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2000字(通用9篇)

本文已影響 1.48W人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後感了。你想知道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入殮師》電影觀後感2000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2000字(通用9篇)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2000字 篇1

一個失業的大提琴師,一份與演奏毫不相關的職業,一場以死亡貫穿全片的故事情節,一個有關人生的終極命題,隨影片的緩慢鋪陳,不經意間流露出來,沒有多餘的修飾,一切不過生活的常態,卻道出生活的真諦:人生必有其儀式,即使在人死亡之後——《入殮師》爲我們展示瞭如何把尊嚴還給死者以及生者如何通過這最後的優雅儀式與死者和解。

《入殮師》整部電影都籠罩着一種淡淡的氛圍,沒有濃墨重彩的色調,沒有誇張浮華的演技,它靜靜敘述,緩緩推進,娓娓道來。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從頭至尾縈繞的久石讓的音樂是那麼澄淨,哀而不傷,樂而不淫,是真正的東方式的情感流露。在緩慢而抒情的音樂裏,我似乎看到像是雨水沖洗過的被陽光慵懶照着的那片藍色天空,在不知不覺間,我的心平靜下來,享受着光影交錯帶來的美感。

當你的付出不再得到認可,當你十幾年的努力驀然之間化爲泡沫,你是選擇繼續堅持自己已經殘破的夢想,還是換一種方式重新開始?影片的男主人公大悟選擇了後者。樂團解散後,他賣掉大提琴和妻子一起回到了鄉下。偶然從報紙上看到一個關於旅行的工作,被錄取後欣喜之餘卻發現自己的工作是入殮師,大悟猶豫之後還是選擇了接受,於是他的人生被徹底改寫。

大悟經歷了從第一次看到屍體的嘔吐不止到後來可以心存敬畏地描繪死者的容顏的過程:屍體腐爛不堪的老人、外表像女人一樣美麗實際上卻是男生的雙性人、留下年幼的女兒而死去的母親、穿長筒襪離去的老奶奶……應該說,在不同的國度,死亡都是一個重要的文化,體現着一個民族對於死亡的態度。日本的喪葬禮儀顯得繁冗複雜,大悟用細膩緩慢的動作詮釋了對死者的尊重。可是這樣的工作終究是不被認可。朋友對他指指點點,連妻子也認爲他雙手無比骯髒甚至離他而去。他很難過,可是他依舊堅持。可是,正是因爲大悟的堅持,他贏得了我的尊重。

死亡,是一個禁忌,我們是懼怕死亡的,更不願意接受死亡。當小林的妻子知道了他工作的內容後那撕心裂肺的叫喊“別碰我,骯髒!”更是表達了生者對死亡的不理解與懼怕。是的,對冰冷屍體的寒噤,對腐爛肉體的噁心,對已逝的死者的恐懼無不影響着我們對於生與死的正確認識。

男主人公小林大悟一開始偷偷地揹着妻子從事着這份工作。直到後來,妻子親眼目睹他爲鄰居浴室老闆娘入殮,她才深深地尊敬這個職業。入殮師在爲往生者送行,進行納棺儀式的時候,他們的恭敬,虔誠,那完美的動作,將逝者最後一刻的美化爲了永恆。這於生者是巨大的安慰,於死者是最大的尊重。因爲入殮師,這個本應該是灰暗、陰沉、甚至略帶點猙獰地時刻,有了一絲光亮,溫馨。他們讓生離死別這生硬地悲愴變得舒緩和柔美。

如果葬禮是一扇門,那麼入殮師就是那個轉動門把手的人。葬禮表面上是送別亡者,象徵着其走向下一程的儀式,但其實,這一切更多的是爲生者而做——它給生者最後盡孝,表達愛或者贖罪的機會。生者在舉辦葬禮時所挑選的形式和用具等,其實都是跟從自己的意願,而入殮師就是幫助生者完成他們意願的人。一個好的入殮師一定會將對於死亡的恐懼置之度外,他會以虔誠的心爲死者整理衣容,將死者再一次活現,給予生者心靈最後的慰藉並融化牽絆在死者與生者之間的障礙,使之將人類情感全部表達,再無顧慮。一個成熟的入殮師要經歷多少次的生離死別纔會坦然平淡地面對死亡?一個成熟的入殮師要經歷多少精神上的壓力纔會讓親朋好友接受他的職業?一個成熟的入殮師要以怎樣的心態纔會用溫柔的心對待每一爲死者?——我欽佩入殮師的平凡,而同時,我有敬佩他們的不平凡。

“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她永恆的美麗。這裏要有冷靜、準確,而且要懷着溫柔的情感,在分別的時刻送別故人。靜謐,所有的舉動都如此美麗。”死亡,是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迴避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向死而生,但是死亡的原因各有不同,入殮師只是人生通向死亡道路上的一個過客,他做的只是讓活着的人記住死去的人。但是,我們每一個人是不是應該記住入殮師?因爲,是有了他們的存在,死者才獲得了最後的尊嚴。

