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九年級教案

《故鄉》一文的優質導學案

本文已影響 1.63W人 

  【學習目標】

《故鄉》一文的優質導學案

1.理清小說結構層次。

2.分析人物形象,領會小說所表現的主題思想。

3.訓練學生的思維,養成良好習慣,教給閱讀方法。

  【使用說明】

1.充分預習,熟讀文本。

2.熟記小說的有關知識。

  【學法導引】

學習本文,要通過對作品的品味、閱讀和欣賞,學習作者運用肖像、語言、神情、動作等手法塑造人物性格的寫法,進而體會文章是如何運用對比手法突出小說主題的。

通過對文章結尾部分的品味,感悟作者探求人生新路的執著理念。

  第一課時

  一、走近作者(5分鐘)

一管一硯一狂人,

一笑一罵一大家。

雙眼洞穿千秋事,

兩肩擔盡古今愁。

這個人便是魯迅。

魯迅(1881—1936),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主要作品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華蓋集》等。其中,發表於1918年5月的《狂人日記》爲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小說,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同樣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

  二、瞭解背景(2分鐘)

短篇小說《故鄉》的素材,是魯迅1919年從北京回故鄉的見聞,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三十年內,特別是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歷史,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1919年12月,魯迅從北京回到故鄉紹興,與同族十多戶人家共同賣掉新臺門故宅,帶着母親、三弟及家屬來到北京。這次回到鄉間,幼年的夥伴、農民章閏水特地從海邊農村進城來探望魯迅。章閏水年紀剛過三十,已是滿臉皺紋,形容憔悴,講述了“農村做人總是難,一點東西拿出去總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慘處境,引起了魯迅深切的同情。後來,魯迅將這次回鄉的經歷,藝術地再現於小說《故鄉》之中,並以章閏水爲原型,塑造了閏土這一人物形象。

  三、溫習有關的小說知識(5分鐘)

1、小組交流,自己對小說的瞭解

——通過兩週的學習,已經積累的有關小說的知識。要求:只搜索大腦中記憶的。

(1)已經瞭解的

(2)本節課,需要老師點撥的(模糊的、不瞭解的)

學生提問,教師板書,作爲本課時講解、提示的重點。

學生問題:

小說的情節?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小說的主題?

插敘及作用?

2、快速回憶相關知識點

  四、看視頻朗讀,整體感知小說內容(25分鐘)

看後思考以上問題

  五、自學指導(8鍾)

1、給段落標上序號。

2、瞭解小說的大致內容:本文的線索是什麼?按怎樣的順序組織全文的(情節)?

3、在故鄉的今昔對比中,寫了哪些變化?想告訴我們什麼?

  第二課時

  一、故事回顧(2分鐘)

  二、合作探究(13分鐘)

步驟與要求:①獨立完成。②小組討論。③準備展示

1 想一想,小說的敘事線索是什麼?理清小說的結構層次。[必做題]

小說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爲線索,按時間順序安排情節。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搬家到我在謀食的異地去。”即前五段)描寫了故鄉的蕭條景象和“我”見到故鄉的複雜心情,交代 “我”回故鄉的目的。

第二部分(從“第二日清晨”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即6-77)寫“我”回故鄉的見聞與感受。

第一層(從“第二日清晨”到“只是收不起錢來”)寫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悲涼之中;還寫與母親商定搬家的事情。

第二層(從“你休息一兩天”到“我得去看看”)“我”回憶與少年閏土的友情。

第三層(從“母親站起身”到“出去了”)導“我”見到了圓規楊二嫂。

第四層(從“此後又有近處的本家和親戚來訪問我”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見到了中年閏土

第三部分(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完即78-88)寫“我”懷着深深的失望與痛苦的心情離開故鄉,但“我”並不因此消沉、悲觀,而是寄希望於未來和下一代。

2.作者在本文中都寫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說的主人公是誰?

小說中的人物有:閏土、楊二嫂、水生、宏兒、母親和“我”。

主要人物:閏土(主人公)

襯托人物:楊二嫂

線索人物:“我”

  三、合作探究(25分鐘)

1分析閏土人物形象:

(1)默讀課文(第12自然段—30自然段)

文中插敘了有關“少年閏土”的哪些些往事,你從中得出什麼印象?

看瓜刺猹 勇敢、機靈

雪地捕鳥

談跳魚兒 見多識廣、健談 “ 小英雄”

不忍分別

送漂亮鳥毛 友誼純真

(2)二十年後的閏土發生了哪些變化?變化的原因?

