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九年級教案

《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

本文已影響 3.36W人 

  教學目標

《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

1、反覆誦讀詩歌,讀出詩歌的旋律和節奏。

2、把握詩中土地、河流、風、黎明的象徵意義。

3、背誦詩歌,體味詩歌抒發的愛國情感,培養學生的愛國情結。

教學重點:有感情的誦讀詩歌,把握詩中土地、河流、風、黎明的意義。

教學難點:把握詩中土地、河流、風、黎明的意義。

教學方法:誦讀法、賞析法

教學課型:賞讀課型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我愛我祖國》,說說我們學過的古詩中表達詩人愛國情感的詩句。

  二.目標出示

1、反覆誦讀詩歌,讀出詩歌的旋律和節奏。

二. 2、把握詩中土地、河流、風、黎明的象徵意義。

二. 3、背誦詩歌,體味詩歌抒發的愛國情感,培養學生的愛國情結。

  三.自主學習

1.簡介作者艾青及本文寫作背景。

艾青(1910-1996),現代詩人,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代表詩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陽》等。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和太陽是他詩中的主要意象,詩人曾自稱“悲哀的詩人”。

《我愛這土地》寫於抗日戰爭開始後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佔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草菅人命,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憤然寫下了這首詩。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詩歌,讀準字音,並試着給詩歌劃分節奏。

3.配樂範讀詩歌,要求學生注意字音、節奏、語速和語調。

4.指名朗讀詩歌。

5.學生齊讀詩歌。

  四.品讀詩歌

1. 詩人的情感通過一系列的“意象”得以抒發與昇華,你能找出這些意象嗎?

點撥:通過一特定的具體形象來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種較爲普遍的意義,這種表現手法叫象徵。象徵是詩歌創作中常見的寫作手法。融入詩人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即成爲意象。

明確並板書:

鳥:詩人自己

土地:象徵繁衍養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

河流、風:象徵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徵光明與希望。

歌唱 “土 地 ” ,表 赤 子 忠心

2.詩人對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的描寫,蘊涵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詩人對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的描寫,形象地表達了當時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以及對光明的嚮往和希冀。

3.詩中“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這是一隻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4.“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然後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

它歌唱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生命耗盡後便投身土地的懷抱,與它所摯愛的土地融爲

一體,這兩句詩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念,爲祖國獻身的願望。

5.“嘶啞”表達了作者什麼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嗎?爲什麼?

“嘶啞”表達了歌唱不已,真情無限的情懷,哪怕唱至喉嚨充血,聲音嘶啞,面對困難鬥爭的悲傷,也不會停息對大地的歌唱。如果用“嘹亮”,雖添了亮色,但少了艱辛,減弱了對大地摯誠感情的表達。因此,用“嘶啞”比用“嘹亮”好。

  四.拓展延伸

假如詩人還健在,面對繁榮昌盛的祖國,用《我愛這土地》抒情,他會怎樣寫?

  五.作業

1.背誦本首詩。

2.推薦閱讀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詩集《北方》。

七.板書設計: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