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議論文作文

探究物質的密度議論文大綱

本文已影響 1.96W人 

“探究物質的密度”這節內容在中學物理教學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從知識角度說,密度的概念是物理學中一個基本概念,也是常用的物理量,是以後學習壓強、浮力等力學知識的基礎。從過程和方法角度說,密度概念的建立通過運用數據分析和比值來定義物理的方法,是一種很重要的科學方法。如何進行本節課教學,本人提出幾點粗淺的建議和看法,歡迎同行批評指正。

探究物質的密度議論文

(1)探究的物理問題不明確,猜想與假設過於盲目

一個科學探究過程必然要圍繞一個明確的物理問題展開。

①雖然教材中指出探究性物理問題,但缺乏明顯的探究方向,給形成探究假設與制定研究方案帶來了一定困難。

②教材中也指出是探究性的物理問題,但學生完全可能憑生活經驗想到顏色、氣味、味道等來識別,學生會想到可以用質量、體積,甚至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來識別物質嗎?質量與體積的比值與物質的識別之間有什麼聯繫?爲什麼可以用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來識別物質?由物質的識別猜想到利用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作爲識別的依據,這種猜想的根據是什麼?學生怎麼可能想到用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來識別呢?這種猜想顯得盲目。

③關於教材中的問題,學生猜想相同體積的不同物質(或相同物質)的質量是否相同的根據是什麼?這會使學生的猜想陷入一種無根據的幻想中。這與課程標準關於科學探究能力目標中的猜想與假設的基本要求相違背,也與課程解讀猜想與假設的說明部分意思相違背。

(2)通過實驗,學生無法理解密度是什麼

教材試圖通過實驗測量的比值來發現同種物質的比值一般是恆定數值,說明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從而定義密度,得出公式=。如果你問學生,密度是什麼?他們肯定會告訴你:密度是單位體積某種物質的質量;如果你再問,密度是不是由決定?他們會告訴你:是。如果你解釋“密度是由物質本身決定的,是一種特性,與質量m、體積V無關”,學生根本不理解。

爲了解決以上兩個問題,使學生能理解什麼是密度,也爲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我提出了以下教學設想:

  一、引入

1、我用數碼相機在惠州市區拍下了人擁擠和人稀疏的地方的現場情況,在課堂上放映,引導學生得出人的分佈有疏密程度的不同,引入人口密度,提出人口密度是用來說明人口分佈的`密集程度。從研究人口密度重要性說明有必要對密度進行研究,從而引入密度。

2、從“物質有多有少如何分佈”引入物質密度,提出物質的密度就是用來說明質量分佈的密集程度。學生對密度的意義就有了理解,從而清楚知道密度是爲了說明質量分佈的疏密程度,這一點學生很容易理解。

  二、通過討論,加強學生對密度意義的理解通過提問:不同物質密度一樣嗎?引導學生分成三個小問題來研究:

1、相同體積的不同物質如何比較密度

學生很容易想到要比較質量。通過天平測量體積相同的兩種透明液體的質量的實驗演示,學生髮現質量有大有小,通過對密度意義的理解,分析並得出結論:體積相同時,質量較大是因爲該物質質量分佈較密,密度較大;反之,密度較小。

2、相同質量的不同物質如何比較密度

學生很容易想到比較體積,同時引導學生先根據密度的意義進行猜想與假設,再通過用測量質量相同的兩種透明液體的體積這一演示實驗進行探究。

3、如果質量與體積都不同呢

引導學生比較單位體積的質量來判斷密度大小,提出比值法,讓學生明確可以採用這種研究方法研究密度大小,從而把作爲一種研究方法,同時也爲制定比較密度的計劃和實驗的設計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並進行猜想與假設

在分析研究不同物質的密度情況下,很容易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相同物質的密度會一樣嗎?從而引出了物質探究的課題。

通過播放石墨原子的六邊形排列結構短片,引導學生髮現石墨這種結構是固定的,從而使學生猜想到石墨的質量分佈疏密程度也可能是固定的,最終猜想到同種物質的密度可能相同。這一猜想過程有利於學生加深對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的理解,同時使學生的猜想有一定根據,避免了猜想的盲目性。

採用這樣的教學設計,很容易讓學生理解:

①物質的密度是用來說明物質質量分佈的密集程度。

②物質的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是由物質本身分佈的疏密程度決定,與體積、質量無關。

③讓學生意識到:是一種研究方法,是人們通過宏觀世界來認識微觀世界的一種研究方法,是計算式,不是決定式。與此同時,讓學生真正經歷科學探究過程,讓學生主動運用科學研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