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二年級教案

《梅蘭芳學藝》教學案例彙編

本文已影響 1.65W人 

  《梅蘭芳學藝》教學案例一

  【案例背景】

《梅蘭芳學藝》教學案例彙編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過:“什麼是教育?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積千累萬,不如養個好習慣。”新課程標準在總目標第九條指出“要讓學生學會傾聽”。學會傾聽是理解掌握知識和學會欣賞他人的基本要求和前提條件之一。可是在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碰到同學還沒回答完,便有個別學生插進話來,或是在一邊喊:讓我來,讓我來;還有的學生只顧表述自己的想法,根本不聽是否已有相同見解和答案被提出;也有學生乾脆不聽,在下面做小動作,課堂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我還需努力多下工夫培養學生“傾聽”的好習慣。

 【教學案例】

以下是我執教二年級上冊《梅蘭芳學藝》第一課時的四個教學片段。

  教學片斷一

開篇我選擇了梅蘭芳的一個京劇名段《貴妃醉酒》讓孩子欣賞,爲的是創設情境,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同時過渡到對梅蘭芳的介紹(課前孩子已經預習過課文)。我說道:“你知道剛剛老師放的這段錄象是什麼嗎?”未等老師說完,孩子們己迫不及待地舉起了小手,考慮到我們班孩子的情況,害怕他們亂說一氣,我又重複了一遍我的問題。結果發言的孩子大聲地說:“是梅蘭芳!”回答的是不錯,可是卻答非所問。

分析:學生們根本沒有聽清老師的要求,沒有用心去聽,只聽了個大概再加上自己的理解。表面看似乎發言踊躍,且反應很快,但實際上並沒有達到老師的要求。

教學片斷二

在初讀課文之後,我出示了課文中的一、二類生字詞,讓孩子掃清詞語障礙,先是帶拼音讀,接着去拼音讀,在開火車讀到“拜師學藝”這個詞時,有個孩子是這麼讀的“pài師學藝”,於是我找了另一個孩子糾正他,他當即改了過來,爲了不讓孩子在這個問題上再次出錯,我又特別的糾正了一下讀音,後來在讀課文時,我有意識地又喊了那個剛剛讀錯的孩子來讀第一節(因爲裏面有“拜師學藝”這個詞語),結果他又錯了,全班譁然。

分析:別的同學糾正了他之後,老師又領讀了幾遍,但他還是沒有用心聽,沒有感受到老師在這個詞語上的強調,結果又犯了相同的錯誤。

  教學片斷三

在學習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時,讓學生在體會“終於”這個詞語所表達的意思之後,我出示可這樣一個句式訓練“經過( ),( )終於( )。”並且我這樣提示孩子:“經過什麼樣的努力,誰終於怎麼樣啦?”話音剛落,孩子們紛紛舉手,其中A回答了這個問題:“我終於會跳繩了!”我忙提示你還少了前半句的這個前提呢!結果A反應挺快,立即改爲:“經過反覆的練習,我終於會跳繩了!”在表揚了A後,我見B一直高高地舉着她的手,爲鼓勵她發言積極,於是喊她起來,結果B大聲地說:“我終於會跳繩了!” 此語一出,有的孩子便說:“剛剛說過了!”B不服氣,有些委屈地說:“我又沒有聽到。”

分析:B由於沒有認真聽老師和同學的話,結果犯了兩個錯誤,一是重複回答,二是本身造的句子也不符合要求。

教學片斷四

爲了讓孩子理解世界聞名,我說道:“梅蘭芳表演的京劇不僅中國人愛看,全世界人民也喜歡看,梅蘭芳把京劇帶給了全世界的人民。全世界的人一提到中國,就知道京劇,就知道有個梅蘭芳,文章中用了一個詞語叫做?”其中C回答了這個問題:“京劇大師”,於是我開始引導,C稍微停了一會兒,正思索着,眼看就要找到了,這時有那麼幾個孩子,邊舉手,嘴中邊喊着:“世界聞名!世界聞名!” C尷尬地望着我,嘴裏咕噥着:“世界聞名。”坐下了。

分析:C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只作了短暫的停頓,稍加思考。其餘孩子便沒有耐心聽下去,着急的代替他回答。這實際上,等於剝奪了C思考、回答的權利。