看完這部電影,我最深的感受是:珍惜身邊的親人,珍惜與親人在一起的時間,不要等到親人離開了纔去後悔。尊重生命——無論是正在生活的還是已經逝去的生命。同時,人生充滿着儀式感,這種儀式感來自於心底對於生命的尊重,因此,我們要尊重任何職業,因爲勞動沒有貴賤。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2000字 篇2

日本電影《入殮師》是一部溫馨而感人的電影,影片講述了一個大提琴手小林因爲樂團解散而失業,迫於生計只好和妻子回到鄉下老家,即使在老家,沒有其他技能的小林還是無法找到工作。在生活陷入困境的時候,小林被報紙上一則招聘啓事吸引住了眼球“年齡不限,保證高薪”。他拿着廣告興沖沖的跑到NK事務所,並且一頭霧水的就被應聘了。當他去上班時才知道自己的工作是入殮師,用影片中NK老社長的話說就是幫助別人踏上安穩旅程的工作,說白了就是幫死者穿衣、化妝、入殮的工作。這讓在這方面完全外行的小林躊躇良久,才勉強接受了這份工作。

影片一遍遍細緻入微的向觀衆展現日本的入殮儀式,每一個動作都要求精益求精,這不僅是對死者的尊重,也是對死者家屬的尊重,更是對生命的尊重,也是一種面對生和死的態度。影片中小林用大提琴演奏動聽音樂的那雙手用來爲死者入殮,這本身也是一種美。把逝者的入殮程序同樂團的音樂演奏相提並論,這也表現了日本文化中儀式的神聖。影片中有兩樣非常重要的貫穿影片首尾的道具:一把陳舊的大提琴和一塊用琴譜包裹着的石頭,導演用這兩樣道具,在鄉下老宅讓主人公對妻子講述兒時生活的同時,也向觀衆展現出了主人公小林有着心思細膩、看重人間情意的性格,也從側面突出了他適合做那份誤打誤撞找到的工作。小林的母親在兩年前去逝了,在小林小的時候,父親拋棄他和母親和情婦私奔,這段愛恨糾結的回憶也成爲了影片的一條暗線,引導了主人公的情感變化。

影片用一個個普通人去逝和小林一次比一次嫺熟的完成入殮的情節串聯而成,也是小林慢慢愛上這份工作的過程,也是電影對人的生與死和入殮師這個職業的詮釋:一個人無論生前是風光無限還是齷齪苟活,死後也都只剩一具屍骨,入殮師只是幫助死去的人走完他在世上的最後時刻,把他最美的一面永遠留在家人的心中。有人曾說過,沒有什麼比遺體更值得我們尊重的了,因爲這是證明他曾經活過的最後憑證。入殮師就是這種莊嚴神聖的職業,幫助死者走完人生的最後旅程。

影片中小林和妻子在家中談及到父親,小林手中握着父親給他的石頭說了一句:“如果再次遇到的話,我會狠揍他一頓”。之後把石頭扔到桌上,這裏我們能體會到,他對父親雖然有恨,但更多的是思念。唱片裏的音樂響起,大提琴與鋼琴的協奏,是父親最喜歡的樂曲,也是一段回憶,一段思念。

當妻子知道了他的工作後,兩人發生爭執,妻子的不諒解,在小林碰觸時對他的手產生的畏懼和嫌棄,深深的刺傷了小林。妻子真正理解丈夫的情節,被安排在了他們的鄰居,一位洗澡堂的老婆婆的死時。回孃家的妻子在懷孕後回來找丈夫,剛好遇上了澡堂老婆婆死了,妻子親眼目睹了丈夫爲老婆婆入殮時的細心和溫柔,深深的打動了妻子,讓妻子和朋友理解了自己的工作。此處妻子回來時其實並沒有原諒丈夫,而是妻子想拿腹中的孩子說事,勸小林放棄入殮師這份工作,這也從一個細小的情節表現出了大衆對入殮師這份工作的不理解和排斥。

影片的最後,導演才讓片頭的兩樣道具“小提琴和石頭”隱喻的一份父子之情浮出水面,小林得知父親去世,女助理急切的勸說小林,並道出自己的故事。小林經過多番掙扎後,終於決定去見父親一面。小林阻止喪葬公司的人員時,妻子對喪葬人員說出:“我丈夫,是入殮師”時,說明了老婆對他職業的認同,接受。小林在爲父親入殮時發現父親手裏的石頭,一塊兒平滑的小石頭,童年時送給父親的石頭,父親沒有忘了他。一直在記掛着他。大提琴的音樂響起,小林哭泣着爲父親擦臉,撫摸着父親的臉回想童年的片段,印象中,父親模糊的臉逐漸變的清晰,眼淚低落在父親年老的臉上,當小林喊出:爸爸”所有的恨,所有的埋怨,在這裏全都釋然了。小林握住小林那放着平滑的石頭的手,妻子拉着小林的手放到了自己的肚子上,所有的不諒解都化開了。美好的生活也即將展開。

