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示範教案

本文已影響 1.16W人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1

《走一步,再走一步》示範教案

[學習目標]:

1、要求學生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準確複述課文內容;

2、通過對重點語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與《在山的那邊》進行比較閱讀。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出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認識,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正確把握本文的思想內涵。

[教育目標]:

激發學生勇於克服困難,敢於戰勝困難的決心與勇氣。

[學習方法]:朗讀;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用具]:投影儀

[教學設計]:

[課文導入]:

同學們,你在生活中遇到過哪些困難?(讓學生根據課前準備的內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議論,也可插話。)《在山的那邊》的作者一次次翻過無數座山,戰勝困難,纔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聯繫你的學習生活,你又是怎樣做的?當在生活中戰勝了困難,你想過這其中包含什麼道理嗎?如果把這道理推而廣之,就會成爲人生的寶貴財富,成爲戰勝一切艱難的法寶。今天,老師向大家推薦美國作家莫頓·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樣從一件小事,感悟到一個人生哲理,給我們以啓示的。

[整體感知]:

默讀文章,組織學生複述課文。(大屏幕投影複述要點: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故事過程)

[學法指導]

a.默讀要求(時間、內容)

b.複述要求(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情節,即五個“w”)

複述搶答:

故事發生在美國的哪個城市?

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

爬懸崖的一共有幾個孩子?有名字的是哪兩個?

那座懸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採取小組加分的獎勵方式,激勵學生進行思考探究)

學生討論、交流、補充、評論(先小組交流,後大班交流)。教師引導學生複述課文內容時,要突出重點,給學生創造一個探究閱讀的氛圍,重點可放在“脫險”的過程。

合作探究:

通過複述故事情節,同學們瞭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寫“我”童年一次“脫險”的經歷。既是“脫險”,又是怎樣脫險的呢?其中又蘊含什麼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樣說的?請同學們朗讀課文最後一段,思考下面的問題。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a.“我”陷入怎樣的險境?又是怎樣脫險的?

b.這件小事給你哪些啓示?

學生朗讀課文後,四人小組討論以上問題。

教師小結:從這篇課文中,可以學到作者小時候在那座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這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人生經驗。無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分解爲一小步一小步,困難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個人生的哲理。這給我們一個啓示,在生活中要善於感悟,善於感悟,人就會聰明起來。

[體驗反思]:

同學們,學習了《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文章後,請你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感受。(學生練筆,小組交流,全班反饋)(只要學生聯繫自己,無論體會大小,教師都要真誠鼓勵)。

[教師小結]居里夫人說過,“生活對於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學習了《在山的那邊》、《走一步,再走一步》兩篇課文,給你留下什麼思考呢?進入初中,這是人生路上的一個新的起點。要在新的起點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對無數困難。怎樣面對無數困難,將是我們初中學習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實際問題。希望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學習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邊”永遠召喚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達理想的彼岸。

學生朗讀《在山的那邊》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點片斷,感受文章內容

[拓展延伸一]:

同學們,學習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課,你還獲得了哪些啓示呢?假如你是“我”,將怎麼辦?假如你是“我’’的同學,將怎麼辦?傑利與其他孩子有什麼不同?父親爲什麼不把“我”抱下懸崖,而是教“我”自己下來?

以上作業,請同學們在課間討論交流,整理在練筆本上。

[拓展延伸二]:

比較閱讀談中美德教育方式:

學生朗讀《迷途笛音》回答問題:

文章當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還有什麼方式?他爲什麼會選擇這種方式?你對他這個人又怎樣的看法?你的生活中有這種人嗎,請你舉例。

[課後記]:把兩篇課文內容綜合在一起閱讀,是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教學建議“充分發揮師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確立的,旨在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在朗讀教學中,給學生以朗讀方法的指導,並把朗讀和品味結合起來,使學生既受到高尚情操的啓迪,又得到美的藝術感染。在閱讀教學時,努力形成一種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給學生提供了較好的學習空間。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2

一、 教材簡析:

本文是一篇敘事性作品,是美國作家莫頓·亨特65歲那年寫的回憶8歲時一次爬懸崖的經歷,啓示讀者面對一個似乎無法解決的困難該怎麼辦。作者回憶的是童年生活,足以喚起讀者的生活經驗,啓發讀者在生活中要善於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個什麼道理,悟到它所具有的普遍指導意義,這就是一筆精神財富,這就是戰勝一切困難的法寶。

二、 教學目標:

1、 知識和能力:積累詞語,弄清敘事要素,複述故事情節,理解作者從具體事情中悟出的人生道理,同時弄清作者悟出人生道理的過程。

2、 過程和方法:引導學生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精讀課文,揣摩、賞析精彩的字、詞、句、段,體悟“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深刻含義。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試對文中有關人物作評價,多角度思考課文與人生。

三、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體悟文中所傳達的事與理,提倡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多角度思考人生。