 【教學反思】

低年紀兒童年齡小自制力較差,所以“傾聽”對於他們說很困難,但不能因此就忽略“傾聽”習慣的培養。曾經私底下和幼教的老師交流過,從她們那裏得知,孩子在幼兒園裏面倡導的是爭先恐後地表達自己的看法,說出自己的感受,其宗旨是爲了讓孩子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展現自我。不過幼小銜接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課堂上,大部分的孩子表現出所謂的“沒規矩”,“亂插嘴”,往往不聽完老師的話就嚷嚷着發言,輪到其他同學發言就更不聽了,課堂氣氛亂哄哄,老師駕馭課堂顯得很吃力,甚至一堂課下來,喊破了嗓子,老師們很是頭痛,且如此長此以往下去,還會導致學生學習態度浮躁,形成學習障礙。針對此種情況,我調整了自己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在平日的教學中,堅持做好學生“傾聽”習慣的培養。

1、以身作則:老師的一舉一動會帶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當孩子在發言的時候,老師首先應帶頭傾聽,決不在孩子發言的時候,做其他事。在孩子發言的過程中,留給孩子思考的時間,不打斷孩子的回答,不能因爲要趕進度甚至告訴孩子答案。並且對孩子的發言,應當給與適當的評價。

2、採用激勵的辦法:在學生認真傾聽的時候,要適時地表揚,如 “你聽得最認真,這可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呀!”“這麼一點小小的區別都被你找出來了,你的耳朵可真靈!”“你聽出了他的不足,可真幫了他的大忙啦!”“大家這位同學不僅聽懂了別人的發言,還加進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呀!”……多一些

其他孩子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3、積極引導,提要求要分類:在讓部分孩子發言的時候,對其他的孩子也要提出要求,如“仔細聽,他說的怎樣?有沒有和你不一樣的?”“你現在可是小評委啦,任務可不輕,要認真聽哦!”“聽完之後,看看你還有什麼補充的?”等等,學生只有認真傾聽別人的回答後,纔會有所啓發或收穫,產生自己的想法,不至於使自己的答案與別人雷同,或者在別人回答問題時,覺得與己無關,忙着做其他的事情等等。

4、針對低年段孩子的年齡特點,形成一些口令,如老師說“小耳朵”,學生答“仔細聽”,“小眼睛——看老師”,“一二三——坐端正”等等,來組織教學,強化孩子的習慣。

總之,在教學中我們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而認真傾聽這個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會是學生日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學會傾聽,會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生動、更精彩,也會使我們的學生獲得一把學習的金鑰匙。

  《梅蘭芳學藝》教學案例二

教學內容:

蘇教版第三冊《梅蘭芳學藝》第二自然段中的“他常常緊盯空中飛翔的鴿子,或注視水底遊動的魚兒”一句。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緊盯”、“注視”、“勤學苦練”詞義。

2、使學生了解梅蘭芳學藝的過程。

3、教育學生要想取得好成績,一定要下苦功夫。

  教學重難點:

梅蘭芳是怎樣刻苦練眼神的。

 教具準備:

紅外線玩具。

 教學片段:

(首先教師單獨出示這句話)

師:自己讀讀這句話。

(每位學生都大聲的讀起這句話來,讀時,不少同學第一遍很順利地讀過去,第二、三遍時有些同學就皺起眉頭,撅起嘴巴,看到這裏,師立刻“趁熱打鐵”。)

師:這句話中有沒有不懂的詞語?

(立刻有學生舉手)

生:什麼叫“緊盯”,什麼叫“注視”?

生:他爲什麼要這樣做?

生:這兩個詞能對調嗎?

(教師根據學生的提問,把早已準備好的教具——兒童愛玩的紅外線玩具從講桌抽屜裏拿出來,頓時,同學們都饒有興趣地注視起這種玩具來,只見教師在教室天花板上投射出一隻紅蝴蝶,不少同學瞪着大眼睛,不時用手指着小聲叫道:“唉,蝴蝶,蝴蝶,真漂亮!”)

師:請小朋友看着這隻蝴蝶,千萬不要分神,以免讓它跑了!