影片中殯儀館的焚燒工說了一段話:死亡無非是一扇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另一段行程的開始。我作爲看門的人,在這裏送去了很多人,每次跟他們告別,我都會說:路上小心,我們會再見的。這便是影片中對死亡最完整的詮釋。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2000字 篇3

不久前我在電視裏看到日本電影《入殮師》的宣傳廣告,短短几個畫面就把我給震撼了,故而一直在心裏惦記着。昨天,主日的下午,我在網上找到《入殮師》,一個人沉浸在裏面,體驗了一次莊嚴而美麗的“死亡之旅”。

因樂團解散,大提琴手小林大悟失業在家,還欠下鉅額債務。爲緩解經濟壓力,他接受了“入殮師”這樣一份倍受冷眼的工作。在工作中他逐漸擺脫了最初的牴觸和厭惡,慢慢感受到死亡之旅的莊嚴美麗、感受到生命的尊貴、感受到親情的深厚,於是他深深地愛上了這份工作。可是妻子、朋友、鄰舍對入殮師這種職業依然不能放下偏見,在普世歡騰的聖誕夜,妻子早已因他的工作而離開,留他孤身一人,他爲兩位同事演奏了一曲如泣如訴的大提琴曲,——爲了神聖的聖誕夜。不久以後,妻子突然回家告知自己懷有身孕,爲使孩子能夠健康自信地在陽光下成長,她請他放棄這份工作。這時候,突然傳來鄰家老太逝世的消息。老太的離世成爲一個轉折點,妻子和朋友在送別現場親歷了入殮師送亡人踏上死亡之旅的莊嚴和美麗,他們爲之灑淚,並且拋下曾經的偏見,完全接納了他和他的工作。

上述情節是以入殮師這位“生者”爲線的主敘事脈絡,此外還有一條以“死者”爲線的次敘事脈絡,兩條脈絡在鄰家老太和小林大悟父親的死亡中合而爲一。死者一線差不多是一個時代的畫面。小林所經歷的第一位死者是一位孤單老者,淒涼地死去,半月以後才被發現;第二位死者是一位中年婦女,女兒讀中學,丈夫似乎對她沒有任何情意,然而入殮師的莊嚴送別喚醒了他的愛情;還有渴望成爲女人的男人,最後以女人的面目離去,那一刻,父親認識到,他是自己的孩子;還有基督教家庭的小孩,在牧師的祈禱中飛向天父懷抱;有幸福死去的奶奶,後輩們忍住悲傷笑着送她離去;有缺乏關愛和家教、與男友出外飆車而在車禍中喪命的女孩,家人及男友爲她的離去而歸咎彼此;有鄰家老太,爲了鄰居的緣故盡心盡力地經營一家並不盈利的浴池,兒子怪罪她並與她疏遠,在臨終送別那一刻,死亡的莊嚴美麗喚醒了他的兒子情分,他失聲痛哭;最後是小林大悟的父親。父親在小林6歲時拋家棄子與情人遠走,小林恨他,也思念他,雖然他並不承認。當他聽到父親逝世的消息,他拒絕爲父親辦理喪葬,最後在同事和妻子的規勸之下,他去了,並且爲他做了臨終送行。起初看到父親的面孔,他只覺陌生,等他發現父親緊緊攥在手裏的石頭,那是小林兒時送給父親的,他的心立即爲之觸動,那一刻,多年的積怨一掃而光,他看到了一張父親的面孔。

死亡在東方傳統文化中是一個神祕的概念,在所有的苦難中,死亡站在頂點,彷彿王者一般。東方人對死亡的敬畏來自對死亡的未知,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儒家避談死亡,只以繁雜的祭祀之禮紀念亡人,卻從來說不清楚這些禮儀有何意義。日本人對死亡的認識也沒有超越不可知的限度,村上春樹說:“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爲生的一部分與之永存。”《入殮師》說:“死亡不是終點,而像一道門,人從這道門進入另一個世界。”它把死亡看作從此世到彼世的一段旅程,入殮師的工作是送死者啓程,並且賦予他們最後的尊嚴。這樣一種死亡觀雖然包含了另一個世界的觀念,但這“另一個世界”僅僅存在於他們的觀念中,他們對它其實一無所知,甚至從來沒有確信它的存在。只有上帝啓示的聖經爲死亡做了確切定義。死亡是“分離”而不是“消滅”,始祖亞當夏娃犯罪之時,死便臨到,那一刻人與上帝分離;之後人的肉身還要經歷一次死亡,是肉體與靈魂分離,人的靈魂進入另一個世界,這“另一個世界”便是“天堂”或者“地獄”,“天堂”和“地獄”是確實的存在,也是我們深深知道的。

