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兩小兒辯日》的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3.12W人 

《兩小兒辯日》是蘇教版九年制義務教育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誦讀欣賞裏的一則寓言故事。下面是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兩小兒辯日》的教學反思,歡迎參考閱讀!

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兩小兒辯日》的教學反思

  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兩小兒辯日》的教學反思1

文言文首次進入小學教材,對於小學生來說,是非常陌生的。文言文不僅難讀(單音節詞較多,讀起來咬口。)而且難懂(古今詞義差異較大)。對於教師來說,教法上也是陌生的。不僅是初次教學文言文,而且面臨的是沒有文言文基礎的小學生。本課教學設計要體現新課標的精神,概括地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教師角色的變化:

教師在課堂中充當了一個參與者、引導者、組織者的身份,起到了引導、點撥的作用。在課堂中,教師的角色和作用根據學生不同的回答隨時發生改變。教師充分信任學生,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建立了學生的自信感,不擔心他們會有什麼怪想法,放手讓學生大膽去說、去做、去思考,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2、突破傳統教學模式,構建研究性學習策略,注重培養學生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師教學觀念新穎,把原來的口授、設問、解答變爲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己構建知識。課前讓學生蒐集有關孔子的資料,課堂教學即將結束時,學生對兩小兒所持不同觀點的依據是否科學產生了疑問,教師首先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確定研究主題,然後指導學生自主確定活動小組,或上網查詢、或探師訪友、或翻閱書籍、或動手實驗……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研究,學生對學習的情感,態度發生了變化,他們也更樂意去探究,去發現,去體驗,去創造。最後舉行小專題研究成果交流會。這個過程,有力地突破了文本中心、課堂中心,使學習活動成爲了學生的創造活動。小專題研究性學習的展開,使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得到鍛鍊乃至提升。

3、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圖,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的表達:

教學的生命力在於創造。在教學中,爲了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維,進行有創意的表達,教師讓學生走進角色,走進歷史,當一回劇中人,演一演,說一說,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將他們的感覺,情緒和智慧積極投入,深入地理解了文本,將課文的語言轉化爲栩栩如生、豐富多彩的戲劇語言,產生了入情入境的效果。

  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兩小兒辯日》的教學反思2

《兩小兒辯日》是人教版第十二冊中的一篇文言課文。文章講的是古時候兩個小孩憑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爲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爲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爲此,各持一端,爭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斷。這個故事既滲透了要主動認識自然、探求客觀真理,並大膽質疑的科學態度;也說明了知識無窮,學無止境,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應該實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藉助《兩小兒辯日》這篇文章,學生將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語言特點,產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瞭解祖國悠久燦爛的文化,增強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信心,併爲今後學習文言文打下基礎。

在新課標基本理念的指導下,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爲三點:

1、根據課後註釋理解文章內容,並反覆誦讀課文,產生自己的`獨特感受,力爭達到“熟讀成誦”。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產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感受兩小兒的聰明可愛及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在教法上準備通過有效的誦讀解讀古文的意思,感受古文的意韻,品味古文的特質。這也是根據我們六年級組的校改小課題“從讀學寫,讀中感悟”來確定的。

結合本課特點,我着重從以下幾方面來讓學生讀悟的:

  一、聽範讀,悟特點

開課之初,爲了激發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和信心,讓學生感悟古文與現代白話文的不同之處,我採用讓學生聽範讀的方法去品味古文的特質。在聽我誦讀了古文《拔苗助長》又聽了錄音範讀《兩小兒辯日》後,讓學生暢談古文給自己的印象。有的說,文言文真難讀啊,太饒口了;有的說,聽起來也很難懂,不像現代文那樣淺顯易懂;有的說,讀文言文速度很慢,停頓多但聽起來很有韻味,有節奏。看來不用老師多講,在聽範讀中學生已經完全領悟了古文的特點。

  二、自己讀,悟韻味

古文難讀,怎樣才能讀好呢?我沒有把現成的停頓方法展示給學生,而是充分放手,讓他們去自讀自悟,自己決定如何斷字斷句才更有韻味,更通順合理。可以輕聲讀,高聲讀,也可以搖頭晃腦地讀,學生讀得有滋有味。當然學生讀中就有了不同的處理方法,我又讓他們比較着聽、讀,最後取得一致的認識。

  三、合作讀,悟文意

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古文難懂,就更應該多讀。隨後的讀中就重在解讀文意了。因此我採用了小組合作讀,在分角色中讓學生明白人物對話有幾次,分別是誰說的,說了些什麼。爲了更好的瞭解兩小兒的觀點和理由,我們又進行了分男女生和小組讀,在合作讀中瞭解了這個寓言故事。

  四、改編讀,悟情理

爲了實現本課的第三個教學目標,我想通過小組解讀古文的方法,讓學生有創意地把自己對“辯日”的科學道理和對孔子的認識融於其中,把這篇古文改編成白話文朗讀出來,使學生領悟其中的情理。可惜時間不夠,沒有完成這步的讀。

當天的教學由於時間關係沒有完成所有的教學目的,有不少遺憾的地方,但在教學活動中我也更加體會到了教學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

  一、關於引入方法

本課是有關孔子的一篇寓言故事,表現了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在設計引入新課時我發現很多教案都是以簡介孔子和論語中的話“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引入。但我班學生早就開展了誦讀《論語》的活動,也舉辦過“走近孔子”的主題隊會,他們對孔子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沒有必要再在這節課堂上陳述孔子其人,只需在學完課文後進一步談談自己對孔子的新的認識。因此我決定緊扣本課學習的難點認識文言文來設計引入,那樣更能突出本課學習的目的,激活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和信心。在教學中,我採用猜謎的形式,誦讀了文言文《拔苗助長》,讓學生猜猜這是什麼故事。學生利用以有的知識積累猜出了這個熟悉的成語故事,感到很新奇,新舊互見,拉近了白話與文言的距離,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學生對文言的陌生感和畏懼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關於誦讀時間

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誦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誦讀;重點在讀,難點也在讀。因此,在朗讀上必須有時和量的保證。特別是小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更應該多讀少講,使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從而豐富語文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本着這樣的理念,我在引入課文後安排了兩個讀的重要環節,讀通課文感悟韻律和精讀課文入境悟理,但學生在讀文時遇到的困難卻是我始料未及的。自讀抽讀全班讀,一遍一遍後,學生們仍有些結結巴巴,沒有讀出我預想的效果,怎麼辦,預計時間已過,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嗎?不,教學不是表演,是平實的引導和耐心的啓發。靜下心來,我繼續讓學生分小組讀,並且給足時間讓他們一直讀到自己滿意爲止。後來在理解文意完成幾道習題時我又發現不少學生有一定困難,於是又組織大家反覆讀悟有關句子。雖然這節課的教學任務因此而沒有完成,但我想順學而導纔是真正的以生爲本。

當然從這節帶有遺憾的課中我也總結出自己教學中的不足,那就是備課時對學情掌握得不夠,沒有很好地預設到學生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今後將在這方面進一步加強,準確把握學生學習的中國難點,更好地構建新舊知識的連接,以提高教學效率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