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小石潭記》教學實錄(附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2.04W人 

  【學習目標

《小石潭記》教學實錄(附教學反思)

一、積累文言實虛詞,特殊的文言句式,培養學生閱讀、理解、翻譯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品味生動細緻的景物描寫,體會作者通過此遊記表達的悽苦憂傷的感情。

  【授課過程】

  一、情景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旅遊嗎?

生:(齊聲)喜歡。

師:一次暢快的旅遊能讓你們收穫到什麼呢?

生1:可以開闊眼界,增長知識。

生2:在旅遊中能忘掉生活中不愉快的事。

生3:旅遊時可以欣賞到不同的景觀而且還可以陶冶情操。

師:的確,風和日麗時,與好友結伴而行遍訪祖國名山大川,是一件多麼愜意的事啊。今天我們要和唐代代文學家柳宗元先生去一個地方,那就是位於今湖南省境內的一個小石潭。板書課題、作者。

(情景導入,讓學生從自身旅遊經歷談起,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創設輕鬆融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形成閱讀期待。)

 二、叩響生字之門

師:跟着古人遊名勝,有兩道門檻我們必須邁過去。那就是讀準字音和疏通文義。讓我們先來扣響生字之門,請同學們自由誦讀,讀準字音,讀的通順、流暢。

學生自由閱讀,標註不認識或讀不準的字音。(屏幕顯示初讀要求)

師:讓我們在初讀文章時遇到的攔路虎請同桌幫我們解決,現在同桌輪讀,糾正字音。

生生輪讀,糾正字音。

老師提示重點字詞的讀音,尤其是一些多音字、通假字、生僻字的讀音。(屏幕顯示重點字詞的注音)

生推選代表範讀課文,其餘學生以流暢度爲標準評價。

生齊讀課文。

(通過自讀、互讀、範讀、評價、齊讀多種讀的形式,創設濃厚的閱讀古文的氛圍,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在這一環節,也讓學生初步領會到自主互助學習的樂趣。)

  三、叩響詞句之門

師:在同桌的幫助下,我們已經成功邁過了第一道門檻,相信這第二道門檻也不在話下。請同學們根據課下注釋,自由譯文,譯文要求:忠實於原文,表述要明確,語句要通暢。(屏幕顯示譯文要求)

學生根據課下注釋自由譯文。用橫線標出自己的疑難詞句。

師:同學們,把自己在譯文過程中遇到的疑難詞句交給小組內其他成員吧。

學生小組合作互相解決譯文中的疑難。

全班交流小組內沒有解決的疑難詞句。

師:下面老師來檢查一下你們小組合作的成果如何。我來讀,你來譯。(屏顯重點詞句的翻譯。)

學生正確而流暢的翻譯句子。老師強調特別注意“西”“可”“犬牙”“以”等實詞的意思。

從檢查的效果來看,老師要適時糾正學生在翻譯文言文中的一些不足和誤區,並適當評價此環節小組合作的情況

(在這一環節,主要讓學生能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發揮小組合作這一大優勢,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讓學生在質疑、釋疑中再次體會到互助合作學習的樂趣,也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老師的負擔。文言文翻譯的'三個基本原則上“信”、“達“、“雅”。對於中學生來說,能做到“信”、“達”就可以了。不必過多考察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此環節完成學習目標一。)

 四、梳理行程

師:現在老師將課文範讀一遍,同學們在聽讀的過程中,把自己手中的筆想象成一部DVD,而你自己就是一位攝影師,請把握好你的鏡頭,理清柳宗元領我們遊覽的路線。

師範讀課文,生梳理行程。

小組合作交流。(學生熱烈討論)

師:(引導學生回答)柳宗元帶着我們從“隔篁竹,聞水聲”的竹林中“伐竹取道”時發現小石潭,然後將遠鏡頭逐漸地拉近到潭底,讓我們看到了潭底的全石,近岸旁如坻、如嶼、如堪、如巖的卷石。又讓我們欣賞了覆蓋纏繞搖動連接隨風飄蕩的青樹翠蔓。他又漸漸走近到潭中,對潭中的魚兒進行了特寫,然後又把我們帶到潭水的西南方向去探尋源頭,他並沒有在此過多停留,反而將我們帶到了四面竹樹環合的潭上,他想小憩片刻,沒想到這裏不容他久留,他“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看來,柳宗元先生爲了讓我們更全面的欣賞到小石潭的美景,他不是停留在一點上,而是移動自己的腳步,向前走去,引領我們欣賞到不同的景點,他在無形中已經交給了我們遊記散文的一種寫法--“移步換景”(板書--移步換景)