生,在《入殮師》中也是一個神祕的未知概念。小林大悟在極度鬱悶之時來到河邊,凝神望着兩條嬉戲的魚兒,感嘆說:“多奇怪呀,明知總要死去,爲什麼還要這樣拼命呢?”後來,他在父親房間看到父親的遺物,說了一句:“這是什麼樣的人生呢?最後只留下一隻箱子。”《入殮師》提出了問題,並沒有給出解答。或許他們認爲,生,是無可奈何的選擇,但無論如何,總要活着,有尊嚴地活着。我想,擁有八百多位神祇的日本人骨子裏其實不相信任何一位神,他們是加繆筆下的西緒福斯,沒有任何明確的永恆的盼望,只是悲壯地活着。

所以,《入殮師》對於生死的解說並不高明,它的動人之處在於,以敬畏賦予死亡以尊貴,以美麗恢復死者以尊嚴。它所給予觀衆的,是尊重卑微的生命,是喚醒沉睡的親情,再有就是作爲一部完美的藝術品呈現給觀衆。總的來說,《入殮師》還是配得奧斯卡獎美譽的。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2000字 篇4

影片開頭便是日本電影慣有的沉靜,永遠是溫和的緩慢的,就像不在乎全世界都在等。迷霧中男人駕車而行,旁邊坐着似乎要睡去,似乎要死去的老人,他說,日子回想起來,每天都過得平淡無奇。看着前方被霧掩埋的路,漸又清晰,漸又沉沒在霧中——我能否勝任這份工作?嘭——心頭設下懸念。

而後便是男主角爲止夫入殮。過程安靜肅穆,他爲屍體擦拭,卻發現死者的祕密。鏡頭在屍體和他的對面戛然而止,片名出現,一如場景的沉重。

大悟本是一個大提琴家,卻在別人的一句解散樂隊下失了業,被迫回到鄉下,那個盛滿童年回憶,那個父親離他而去,那個母親撒手人寰,那個模糊而又清晰的老家。得生活啊,他看到報紙上的啓事,能夠幫助人旅行的工作。就這樣,像是命中註定又戲謔的巧合,大悟做了入殮師,可曾想過,從來沒有近距離接觸過死亡的他要有怎樣的恐懼與無奈。第一次站在屍體前,第一次帶着屍臭坐着公交,被人嫌棄。接觸過死亡後身上帶着死氣使他迫不及待得去觸摸妻子,感受生命和溫暖。大悟是膽小的,但佐佐木先生可能正是如此纔看到了他內心的溫柔,他無能,輕緩,善良,平等的對待每一個不同的死者。

很奇怪,入殮師幾乎是每個家庭都需要的角色,卻不被世俗接受的,人們願意一個“別人”去做,卻不願意自己所知的人去擔任。面對朋友的遠離,妻子的離開,大悟退卻了,他走進了社長叢林般的辦公室辭職,社長正在吃河豚魚白:“這也是遺體啊,一種生物靠吃另一種生物生存。”他說是爲了妻子才做了這行,她是他送走的第一個人。“好吃的讓人爲難”正如我們的職業啊,對待死的敬意,猶如對待生的真誠。舉重若輕。我們給予死者尊嚴,便是給予生者希望,死在生中得以完成。入殮師就是讓已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他永恆的美麗,這要有冷靜、準確、而且要懷着溫柔的感情。

大悟留下,承擔起使命。他在富士山下拉着那把從小便拉起的大提琴,生死在琴聲中掠過。有妻女在臉上留下脣印的歡笑流淚,有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無奈,撕心裂肺。毫無意外的,最後來承擔這些笑淚的是他,有時候親人甚至會將他視作那個奪去了生命的死神,仇視着,不願面對現實。殊不知,他只是一介凡人,比他們見過更多的死亡。草野中大悟拉奏大提琴的容色憂鬱,死亡並非代表一切的終止,生與死的循環,纔有諒解釋懷,充滿了憐恤與愛的情感,感動由草野上徜徉的樂聲飛揚。

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作爲看門人,我對他們說着,會再見的。澡堂老太太毫無徵兆的死去,前段時間還對大悟妻子說要將澡堂經營下去,猝不及防的,便離開了。棺材中的她被花朵簇擁,臉上是精緻的妝容,比生前還要美麗,似乎下一秒她還會對你說歡迎,來洗澡啊。老人爲她關上棺門,笑着說,馬上會再見的。眼淚再也抑制不住。兒子說要看着她的最後,爲她按“ON”火光瞬間籠罩着冰冷的棺木,是生與死的融合,卻,再也不能給予溫暖。她,再也不能笑着罵你沒出息,再也不能用粗糙的手摸着你的發,現在的她只是棺木裏的一具屍,沒了靈魂。對不起,謝謝你。這是能對你說的最後的話。

