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問答

國學和語文有什麼區別?

本文已影響 3.88W人 

所謂國學,是研究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包括傳統典籍)的學問。 傳統文化中有許多有用有益的東西,加以挖掘、篩選、闡釋與發揚,便是國學的任務。這個國學的概念,其內涵比舊的以“整理國故”、考校古籍爲主的“國學”是大得多了;研究的動機也不完全相同。因爲從前研究“國學”有逃避現實的因素在,現在研究國學則是面向現實的。因此新的國學研究必須大大增加對現實有用有益的內容,以利於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兩個文明的建設;國學的發展也必將因此而獲得新的強大的生命力。但新的國學研究既然有艱鉅的去僞存真、去蕪存精的任務,那就必須充分繼承和發揚從前“國學”研究中那種求真求實、實事求是的優良學風,也必須充分利用從前“國學”研究中的正確方法與豐富成果。 國學要真正能對現實有用,看來一方面不能對傳統文化採取“玩兒”的態度,更不能把它當作“模特”,常常穿了不斷變化的“時裝”來表演;但另一方面恐怕也不能一味強調“坐冷板凳”,“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因爲任何學問要對現實有用,都必須瞭解現實,甚至還要轉變觀念,才能使真才實學與客觀實際掛鉤對口,從而有的放矢地解決實際問題。

國學和語文有什麼區別?

錢穆先生在《國學概論·弁言》的開端,寫下一句令人觸目驚心的話:“‘國學’一名,前既無承,將來亦恐不立.”如何理解他的這個論斷?我以爲,這包含兩個層面的意思:第一,中國過去有“國學”之實,而無“國學”之名,“國學”其實是“五四”以後,面臨“西學”的衝擊而立名的.第二,按照西式的學科分類,學者可以從國學中抽繹出文學、史學、哲學來,待到抽繹完畢,錢先生擔心“國學”也許就會自然解體.

我們認爲,錢先生的這個說法前一半是對的,因爲現今的國學概念,的確過去沒有,無所師承.後一半的擔心則是過慮了.經過幾十年的學科分立實踐,我們承認,學者確實可以從國學中抽繹出文學、史學、哲學來,但這種抽繹的結果,絕對不會是國學的解體,反而可能是國學的提升.如果處理好國學與文史哲學科的`關係,那就不僅不會互相抵消,反而是可能相得益彰的.

在中國古代,“國學”本是國家一級學校的稱謂.《周禮·春官·樂師》有云:“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禮記·學記》也說:“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國家級學校的稱謂,歷代有所變化.漢代稱太學,晉代稱國子學,北齊稱國子寺,隋代稱國子監,唐宋時則以國子監總管國子、太學、四門等學,元代設國子學,明、清兩代設國子監,至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開始設學部,國子監的稱呼於是廢止.清末佚名撰《西巡迴鑾始末》:“學堂之設,(光緒)二十四年業已議有章程:縣設小學,府設中學,省設大學,循序遞進,給照爲憑;大學卒業學成,乃諮送京師國學,覆加課試,量才授官.所學皆實用,所取皆通才,而國家收得人之效矣.”可見,“國學”從周朝就有了,原來是國家級的貴族子弟學校,逐漸發展爲國家的最高學府.優秀的庶民子弟也可進入國學,經過考試,量才授官.

作爲國家一級學校的“國學”概念,與今天所謂“國學”的概念是不同的.今天我們所指稱的“國學”概念,不是指中國傳統文化本身,而是指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學問”和“學術”.所謂“學問”,側重於有關傳統文化知識體系的積累與梳理;所謂“學術”,側重於有關傳統文化研究方法的繼承與創新.而作爲現代意義上的“國學”概念,是晚清以來逐漸形成的.由於西學東漸的緣故,中西學術交流日益頻繁,爲了與“西學”相對應,有人提出了“舊學”或“中學”的概念.張之洞即提倡:“新舊兼學.四書五經、中國史事、政書、地圖爲舊學,西政、西藝、西史爲新學.舊學爲體,西學爲用,不使偏廢.”(《勸學篇·外篇·設學第三》)後來梁啓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指出:“所謂‘中學爲體,西學爲用’者,張之洞最樂道之,而舉國以爲至言.”由此,“中學爲體,西學爲用”成爲張之洞的名言.可見,相對於“新學”,“國學”指“舊學”;相對於“西學”,“國學”指“中學”,它是與“西學”不同的自具特色的文化體系.

爲了弘揚國學,章太炎發行《國粹學報》,出版《國故論衡》,於是“國學”又有了“國粹”和“國故”的稱謂.胡適即指出:“‘國故’這兩字,是章太炎先生提出,比從前用的‘國粹’好多了;其意義,即中國過去的歷史、文化史,包括一切.”(《再談整理國故》)胡適又說:“‘國學’在我們的心眼裏,只是‘國故學’的縮寫.中國的一切過去的文化歷史,都是我們的‘國故’;研究這一切過去的歷史文化的學問,就是‘國故學’,省稱爲‘國學’.”(《《國學季刊》發刊宣言》,見《胡適文存二集》)1922年,被尊稱爲“國學大師”的章太炎先生,應江蘇教育會之請,公開向上海社會各界做“國學”專題講演,前後共10次,後由聽講者整理成兩個文本,先後以《國學概論》和《國學講演錄》爲題出版.此外,在一些學校裏也設有“國學概論”的課程,錢穆先生的《國學概論》一書,就是以他1926年至1928年在無錫江蘇省立第三師範和蘇州江蘇省立蘇州中學的講稿整理而成的.因此,儘管社會上和學術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評價分歧仍然很大,但自此以後,“國學”的名稱已在學術界廣爲流行.

有交叉,有區別.

國學主要指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文史哲,語文主要包括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雙方在古代漢語和古代文學方面是重疊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