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艾青《我愛這土地》教案(高一)

本文已影響 2.7W人 

  教學目標

艾青《我愛這土地》教案(高一)

1.瞭解有關艾青的文學常識以及本詩的寫作背景。

2.把握詩歌形象,學習象徵手法,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3.感受和體驗作者深沉的愛國情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4.正確劃分詩的節奏,飽含深情地朗誦詩歌,併發散思維,進行簡單的詩歌創作。

 教學內容

本篇課文屬於中學階段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一單元第一課的內容。學習此詩不僅僅是學習幾個生詞,更重要的是希望學生能掌握學習詩歌的門徑,爲後面幾首詩的學習打下基礎,因此,本首詩將分2個課時着重分析。本課的教學是在七、八年級的詩歌學習的基礎上,對學生提出更高的鑑賞要求,並提出了一些形式上的要求,如掌握本詩的象徵手法。詩是文學的最高形式,學習優秀的詩歌可以陶冶情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本詩是艾青在抗戰初期寫的,充滿了深沉而熱烈的愛國情懷。另外,也希望學生通過對本詩的學習,初步培養詩歌創作能力。

  教學方法、教學過程與環節設計

  教學思路

 第一課時

 1)介紹作家生平和本詩寫作背景。

2)導入新課。

3)由同學按感覺先劃分詩的節奏,然後老師再糾正,教給大家朗讀要領,之後全班朗讀,讓同學們進入詩歌的意境。

4)在同學們熟悉詩歌的基礎上,將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分析詩歌,再以小組爲單位輪流發表意見,最後由老師整合做總結。

 第二課時

1)通過問題的形式具體分析關鍵詩句及意象的象徵意義,分析作品的藝術特色。

2)引導學生得出詩歌主旨和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通過播放愛國小短片或愛國歌曲激發同學們的愛國熱情

3)最後簡述詩歌創作,欣賞幾首詩歌,鼓勵同學們課後進行創作。

 教學重點

1)朗讀詩歌

2)理解關鍵詞和關鍵句

3)得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本詩的主旨。

 教學難點

1)詩歌描寫對象的象徵意義。

2)象徵表現手法的運用。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

2)討論法

3)欣賞探究法

 教學手段

本着課堂上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學原則,這節課的教學主要採用教師展示課件,學生合作探究,教師指導點撥,師生共同學習的策略。爲了達到課堂的最佳效果,在教學過程中關鍵是營造詩意氛圍,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自主性。並且我還利用網絡信息資源,增加了視頻和音頻的教學,增強了直觀性,趣味性。

教學環節

 第一課時

  1)介紹作家生平和本詩寫作背景

作家生平: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代著名詩人。1929年赴法國學習繪畫,並開始寫詩。早期詩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深沉憂鬱。1932年回國,在上海蔘加了“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抗戰時期的詩作,格調昂揚。建國後曾任《人民文學》副主編、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等職,其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於哲理。他生長在農村,自幼爲貧苦農婦哺養,對農民有着兒子般的深情,長大後的曲折經歷、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爲1個革命者。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爲《大堰河——我的保姆》。詩人曾自稱爲“悲哀的詩人”。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後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併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勳章。

寫作背景:本詩寫於抗戰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軍連續攻佔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祖國山河淪陷,生靈塗炭,在這民族存亡的危難時刻,中華兒女紛紛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2)導入新課

土地,自古以來便是衆多詩人飽含深情歌頌的對象。中國作爲1個歷史悠久的農業社會,土地孕育了千千萬萬的勞動人民,土地也就成了國家的象徵。首先,我們先來回憶一下我們曾經學過的表達愛國主義感情的詩文名句。例如: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而當中華民族走到了最危險的時刻,詩人艾青用飽含深情的詩歌表達了自己對祖國的熱愛。他曾說過:“這個無限廣闊的國家和無限豐富的農村生活——無論舊的還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詩上有它重要篇幅。”艾青對土地的關注,就是對祖國的摯愛。現在,就讓我們一同來學習艾青的《我愛這土地》。

3)先由學生劃分節奏,後老師糾正,集體朗讀。注意把握3個方面的要領:感情基調——憂鬱;語速——緩慢;節奏——停頓恰當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着/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颳着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裏面。