(在這一環節,引導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清課文的思路結構,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適時點播,讓學生輕鬆瞭解移步換景的寫法。)

  五、駐足賞析

師:但這種走馬觀花的欣賞大家對小石潭的印象一定不很深刻,那就讓我們放慢我們的腳步,根據自己的喜好,盡情欣賞小石潭。請調動你的感官,找出你最心神嚮往的景物、或最能觸你展開想象的景物,用散文的語言將你看到的景色描繪出來。

生描繪自己看到的小石潭美景。

師:讓我們把自己欣賞的美景說給你的同伴聽,然後組裏選一個說得最好的,一齊潤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讀。

生分四人小組活動,或說或寫,老師隨堂指導。

師:瞧,幾個小組都很投入,有的已經寫好了,有的還在不斷地潤色。下面我們請一些同學來把他們的“作品”讀一讀。哪一個組來?

組1:我們組想來欣賞潭中魚,我們想“它們在清澈見底的水中快活地搖着尾巴。魚兒們似乎與陽光玩着捉迷藏,有的靜靜地倚在岩石上,透過清澈的水,陽光似乎找不到它們。忽然,魚兒們全遊開了,透過斑斑駁駁的樹影,它們張開嘴,調皮地對着陽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氣,還不忘了與潭邊陌生的人搖尾問好呢!”

師:哈,展開了想象,擬人的手法讓小石潭的魚兒也彷彿遊進了我們的思維中了。大家注意到了沒有?這一小組的同學多次強調潭水的“清澈”,文中第二段好像並沒有寫呀。

生:(齊答)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實也表現了水之清。

師:同學們真有眼光,這種描寫也叫--

生:側面描寫。

師:對!真聰明!那你們能體會柳宗元當時的心情嗎?

生:(齊答)高興,快樂。

師:同學們不僅寫的好,而且悟的妙,一句“似與遊者相樂。”讓我們體會到了柳宗元內心的興奮與愉悅。(板書--樂)

第一組的同學爲我們做了很好的表率,還有哪一組?

組2:我們選的是“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我們欣賞到“四周的樹林靜靜地佇立着,它們緊緊地挨着、靠着,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靠,那青翠的臉龐被冷風擁護着,在瑟瑟地顫抖呢?”

師:同學們聽到沒有?這一小組用了擬人的修辭,將樹木寫活了,這裏的樹木雖然繁茂,但不夠堅挺,它們在這少有人來的地方好像靠着“挨着、靠着”來互相安慰。這好像透出一種隱隱的淒涼。再請另一個小組,請選的不是這兩種景物的小組來說說。

組3:我們組想在“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的竹林溪水邊駐足片刻。我們寫的是“沿着小丘走了百二十步,匆匆的竹林擋住了我們前行的腳步,大家決定就此返回。此時,成片的竹香撲鼻而來,幾聲清脆的鳥鳴傳入耳際,叮咚的溪流驅走了我們的疲憊,那是窗前的風鈴嗎?那分明是一羣翩翩飄來的仙女,她們身上的佩環似乎也難與這清脆的流水相媲美了。我們不禁加快了腳步。”

師:多有創意的描寫啊!不僅讓我們聞到了竹葉的清香,還讓我們聆聽了泉水的清脆,真把我們帶到了那個小石潭邊,從你們加快的腳步聲中,我們體會到了你們心情的迫切和愉快。我相信“心樂之。”也讓我們和柳宗元的心拉的很近。還有哪個小組想展示你們的作品?

組4:我們組選的是“溪水”,我們這樣寫的:“溪水順着崎嶇的山路彎彎曲曲地流來,一會兒溪水被巨大的山石遮住,只聽到潺潺的水聲,但是,延伸而來,穿過了一段山石後,在陽光的照耀下,溪水又熠熠閃光。”老師,我們猜想此時作者也會有感想,不知對不對?

師:什麼感想?說說給大家聽。

生:他應該想,人生何嘗不與這溪水一樣,曲曲折折,挫折應該是暫時的,總會也有突破的時候。

師:大家認爲呢?