(這下所有的同學把眼睛瞪得更圓了,看得更起勁了。教師操作紅蝴蝶忽遠忽近,時而疾飛,時而盤旋……學生的目光跟着不停地移動,兩分鐘後,學生開始叫苦)

生:哎喲!眼睛累死了,它老是動,我都看不過來了。(然後把眼睛閉上,作出在也不想睜眼看它的疲倦姿勢。)

生:看得我脖子都酸了。(轉轉脖子,一下子扒在桌子上,再也不想擡脖子了。)

[此時,教學效果就完全達到了,讓他們深刻地感受到“緊盯”、“注視”二詞雖然都是看,但太“厲害”了,自己是難以做到的,體會到了梅蘭芳練習過程的艱辛,梅蘭芳意志的頑強,是一般人無法比擬的,進而滲透思想教育:成功的道路是曲折的,是用辛勤的汗水換來的。]生:我知道什麼叫“緊盯”了,就是盯着它看,“注視”也是這個意思。(師微笑點點頭)

生:那麼它們能調換。

(語氣乾淨利落)

[這時,對於詞語的意思,他們已經很熟悉了。]

師:小朋友才盯了這麼一會兒就累了,梅蘭芳累不累?

生:梅蘭芳肯定很累

生:梅蘭芳很累,“常常”說明他經常看,看的時間也很長。

(另一學生立刻搶答,突出梅蘭芳的舉動是常人無法做到的,他是了不起的人。)

[其實這是思想教育的第二次昇華。梅蘭芳能忍受常人無法忍受的困難,所以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成功了。]

師:這就是“勤學苦練”中的“苦”字。小朋友猜一猜,梅蘭芳在什麼時間練眼神?

(答案書上都有,學生不假思索,張口作答。)

生:他早晨起來就到花園的池塘邊,看水底的魚兒。

(語言表達得很完整。)

生:中午他不休息,到小山坡上看天空飛翔的鴿子……

(繼續按照時間的先後說梅蘭芳的勤奮。)

生:有鴿子的時候他就看鴿子,沒鴿子他就去看魚兒。

(補充上面的話語,對於“注視”、“緊盯”的進一步理解,這裏可以反映大家已經把梅蘭芳學習的過程牢牢地掌握,並已深入腦海。)

師:是啊,他總是找機會練,這就是“勤學苦練”中的“勤”字。

[這是思想教育的第三次拓展,這麼難做的事,他不時地練習,一有機會就練,多麼勤奮呀,正因爲他有這樣鍥而不捨的精神,所以成功就在眼前。]

 【案例評析】

《梅蘭芳學藝》一文講述了梅蘭芳起初被師傅認爲不是唱戲的料子,但他通過勤學苦練,最終成了聞名中外的戲劇大師的故事。“勤學苦練”是全文的中心詞,概括抽象,極不好理解,與學生現在生活離得較遠,但如何使二年級的兒童對其產生真切的體驗和深切的感悟呢?該片段的教學簡潔明瞭,沒有過於繁瑣的講解,過於累贅的課件,採用模擬生活情境(紅外線蝴蝶象徵書中不斷遊動的魚兒和飛翔的鴿子,讓學生“緊盯”、“注視”。)和聯想生活情境(深切感受看的累、不舒服來對照書中主人公梅蘭芳,想象他當時練地辛苦)兩種方式,化抽象爲具象(即具體而形象的事物),取得了極佳的教學效果。

教師利用兒童喜玩的紅外線玩具模擬演示文中鴿子飛翔的情境,讓孩子們置換角色,像梅蘭芳一樣去“緊盯”、“注視”,從而產生“苦”與“累”的真切體驗;再讓兒童想象、猜測梅蘭芳練功的時間,孩子們的頭腦中呈現出一幅幅活生生的“看鴿圖”、“觀魚圖”……至此,梅蘭芳“勤學苦練“的形象便在其頭腦中鮮活、豐滿起來。孩子們在這一直觀形象、生動活化的過程中不僅領會了詞義,更受到了情感的薰陶和感染,同時也積累了聯繫生活來理解課文這一寶貴的閱讀經驗。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的過程。教師就要有意識地引入生活情境,把語言文字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身臨其境,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感悟。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