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

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4)自由討論,老師總結本次討論

根據班級人數分爲4~六個小組進行分組討論,最後選出代表發表對詩歌看法。

老師綜合各小組看法,對此次討論做簡單總結。

 第二課時

  1)分析關鍵詩句及意象的象徵意義,分析作品的藝術特色

問題:

a.詩中的“鳥”,它都歌唱了哪些內容?這些內容又有什麼象徵含義呢?

b.詩歌開頭寫着“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請你結合以上歌唱的內容,思考爲什麼這裏用“嘶啞”一詞,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c.“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句詩的?

d.鳥兒歌唱的內容中,“土地”、“河流”、“風”的前面分別有“暴風雨所打擊的”、“悲憤的”、“激怒的”這些修飾語,其作用是什麼?

參考答案:

a.鳥歌唱的內容有“土地”、“河流”、“風”、“黎明”。

“土地”象徵繁衍養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這“土地”“被暴風雨所打擊着”,說明祖國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國主義摧殘、肆虐。

“河流”“風”象徵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悲憤”“激怒”都表現出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中國人民正滿懷悲憤地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

“黎明”象徵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無比溫柔”充滿了對那裏的嚮往。

這些描寫形象地表達了當時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以及對光明的嚮往和希冀。

b.“嘶啞”表達出“鳥兒”歌唱不已,哪怕唱至喉嚨充血,聲音嘶啞,面對困難鬥爭的幾多悲傷,也不會停息對大地的歌唱,不會停止對祖國的愛的表達。如果用“清脆”或“嘹亮”雖添了亮色,但少了艱辛,減弱了對大地摯誠感情的表達。

c.“鳥”是詩人自己的象徵,這隻鳥是1個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這兩句詩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爲祖國獻身的願望。生前和死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在這強烈的對比和反差中,一以貫之的乃是“鳥”對土地執着的愛,表達了詩人對土地、對祖國的愛。這真是生於斯,歌於斯,葬於斯,至死不渝。

d.這些修飾語限定語豐富了意象的內涵,表明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正遭受苦難,中國人民正滿懷悲憤地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

藝術特色:

a.意象內涵豐富(象徵手法)。在詩中的每1個事物都賦於豐富的內涵,“鳥”是詩人的虛擬,是泛指,是共名,嘶啞着喉嚨歌唱的既是“鳥”,也是我(作者自己),同樣,大地.河流.風和黎明等,都是詩人心目中賦於了一定意義的形象。

b.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達分層強化。運用比喻借物抒情,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爲了能久久撥動讀者的心絃,還要不斷的強化作品本身的感情,作品開頭就用“假如”這是第一層強化;以“嘶啞”來形容鳥聲(一反鳥聲優美清脆),這是第二層強化;又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觀的長句,加上一系列的修飾語,這是第三層強化。

 2)文章主旨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並播放愛國小短片或愛國歌曲(如電影《地道戰》節選、《紅星歌》、《延安頌》)

主旨和作者情感:詩人以鳥的形象自喻,用飽含激情的詩句歌唱祖國,歌唱神聖的民族解放戰爭,這種鳥兒對土地的癡情,表達出詩人願爲祖國奉獻一切的赤子衷情。詩人艾青用“嘶啞”來形容鳥兒鳴唱的歌喉,更能表達詩人爲祖國前途、命運擔憂,心力交瘁的情狀。

  3)簡述詩歌創作,詩歌欣賞,鼓勵同學們課後進行詩歌創作

詩歌創作:

要求形象生動傳神,創造優美意境,思想內容深刻,語句高度凝鍊集中,概括性強,優美形象生動,韻律節奏鮮明界,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凝聚着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富於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有鮮明的節奏感。詩歌作爲文學體裁,以抒情爲主,或敘事,或說理,想象豐富,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

欣賞兩首詩歌:劉湛秋《中國的土地》艾青《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教學評價

優點:本次教學採取寓教於樂的方式,注重學生詩歌鑑賞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培養,而且形式多樣,包括朗讀感知、師生討論、問題探究與課外詩歌欣賞等。在[)教學工具上,採用的多媒體教學的方式,結合視頻或音頻,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由此,整個教學很好地營造了文本學生老師三者的詩意對話,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思考的能力得到提高。

