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高二選修《小石城山記》優秀教學設計大綱

本文已影響 2.3W人 

 教學設想:

高二選修《小石城山記》優秀教學設計

《小石城山記》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記之一,是他被貶永州時的遊記。作者在描寫小石城山土堡、山石、山洞的同時,讚歎天地造化的神奇,更抒發了身世的感慨。放情山水,寄託情志,借對山水的感慨來澆胸中的塊壘是文章的一大特點。文雖短小,但旨趣深遠;既可陶冶性情,也能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教學中應該充分挖掘該文的特點。

這篇文章也是《唐宋散文選讀》(語文選修2)的第一篇,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式,對指導學生進行選修課的學習,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有着很重要的意義。本設計採用“發現(discover)-探究(develop)-表達(describe)”(簡稱“3D”)的探究學習方式。

文言文教學,不論是必修還是選修,都應該注意文言詞語的積累,文言句式的學習,加強文言課文的誦讀和翻譯,讓學生具備文言文閱讀的基本能力。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設置了詞語積累、句子翻譯、課文誦讀的環節。

我們認爲,選修課的教學畢竟不同於必修課的教學,在打好基礎的前提下,選修課更應當注意對課文內容進行拓展,聯繫學過的知識,開闊學生視野;在教學方法上,更應該重視採用探究學習的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而在培養目標方面,選修課更應該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所以,我們將“夯實基礎,注重拓展,突出探究,落實人文”作爲選修課教學的主要策略。

本設計的思路是,在落實文言詞語和翻譯重點句子的基礎上,從課文中發現有探究價值的話題(中國古代文人的被貶),然後拓展視野,回憶學過的作品,適當補充課外知識,引導學生探究古代被貶文人思想、情感表達的方式,從而認識到寫作是排遣憂愁、抒發情志的重要工具,也認識到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的道理。

 教學目標:

1、積累文學常識,掌握一些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能翻譯文中重要的句子。

2、感受小石城山的特點。

3、領悟作者身遭貶謫的憤懣之情及對個人信念的堅守之志。

4、感受言志載道的風格與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學重點:

1、積累文學常識,整理常見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描摹山水與抒情言志相結合。

3、領悟作者身遭貶謫的憤懣之情及對個人信念的堅守之志。

 教學難點:

1、古代被貶文人在作品中表達思想感情的方式--象徵

2、作者對“造物者”的討論的理解。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介紹作者;瞭解寫作背景;通讀全文,把握知識點。

 一、導入

之一:古人說:“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古往今來,祖國山川的美麗景色,無不成爲騷人墨客吟詠的對象。文人們在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餘,不可避免得要滲入個人的情感、意識或品行,如李白的灑脫不羈,杜甫的憂國憂民,蘇軾的豪放曠達……那麼,柳宗元于山水之中,又是寄寓着什麼呢?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小石城山記》,走進永州的山水,走進柳宗元的情感世界!(板書文題和作者)

之二:說到唐宋山水遊記,一個不可逾越的高峯就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記》(幻燈片一),它們寫於柳宗元參加政治革新失敗後、被貶官到永州的十年之間。我們曾學過《小石潭記》(幻燈片二),這是作者寫水的,那我們今天來看《永州八記》中的最後一篇《小石城山記》,看作者是如何寫山的。

之三: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對對聯:中國有哪些著名的山?明確:廬山,泰山,華山,雁蕩山,峨嵋山,白雲山。中國有哪些著名的水?明確:天池,西湖,太湖,青海湖,千島湖,日月潭。

請擬一幅對聯表達對錦繡河山的讚美:(要求寬對,PPT播放風景名稱。)

參考:

廬山,泰山,華山,雁蕩山,峨嵋山,白雲山,山山明秀。

天池,西湖,太湖,千島湖,青海湖,日月潭,水水瑰奇。

2、教師引導: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歷代文人,縱情山水之間,徜徉松林之中,汲取創作靈感,感悟人生哲理,抒發胸中鬱悶。李白氣壯於“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蘇軾意懷於“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柳永神傷於“楊柳岸,曉風殘月”。華夏河山,哺育了一代代文豪;而文人墨客,又發掘了中華一處處勝景的情韻。

今天,讓我們和唐代宗師柳宗元一起,發現永州小石城山的美景。

  二、作者作品相關簡介

1、對於柳宗元,大家已不陌生了。而一提到他,很多人都說他是個詩人,這毋庸置疑。其實,他首先是散文家。

衆所周知,柳宗元與韓愈,同宋代的歐陽修,蘇軾等人,並稱爲“唐宋八大家”,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散文家。柳宗元對散文貢獻巨大。在唐中葉,他就與韓愈發起領導了古文運動,提出了一系列文學主張。他們主張“文道合一”、“以文明道”,要求文章反映現實,在形式上突破駢文束縛,句式長短不拘,務去陳言等。

