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語錄

中國傳統道德格言

本文已影響 3.69W人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格言都再熟悉不過了吧,格言是指導人生走向成功之路的法寶,時刻激勵人生取得進步。那什麼樣的格言纔算得上是經典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國傳統道德格言,歡迎閱讀與收藏。

中國傳統道德格言

中國傳統道德格言1

1.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周易》

譯文: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羣的技藝,也不會到處炫耀、賣弄。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

2.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譯文:自滿於已獲得的成績,將會招來損失和災害;謙遜並時時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3.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譯文: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別人並不理解,可我決不會感到氣憤、委屈。這不也是一種君子風度的'表現嗎?

4.言必信,行必果。——《論語》

譯文:說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乾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幹下去。

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

譯文:講事實,不憑空猜測;遇事不專斷,不任性,可行則行;行事要靈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爲中心,不自以爲是,與周圍的人羣策羣力,共同完成任務。

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譯文: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那他就可當我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點來學習,對他的缺點和不足,我會引以爲戒,有則改之。

7.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

譯文: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找問題。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和不足。

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論語》

譯文: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淨,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小人心裏慾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的樣子。

9.不怨天,不尤人。——《論語》

譯文:遇到挫折與失敗,絕不從客觀上去找藉口,絕不把責任推向別人,後來發展爲成語“怨天尤人”。

10.不遷怒,不貳過。——《論語》

譯文:犯了錯誤,不要遷怒別人,並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中國傳統道德格言2

1、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荀子·榮辱》

2、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

3、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

4、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

5、衣冠不正,則賓者不肅。進退無儀,則政令不行。——《管子形勢解》

6、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張載《正蒙·中正》

7、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尚書·周官》

8、義,志以天下爲芬。——《墨子·經說上》

9、義以生利,利以豐民。——《國語·晉語》

10、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養重於義》

11、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義法》

12、有功則賞,有罪則刑。——司馬光《進修心治國要札子狀》

13、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

14、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石成金《傳家寶·俗諺牧民》

15、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論語爲政》

16、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靈公》

17、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張載《經學理窟·學大原下》

18、治國有常,而利民爲本。——《淮南子·泛論訓》

19、惟公則生明,惟廉則生威。——石成金《傳家寶·紳瑜》

20、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

21、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

22、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氣歌》

23、聖人不敢以親戚之恩而廢刑罰,不敢以怨仇之忿而廢慶賞。——徐幹《中論·賞罰》

24、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25、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26、人人好公,則天下太平;人人營私,則天下大亂。——劉鶚《老殘遊記》

27、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

28、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車兒,小車無車兀,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爲政》

29、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30、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左傳·隱公六年》

3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32、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元景安列傳》

33、名節重泰山,利慾輕鴻毛。——于謙《無題》

34、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正蒙·乾稱》

35、滿招損,謙受益。——《尚書·大禹謨》

36、臨官莫如平,臨財莫如廉。——劉向《說苑·正理》

37、禮之用,和爲貴。——《論語·學而》

38、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梁惠王下》

39、克己復禮爲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

40、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li)。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莊子·山木》

41、君子義以爲質,得義則重,失義則輕,由義爲榮,背義爲辱。——陸九淵《與郭邦逸》

4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

43、君子和而不流。(流:盲從)——《禮記·中庸》

44、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

4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

46、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老子》第十九章

4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48、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李世民《賜蕭瑀》

49、衡於左右,無私輕重,故可以爲平;繩之於內外,無私曲直,故可以爲正。——《淮南子·主術訓》

50、和以處衆,寬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錄》

51、國爾忘家,公爾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義所在。——賈誼《新書·階級》

5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晁錯論》

53、公正無私,一言而萬民齊。——《淮南子·修務訓》

54、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公正就政治清明,偏私則政治黑暗。

55、公家之利,知無不爲,忠也。——《左傳·僖公九年》

56、富貴而驕,自遺其咎。——《老子》第九章

57、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58、奉公如法則上下平。——《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59、粉身碎骨渾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于謙《石灰吟》

60、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孟子·盡心上》

61、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

62、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周易·繫辭上》

63、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64、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爲政》

65、單者易折,衆則難摧。——崔鴻《三十國春秋·西秦錄》

66、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禮記·禮運》:在聖人治理的時代,天下是公有的。

67、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68、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孟子離婁上》

69、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

70、不爲窮變節,不爲賤易志。——桓寬《鹽鐵論·地廣》

71、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論語·微子》

72、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史記·太史公自序》

73、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經·小雅·蓼莪》

中國傳統道德格言3

1.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2.義以生利,利以豐民。——《國語·晉語》

3.義以生利,利以豐民。——《國語·晉語》

4.見利思義。——《論語·憲問》

5.見得思義。——《論語·季氏》

6.義,志以天下爲芬。——《墨子·經說上》:義,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爲自己分內的事。

7.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孟子·盡心上》

8.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9.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荀子·榮辱》

10.臨難毋苟免。——《禮記·曲禮上》:在災難與危險面前,不要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氣節。

11.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義法》

12.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養重於義》

13.君子義以爲質,得義則重,失義則輕, 由義爲榮,背義爲辱。——陸九淵《與郭邦逸》

14.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尚書·周官》:以公心滅私情,民衆纔會心悅誠服。

15.大義滅親。——《左傳·隱公四年》

16.公家之利,知無不爲,忠也。——《左傳·僖公九年》

1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18.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滕文公上》

19.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懲罰有罪過的人,即使大臣也不能放過;賞賜做好事的人,即使平民百姓也不能漏掉。

20.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公正就政治清明,偏私則政治黑暗。

21.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禮記·禮運》:在聖人治理的時代,天下是公有的。

22.國爾忘家,公爾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義所在。——賈誼《新書·階級》

23.衡之於左右,無私輕重,故可以爲平;繩之於內外,無私曲直,故可以爲正。——《淮南子·主術訓》:考察左右的人,任用沒有偏私,纔可以算作公平;監督朝廷內外,判別是非沒有偏頗,纔可以算作正直。

24.治國有常,而利民爲本。——《淮南子·泛論訓》

25.公正無私,一言而萬民齊。——《淮南子·修務訓》

26.奉公如法則上下平。——《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7.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史記·太史公自序》

28.臨官莫如平,臨財莫如廉。——劉向《說苑·正理》

29.聖人不敢以親戚之恩而廢刑罰,不敢以怨仇之忿而廢慶賞。——徐幹《中論·賞罰》

30.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後出師表

31.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32.發號施令,在乎必行;賞德罰罪,在乎不濫。——包拯《論星變》

33.有功則賞,有罪則刑。——司馬光《進修心治國要札子狀》

34.惟公則生明,惟廉則生威。——石成金《傳家寶·紳瑜》

35.人人好公,則天下太平;人人營私,則天下大亂。——劉鶚《老殘遊記》第九回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