缺點:由於課時安排較長,內容較多,可能造成課程不集中的學習脫節的現象

 課時分配與課後延伸

1)課時分配

本詩學習分爲2個課時,第一課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感知感悟能力,第二課時注重培養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2)章節與總結

同學們,“土地”是艾青詩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表達了詩人對祖國深沉的愛。艾青的詩有着特有的憂鬱美。詩人的這種憂鬱,源自民族的苦難,體現着他深刻的憂患意識,博大的歷史襟懷和濃烈的愛國真情!通過學習,我們感受到了詩歌的魅力,學習了象徵的手法,同時,我們還感受到了那個民族危亡年代的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難。憶古思今,今天我們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更應好好珍惜。愛國,是歷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唱不盡的主題。在這首詩中,我們沐浴在作者的飽含愛國熱淚中,我們感動,也激勵我們,爲祖國更好的明天奮鬥,爲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3)作業與答疑

作業:

a.完成課後思考練習二

詩中“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鳥”是1個怎樣的形象?這隻“鳥”歌唱至死,最後“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對此應如何理解?2、這首詩的第二節與第一節之間有什麼聯繫?怎樣理解最後兩句詩之間的因果關係?)

b.背誦全詩

c.課後延伸:請同學們課外閱讀《艾青詩選》

課後答疑示例:

a.我愛這土地》的第二節與第一節有着怎樣的聯繫?把第二節去掉,詩歌主題的表達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b.詩人爲何不用“珠圓玉潤”之類的詞而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從中你可以體會到什麼?

參考答案:

a.如果說第一節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第二節短小精悍的兩行則可看作是對主題的高度凝練的概括。去掉第二節,詩意則得不到提煉和強化。

b.詩人不用“圓潤”之類的詞而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使人體味到歌者經歷的坎坷悲酸和執著的愛國熱情。

附:

中國的土地

劉湛秋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黃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鵑花嫣紅奼紫

激流的三峽傳來神女的嘆息

冬天從凍土層到綠色的椰子林

薔薇色的海浪撫愛着沙粒

你可知道這塊

神奇的土地

黃皮膚,黑頭髮是那樣美麗

敦厚的性格像微風下的湖水

頑強勇敢又如長江一瀉千里

掛霜的葡萄下躍動着歡樂

堅硬的核裏已綻開復興的契機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艾青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鎖着中國呀……

風,

像1個太悲哀了的老婦。

緊緊地跟隨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樣古老的話,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那從林間出現的,

趕着馬車的,

你中國的農夫,

戴着皮帽,

冒着大雪,

你要到哪兒去呢?

告訴你,

我也是農人的後裔——

由於你們的,

刻滿了痛苦的皺紋的臉,

我能如此深深地,

知道了,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們的,

歲月的艱辛。

而我,

也並不比你們快樂啊,

——躺在時間的河流上,

苦難的浪濤,

曾經幾次把我吞沒而又捲起——

流浪與監禁,

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貴的日子,

我的生命,

也像你們的生命,

一樣的憔悴呀。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鎖着中國呀……

沿着雪夜的河流,

一盞小油燈在徐緩地移行,

那破爛的烏篷船裏,

映着燈光,垂着頭,

坐着的是誰呀?

——啊,你,

蓬髮垢面的少婦,

是不是

你的家,

——那幸福與溫暖的巢穴——

已被暴戾的敵人,

燒燬了麼?

是不是

也像這樣的夜間,

失去了男人的保護,

在死亡的恐怖裏,

你已經受盡敵人刺刀的戲弄?

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

無數的,

我們的年老的媽媽,

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裏,

就像異邦人,

不知明天的車輪,

要滾上怎樣的路程?

——而且,

中國的路,

是如此的崎嶇,

是如此的泥濘呀。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鎖着中國呀……

透過雪夜的草原,

那些被烽火所齧啃着的地域,

無數的,土地的墾植者,

失去了他們所飼養的家畜,

失去了他們肥沃的田地,

擁擠在,

生活的絕望的污巷裏;

饑饉的大地,

朝向陰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

顫抖着的兩臂。

中國的苦痛與災難,

像這雪夜一樣廣闊而又漫長呀!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鎖着中國呀……

中國,

我的在沒有燈光的晚上,

所寫的無力的詩句,

能給你些許的溫暖麼?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