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國學常識

先秦儒學常識:七長八短

本文已影響 1.62W人 

先秦儒學是儒學的原生態,它像一座宮殿,已經破落但棟樑未朽磚瓦尚在;它像一輛舊車,已經報廢卻構件優異拆裝方便。居住或駕乘?這是個白癡的問題;完全拋棄?這是敗家子行爲。唯一可取的辦法:物盡其用,以構築新的精神大廈。爲此,我們需要對先秦儒學作一次盤點。

先秦儒學常識:七長八短

借用通俗的說法,我們認爲,先秦儒學有“七長八短”:

 一長:切實的人本主義。

“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也”;“天之所生、地之所養,惟人爲大”——歐洲人一度在人與神誰是本位的問題上的糾結,在孔子這裏是不存在的。他的觀點明白無誤:人的生命和尊嚴至高無上。今天,取消死刑的呼籲依然有點兒時髦;當孔子強調人的可貴的時候,其背景是慘絕人寰的殺奴殺俘人祭和人殉!“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爲其象人而用之也。”對孔子一改溫良恭儉讓而變作潑婦罵街,孟子是由衷欣賞的。對於用木人或陶人殉葬,孔子都如此咒罵,對用真人殉葬,孔子該如何“出離憤怒”呢?以“人本”爲基點,衍生出“仁者愛人”、“爲政以德”、“民貴君輕”等主張。對人的關注超乎一切,使得儒者對神的關注成爲間接的對人的關注:“夫民,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從之”;“不愧於人,不畏於天”;“存亡禍福,皆己而已,天災地妖,不能加也”;“不語怪力亂神”——這種現實主義精神成爲抵禦虛幻神聖理論的堅固牆壁,使任何宗教都難以統治華夏。簡言之,儒學是從人的角度理解和闡釋神,宗教則從神的角度即虛幻的願景誘導人。中國社會一直保持世俗狀態從而使接受科學成爲可能,儒學功不可沒。

 二長:崇高的政治理想。

有西方學者指出:二十世紀世界歷史是“馬克思的贈禮”。孔子對“大同世界”終極追求,連同他的其他學說,極其深刻地影響了歷代有識之士,並使現代知識分子精英一拍即合地接受了科學共產主義思想。從這個角度講,中國歷史是“孔子的贈禮”,中國現代史則是“孔子與馬克思的贈禮”。

 三長:天人合一的觀念。

儒者將人的問題放在“天”的大背景上處理,強調人與自然的不可分。這裏有經驗有感知也有原始的崇拜與迷信。一部《禮記·月令》,詳盡地展示了儒者對人與自然和諧互動的理解,即“聖人作則,必以天地爲本、以陰陽爲端、以四時爲柄、以日星爲紀、月以爲量、鬼神以爲質、禮義以爲器、人情以爲田”。因此,“暴天物”和“虐人倫”,都同樣不可接受。

四長:大一統思想。

孔子著《春秋》,“春秋大一統”。“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反之,就是“無道”。孔孟十分嚮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西周盛世,對導致分崩離析的行徑極盡貶抑之能事。他教學生,都是用“雅言”也就是普通話,不用方言。

“萬里車書一混同,豈有江南別疆封。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峯。”——完顏亮《題畫屏》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互爲仇敵的兩個人,想的是同一件事:統一中華。

“大一統”的影響力就是這麼大。

五長:“和”的理念。

“禮之用和爲貴”、“和而不同”。儒者推崇“和”的背景下的多元化,他們認爲這如同五味調羹五音調樂一樣。“和”即協調,而協調的訣竅就是使各方適度妥協達成相對的一致與平衡。因此,“已甚”也就是極端的`手段是不可取的,宜用執其兩端斟酌而爲之的“中庸”之道。無論是對自然還是對人類,都要“好生惡殺”。“俎豆之事,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善戰者服上刑”——由此造就了中華民族的和平特質。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