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高考作文

淺淡高考詩歌鑑賞方法和技巧論文大綱

本文已影響 1.45W人 

  摘要中國是詩歌的國度,中國文化的原始記錄以詩歌的方式開始。詩歌貫穿了中國人5000多年的文化生活,詩歌也走進了當今的高中語文教學和高考語文試卷。

淺淡高考詩歌鑑賞方法和技巧論文

  關鍵詞:高考詩歌鑑賞;方法;技巧

詩歌鑑賞因爲需要豐厚的文化底蘊而成爲高考語文的一個難點。從應試的角度講,讓學生具備一些操作性強的鑑賞方法和技巧勢在必行。結合學生的實際和高三教學的經驗筆者總結了以下兩種鑑賞方法:

  1 借詩讀詩法

借詩讀詩法,是利用詩歌自身的信息——題目、註釋、作者、內容等,在讀懂詩歌的基礎上完成鑑賞題目的一種方法。

1.1 利用題目

題目是詩歌的眼睛,它會或多或少、或隱或顯地揭示詩歌的內容。讀懂題目有助於瞭解詩歌的內容體式,有助於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因此,我們在賞析詩歌之時,要留心詩歌標題,要學會分析題目所傳達的點滴信息,要學會把握題目與詩歌內容問的關係。

例如宋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由題目可知,兩首詞均爲懷古詞。懷古的作品往往是落筆於古人古事,着眼於今人今事,從而達到以古喻今,借古諷今的目的。通過分析題目我們把握了詩歌的體式,在進一步的鑑賞時就會變得容易很多。再如陸游的《書憤》和杜甫的《春夜喜雨》,兩首詩標題中的“憤”字和“喜”字,鮮明地透露了作者及作品所表達的情感。

1.2 利用註釋

我們所鑑賞的詩歌大都或多或少地帶有註釋,充分地利用註釋對我們鑑賞詩歌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例如蘇軾的《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注:本篇是蘇軾於元豐5年(1082)12月在黃州所作。蘇軾因所謂的“烏臺詩案”,被貶爲黃州團練副使。蘇軾自元豐3年(1080)2月至黃州,到元豐7年6月移汝州,在黃州貶所居住4年多。

這首詞後面有這樣一道鑑賞題目:本詞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心境?結合註釋我們很容易回答出來:本詞表達了作者被貶之後孤獨淒涼的心境。

詞的`註釋交代了詩歌的誕生背景,它幫助我們準確地把握了詩歌的內容和感情基調。

1.3 利用作者

有時候我們會遇到熟悉詩人的陌生詩歌,這種情況下,要充分調動與詩人有關的知識儲備,聯繫詩人所生活的時代,詩人作品中一般表達的主旨、情感,用詩作的一般風格去欣賞詩歌,同樣會有省時省力的功效,所以日常的學習中要注意知識的積累與梳理。

1.4 利用內容

詩歌內容主要指詩歌中選擇的意象,描繪的場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等。例如南宋張輯的《月上瓜洲》:

江頭又見新秋,幾多愁?塞草連天何處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淚,水東流。惟有漁竿明月上瓜洲。

“新秋”和“塞草連天”表明詩歌描繪的是秋景,古人寫秋一般都是“悲”的筆調,這一內容提示對我們把握本詞的感情基調很有幫助。

總之,詩歌的所有信息都會給鑑賞活動提供有效的幫助,學會利用這些信息我們就能準確地把握詩作內涵,有效地完成鑑賞題目。

  2 調動儲備法

高三學生必定擁有相應的詩歌知識儲備。調動儲備法就是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與詩歌有關的所有知識,完成詩歌鑑賞活動的一種方法。

2.1 文學知識儲備

如果所鑑賞的詩歌作者是熟悉的詩人,我們就要充分調動作家生平、創作風格等相關的知識儲備。以陸游爲例,陸游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他的詩歌大都表達了有心報國卻報國無門的憂憤失望之情,以及渴望收復中原的強烈願望。欣賞陸游的詩作,我們可以從其生平和詩風推測其詩歌的內容與主旨。

2.2 史學知識儲備

同一時代的詩人會有着某種共同性,同一時代不同時期的詩人又有着某種不同之處,因爲歷史影響着文學的創作。從文學的角度積累史學知識,聯繫史學的知識鑑賞文學作品,既有助於瞭解詩歌的創作背景和詩人的創作風格,也有助於準確欣賞詩歌。

2.3 詩歌知識儲備

詩歌知識涉及的內容很多,最主要的是詩歌的意象、典故、抒情主人公形象等,這一點在以詩讀詩法中已有所涉及。

再以《月上瓜洲》爲例,“漁竿明月上瓜洲”翅造了一個“漁翁”的形象,我們所熟悉的柳宗元的《江雪》也塑造了一個漁翁形象,雖然張詞中的漁翁非柳詩中的漁翁,但兩個漁翁有着諸多相似之處。如果在閱讀時,能聯繫已知的柳宗元《江雪》中的漁翁形象,就容易回答出“‘惟有漁竿明月上瓜洲’中塑造的漁翁形象寄託了詞人怎樣的情懷”這一問題了。

知識儲備可以利用的內容很多,所以在平時的學習中,要勤於積累、勤于歸納、勤於總結。陸游有言“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無論學詩還是賞詩功夫都在詩外、在平時。

最後,還有一點應該提到,“知人論世”一直以來都是鑑賞詩歌最推崇的一種方法。但現在的高考鑑於公正的原則選擇詩歌避免名家名作,對於陌生詩人的陌生作品,採用“知人論世”的方法鑑賞,並非易事。在連續幾年的高三語文教學中,筆者歸納了“以詩賞詩”的方法。實踐證明,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取性。其實教無定法,學亦無定法,對於教師和學生而言,重要的是善於發現知識內部的規律,善於總結教與學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