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課文

本文已影響 2.44W人 

《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原載於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二十日《新民囯》第一卷第一號。文章寫於五四運動後,當時部分知識分子重新陷入迷茫之中,而李大釗則站在了時代的制高點上,預見了中華民族正逢新的轉機,號召國民去開創歷史新紀元!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課文

作者所處的那個時代,軍閥混戰,帝國主義列強入侵,內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瘋狂鎮壓進步革命力量,國家和民族到了非常時期,前途茫茫。中華民族如“大病初癒的病人”,千瘡百孔,步履維艱。在這種“艱難的國運”面前,是臨陣脫逃,垂頭喪氣,悲觀失望,彷徨苦悶,還是正視現實,挺起胸膛,振奮起民族精神?這是擺在每一個革命者、每一個有愛國心的正直的人們面前的嚴峻問題,必須作出抉擇,必須作出明確的回答。李大釗作爲五四運動的領袖,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對中國革命有着堅定的信念,他用生命詮釋了“雄健的精神”的含義,那就是一種像高山一樣巍峨,像大江一樣浩蕩。李大釗在極其黑暗的時代大聲疾呼,振奮起雄健的民族精神,在嚴重的歷史關頭,在艱難曲折的道路上,樹立起衝破險阻的必勝信心。這在當時濁流滾滾的思想文化界,無疑如一道閃電,一聲驚雷,給人們以極大的鼓舞,極大的振奮。

這篇文章以散文形式寫出了時代的黃河頌歌。文章篇幅不大,一共五段。第一段,闡明瞭人類歷史發展的道路的不平坦,只有靠雄健的精神才能衝過艱難險阻的境界。這種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我們民族的精神。文章從歷史發展的高度,氣勢磅礴、態度鮮明地提出了論點。爲了反覆說明“拿出雄健的精神”,衝破險阻這個論點,文章引譬連類,用長江大河的流動,說明歷史發展有坦平,有曲折,形象而又極富說服力。用旅途生活經驗來說明衝破崎嶇險路會產生“奇趣橫生”的享受,生動貼切而又極富感染力。這就給文章造成了一種壯志凌雲的氣勢。

第二段以長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進程。長江大河有時在平原上一瀉萬里,有時卻在叢山疊嶺中迴環曲折,極其險峻,民族生命的進程“亦復如是”。第三段以旅途徵人以冒險爲美趣比喻“人類在歷史上的生活”。旅途徵人“走到崎嶇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種冒險的美趣”。而“人類在歷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樣”。說明人類在歷史上只有經過艱難曲折,奮鬥流汗,才能深切體驗到奮鬥的意義,成功的樂趣。第四段揭示了中華民族現在正逢崎嶇險阻,它讓奮鬥者有機會領略奇絕壯絕的景緻,“感到一種壯美的趣味”。這種“壯美的趣味”,“沒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夠感覺到的”。說明中華民族發展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所逢的“是一段崎嶇險阻的道路”,但完全不必悲觀。適逢其會,是弄潮兒大顯身手的千載不遇的好時機。具有敢於面對現實、敢於鬥爭的雄健精神的革命者,就會滿懷豪情,在奇絕壯絕的鬥爭中獲得“壯美的趣味”。這是何等闊大的胸襟懷抱。作者說:“……這種壯美的趣味,沒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夠感覺到的。”是的,目光短淺,趣味低級,畏懼鬥爭的人們,在“奇絕壯絕”的崎嶇險阻面前,只會垂頭喪氣,移不動腳步。惟有像有雄健的精神的李大釗這樣的革命者,纔會有這樣鞭時代罡風的英雄氣概,纔會有這樣驚風雨、泣鬼神的博大磊落的革命胸襟,也纔有可能體會出其中“壯美的趣味”。這一句,字字千鈞,既是對奮勇前進的革命者深情的頌讚和鼓勵,也是對畏難者、怯弱者、歧路徘徊者的儆戒和鞭策。

最後一段以揚子江、黃河比喻我們的民族精神。揚子江、黃河遇見沙漠、山峽,都能一瀉萬里,我們民族的前進的腳步是任何力量阻擋不住的。作者號召大家“拿出雄健的精神”,“走過這崎嶇險阻的道路”,這“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揚子江及黃河遇見沙漠、遇見山峽,都是浩浩蕩蕩地往前流去,以成其濁流滾滾、一瀉萬里的魄勢。”“雄健的精神”也就是這種衝破一切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精神。作者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進程,以崎嶇險路比喻中華民族所逢的史路,在艱難困苦中毫不氣餒,堅信革命必勝,民族必興,氣魄雄健豪壯,表現了革命樂觀主義情懷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發揚雄健的精神,是時代的需要。這雄健的精神應該像長江、黃河的浩浩蕩蕩,應該有遇見沙漠、遇見山峽阻遏不住,一瀉萬里的魄勢。“目前的艱難境界,哪能阻抑我們民族生命的前進。”李大釗這一預言早已成了現實。然而,在今天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也同樣會“遇見沙漠、遇見山峽”,遇見“崎嶇險路”,出現“奇絕壯絕的境界”,這些雖然與李大釗所處的時代條件已完全兩樣,但是仍然需要我們拿出雄健的精神。那麼,我們就以偉大的革命家李大釗的號召相號召吧,讓我們“高唱着進行的曲調,在這悲壯歌聲中,走過這崎嶇險阻的道路”。在艱苦奮鬥中,體味振興中華這“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這篇文章在寫作技法上通篇使用了比喻,增強了說理的透闢性、情感的生動性和語言的形象性,使作品的意蘊、文字的含義同時豐富了起來。本文的比喻處處可見,用長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進程;用揚子江黃河比喻華民族歷史進程;用“浩浩蕩蕩”比喻中華民族歷史勢不可擋,一往無前;用“平原無際,一瀉萬里”比喻中華民族歷史的順利發展;用“曲折迴環”“崎嶇險阻”比喻中華民族歷史所逢的艱難國運;用長江黃河穿沙漠、過山峽比喻中華民族前進中的艱難鬥爭;用“濁流滾滾,一瀉萬里”比喻中華民族的光明前途。讀者看到,作者在說理,在鼓動民衆;又在抒情,抒發作者內心的豪情壯志。比喻的運用,使作品中的一些語言具有多重的含義,如“道路”“境界”“旅途”“徵人”“崎嶇險阻”等,既有本義,也有比喻義、引申義,意味雋永,值得反覆品味。

  教材簡說:

這是一篇說理散文,但有的人也認爲是篇“小雜文”,即議論文。即——議論性散文。

總的來說,作者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進程,以崎嶇險路比喻中華民族所逢的史路,在艱難困苦中毫不氣餒,堅信革命必勝,民族必興,氣魄雄健豪壯,表現了革命樂觀主義情懷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