生命終將逝去,無論以哪種方式。死後的一切由生者決定,想起餘華的《第七天》中第一個故事,也是關於死亡,混沌,荒謬。即使是死後,也要分出個三六九等。有平民座,貴賓座,還有官員待遇。死了的人甚至不能整理自己,套件睡衣就是壽衣了。幸好,電影裏的死者都是平等的,無論是變性人還是孤獨死去的老太。生前的所有錯誤和不是,被死亡帶走。大悟向來是恨父親的,卻也不忍心不負責的入殮師將父親的生命倉促收場。爲父親整理時,才發現他手裏緊緊攥着的石頭,如自己保存他的一般保存着,幾十年了,原來一直有這麼一個人在遠處默默的想着自己。他掰開父親早已僵硬的手指,取出石子。據說在石頭上能感受出人的情感,他不知道,父親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在這顆石頭中感受到了什麼,是原諒嗎?

大悟將石頭放在妻子的腹上,生與死再一次融合,日光中,笑意洋溢。

我們最後的歸宿都是墳墓,無論生前如何,死亡是需要尊重的,是對生的贖罪。有些事,不要等到死亡介入後再去後悔。死是必然,生是偶然。感謝大悟,能夠教會我們這樣去溫柔的對待生命,即使殘燭已盡,仍需要以一顆溫暖的心給予尊嚴。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生命——請溫柔地對待每分每秒。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2000字 篇5

去到機場的次數多了,於是就好像有了理由,面對着到港班機處翹首期望的,或是離港班機處依依不捨的人羣,有了習慣性的預期。

經常有人將此生比做旅程,只不過,這一趟長途,開始不由我們決定,離開,雖然百般不願,再多不捨,也不能硬生生的停留在終站,還是要走——甚至,連走得風光還是安靜,祥和還是熱鬧,都要由旁人來定奪。

我們讚美一切生命,所以每一次新的上路,總有人在旁邊拍着自己的肩膀,笑中帶着依戀,帶着祝福送我們啓程,大概都在期望一次新的經歷,一個更美好的世界。連生命也不例外,分明以眼淚開啓大門,旁的人卻都在笑,至到了一切結束,卻沒有人願意面對。是因爲我們能夠一次又一次的重頭再來,而結束,只得一次麼?所以“鳳凰涅槃”便成爲了結束的最高境界,皆因它通往重生。

我們都會說,未知生焉知死,未知死,又怎麼知道生何所依?

因爲一生只有一次,所以才避之不及麼,哪裏要花什麼時間和精力去了解這樣的最後一站呢?像是地鐵的終點,大部分人恐怕都未曾去過,對它的認知僅僅停留在地圖上的一個點罷了。但是這樣一個點,也要穿上自己喜歡的衣服,享受自己所愛的人的親吻,畫上自己中意的妝容,梳理一絲絲的頭髮,安靜的在三長兩短中睡下才好的,纔算走完這一趟長途——從起點就不得休息的靈魂,終於停靠。

我筆下寫起來這樣輕鬆,難免有脫離殘酷現實之感,連自己也必須承認,若是每夜睡在我身邊的人是專門和屍體打交道的,說不毛骨悚然,簡直是自欺欺人了。所以一向溫柔可親的妻子纔會這樣問小林君,

“我到現在都沒有反對過吧?你說不想拉大提琴時也是,說想回鄉下時也是,我只是笑着跟着你而已。其實,我真的很難過,但是,因爲你喜歡,所以,只有這次,求求你,聽我的吧。”

面對妻子隱忍而又堅定的責問,小林君怔怔的拒絕了。至此,電影前半部分伴君走天涯的妻子形象,在我的腦海中一下子盪到谷底——不是我不能理解她對丈夫職業的反感,不,並不是因爲這種情理之中的排斥而討厭這樣的責問,只是一下子想到通選社會學課上,老師所說的,永遠不要爲了你的愛人犧牲,除非能夠做到永遠不提及,不然兩個人日後必定要爲此付出代價,尤其是發生爭執時,準會以“我之前爲了你怎樣怎樣”而來要挾對方。

這樣說似乎有些過分地直接了,然而以愛之名,我們套在彼此身上的枷鎖,還少嗎?

