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語文版高二選修《沂水春風》教案設計大綱

本文已影響 1.82W人 

通過《沂水春風》的學習,理解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理想。下面梳理了語文版高二選修《沂水春風》教案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

語文版高二選修《沂水春風》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掌握以下文言字詞:居、如、方、作、撰、傷、與,並背誦9-13段。

2、理解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理想。

 重點難點:

1、 重點:目標1;

2、 難點:目標2。

 教學安排:一課時。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

1、音形之辨:

曾皙(xī)長乎爾(zhǎng)率爾(shuài)比及(bì)

哂之(shěn)以俟君子(sì)舞雩(yú)

2、疑難字句:

(1)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2)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3)唯求則非邦也與?

3、一詞多義:

(1)如:如或知爾【2】如果。

如五六十【6】或者。

如其禮樂【6】至於。

如會同【8】或者。

求!爾何如【5】即“如何”,怎麼樣。

(2)方:可使有勇,且知方也【3】義,道義。

方六七十【6】古代計算面積的單位,縱橫各一里爲方。

(3)乎:以吾一日長乎爾【2】比

攝乎大國之間【3】在

異乎三子者之撰【10】與

4、詞類活用:

(1)端章甫名詞作動詞

(2)風乎舞雩名詞作動詞

(3)赤也爲之小,孰能爲之大形容詞作名詞

5、特殊句式

(1)毋吾以也賓語前置

(2)居則曰:“不吾知也”賓語前置(居:平常,平日裏。)

(3)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狀語後置

(4)比及三年,可使有勇省略句

(5)爲國以禮狀語後置

二、新課研習:

1、引入:

這是一篇關於孔子與其四名弟子談志的文章。(全文思路)首先孔子問,你們都有什麼樣的理想,然後四名弟子一一陳述,最後孔子點評。這裏面孔子特別贊同誰的觀點?曾皙。

那麼他爲什麼會“與點”呢?(幻燈)

2、詳解:

面對這麼大,以致讓人摸不着頭腦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辦?分解。

我們可以把這個大問題拆成幾個小問題。

那麼你們覺得我們必須在瞭解哪些東西之後,才能回答這個問題?

【明確】:(1)曾皙表達觀點的語句曾皙的觀點。

(2)其他人表達觀點的語句他們的觀點和曾皙的差異何在?【提示:贊同點,隱含了不怎麼贊同其他人這個問題。】

(3)孔子的基本思想傾向是怎樣的?

回答以上六小問:

【明確】:(1)第12段。請學生不看課後譯文來翻譯。

曾皙的觀點不明確。(孔子有云:“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我們姑且將這個問題存而不論。)

(2)子路:第3段。請學生不看課後譯文翻譯。

子路--治理“千乘之國”--“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第6段。請學生不看課後譯文翻譯。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國--“可使足民”,不過“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公西華:第8段。請學生不看課後譯文翻譯。

公西華--“願爲小相”。

思考:三人觀點的共通之處?

【明確】:子路、冉有、公西華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不仕無義”“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這一入世精神的。

討論:我們學習前面幾篇課文的時候已經知道孔子周遊列國,忙於求仕,很顯然,他是主張積極入世的,但這裏孔子對三子的入世精神沒有明確而直接的肯定,是不是孔子當時觀念有所改變?還是曾皙與其他三人的觀點只是態度或表述差異,曾皙態度或對入世精神的表述比前三者更好?

【二次討論前提示】:(1)如果是孔子觀念有所改變,你是否可以從學過的課文中找出例證?

(2)如果曾皙和其他三人的觀點只是態度差異,那麼曾皙的話到底該如何理解?可不可以從學過的課文中找到例證?

附:對三子觀點評述的含義:針對子路“率爾”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爲國以禮,其言不讓”;

針對冉有“如其禮樂,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當時不語,在回答曾皙的詢問時,反問“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國家,禮樂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針對公西華的觀點,孔子的惋惜之情溢於言表--“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國大事,你卻只是“願爲小相”,“赤也爲之小,孰能爲之大?”因爲孔子認爲他通曉禮樂,可以大用。

【明確】:(1)孔子雖然熱衷於入世,但多次碰壁後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之嘆。曾皙的志向表明他“知時而不求爲政”,這和孔子此時的心情契合。

(2)曾皙描繪了一副雍容暇豫(安閒逸樂)的盛世氣象,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心懷天下的主張的生動寫照,體現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3、延伸:

講到這裏我們這個問題是否解決了呢?

孔子“安貧樂道”思想介紹:

傳說,孔子有學生3000,其中最出名的有72人,而顏回又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

顏回的一舉一動,在孔子看來,都合乎心意。所以孔子常常以顏回的事例來教育其他學生。

有一次,孔子對學生們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意指:顏回,真賢者啊!他住在荒僻的巷道里,過着極其艱苦的生活。他乘飯用的器皿是竹子做的簞,舀水用的器具是木頭做的瓢。這要是落在別人頭上,則是不堪忍受的了,但是顏回始終感到滿足、快樂。顏回確實是個十分賢德的人啊!

這個故事展示的是一種安貧樂道(安於貧窮,以堅持自己的信念爲樂。)的思想。我們是否可以從“安貧樂道”這個角度來解釋曾皙的這段話呢?

【明確】:曾點所描繪的是學習聖人之道的快樂(即感受沂水春風之樂),符合孔子安貧樂道的思想。

【補註】:沂水春風:比喻深受孔子(老師)的教育與薰陶。

本堂課所研究的這個問題,不僅是要大家進一步接近孔子思想,接近儒家文化,也是希望能引起大家對發散性思維能力的重視,多做這樣的分析思考,可定會對大家有益。

三、作業:

(1)課後思考:你覺得孔子贊同曾皙這個問題是不是還會有其他解釋?

(2)以“我看‘其言不讓’”爲題,寫一篇評論性的文章,字數:不少於200字。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