重要、影響最深遠的傳統道德觀念。在《孝經》中,“孝”被開宗明義地肯定爲“德之本”和“教之所由生者”,並被儒家視爲“仁之內核”。臣無祖母,無以至今天;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祖孫兩人,更相爲命。

幾千年來,“磕頭”、“跪拜”“昏定晨省”“披麻戴孝”“守靈”等典禮一向承載着中華民族“孝”文明的內容。而今世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更是嚴格保留了許多的傳統孝道典禮和標準。例如在韓國,每年新年家家戶戶都要在正月初一之前趕回供奉先人的長兄或長子、長孫家,參加祭祖的茶禮典禮並彼此拜年。拜年時,長者盤膝而坐,後輩在長者面前下跪叩頭,長者對成年後輩垂頭彎腰答禮。

“一定的內容必須經過一定的方式才幹體現出來。”夏學鑾並不否定今世青少年在新年時給爸爸媽媽磕頭的含義。他說,有挑選地恢復一些體現家庭長幼尊卑道德關係的傳統社會典禮還是必要的,宏揚孝道需求借助詳細的方式。

本來孝道的中心是要傑出“感恩”思維,瞭解磕頭後邊的價值取向纔是真實重要的。表達愛心的方式是多元的,每一個白叟心裏感到溫暖的方式也是不一樣的,孝悌並稱不可偏廢;二是無違爸爸媽媽;三是爲爸爸媽媽守孝;四是在家盡孝,在國必忠。

把孝親當作職責、職責,與從孝親取得美好,兩者是能夠一致起來的。而且前者恰是後者的源頭活水。關於具有最少道德水準的人來說,想到爸爸媽媽把自個拉扯成人所吃的含辛茹苦,所擔的虛驚實怕,所投的真疼至愛,倘不能盡孝心,必深感負疚而苦楚;如能盡孝心,使爸爸媽媽衣食富裕,身體健康,精力愉快,一句話,日子美好,自個難道不會因而感到欣喜和美好嗎?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