得不到答案的妻子回了孃家,一個人住在母親留下的屋子裏,做着入殮師的小林君全副身心都投入工作中,也沒有好好的做飯,也沒有收拾過幾次屋子,僅有的休閒是在雪山背景藍天帷幔中,坐在道路旁的山丘上撥弄他孩提時代的大提琴,伴着逐漸融化的河水,遠方歸家的大雁,演奏“念天地之悠悠”的婉轉悠揚,雖然獨自一人,卻並無“愴然涕下”的孤寂。

或許因爲他懂得了,無論我們信仰什麼,基督的上帝,伊斯蘭的真主,抑或我們只相信自己,終究,卻難逃這一場離別,一場會發生在陌生人身上,也會發生在好友身上的離別。

空闊的白板上簡簡單單的“山下家”三個字,黑白分明的確認了那位勤勞到最後一刻的母親的離去,此刻她躺在花團錦簇的棺木裏,繫着襯她的黃豔豔的頸巾,被推進黑洞洞的火化爐內。山下君聽着那位五十年間都去母親店內泡湯的長者訴說着,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走向下一程的時候,才恍然間知道,原來在小林君,社長,和上村小姐圍坐着分享一盆香噴噴的炸雞時,母親也有慶祝那個神聖的日子,用一塊小小的蛋糕——這便是她心中聖誕節的氣味了。

山下君哭泣着,道聲聲對不起的時候,我自問,我們一生中,究竟需要多少愛,纔夠用,又究竟缺少多少愛,要補足。

像那位三十年來未曾聯絡過的父親,漫天落英繽紛中第一次接到他的訊息,竟然是死訊。面對着那蒼老的曲線,小林君喃喃自問,他這一生,算得了什麼呢?

一箱不值錢的遺物,一對遺下的母子,一次不成功的婚外情,一份普通的工作,一間家徒四壁,一場空——直到扳開那雙僵硬的手,遺漏了自己六歲的心意,才記起——一張微笑看着自己的臉,一雙監督自己拉大提琴的眼,一對提着年幼的自己去泡湯的雙臂,一張帶着溫度,交給自己沉甸甸心事的手,也唯有用自己的一雙手,像是要耗盡三十年的愛與恨,思念與埋怨,將他的容顏細細描繪——那記憶中一直模糊的面孔,方纔有了棱角,曾經不願憶起,大概是唯恐記得便會提醒自己失去過什麼吧。

帶着冷靜,準確,以及溫柔的情懷,小林君送父親到了另一個世界。

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

ps.一直看到最後連工作人員以及鳴謝字幕都落光,儘管是日文寫成,卻也能夠輕易靠漢字分辨出“方言指導”幾個字。不諳日語的我,其實只能靠字幕來領會人物的對話,完全聽不出什麼方言,但是看到這樣的一份嚴謹,還是肅然起敬起來。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2000字 篇6

衝着對入殮師這個行業的好奇,看完了這部五年前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全片沒有太多跌宕起伏的情節,敘事平淡而順暢,就像從頭至尾都鋪陳着的大提琴曲一樣,一直秉持着一種近乎溫柔的平靜。

主角大悟受現實條件限制,放棄了作爲樂手的夢想,轉而回到家鄉,誤打誤撞成了一名入殮師新手。從最初的排斥與恐懼,到後來漸漸愛上這份工作。中間穿插着各式各樣的逝者和他們的遭遇,帶領着大悟,一步步走向成熟。

無論逝者生前有過怎樣的經歷,終究都會在入殮師的雙手之下歸於安祥。過往種。種,經歷這個儀式之後,也就似水無痕。

日本人向來因對儀式感的執着而聞名,在很多人的印象裏,這種執着無非只是繁文縟節,呆板而無味。在這部本該尤爲注重儀式的影片裏,卻一反常態地做出了妥協。

死亡面前,儀式終於不再是最重要的東西——愛漂亮的男孩可以化妝成美貌的女子,壽終正寢的老爺爺臉上可以印滿脣印,送別遺體的靈堂可以放聲大笑……入殮儀式從冰冷的禮節,變成真正的尊重,變成帶着人情味兒的理解和成全。

生而爲人的約束和限制太多,那麼,至少在死去之後,所有的卑微和屈辱,要有一次握手言和的機會。死亡不再是令人恐懼的事情,人們在屍體面前,終於放下了偏見和冷漠,這種讓步,甚至讓全片都變得溫情脈脈起來。

然而,影片的精彩,遠遠不止於此。

印象中最深的一個片段,是大悟的妻子強烈抵制他從事這份工作時,一身落寂的大悟去到了一位老入殮師的家裏。兩人長談一番之後,老入殮師拿着手裏的河豚魚白說,“不想死的話,就要吃。吃的話,好吃的才行。好吃,好吃得讓人爲難。”

看到這裏,心裏一緊,不由自主想起不久前看過的一則新聞—— 一名研究生於宿舍內自縊身亡,留下遺書,稱“畢業論文、找工作困難重重,無顏面對家人”。

扼腕之餘,也不得不承認,當今社會的巨大壓力和快節奏生活,的確造成了人們的生死觀前所未有的脆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爲了活着揹負了太多的責任和壓力,滿心疲累和頹唐,以至於活着本身,竟然變成最不重要的一件事。

你有多久沒有認真而鄭重地吃一頓豐盛的晚餐?你有多久沒有睡一個舒服的午覺?你有多久沒有關注過自己的健康?你有多久沒有碰過喜愛的籃球?你有多久沒聯絡過最親密的朋友?你有多久,沒有開心笑過?