生:有一定道理吧。

師:有些牽強,但很有創意,這是這一小組同學所閃耀出來的思維火花。我們應該給予掌聲吧。(學生鼓掌)

師總結:看來,作者的筆下是“一切景語--

生:--皆情語”

師:對,情景交融、寓情於景是柳宗元山水遊記的一大特色,難怪有人稱讚他是繼《水經注》酈道元之後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還甚至稱他爲“遊記之祖”。(屏顯--寓情於景)

板書:寓情於景

師:非常感謝大家精彩的表演,這裏的小石潭可觀、可聞、可聽、可觸,這裏的小石潭石異、水清、魚樂、樹青、蔓翠,這真是一個旅遊休閒的世外桃源,而柳宗元爲何卻說” 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他怎麼了?

生:因爲這裏“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所以他受不了這種透徹心骨的淒涼,他不忍獨自品味那種孤獨和無奈,他離開了。

師:同學們的分析很到位,在此我有必要把柳宗元當時的處境告訴大家。柳宗元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滿腹才華,並想用自己的智慧和謀略爲朝廷出力,因此他積極參與政治改革,但不幸的是,改革失敗,一紙調令將他發配到了偏遠的永州地區,並讓他做了一個有名無實的司馬。沒想到禍不單行,此時他老母病故,居處遭火,但他不想把自己蜷縮在悲痛和無助中,他逸逸而行,漫漫而遊,他把自己流放到了永州的山水中。所幸的是,永州的山水接納了他,也讀懂了他的快樂與悲哀,更可幸的是,他在永州的小石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一個秀麗奇特的地方,卻無人問津,這難道不是自己的寫照嗎?難怪有人說,讀《小石潭記》就如同品一杯淡淡的苦丁茶,清香在前,仔細品味卻有一種悲苦在後。(板書--憂)

讓我們再一次重遊小石潭,盡情欣賞小石潭的美景,也仔細品味柳宗元內心豐富的情感。

生齊讀《小石潭記》。

(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與文本有一次更爲親密的接觸,走進文本,與作者對話,用自己的想象來描繪欣賞到的美景,很細膩,很生動。這裏作者、讀者、文本之間有了一種深層的交融,學生在品味中走進了小石潭,走進了柳宗元的內心。順勢展示寫作背景,突破學習目標二。)

結束課堂:感謝柳宗元,帶我們去看了一個秀麗奇特的小石潭;也感謝小石潭,讓我們體會了一個失意文人內心豐富的情感;柳宗元的時代已經過去,讓我們忘掉柳宗元的悲哀,盡情欣賞小石潭的美景吧!

  【教學反思】

《小石潭記》是一篇充滿着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作者柳宗元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着力渲染了淒寒幽邃的氣氛,借景來抒發自己在貶居生活中悲涼的情感。在教此文之前,我反覆閱讀文本,並認真研讀對文本進行解讀的其他資料,也認真研究了新課程標準對初二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一些要求,最終將本課的學習重點確定下來。在授課模式上,我努力構建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以學生爲主體,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對文本獨特的感悟能力。

從整體上看,我認爲我所設計的教學思路是非常清晰的。首先,從學生自身旅遊的經歷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然後,引導學生在自讀互讀中掃清字詞障礙,接着又讓學生在自譯互譯中疏通文意。在此基礎上,老師順勢範讀,讓學生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瞭解“移步換景”的寫法,接着讓學生品讀文本,欣賞美景,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體會作者內心的情感。最後老師醞釀情感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坐在潭邊環顧四周時所見景物的特點,進而領悟作者這時的淒涼悲苦心境。一前一後的樂憂變化,是全文的重點,我用課件展示了柳宗元創作此文時前的背景資料,學生很快就理解了文中作者的情感變化,難點順勢突破。最後在學生齊讀《小石潭記》中結束了本節課。

這次教學雖說經過精心的準備,力求有所突破,有一些優點,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也發現自己在授課過程中的一些不足,我認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學生的互助學習決不能僅僅流於形式,學生在合作探討中不僅僅是幾個人簇擁在一起,各抒己見,滔滔不絕,學生也應該在傾聽,在交流,在反思,在糾正,在質疑,這樣的互助纔是更有效的。自己應該在小組互助的有效性上做進一步的規範和指導。

第二:學生的自主也絕不是放任自流,課堂也不應該是天馬行空,老師適時的調控課堂,使學生的活動始終有一條主線牽制,這樣纔會讓課堂向廣度深度發展。我覺得自己調控課堂的能力是有待提高。

第三:語文課堂展示的是學生的魅力和風采,做爲老師,如果只是一味的傾聽和肯定,這樣的課堂只能說熱鬧,絕對談不上精彩。我覺得自己應該準確把握“三講三不講”的尺度,中肯的評價,客觀的點評,多種形式的引導和鼓勵,讓自己的語言更精煉,也讓語文課堂更精彩。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