2、而柳宗元散文最大成就的取得,恰恰就是在他被貶永州之後。

在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生平最爲困厄、最爲艱難、心情也最爲孤獨寂寞鬱悶的十年。爲了醫治心靈的創痛,他經常流連山水,正如他在《始得西山宴遊記》中說:

自餘爲戮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

可以說,柳宗元將自己的心放入了山水,也將自己的命運交付給了山水,於是,中國散文史上,遊記散文第一次作爲一種獨立的文學體裁登上了歷史舞臺,而柳宗元的“永州八記”更成爲中國古代山水遊記的扛鼎之作,其依次包括《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這些作品,把一山、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攝入筆端。作者那生花妙筆,使這些無情之物變得有靈有性,不僅寄託了情懷,也體現了作者的人格。在中國古典文學的發展中,山水詩始於謝靈運,而山水遊記散文,應該說始於柳宗元。

在初中,我們曾學過《小石潭記》,這是作者寫水的。接下來,我們來學習《永州八記》中的最後一篇《小石城山記》,看看作者是如何寫山的!

 三、整體感知

1、集體朗讀(注意一些字音)

2、師: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山水遊記散文,全文由兩個段落構成。請大家在預習的基礎上,再聽我的朗讀(MP3)。在聽的過程中,可以參照課文的旁批,思考一下這兩個段落各主要運用了什麼表達方式?

明確:第一段,記敘和描寫,描繪了小石城山的景緻;第二段,議論和抒情,作者面對景物時,引發的聯想和思索。

本文根據表達方式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寫景和議論抒情兩個部分(板書:景 情)

寫景爲議論抒情做鋪墊,而議論抒情則是對寫景的點化。

這種描摹山水與抒情言志相結合的手法,開創了唐宋遊記散文即事入理,無我相融的風氣,成爲後代作家學習的典範。從《岳陽樓記》到《醉翁亭記》,從《遊褒禪山記》到《石鐘山記》,無不從柳宗元這裏汲取了豐富的營養。

  四、品讀課文

(一)賞景

1、在山水遊記散文中,作者,描繪景物的關鍵,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徵。那麼,在這篇文章裏,作者抓住了小石城山的什麼特點來描繪的?請大家自由閱讀第一段,然後用文中的一個字來回答。

明確:奇(板書)

2、那麼,小石城山的“奇”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請在原文中找出相關語句。

明確:四個方面

(1) 土堡的形狀:其上爲睥睨、樑欐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

(2) 山洞的`深窈: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

(3) 山石疏密有致的分佈:其疏數偃仰。

(4) 樹竹的奇堅: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

(這四個方面板書,而表現小石城山的“奇”的語句,先讓學生翻譯,之後其重點字詞、句式大致講解)

3、小石城山的美景,在作者眼裏,真是天然造化,鬼斧神工。在這樣偏僻的地方,發現如此的美景,作者發出了怎樣的感嘆呢?

明確:“類智者所施設也”(好似智者的有意安排)

(二)體情

面對如此的奇麗之景,作者不僅發出了“類智者所施設也”這樣的感嘆,而且,更進一步地在第二段通過議論而引發聯想、思索和抒情。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作者是如何議論的。

1、現在請一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第二段,在該同學朗讀的過程中,其餘同學重點思考,作者在這一段中,以什麼作爲議論的話題?

明確:“造物者的有無”

2、設問:此句中的“智者”與第二段中的“造物者”所指是否同一呢?

明確:第一段的“智者”和第二段的“造物者”所指應該一樣,都指創造美景的神靈或上蒼,還包括“神者”,這樣可以避免行文的重複。可以看出,“類智者所施設也”一句在文中起到了過渡的作用。

3、設問:作者在本段中對造物者有無的懷疑經歷了哪幾個階段?用課文的原字句回答。

明確: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久疑;二是誠有,三是果無乎。

4、設問:既然作者曾很長時間懷疑造物者的有無,爲什麼作者看到小石城山後會相信造物者確實有呢?如果思考不出來,請大家到第一段中尋找答案

明確:那是因爲像小石城山這樣的美景是“類智者所施設也”,這麼鬼斧神工的奇麗風景只有神靈才能創造得出來,絕非人力所能爲,所以作者相信造物者確實有。

5、設問:那麼,又是什麼原因使作者由相信造物者確實“有”又懷疑造物者是否真的存在呢?思考時,請大家抓住句中表達作者對造物者態度的那個字,“怪”,作者爲什麼要怪造物者?