越樸素的道理,越容易被遺忘。

就像河豚魚白好吃得讓人爲難一樣,生命也精彩得讓人爲難。食物以自身的死亡來換取我們的生存。生命則以種。種苦厄,換取甜美的結局。

不想死的話,就要像接受食物的死亡一樣,接受悲歡離合,接受生老病死,接受生命中種。種求而不得。聽上去是一個非常直白又粗暴的道理,卻像醍醐灌頂一般,提醒着我們,在每一次迷茫不甘的時候,每一次徘徊不前的時候,都應該明白,這本來就是活着的代價。即便活着有諸多爲難,也要好好活着。

在這個世界上,我時常羨慕那些腳步篤定輪廓潔淨的人,他們的背後,彷彿永遠有一輪明月,照亮着來時的路。所以,他們能去往世間所有想去的地方,從不害怕傷痛與離別。而片中的大悟,最終就成爲了這樣的人。

他也曾被生活反覆嘲弄,也曾深夜醒來心裏滿是悲慼,也曾怨恨過遺棄自己的父親。然而我想,當多年之後,與他重逢的,只有父親冰冷的屍身時,他一定明白了,在生死之前,任何悲喜都顯得單薄又粗糙。

電影的結尾,大悟撫摸着妻子懷孕的肚子,兩人相視而笑。在不久之後,大悟也會有自己的孩子,一家人會過得其樂融融,然而終有一天,大悟也會告別孩子,就像父親告別大悟。如此循環,周而復始。正是生命最本質的更替。

這是一部以死寫生的電影。死者的尊嚴最終通過入殮得到成全,那麼,生者的尊嚴,又該從何處尋找?我們活在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我們這個時代缺少信仰和支柱。世間耳語沸騰,很難聽到溫暖人心的聲音。然而,這一切的一切,都不足以成爲放棄的理由。

在活得很累的時候,不妨回頭想想,除卻不斷追求如何才能活得更好之外,活着本身,已經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們是渺小的,總在不斷地告別和失去。我們也是幸運的,總在不斷地遇見和獲得。

生者的尊嚴,不在於怎樣在這日復一日的聚散離合中迫切地變得強大,而在於無論遭遇什麼,都要學會珍重,珍重自身,珍重生命。倦鳥還巢,落葉歸根。唯有好好活過,才能坦然赴死。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2000字 篇7

《莊子》中曾說,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命的開始是死亡的開始,生命的結束卻是重生的輪迴。我們活着一秒,是不是也可以理解爲向死亡邁進一秒。生與死,無法逃避,無法拒絕。面對生,人們總是充滿了希望;面對死,恐懼會佔據我們的內心

《入殮師》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場關於生與死的故事。做爲大提琴手的小林大悟所在的交響樂團解散之後,不得不回到家鄉,成爲一名入殮師。期間事態的變化,小林心態的變化,也讓影片的主旨漸漸清晰。

若要用音樂來詮釋生命,大提琴無疑是最好的樂器。電影要請來著名的NewAge作曲大師久石讓爲此片配樂。

這部電影延續了久石讓以往唯美、簡樸、純淨的音樂風格,可聽性極強,即使沒有看過影片也會深受感動。大提琴深沉,極具感染力,複雜卻帶着質樸,用它詮釋生命這一複雜而又簡單的概念,是最爲貼切的。因此,久石讓在配樂時就以大提琴爲主奏樂器,貫穿全劇。而大提琴手就成爲了主人公原來的職業。

電影前半段都透着一種悲傷哀沉的情緒。色調也多是灰,白,黑,棕色,營造了一份失落、傷感的氣氛。鋼琴在低音區不斷重複,則代表了男主人公內心的掙扎和矛盾。在妻子詢問自己事業時,音樂變化的烘托,更將小林內心深處的緊張和怕別人看穿時的惶恐、猶豫刻畫了出來。

久石讓沒有簡簡單單地只呈現這一首名爲Momery的大提琴演奏曲,而是通過轉調的方式連接上了電影主題音樂Okuribito,全曲一氣呵成。單聽這一曲,就好似經歷了整個生命的旅程。

這曲子第一次出現是在小林在參加完第一個入殮儀式後。漫漫長夜,輾轉難眠,白天的經歷在眼前揮之不去,它拉起了兒時的大提琴,同時出現的還有那塊寓意深刻的石頭。深情款款的琴聲,悠長深遠的旋律,打開了沉寂已久的記憶。小林本是恨父親當初拋下他和母親,可卻在親自見證了一次生離死別之後,他拉起了父親最愛的曲子。隨着音樂的深入,畫面中出現了小林兒時練琴的場景,河邊尋石,母親的笑容,父親模糊的臉……這些都爲後面的故事埋下伏筆。

