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國學常識

古代有哪些第二人稱代詞

本文已影響 3.73W人 

代詞是指代名詞或一句話的一種詞類。大多數代詞具有名詞和形容詞的功能。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古代第二人稱代詞,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代有哪些第二人稱代詞

古代有哪些第二人稱代詞

古漢語中,第二人稱代詞主要有“汝、爾、而、乃、若、你”六個。其中以“汝、爾、若”等最爲常見。

語言文學“汝”在上古時寫做“女”,常做主語和賓語。如《詩經·魏風·碩鼠》“三歲貫女,莫我肯顧。”(多年來辛勤地侍奉你,你卻對我不照顧);《史記·平原君列傳》“汝何爲者也”(你是幹什麼的)。

“爾”常做定語,如《詩經·衛風·氓》“以爾車來,以我賄遷”(帶着你的車來,把我的嫁妝拉走)。“爾”後來也寫做“你”。

“若”主要用做主語、賓語,有時也做定語。如《史記·淮陰侯列傳》“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你雖然長得高大,又喜歡帶着刀劍,但內心很膽怯);《史記·項羽本紀》“吾翁即若翁”(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

“乃”和“而”常用做定語,表示“你的、你們的”。如《史記·項羽本紀》“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如果一定要煮了你父親,那麼請分一碗肉湯給我喝)。

古代有哪些第按人稱代詞

古漢語的第三人稱代詞很不發達,常用“之”、“其”、“厥”、“彼”等指示代詞充當第三人稱代詞,此外“伊、渠”也可做第三人稱代詞。

“之”在古漢語中經常做賓語,如《左傳·隱公元年》“愛共叔段,欲立之”(偏愛共叔段,想立他做世子);《觸龍說趙太后》“太后盛氣而揖之”(太后怒氣衝衝地等待他)。

“其”經常做定語,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我聽從了他的建議,幸而大王免了我的罪)。

“厥”其實和“其”是異體字,它們的`用法是一樣的。

“彼”在句中可做主語、賓語,不過指示性很強,多帶有“對方、那一方”的意思。如《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彼衆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他們的或對方的軍隊勢力強大,我方軍隊力量單薄)。

“伊”原來是指示代詞,後來用做人稱代詞,如《世說新語》“汝兄自不如伊”(你哥哥本來比不上他)。

“渠”是一江一左方言,也是“他”的意思。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