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初中七年級語文《我愛這土地》教案大綱

本文已影響 3.49W人 

一、教學目標 (一)體味詩中強烈的愛國情感。

初中七年級語文《我愛這土地》教案

(二)初步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二、課時安排

2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上課前先做個調查:喜歡讀小說的同學請舉手,喜歡讀詩歌的同學請舉手。(調查後導入新課)其實,詩歌是最古老的文學樣式,也是很高雅的一種文學形式,是文學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著名美學家朱光潛說過:“要養成純正的文學趣味,最好是從讀詩入手,能欣賞詩,自然能欣賞小說、戲劇及其他種類的文學。”英國思想家培根也說過:“讀詩使人聰慧。”從今天起,我們就要一起經歷一次神奇而激動人心的詩歌之旅。這一節課,就讓我們通過艾青的一首詩《我愛這土地》先來感受一下現代詩歌的魅力。

(二)檢查預習情況

預習作業爲:(1)通過查閱資料(網絡、圖書等)瞭解作者生平和本詩的寫作背景;(2)查字典掃清文字障礙。

老師在學生回答、相互補充的基礎上歸納相關內容:

艾青(1910—1996),現當代詩人。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自幼由一位貧苦農婦養育到5歲回家。1928年入杭州國立西湖藝術學院繪畫系。翌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32年初回國,在上海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從事革命文藝活動。不久被捕,在獄中寫了不少詩,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發表後引起轟動,一舉成名。1935年出獄,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大堰河》,表現了詩人熱愛祖國的深摯感情,泥土氣息濃郁,詩風沉雄,情調憂鬱而感傷。

抗日戰爭爆發後,艾青在漢口、重慶等地投入抗日救亡運動,任《文藝陣地》編委、育才學校文學系主任等職。1941年赴延安,任《詩刊》主編。他在遍地抗日烽火中深切地感染到時代的精神,汲取了詩情,抗戰期間成爲他創作的高潮期,出版了《北方》《向太陽》《曠野》《火把》《黎明的通知》《雷地鑽》等9部詩集。詩作傾訴着民族的苦難,歌頌了祖國的戰鬥,滲透着時代氣氛,筆觸雄渾,氣勢壯闊,情調奮發昂揚,這是到了延安以後,創作風格所起的明顯變化。抗戰勝利後任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副院長,負責行政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艾青任《人民文學》副主編、全國文聯委員等職。著有詩集《寶石的紅星》《黑鰻》《春天》《海岬上》。1957年被錯劃爲右派。曾赴黑龍江、新疆生活和勞動,創作中斷了20年。直到1976年重又執筆,出現了創作的另一個高潮。1979年平反後,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國際筆會中心副會長等職,出訪了歐、美和亞洲的不少國家。創作有詩集《彩色的詩》《域外集》,出版了《艾青敘事詩選》《艾青抒情詩選》,以及多種版本的《艾青詩選》和《艾青全集》。詩集《歸來的歌》和《雪蓮》曾獲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優秀新詩獎。從1936年起,艾青出版詩集達20部以上,還著有論文集《詩論》《新文藝論集》《艾青談詩》,以及散文集和譯詩集各1本。他的作品被譯成10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後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併產生過重要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勳章。

這首詩寫於抗日戰爭開始後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佔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抵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三)研習詩歌

1把握感情基調。

(1)學生齊讀詩歌。

明確:詩歌是講究節奏的,節奏是詩人根據內容的需要對語言所作的精心組合,也是詩人思想感情發展變化在詩中的體現。要體味詩歌的節奏,首先須對詩歌進行準確的斷句,如“這永遠洶涌着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颳着的激怒的風”該如何斷句呢?應該斷爲:“這永遠洶涌着/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颳着的/激怒的風。”

(2)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呢?

學生討論後明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應該是悲愴而深沉的,同學們在誦讀時應把握住這種基調。

(3)放錄音或教師配樂範讀全詩,要求學生感受詩歌的內在節奏,把握感情基調。

明確:藉助較爲標準的誦讀或配音誦讀能調動學生誦讀本詩的興趣,從而初步地感知全詩及把握感情基調,保證教學重點得到落實。

(4)學生自由誦讀,感知全詩。

(解說:在具體操作中可有選擇地進行,教師視學生的具體情況調整順序,沒有必要照搬。)

(1)詩中“土地”一詞是否具有深刻的含義?

明確:“土地”一詞在艾青詩中經常出現,可以說是他的又一生命。《復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北方》《曠野》(又一章)和《冬天的池沼》等,彙集着他的土地之愛。他爲貧困的土地悲哀:“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鎖着中國呀……”(《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在詩的結尾他寫道:“中國,/我的在沒有燈光的晚上/所寫的無力的詩句/能給你些許的溫暖麼?”在《我愛這土地》這首詩中,作者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這裏的“土地”,不再單純是客觀景物,而是貫注了作者主觀情感。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長了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的`象徵,也可理解作者對蒼老、衰弱、正備受苦難的祖國的暗示。

(2)詩人對土地是怎樣的一種感情?

明確:由“愛”字可知,詩人對土地是一種熱愛和眷戀之情。

(3)詩歌是如何表達這種感情的?

明確:詩歌的第一節以一隻鳥兒眷戀土地作比,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摯愛。第二節一問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裏常含淚水”的情狀,托出了他那顆真摯的心:“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4)學生齊讀全詩,注意體會詩中蘊涵的情感。

(5)第一節詩歌當中,鳥兒除了歌唱土地,還歌唱了那些事物?

明確:還歌唱了“河流”“風”“黎明”。

(6)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形象來暗示另一事物或較爲普遍的意義,這種表現手法叫象徵。我們已經知道,詩中的“土地”象徵祖國,那這裏的“河流”“風”“黎明”又分別象徵了什麼呢?請簡述理由。

明確: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是引導學生深入到作品之中,教師千萬不要越俎代庖。要放開手讓學生說,他們可能說得不好,教師可聯繫時代背景,適當點撥,要多肯定學生,讓他們嚐到欣賞的甜頭。分析時要緊緊咬住“悲憤”“激怒”“溫柔”等詞語加以分析。“河流”“風”可以理解爲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的象徵,“黎明”可以看作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的象徵,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行。

(7)自由體的新詩,不同於舊體詩,字數、停頓沒有嚴格的限制,聲音的強弱主要表現在重讀的安排上。鳥兒歌唱的這四句詩中,你認爲哪些該重讀呢?爲什麼?

明確:詞語的重讀與否,主要是由詩歌的情感所決定的。一般來講,能鮮明地表達出詩人情感的詞語,包括中心語、修飾語,就應該重讀;但對詩句的處理又可以不乏個性色彩。這個問題要讓學生暢所欲言,互相對話,並要及時追問“爲什麼”,從而進一步加強對詩意的理解。這四句中,“暴風雨”“土地”“永遠”“悲憤”“河流”“無止息”“激怒”“無比溫柔”等詞語應該重讀。

(四)佈置作業

這首詩的其他幾句,重音該如何把握呢?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