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詩經的讀後感範文

本文已影響 3.05W人 

讀《詩經》足以靜心、淨心:《詩經》語言樸實,思想單純,沒有現代人們的那浮躁和不安分。下面給大家分享詩經的讀後感,歡迎借鑑!

詩經的讀後感範文

  詩經的讀後感1

“同學們要多背誦一些優秀古詩詞,長大以後才能文思泉涌。”這句話,是習爺爺在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小學看望少年兒童時說的。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就有大量的優秀古詩詞,是習爺爺非常喜歡的一本書,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本書。孔子在論語中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就是說《詩經》是真實反映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有感而發。《詩經》中大量的詩句,因其美好,內涵豐富,意味深長而被世人不斷引用。

《詩經》的開篇《關雎》,就是一首耳熟能詳的愛情詩篇。詩中的男子,遇見心儀的女子,卻顧慮重重,羞於開口。他沉浸在愛的幻想中,這種愛,樸素而純潔。“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寤寐以求”、“求之不得”、“輾轉反側”等成語均出自於《關雎》。相反,《詩經》中的另一篇《氓》,則反映了一個女子剛烈果斷的性格,以及對愛情的失望之情,訴說了婚姻的悲劇。“夙興夜寐”、“言笑晏晏”、“信誓旦旦”等成語就出自於《氓》。

《詩經》中自然不乏描述戰爭的詩,最爲典型的就是《擊鼓》一詩,與“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表達了厭戰的情緒。詩中的男主人公曾與妻子發誓白頭偕老,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戰爭打破了這美好的愛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是多麼真摯的承諾,卻只能嘆息“于嗟洵兮,不我信兮”。或許這只是一個士卒的心聲,卻表達出了對戰爭的厭惡和對安定的嚮往。

“百善孝爲先”,《詩經》中描寫孝順的也有很多篇,讓我最爲印象深刻的就是《凱風》。“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南方吹來的暖風,溫暖了萬物,滋潤着成長,這是母親無私、不辭辛苦的品質啊!幼小的孩子在母親撫養下健康成長,全是母親辛勤哺育的功勞。“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到了老年,雖然有七個子女,卻無人盡孝,讓人對母親深表同情,鄙視這不孝子女,讓我心靈震撼,感悟孝順不能嘴上說說,要實實在在行動。

《詩經》中,還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夙夜在公”等膾炙人口的名句,都讓我受益匪淺,學有所用。

深讀《詩經》,讓我感受到它不僅是詩歌總集,也是當時人們生活的活字典,讓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詩經的讀後感2

有詩三百,悠悠入畫。三百風雅,傳誦萬載。《詩經》,又名《詩三百》。第一次和她邂逅是在長滿荇菜的水塘邊。雎鳩和鳴,荇菜參差。她身着羅裳對我莞爾一笑,似有萬千風情。那時,我只覺得詩境美好得像一幅悠悠的畫,殊不知,詩有三百,每首都悠悠入畫。

我展開這源遠流長的畫卷,覽盡這畫中人之悲喜。城邑之外,衛君爲二妹送行。燕子舒展羽翼,欲前又卻,上下翩飛徘徊不忍離去。她梨花帶雨一步一淚,楚楚可憐直戳衛君心中柔軟,所有兒時最美好的記憶都翻涌而出。燕兒哀鳴,遠方渺茫,至親分離,不知再見何時。送了一程又一程,可終是“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他淚溼衣衫,遙望宮車轆轆遠去,久久複述着二妹的囑託:“先君之思,以勖寡人!《燕燕》的色彩黯淡了整幅畫卷,可亦有《桃夭》的那一大片粉紅明亮了一方天地。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陽春三月,桃花正盛,漫山遍野淨是粉紅。出嫁的女子乘轎姍姍而來,桃花灼灼映出她明眸皓齒。新郎怒馬鮮衣,意氣風發,擷一朵桃花別於女子髻前。兩人相視而淺笑,剎那桃花雨下,歲月靜好。畫中人亦有畫中情,我徜徉其間,品盡這三百風雅。是“式微式微,胡不歸?”的行役之苦或“風雨悽悽,雞鳴喈喈”的安居之樂。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的山盟海誓或“琴瑟在御,莫不靜好”的心照不宣。“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深情讚美父母的嘔心瀝血。

