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爲你打開一扇門》教學反思彙總

本文已影響 1.27W人 

  《爲你打開一扇門》教學反思1

今天上的第一課《爲你打開一扇門》,失敗了。課堂上,學生的反應與我想象的有極大的距離。不善於思考,不願意回答問題,不願意與老師交流。學生是否在試探我,還是預習不充分,還是我上課佈置的任務沒有講清楚。也許,我太是高估了學生的學習基礎與能力。

《爲你打開一扇門》教學反思彙總

反思這節課的程序:解題,分析文章的思路。這也許對才上初中的學生,有點偏難了。閱讀吧,昨天早讀課上,學生已經讀了。看來,以後教學,還應該放低難度才行。

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參與率?

通過懲罰學生嗎?我在班上說:凡是老師讓同學們思考、討論的問題,學生不舉手,就要寫一篇600字的情況說明書:包括當時自己想了什麼,討論的是什麼,當時爲什麼沒有舉手,猜測當時老師是怎麼想的,以後該怎麼做。事實上,學生回答錯了,沒有什麼問題,可怕的是,學生不敢也不願意表達自己的觀點。如果回答錯了,同學們可以幫助他糾正思維。在課堂上,我一直表明這樣的觀點,可是學生沒有理睬,也許以後,與學生接觸時間長了,溝通的次數多了,就好一點了。希望在未來。

第二就是提高自己教學水平。1.提高自己上課應變能力;2.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爲你打開一扇門》教學反思2

《爲你打開一扇門》是初中七年級語文課本中的第一篇課文,文章精美短小,作者將自身對文學的感悟流駐筆端,向廣大青少年朋友介紹文學,引領學生走進文學的殿堂。

我的反思:

1、成功之處:

(1)第一環節初識大門的教學設計能從學生的閱讀經歷和感受出發,課堂上學生有話可說,所以回答踊躍,暢談了自己對文學的認識及親近文學的途徑。

(2)整個教學呈現出了由淺入深的特點:初識大門--輕啓大門--邁入大門,學生由整體感知到了解課文作者的精闢見解、由簡單的瞭解到藉助《致文學》深入理解課文,並再次從自身的閱讀體驗談與作者共鳴的感受,學生在閱讀與思考的過程中逐步領略文學的魅力,從而產生親近文學的強烈願望。

(3)學生的`學習方式多樣化。有大聲讀、小聲讀、默讀、有感情地讀,有學生自學、小組合作學習,從學生的回答中,教師感受到這些活動的展開還是有效的。

(4)教學方式由教師教向學生學轉變。本節課始終以學生的學爲主體,教師並沒有一味的灌輸與講解,而是學習過程中的引領者。同時,在關鍵處--邁入大門,教師及時舉例,通過示範使學生學會思考的方法。

(5)課程資源的有機整合。這篇課文文筆優美但很抽象,對於剛升入中學的七年級學生來說,並不是很容易理解。教師利用作者另一篇《致文學》的形象化語言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化難爲易。

2、不足之處:

(1)任務過多,造成學生無法一一顧及。如邁入大門中要求學生有感情地大聲朗讀《致文學》,從中找出與課文內容相照應的語句,並結合自己的閱讀經歷談談你對這些語句的深切理解和感受,此處處理不好。畢竟學生剛從小學升入中學,認知水平還有待提高,教師將兩步併爲一步,對學生來說要求太高,因此在教學實際過程中,學生無法從容應對。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找出與課文內容相照應的語句,完成這一任務後再提出第二要求也許會更好。

(2)教師在課堂中對學生的評價不夠。

(3)教師面對課堂生成的問題不能很好的利用與解決,顯得稚嫩。

  《爲你打開一扇門》教學反思3

文學,是人類永恆的話題,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對初中學生而言,成長的道路上,文學,是爲其開啓智慧的鑰匙。處於成長期的初中學生,社會閱歷和生活經歷有限,接觸外面世界,認識社會,增長智慧的主要途徑之一,就是閱讀文學作品。這也是當前初中語文教材中,大量收錄文學作品的原因所在。如在蘇教版的初中語文教材中,絕大部課文都是文學作品,而《爲你打開一扇門》更是一篇以文學作品爲敘事主題的文章,對初中學生認識文學作品,喜歡文學作品,創作文學作品,有着深遠的影響。下文將就《爲你打開一扇門》的教學思路,進行相關的探討。