外貌描寫: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眼睛周圍腫得通紅,頭戴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着,

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語言描寫:

吞吞吐吐,斷斷續續 “木偶人”

神態描寫:歡喜、淒涼 雕刻一般

——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

(3)思考:插敘的作用?

《故鄉》寫閏土着重的是前後對比的方法,通過對照想說明什麼?

2.楊二嫂人物形象(外貌、動作描寫等)(39自然段—52自然段)

3、通過故鄉,閏土、楊二嫂二十年間的變化,作者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

  四、思考本文主題(5分鐘)

小組交流

  第三課時

  一、人物回顧

  二、思考“我”這一人物形象(10分鐘)

1、讀相關語段(小說後三自然段)

我想——我希望——我想(“路”)

2、得出的結論:"我"是一個要求進步的'知識分子形象。

  三、合作探究小說的主題(10分鐘)

1、通過故鄉、人物二十年間的變化,作者想告訴我們什麼?

引出辛亥革命

小說着重刻畫了一個受盡舊社會摧殘剝削的勞苦農民閏土的形象,通過閏土悲慘遭遇的描述,生動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舊中國農村日益破敗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舊社會對農民從肉體到精神的嚴重殘害,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和堅定信念。

2、重點句分析:

“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這個充滿哲理的結尾中,作者把希望比做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奮鬥、追求,希望便“無所謂有”;有了希望並始終不渝地鬥爭、實踐,希望便“無所謂無”。人們都滿懷希望奮鬥,就會迎來新生活。就能創造新生活。

  四、課堂練習:閱讀文段,回答問題。(25分鐘)

(一)

這來的便是閏土。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記憶上的閏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圓臉,已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這我知道,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着海風,大抵是這樣的。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着;手裏提着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我這時很興奮,但不知道怎麼說纔好,只是說:

“阿!閏土哥,——你來了?……”

我接着便有許多話,想要連珠一般涌出:角雞,跳魚兒,貝殼,猹,……但又總覺得被什麼擋着似的,單在腦裏面加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淒涼的神情;動着嘴脣,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分明的叫道:

“老爺!……”

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

……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實在喜歡的了不得,知道老爺回來……”閏土說。

“阿,你怎的這樣客氣起來。你們先前不是哥弟稱呼麼?還是照舊:迅哥兒。”母親高興的說。

“阿呀,老太太真是……這成什麼規矩。那時是孩子,不懂事……”閏土說着,又叫水生上來打拱,那孩子卻害羞,緊緊的只貼在他背後。

……

我問問他的情況。他只是搖頭。

“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麼地方都要錢,沒有定規……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

他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着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彷彿石像一般。他大約只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時,便拿起煙管來默默地吸菸了。

……

他出去了;母親和我都嘆息他的景況: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

1. 二十餘年之後,閏土見到了童年的好朋友“我”時,應該是“歡喜”的,爲什麼又現出“淒涼”的神情?

分析:本題着重檢測對人物特定環境下心理的揣摩,解答此題須聯繫特定的時代背景。

答案:二十多年的貧困生活,使他感到痛苦、難堪。

2.閏土見到了“我”時爲什麼不叫“迅哥兒”,而稱“我”爲“老爺”?分析確切的一項是(D)

A.因爲他十分尊敬“我” B.因爲他非常害怕“我”

C.因爲他很懂禮貌 D.因爲他有封建等級觀念

3.他“彷彿石像一般”表現了閏土( D )

A.生性沉默寡言 B.苦難生活磨鍊得人意志堅強

C.農村人見不慣生人 D.生活磨難使人變得麻木

4.文中閏土說話時有許多省略號,刻畫出他說話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神態。這神態說明他哪方面的情況?分析確切的一項是( B )

A.天生口吃,說不出話 B.處境悲哀,有口難言

C.心裏害怕,不敢說話 D.生活平淡,無話可說

5.下面對“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一段文字的理解,不準確的一項是( A )

A.“非常難”指的是孩子多,總是吃不夠

B.“又不太平……什麼地方都要錢”表明戰亂頻繁,兵匪騷擾,給百姓帶來了深重災難

C.“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表明苛稅繁多,百姓苦不堪言

D.“不去賣,又只能爛掉……”表明生活困苦,又找不到別的出路

分析:解答2—5題均需從作者塑造閏土這個人物的用意入手,一切描寫均是爲塑造人物形象,展示其性格服務的,明白這一點答案不言自明。答案:2.D  3.D  4.B  5.A