“冬之夜,夏之日。百歲之後,歸於其室。”即使愛妻先逝長眠,也生死廝守,不離不棄我在這三百風雅中流連忘返,彷彿身臨其境。我可以聽到古人的歌哭之聲,可以看到他們的喜怒哀樂,感受到他們熾熱的心跳。從“采采芣苢”走到“蒹葭蒼蒼”,從“青青子衿”來“雨雪霏霏”,我覽盡這千年滄海桑田。“南有喬木”,我有《詩經》。

浩浩湯湯的中華傳統文化長河中遺留下這樣一冊畫卷。歷經千年風霜仍光芒璀璨,埋藏數載還沉吟至今,一字一句都扣人心絃。可當高樓大廈層層崛起,當衣食住行日新月異時;當我們遠離戰爭,生活無虞,一部手機就可以同五洲四海通訊時;當物質名利充斥着我們的生活,當人情冷暖支配我們的心靈時,當一切都今非昔比,物是人非時,還有沒有人會記的那年荇菜水塘邊,窈窕淑女婉轉地一唱牽動了幾度春秋幾代人心呢?

時代在進步,這是我們的成功;經典要流傳,這是我們的使命。悠悠《詩三百》,它是中華傳統文化瑰麗的寶藏,是中華民族驕傲的名片!我願化“燕燕于飛”,把你字字句句捎向人間;我願做夭夭桃花,綻放你悠悠詩韻長存不朽;我願爲雎鳩關關,將你三百風雅傳誦萬載。有詩三百,如畫悠悠,我吟《詩經》又一秋。

  詩經的讀後感3

《詩經》帶給人一種古韻之美,她彷彿穿越了幾千年只爲來到我的身邊。《詩經》的很美,美在質樸的語言,美在對人世間美好情感的詮釋。她沒有太多的華麗詞藻,沒有庸俗之氣,她吸引我去領略那古樸而又優美的辭章,去感受那真摯而又深沉的美好。

在我的眼中,最美不過《詩經》,美在對生活的無比熱愛。“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花開得紅豔似火,用來比喻女子的美麗。無論誰讀過之後,眼前便不由自主地浮現一個像桃花一樣鮮豔的女子形象。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的給人以照眼欲明的感受。細聲慢吟這名句,一種喜氣洋洋的氣氛充滿了字裏行間。嫩嫩的桃枝,鮮豔的桃花,姑娘今朝出嫁,把歡樂和美帶給她的婆家人。看啊,多麼美好的祝詞。這種情緒,這種祝賀,反映了當時社會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在我看來,人只有對生活滿懷神情與熱愛,才能在紛繁的世間爲自己、爲別人帶來一份寧靜祥和的溫馨。

最美不過《詩經》,美在愛的幸福與美滿。“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句膾炙人口的詩句,說出了生死不分離,一同老去的相依相伴,多麼情意綿綿的佳句,體現了愛人之間一起白頭偕老的心願。表達的是對幸福與美滿的無比嚮往。和愛着自己的人共度一生,是一件多麼幸福美滿的事啊!“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傾倒了無數身在愛河的人們,渴望美滿愛情的人們把這詩句當成對另一半的山盟海誓。生生死死悲歡離合,我曾對你說過,我會牽着你的手,和你一同老去,永不分離。這是愛情的最高境界,與你平平淡淡度過一生。

最美不過《詩經》,美在朋友的雋永深情。“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爲好也。”你將木瓜報贈子我,我就用瓊琚作爲回報。不是爲了答謝你,而是珍意情意永相好。朋友之間珍重彼此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揭示了朋友之情的實質不是獲取,而是給予。禮尚往來,朋友之情才能保持下去。回報的東西價值要比受贈的東西大得多,這體現了人們的高尚情感,這種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的,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贈的東西價值的高低,則是對他人對自己情意的珍視。

《詩經》宛如一個端莊優雅的絕代佳人,從中華五千年的歷史向我們款款走來,讓我們去領會她那份獨特的美,使我們折服於這獨特的美。最美不過《詩經》,我甘願傾倒於美的《詩經》。

  詩經的讀後感4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

——題記

叩開詩詞的門扉,走入《詩經》的世界,我第一次領略到“枕上詩書閒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的空靈境界,明白了“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還應擁有詩情畫意的世界”這句話的含義,感受到傳承了五千年的華夏文明的魅力。

《詩經》之美在於靜。它不同於現代作家所描繪的喧囂都市。它的世界安寧祥和,拂去歷史的塵埃,依然可以窺見詩中那個有着潺潺流水,暖暖斜陽,徐徐清風和裊裊炊煙的年代,恍然間,透過單純的詩句,在你的心田緩緩開出一朵學名“靜好”的花。