明確:那是因爲造物者將本來應該放置在中州的山水放置在了偏僻的永州,這種安排對於像小石城山這樣的美景來說是不公平的,作者由造物者這種不公平的安排懷疑造物者是否真的存在。從這裏可以看出,作者是在爲小石城山有這樣的美景卻被棄置而憤憤不平。

可以看出,作者在這裏並沒有給出關於造物者有無的確切答案,也許作者的用意並不在於討論造物者的有無。

6、設問:那麼,作者的用意何在呢?思考這個問題,請大家回到本段的第一句,爲什麼作者說“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作者爲什麼要懷疑造物者的存在?人在什麼時候纔會懷疑上蒼的存在,對上蒼髮出疑問和呼喊?請大家調動平時的閱讀經驗和自己的生活體驗思考這個問題。

參考:司馬遷在《屈原賈生列傳》中用文學性的話概括了這種現象,這樣一段話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啓發。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們處境艱難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勞累、辛苦、疲倦、困憊時,沒有不喊天的;在疾病、痛苦、悽慘、驚懼時,沒有不呼父母的。)

請大家想,與柳宗元的身世遭遇和本文的寫作背景相聯繫,什麼樣的事情纔會讓柳宗元這樣有遠大抱負的革新家感到身心疲憊“勞苦倦極”以致於要向上蒼髮出疑問?

明確:被貶官。因爲柳宗元遭遇到這麼不公平的待遇,在永州的十年都憤懣之極。所以,“又怪其不爲之中州而列是夷狄”一句作者運用象徵手法,以小石城山的奇石自比,抒發了個人的身世之嘆,憤懣之情。

從這裏可以看出,柳宗元在議論中以造物者的有無爲話題,但他的本意並不在討論造物者的有無,而在於借這個話題,用曲筆表達個人內心的身世之嘆憤懣之情。[板書:憤]

 五、總結全文,提升境界

之一:古代被貶文人,具有獨特的表達情感的方式。他們寄情山水,以文顯情。既排遣了心中憂憤,也成就了自己的文學大業,更爲中國文學增添絢爛的光彩。

我想,被貶的文豪們,他們真正把寫作當成了表達思想、情感的工具,超越了功利。寫作成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了他們生命的一部分!真不知道,沒有寫作習慣的人,不喜歡用文字表達自己情志的人,怎麼渡過這樣寂寞、悲憤、抑鬱的謫居生活啊!

同學們,讓我們像古人那樣,我手寫我心,把寫作當成生活的一部分,甚至當成生命的一部分吧!

我又想,柳宗元被貶永州,乃有《永州八記》;蘇軾被貶黃州,乃有《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赤壁賦》;白居易被貶江州,乃有《琵琶行》;歐陽修被貶滁州,乃有《醉翁亭記》。真是“詩人不幸,詩家幸”;文人不幸,文學幸啊。古人說: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確實是這樣啊。假如我們的人生總是一馬平川,那將會是怎樣枯燥、黯淡的人生呢?由此,我想到著名史學家史馬遷在《報任安書》中一段精彩論述。讓我們一起背誦這一著名的論斷來結束這一課吧?

(學生集體背誦《報任安書》中“蓋文王拘¨¨¨”一段。)

之二:解讀“貶官文化”。 餘秋雨先生曾經在《文化苦旅》中提到“貶官文化”一詞。“中國文化中極其奪目的一個部分可稱之爲‘貶官文化’。隨之而來,許多文化遺蹟也就是貶官行跡。貶官失了寵,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劇意識也就爬上了心頭;貶到了外頭,這裏走走,那裏看看,只好與山水親熱。這一來,文章有了,詩詞也有了,而且往往寫得不壞。“如果柳宗元不是被貶到永州,就不會有“永州八記”的問世。你能否再舉一例,並談談你對“貶官文化”的看法。

附:

  一主旨及特色

1、文章主旨

文章以凝鍊而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小石城山的奇觀景物,並藉以抒發了自已被貶於荒遠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負的悲憤心情。

文章的前半段描寫小石城山的奇異景色,後半段借景抒情,以佳勝之地被埋沒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經邦濟世之才卻橫遭斥逐,蟄居蠻荒,英雄無用武之地。字裏行間,隱隱含有對當時最高統治者昏瞶不明的強烈譏刺。

2、文章特色

⑴凝鍊而生動的語言

⑵後半篇的議論抑揚宛轉,餘味無窮。

⑶將個人的身世之感放入山水景的描寫之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

  二《報任安書》勵志部分

蓋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爲作也。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