6.文中所指“可悲的厚障壁”是指__ ______,這是用的 _______修辭。

分析:本題主要檢測比喻的本、喻體知識,難度不大。

答案:感情上不溝通,有隔膜  借喻

(二)

1(學生讀第78-85自然段)

“我”這次是永別了熟識的老屋,而且遠離了熟識的故鄉,到異地去謀生。離開時“我”的心情是怎樣的?有沒有依依不捨的情感?[必做題]

“我”只感到“有些惘然”,“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

因爲想到在故鄉所遇到的人和事,"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牆,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這“高牆”就是社會造成的精神上的“厚障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再想起閏土今昔的鉅變,"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由於有感於這複雜的世事變化,因而"我"對未來想得很多。“我”無法消除與閏土之間的“隔閡”,但對未來是抱熱烈的希望和急切的憧憬的。希望宏兒和水生能夠“一氣”,不再像"我"和閏土一樣隔膜起來。希望他們有"新的生活",是"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2(學生讀86~88自然段)爲什麼'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

閏土崇拜神鬼的偶像,態度虔誠,他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夠好起來,這種願望是"切近"的;而"我"對未來充滿希望,"我"的希望是讓後輩過幸福的生活,我的願望是"茫遠"的,實現自己的這一希望又是非常艱鉅的。因此,"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

3. 如何看待文中的“我”?

離別故鄉時複雜的思想感情,更使我們認識到"我"熱切要求推翻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革命精神,並能認識到改造舊社會實現新生活的艱苦性、複雜性,表現了"我"對革命任務艱鉅性的深刻認識和實現理想的信心、決心。

4. 找出文中環境描寫的內容,並說說其作用。

文中有三處: ①

5、品味下列句子,說說它們刻畫了人物什麼樣的性格。

(1)圓規一面憤憤的迴轉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裏,出去了。

人物性格:貪婪、鄙俗

(2)冬天沒有什麼東西了。這一點幹青豆倒是自家曬在那裏的,請老爺……

人物性格:②善良、純樸

(3)他大約只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時,便拿起煙管來默默的吸菸了。

人物性格:③麻木、痛苦

(三)

我躺着,聽船底潺潺的水聲,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與閏土 a到這地步了,但我們的後輩還是一氣,宏兒不是正在想念水生麼?我希望他們不再像我,又大家b起來…然而我又不願意他們因爲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也不願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願意都如別人的辛苦恣脽而生活。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爲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閏土要香爐和燭臺的時候,我還暗地裏笑他,以爲他總是崇拜偶像,什麼時候都不忘卻。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製的偶像麼?只是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芒遠罷了。

我在蒙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在文中a、b兩個空白處應填上的詞語是:

a (隔絕) b(隔膜)

2、選文中有三個“辛苦”排列一處,表現了當時人們生活的負重感,它們字面上意思雖然相同,但包含的具體生活內容卻不同,即“我”爲(奔波勞碌)而辛苦,閏土爲 (辛勤勞苦) 而辛苦,別人爲(處心積慮)而辛苦。這裏,“別人”是作品中的(楊二嫂)。

3、對“我在蒙朧中,眼前展開一片…”一句中“蒙朧”一詞理解最恰當的一項是(C)

A、月光不明,暗淡無光。 B、水聲潺潺,使人昏昏欲睡。

C、通過想象,展現出模糊的景象。 D、迷迷糊糊,眼睛看不清楚。

4、小說最後一句話,構成了一組相關的比喻,如果把“希望”看成是本體,那麼喻體就是(地上的路) 。如果把希望無所謂無(希望不能說沒有)看成是本體,那麼喻體就是(地上本沒有路)。如果把 (希望無所謂有)看成本體,那麼喻體就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5、判斷正誤,對的打√,錯的打×。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這是源於我對現實的沉重感,對通向希望之路的迷惘。(√ )

“他的願望切近”,是指閏土的生活願望很實際,在現實生活中是可以看得見的,即擺脫貧困。(√ )

“我的願望茫遠”是指“我”的希望還不夠清晰、具體,不知道它是什麼樣的,因而茫然,又因爲現在還看不見我的希望的曙光,因而遠。(√)

6、請說說最後兩句話的含義。

這個充滿哲理的結尾中,作者把希望比做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奮鬥、追求,希望便“無所謂有”;有了希望並始終不渝地鬥爭、實踐,希望便“無所謂無”。人們都滿懷希望奮鬥,就會迎來新生活。就能創造新生活。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