《詩經》之美在於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少年驚鴻一瞥後,道出的青澀愛戀,是長河裏始終飄搖的瑰麗詩篇。“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在最美的時光裏,遇到對的人的堅貞愛情,是攜手一生的誓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是看到心愛之人身披嫁衣的欣喜若狂,正是因爲海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纔會覺得她豔麗無雙。《詩經》中的愛情令多少情人羨慕不已,而大抵只有詩詞才能描繪出這般深情繾綣的愛情。

《詩經》之美在於隨。縱觀全書,沒有作繭自縛的宗教信仰,沒有涼薄自利的思想觀念,更沒有硝煙四起的戰爭。這裏只有着隨性瀟灑的華夏先民和怡然自得的生活,就像傳說中的世外桃源,寧靜悠遠。

《詩經》是華夏千年文化所沉澱的精華,無論何時都帶着驚心動魄的美。讓人不得不感嘆華夏文明的魅力。

華夏傳統文明有着上千年曆史,底蘊深厚,源遠流長,並在自身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吸取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不斷改進,形成了獨樹一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令世界爲之側目。

儘管中華文化十分優秀,卻依然不被許多人理解,尤其是青少年。記得在一次閱讀課上,我看《詩經》正入迷,忍不住輕笑出聲,引得同桌好奇地湊過來,她掃了一眼便道:“這什麼呀?亂七八糟的。”我不着痕跡地掠過她手中的言情書,笑着說:“沒什麼,一本很有名的書,而且挺有意思的。”她不屑地朝我手中的書瞥了一眼,順帶附贈了一個看異類的眼神給我,才轉回身去。我啞然失笑,心中有幾分悲涼。

這件事讓我第一次真切認識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件多麼迫切的事,這需要讓更多的人,特別是青少年,真正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肩負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

  詩經的讀後感5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也是最早的動植物詞典。看到卷耳二字,出於好奇,便百度瞭解一下。

卷耳,學名蒼耳,是一味散寒、止痛、去溼略有毒的中藥材。更是鄉間常見的一種植物,無論是房前屋後,還是田間地頭,都能看見它的身影。蒼耳的果實叫蒼耳子,蒼耳子帶有鉤狀的毛刺,未成熟是青色,鉤刺不是很堅硬,不容易粘人,成熟的蒼耳子是褐色,外形似棗核兒,佈滿小刺,鉤刺堅硬,凡牛馬羊甚至人經過卷耳植株,皆能掛上卷耳子,攜之行於很遠的地方。這首詩就是由這樣一種常見的植物引入的。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

一位少婦,憂愁地站在路邊,採呀採呀採卷耳,忙忙碌碌卻怎麼也裝不滿身邊的小筐。女子爲何如此熟練地採摘卻無法採滿淺淺的一小筐呢?原因很簡單。不是她不努力,而是因爲她魂不守舍,心不在焉,她來的真正目的不是採卷耳,而是因爲思念出門在外的愛人,希望在這大路邊等候歸家的丈夫,或者是聽到一些與丈夫相關的消息。

“嗟我懷人,寘彼周行。”

這位少婦選擇在“周行”來採摘卷耳,已經透露了她的內心,卷耳乃是鄉間及其常見的一種植物,隨處可見,作爲擁有三寸金蓮的女子而言,爲何不再家門附近採摘,而要捨近求遠,來到“周行”呢?周行是指環繞的道路,特指大道,熙熙攘攘、熱熱鬧鬧的所在。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拋頭露面乃是女子的無奈之選,她爲何要選擇這裏來採摘卷耳呢?

在古代,交通遠沒有現在發達,沒有WIFI,沒有網絡,沒有書信,沒有電話,唯一獲取信息的場所乃是口耳相傳,道聽途說。所以,這位女子才選擇在大路邊採摘卷耳。

望着路上行色匆匆的路人,女子是多麼希望自己的丈夫也在其中啊,多麼想念心上的人兒啊,菜筐棄在大路旁而不自知。採摘卷耳的女子就這樣每天翹首盼望着心上人兒的歸來。

俗話說,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採摘卷耳的女子與尚在征途的丈夫,他們雖然相隔千里,但思念之情卻將兩者緊緊聯繫在一起。在我思念你之際,你的心頭也會隱隱約約有所觸動。

陟彼崔嵬,我馬虺隤。

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

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陟彼砠矣,我馬瘏矣。

我僕痡矣,云何籲矣!