教學難點:1、理解作者具體細膩地描述獨特體驗的意義與作用。2、在整體閱讀的基礎上,揣摩語言的表現力,提高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

四、 教學準備:

學生:1、認真預習課文,掌握“讀一讀,寫一寫”。

2、熟讀課文,揣摩精彩的字、詞、句、段,結合自己的理解與體驗,聯繫實際,談談啓示。

3、有條件的學生上網或利用圖書館查找、收集有關作者及其作品的文字材料、圖片材料。

教師: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準備多媒體課件或電子幻燈。

五、 設計思路:

教學一篇課文,應讓學生學有所思,學有所得。葉聖陶先生說過,“課文無非是一個例子”。新課程、新課標有一個重要的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教學的關鍵是方法指導。課前指導學生任務型預習;課上充分引導學生朗讀、體悟、賞析,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引導學生愛學、樂學、善學;課後給學生以充分的時間拓展、探究,力求“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六、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朗讀、複述課文,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

(一)、直接導入:

在人生道路上,艱難險阻並不可怕,如何戰勝一切困難,也許《走一步,再走一步》將給你許多啓示。

(簡短的導語激起學生的求知慾。)

(二)、整體默讀,概括要點:

學生快速默讀全文,教師計時,要求學生用簡短而明確的話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這樣設計,意在檢測學生默讀的速度及效率差異,爲以後更好地培養默讀習慣、指導默讀方法提供原始比照材料。因爲,按照新課標的規定,七年級至九年級的學生默讀一般的現代文,要注意速度,力求從每分鐘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約1500字,這樣算來,要求5分鐘內默讀完畢。)

(三)、弄清敘事要素,複述故事情節。

1、 採用搶答形式,弄清敘事要素。

① 故事發生的時間——作者8歲那年七月裏一個悶熱的 日子。

② 故事發生的地點——美國費城一座大約只有二十米高的懸崖上。

③ 故事中的人物——一起爬懸崖的6個小男孩(“我”、內德、傑利等)以及“我”的父親。

④ 故事發生的原因——天氣悶熱,內德提議爬懸崖。在“我最要好的朋友傑利”的“別做膽小鬼”的鼓動下,八年來一直有病的“我”也去爬懸崖。

⑤ 故事的主要情節——分爲兩部分:冒險、脫險。

2、 放聲朗讀課文,注意有關表示時間推移、事情發展的詞語和描述當時自然環境以及“我”的真切體驗的詞句,邊讀邊劃出來,進一步爲複述作準備。

(以上設計,重在進行學法指導,意在引導學生複述課文內容時,要突出重點——“脫險”過程,複述時要注意描述的細膩性、情感的豐富性和語言的感染力。)

3、學生複述課文內容,採用小組討論、交流,推薦大班展示,師生互評的形式,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進而說說你從中悟出了什麼生活哲理。(結合“研討與練習一”)

(四)、假設情境,交流想法。(結合“研討與練習二”)

1、 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爲“我”的同學,將怎麼辦?

2、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麼辦?

3、 假如你是除了“我”、傑利以外的其他小男孩中的一個,你能嘗試着評價一下“我”、傑利以及其他小男孩嗎?

(這樣設計,意在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針對“假設”,能進入情境,能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價值取向等,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

(五)、佈置作業:

筆頭完成“假設情境,交流想法”中的第三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賞析、探究、拓展閱讀。

(一)、學生分角色朗讀全文,挑最有感觸的、精彩的語句加以賞析、品味。(角色:“我”、傑利、父親、內德及其他小男孩、旁白等。在賞析中,力求說出理由,如:“……寫得好,好在……”)

(這樣設計,意在分角色朗讀中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在語言賞析過程中,引導學生探究:如何在不起眼的題材上寫出好文章?文章的標題能否改成“童年往事”,爲什麼?文章最後一段有什麼作用?從而,讀寫結合,融會貫通。)

(二)、聯繫實際,思考人生。

生活中難免遇到困難。你遇到過什麼困難?是怎樣處理的?有什麼經驗教訓?(學生先在小組內說一說,然後寫一寫。完成後先小組交流,後推薦大班交流。提醒學生應在不起眼的題材上寫出好文章。)

(三)、拓展閱讀,關注人文。

將本文與朱自清的《背影》、美國艾爾瑪·邦貝克的《父親的愛》作比較閱讀,分別對三篇文章中“我”的父親作一番評價,結合現實,談談家長應如何愛孩子、教育孩子;孩子應如何理解家長的愛與教育?三篇文章中,你更喜歡哪一篇,爲什麼?

(四)、佈置作業:

筆頭完成拓展閱讀。

[以上設計,重在課內外銜接、拓展,通過比較閱讀,給學生活躍思維提供舞臺。誠如烏申斯基所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實踐證明:語文素養也往往“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這樣設計,不僅對閱讀、寫作能力是一種提高,更是創造性思維和自學能力的培養,真正做到“教是爲了不教”。]

(五)、板書設計:

《走一步,再走一步》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