一.問題導入,縱覽全局

其實,對大多數初中學生而言,學習新課最大的難點在於,無法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或者思想內涵,對課文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局部、表面,很難形成一個系統的認識。這也是初中語文教師所要解決的一個大問題。筆者認爲,學生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是教師的教學策略沒有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沒有能將課文的思路傳達到每個學生那裏,導致學生在缺乏引導,又缺乏閱讀能力的背景下,學習課文出現了問題。筆者認爲,教師可以以問題導入爲手段,以此來引導學生總攬大局,對課文,對課堂教學有更多的認識。如教師可以以《爲你打開一扇門》打開了什麼門?爲什麼要打開這扇門?怎樣才能打開這扇門?這三個問題作爲課堂教學的總綱領,讓學生帶着問題去閱讀,帶着問題去學習,帶着問題跟上教師的教學思路,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當然,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進一步要求在文中圈點勾劃出相關的句子,並對句子進行自己的解讀和闡釋。

二.抓住重點句式,實例論證

文學創作,是作者表達個人情感,抒發個人思想的過程。這也就意味着,初中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就需要從文章中把握,而作者的思想情感往往會在文章中的某一段,或者某一句體現出來。所以,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就需要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重點句式和段落,從中把握文章的內涵所在。

比如在《爲你打開一扇門》的教學中,筆者就從文章中選取一句話,讓學生進行思考討論:爲什麼說“一個從不閱讀文學作品的人,縱然他有‘碩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學位,他也只能是一個‘高智商的野蠻人’”?在我們的生活中,你能列舉出這樣的事例嗎?

通過這樣的一個問題,讓學生對文學的作用有更清晰的認識,讓學生對“親近文學,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是一個文明人增長知識、提高修養、豐富情感的極爲重要的途徑”這個中心觀點有直觀的認識。當然,如果說這些只是理論上的理解,那以實例導入論證,則更可以充分的證明作者的觀點。如筆者就引入了曾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劉海洋事件”案例,讓學生理解文憑,不代表文明。要提高自身的修養,需要不斷地吸取知識,而閱讀文學作品,顯然是主要的途徑之一。

在上述導入的基礎之上,教師還可以用:“你知道嗎?許多偉人在文學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你能說出幾個嗎?”這樣的問題,啓發學生,讓學生在偉人的成長經歷中,看到文學對人的修養的提升所起到的作用。

三.發散思維,認識“門”的意義

門,這看似簡單的一字,卻包含着無數的道理。《爲你打開一扇門》中的“門”,指的是文學之門,知識之門。如果教師只是在這個層面內引導學生進行學習,那顯然過於侷限,對學生思維的啓發是不利的。因此筆者認爲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意拓展教學內容,豐富教學背景鏈接,讓學生在課堂上獲取更多的知識。

就如在《爲你打開一扇門》的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就“門”這個概念進行思維發散。而從“門”的定義上看,我們可以發現“門”具有多種意義:首先,其本義指建築物的出入口或安裝在出入口能開關的裝置;其次,舊時指封建家族或家族的一支,現亦指一般的家庭,門第、門風;再次,也有媒體以“XX門”的方式用來描述一些醜聞或重大事件的詞語後綴,如“水門事件”等。可以說,“門”本身就是多義的。教師如果能夠對“門”進行多方面闡述,一是可以豐富課堂內容,二可以豐富學生知識視野,三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理性思考。

總而言之,《爲你打開一扇門》的本質,是要打開學生親近文學之門,也是打開學生智慧之門。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該以開放性的姿態,打開課堂之門,讓學生自由進出,收穫自己的智慧。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