於是,尚在征途的丈夫,一次次地“陟彼崔嵬”,“陟彼高岡”,“陟彼砠矣”,只爲能遠遠地望見自己的故鄉,望見那翹首期盼的妻子。可是隨着征途越來越遠,家鄉也越來越遠,爲了慰藉心中的相思之苦,唯有攀登更高的山,因爲登高方能望遠,累得馬兒“虺隤”,“玄黃”,“瘏矣”,其實,累的不止是馬,痛的也不止是馬,征夫心中的相思之苦更痛,更累。一次次登高望故鄉,故鄉卻漸行漸遠,一次次登高望親人,親人的模樣卻越來越模糊。

鬱積在心中的相思之苦無以排解,唯有借酒澆愁。可是相思之情越來越濃啊,斟酒的器皿就換了又換,從“金罍”,到“兕觥”,累得“我僕痡矣”,卻也排解不開心中的孤獨與寂寞。舉杯澆愁愁更愁,萬般愁緒在酒精的催化下更加濃烈了,唯有在夢中與愛人牽手,相聚罷了。但是,是夢,終究會醒的,我們可以想象徵夫酒醒之後那無可抑制的痛,無法排解的愁。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就這樣在詩中蔓延開來,如噴薄而出的潮水,鋪天蓋地而來,無處遁匿,只留下那山巔、路邊翹首期盼的形象成爲永恆!

  詩經的讀後感6

思念是一種很奇特的東西,它無形,無色,無味,無法炮製,不可捉摸,卻又無時無刻不縈繞在你的腦海,直插心扉。正如王菲在《我願意》裏歌唱的那樣,思念是一種很玄的東西,如影隨形,無聲又無息出沒在心底,轉眼吞沒我在寂默裏。你想抓它,它匿影藏形,你想留它,轉瞬即逝。你想躲避它時,它卻卻像調皮的孩童一樣,如影隨形,寸步不離。思念究竟是何滋味?《詩經·草蟲》爲我們展示一二。

“喓喓草蟲,趯趯阜螽。”思念無形,但思念卻無孔不入。蟈蟈在喓喓地叫,螞蚱在草叢中歡蹦亂跳,如此歡快熱鬧的場面,也抵擋不住主人公的思婦情懷。歡樂是別人的,熱鬧是別人的,它們的喧鬧更襯托出了主人公的孤獨,這些草蟲歡聚一堂,何等開心,而她卻與自己的親人分離。草蟲鳴叫,秋已來到。那一聲比一聲緊促的草蟲鳴叫,似乎在向她宣告,惱人秋天已經又要來到了,而她朝思暮想的丈卻遲遲未到。在這裏,隨處可聽的聲音,似乎都成了開啓她思念之門的鑰匙。蟲鳴蛙叫,風聲雨聲,好似都在向她敞開思念的大門,要將她吞噬掉,所以,此時,思念無處不在。

“陟彼南山,言採其蕨”“陟彼南山,言採其薇”。蕨又叫也蒜苗,乃是春天長出的一種野菜;薇,又叫野豌豆,夏季莖葉柔嫩,可煮食,亦可生吃。爲了排遣心中的思念,主人公從春天到夏天一次次地登上高高的南山,採摘野菜,她想通過繁忙的勞動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緩解自己的思念之苦,可是,所謂的勞動,非但沒有減弱她的相思之苦,反而將這份思念激化開來。正所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本想掩飾自己的思念,卻讓這份思念欲蓋彌彰,一發而不可收拾。從開始的“未見君子,憂心忡忡”,到後來的“未見君子,憂心惙惙”,再到最後的“未見君子,我心傷悲”,思念如決堤的洪水一般,一瀉而下。思念從開始的心跳不止,到後來的憂慮不安,再到後來的悲從中來,思念的程度越來越烈。

夜夜思念,日日期盼,卻終不見想念的人兒出現。所以,主人公才選擇“陟彼南山”來採摘隨處可見的蕨和薇。因爲,登高方能望遠,爬山高高的南山,她可以看到更遠的距離,可以更早地看到丈夫歸家的身影,即便是這只是自己的期盼,她也要進一百分的努力。又或許,站在高高的南山之巔,她可以與自己心中的人兒更近一點。

日思夜想,不得相見,唯有藉助夢境來團圓。“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說”,“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夷”。思念已久的丈夫終於出現在自己眼前,主人公該是何等的開心啊。“降”,“說”,“夷”再現了她由不安,到坦然,有惦念到寬慰,有憂愁到歡欣的心路歷程。即便是隻能在夢中暫借思念之苦,也是值得竊喜的,畢竟是聊勝於無啊。

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唯願沉浸在這樣的夢中不曾醒來,思念的滋味可見一斑。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