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百家姓

百家姓吳姓的故事

本文已影響 1.99W人 

01尋根溯祖

百家姓吳姓的故事

吳姓,最早起源於炎帝姜姓距今已有5000多年曆史,吳姓的第二個起源源自祝融氏吳回氏族距今已有4000多年曆史,吳姓的第三個起源是出自姚姓距今已有3500多年曆史,吳姓的第四個起源是出自黃帝姬姓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太伯,被後世吳姓人稱爲開氏始祖。)

02遷徙分佈

古代的吳國,位置是在現今江蘇省無錫縣一帶,此地也是吳姓發源地。

周初,是泰伯的封地。至十九世孫壽夢的時候開始稱王,國勢也日益強大,國境一直延伸到今浙江省的嘉湖一帶。與此同時,吳姓首先向北臨近的齊、魯之間迅速遷徙繁衍。這一帶的吳姓,多爲壽夢第四子季札之後。其後遷入河南、安徽等省境。

公元前537年,吳楚交戰後,厥由被帶回楚國。此後,他流亡楚國,娶妻生子。後代以名爲姓,形成吳姓的`分支:厥由氏。

夫差的兒子吳姑蔑,在與越人作戰中被俘,吳亡前數年,夫差的太子吳友和王孫彌庸也一同被俘,流落到越國。

03郡望堂號

【郡望】

吳姓郡望首推延陵縣,此外還有、濮陽郡、陳留郡、渤海郡、吳興郡、汝南郡、武昌郡等。

【堂號】

總堂號:延陵堂

分堂號:著存堂至德堂源遠堂思敬堂怡德堂有秩堂崇禮堂讓德堂思讓堂均安堂履成堂等

04歷史名人

吳起,戰國時軍事家。後世把他和孫武並稱爲“孫吳”,《吳子》與《孫子》又合稱《孫吳兵法》,在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佔有重要地位。(前440年—前381年),中國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衛國左氏(今山東省定陶縣,一說山東省曹縣東北)人。

吳廣,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公元前209年與陳勝發動戍卒九百人起義,建立張楚政權。

吳道子(約680—759)唐代陽翟(今河南禹州)人,畫史尊稱“畫聖”。

吳三桂(1612—1678)明末清初遼東人,吳周政權建立者吳周太祖。吳襄子,孫吳世璠。

吳敬梓,清代人,以小說儒林外史》而著稱的傑出諷刺作家。

吳其濬,清代政治家、科學家。著有植物學著作《植物名實圖考長編》22卷和《植物名實圖考》38卷。

吳昌碩(1844.8.1—1927.11.29)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後海派”代表他集“詩、書、畫、印”爲一身,融金石書畫爲一爐,被譽爲“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後的高峯”。在繪畫、書法、篆刻上都是旗幟性人物。

百家姓之吳姓典故

江南在古時屬於吳國的範圍。而吳國,正是吳姓人的發源地。

古代的吳國,位置是在現今江蘇省無錫縣一帶。周初,是泰伯的封地,傳到十九世孫壽夢的時候纔開始稱王,國勢也日益壯大,國境一直伸延到浙江省嘉湖一帶。歷史上著名的“臥薪嚐膽”故事中,最後被矢志雪恥復國的越王勾踐所消滅的吳王夫差,就是泰伯的後裔。

根據《通志氏族略》的記載:“泰伯封於吳,子孫以國爲姓。”由此可見,吳姓漢族的始祖,是周代的泰伯。

泰伯,是周太王古公¤(dan)父的長子,亦即周文王的大伯父。據“史記周本紀”紀載,古公¤(dan)父共生有泰伯、仲雍、季歷三個兒子。季歷的兒子姬昌,就是後來的周文王。據說,當週文王出世的時候,有祥瑞出現,所以身爲祖父的古公就說了這麼一句話:“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言下對這個甫出生的孫兒,充滿了殷切的期望。身爲長子的泰伯在聽到這話後,立刻明瞭父親的意思是希望能把家業傳給季歷,以便將來順理成章地傳給昌。於是,他就自動引退,跟老二仲雍老遠地跑到荊蠻地方,並且文身斷髮,表示讓位於季歷的決心。

跑到荊蠻之後的泰伯,自號爲“句吳”,他的義氣感動了許多荊蠻的人,於是有一千多家自動地跟隨了他,而逐漸發展成爲吳國。

由此看來,吳姓與周姓的漢人,不但同爲具有悠久歷史的大姓,而且原本還是一家人呢!

發源於蘇、淅一帶的吳氏,後來很快地繁衍到鄰近的齊魯之間(今山東省)。根據《姓纂》的說法,山東吳姓漢人,大多是壽夢的第四子吳季札的後代。吳季札也是一位備受史家稱道的賢者,他一再堅持不肯越宗傳遞的故事,早爲人所熟知。

唐朝時代有一位陽翟人,字道子,少孤貧,未弱冠,窮丹青之妙,號稱畫聖,初授瑕丘尉。明皇知其名,召入內供奉,爲內教博士,嘗於大同殿圖嘉陵江三省百餘里山水,一日而畢,所畫景雲寺地獄變相,見之而懼罪改業者,往往有之,又善畫佛像。

清朝有吳敬梓,全椒人,字敏軒,精於文選,詩賦援筆立就,性豪爽,好施與,以此傾其資,著《儒林外史》說部,人爭傳寫,詩文有《文木山房集》等。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