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蘇教版八上17課《記承天寺夜遊》課文內容

本文已影響 1.28W人 

  原文:

蘇教版八上17課《記承天寺夜遊》課文內容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爲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héng),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翻譯:

元豐六年(不可解釋爲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裏,(我)解開衣服準備睡覺,皎潔的月光照進了窗(門戶)戶,(我)高興地起來走動。(我)想到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於是到承天寺尋找我的好友,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便一起在院子裏漫步。 月光照在院子裏,宛如一泓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中有水草交錯縱橫,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晚上沒有月亮?哪一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只是缺少像我們倆一樣清閒的人罷了。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宋朝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書畫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諡號文忠,享年66歲。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與其弟蘇轍和其父蘇洵合稱爲“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三蘇”爲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分爲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

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他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合稱“歐蘇”;詩歌與黃庭堅齊名,合稱“蘇黃”;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爲豪放派詞人。

學過他的文章有《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江城子 密州出獵》

  寫作背景:

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是選自《東坡志林》卷一。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爲杭州通判。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哲宗立,高太后臨朝,被複爲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儋州(今海南儋縣)。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卒於常州,年六十六。

本文寫於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被貶低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元豐二年七月,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經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被殺。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籤書公事”,也就是說做着有職無權的閒官。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

  結構形式:

1、表達方式:記敘 描寫 議論。

2、結構層次:

第一層:(1-3句)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達方式是敘述,交代清楚了時間、地點、同遊者、遊歷的緣由)

第二層:(4句)觀月賞景。(寫景、描繪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層:(最後3句)月夜問天,自喻閒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議論,點出作者曠達樂觀的襟懷)

3、寫作技巧:

1.比喻傳神: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正面側面描寫相結合: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3.抓住了瞬間的感受: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中心思想:

本文表現了作者曠達的胸襟和積極樂觀的情懷。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