聖誕節的那段音樂,可以說將電影第一次推向了高潮。旋律如絲如縷地述說,將三個有故事的人都帶入了各自的思緒中。之後,主題音樂又再一次加入,鏡頭不停地切換着小林各種忙碌的工作場景,有笑聲,有哭泣,同時,也暗示隨着小林對自己工作的不斷深入,更理解了入殮師這個職業對於一個失去親人的家庭的重要性。

石頭在電影中包含着父與子的親情隱喻,那是在小林記憶裏唯一可以觸摸到的關於父親真實的存在。父親留給他的大石頭,後來他又送給妻子的小石頭,都說明在內心深處小林一直對父親是有所牽掛的,也似乎意味着最後時刻他對父親的原諒。父親死後,小林來到父親身邊。看到這兒,我本以爲那一箱箱小林父親的遺物全是小林父親在離開這麼多年間想給小林的石頭。然而最終當小林爲父親做入殮儀式時,從父親手中緊握的那顆當年小林給他的小石子滑落,這一個鏡頭,着一顆石子,就足夠體現父親對小林的愛有多深。此處也是導演的匠心獨運之處。

小林心頭一震,音樂再次適時響起,猶如父子二人超越時空無言的對話,將影片帶入了另一個境界。這時,一切都不再重要,唯有愛是永恆。之後,記憶中父親模糊的臉的臉漸漸清晰明朗,音樂退去後,一切怨恨已不復存在。

影片結束,小林在一片草地上拉奏着大提琴。影片色調也變得明麗輕快,從白雪皚皚的場景轉換到了春意盎然中。曲子的下段也完全顯現了出來,音色的轉化也帶着情緒的轉變,形成了一個高潮段落。這是象徵着一段美好的旅程,不僅通往天國,也延續着生命的意義。像畫面中的草一樣,冬日的`枯竭,卻是爲了春天的新生。死亡不是離別,逝去也不是終結。吃時的情緒已不同於之前的哀怨低沉,悲傷凝重,而是有着不斷前進的推動力,影片在此時已不再是簡單地闡述如何面對死亡,而是對未來的暢想。音落,結尾處輕緩。那是將一切看開,迎接未來的暗喻。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沒有哭,我卻覺得那會死一種失敗。只有真正理解生命意義的人,纔會與失去親人的人感同身受,纔會同他們一樣悲傷,一同落淚。大概是因爲我還沒經歷過生離死別,所以自己沒法理解那種刻骨銘心的傷痛吧。

寫這篇文章不是說我已對生命十分了解了。而是在看過這部電影后,自己對生命有了一份思考。生與死是一種在自然,也是一種必然,無法改變。然而,請記住,在生於死之間還有一段旅程,叫做生活。這段旅程美麗與否,精彩與否,都看你的選擇。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2000字 篇8

死亡只是旅程的一站,在看過之後就不會對死亡有異樣的感覺和恐懼了,深深體會了死亡不是結束而是另一端征程的開始,骨肉之情,夫妻之情,兄弟義氣衆多人間不同的情都融入其中給人已情感極大的滿足,每一次在死者家人面前的神聖儀式讓我們爲死者最後的旅程充滿了尊重。不論死於何故,只希望能讓他(她)安然離開。

入殮師,一個外人看起來避之不及的職業,在日本導演瀧田洋二郎的演繹下變得那麼的高尚與莊重。導演憑藉這部《入殮師》出人意料得奪得了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和第32屆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高大獎,使這部無人問津的,沒有火爆場面,沒有精彩特效的影片進入了公衆的視野。

《入殮師》講述的是這麼一個故事:大提琴演奏家小林大悟由於樂團解散而失業後,帶着妻子回到鄉下老家。小林除了演奏大提琴外一無所長,就在他爲找工作而發愁時,看到了一則待遇優厚又無任何年齡要求的徵人廣告。小林被社長輕鬆地錄取後才發現,所謂的“旅行助理”其實是爲死人入殮的入殮師。儘管小林非常排斥,但最後在社長佐佐木先生的極力挽留和優渥的工資待遇吸引下勉強接受了這份工作。通過一次次與死亡的接觸和入殮儀式,小林逐漸體會到這份工作的意義,並且對死亡有了一種新的感悟。

這是一部關於死亡的電影,片中NK公司的招聘廣告把入殮師定義爲“安樂出發的家務助理”,而該片的英文名字爲“Departure” ,爲啓程,離開的意思,而死亡在影片中得到了一個全新的詮釋:踏上新的旅程,正如片中火葬師所說的那樣:“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門 一樣。我作爲看門人(火葬師),在這裏送走了很多人。說着,路上小心,總會再見的。” 這位看着一個個人走向終點的人超脫而曠達,真正做到了對生死的參悟。劇中還有一情節設置,兩條魚拼命往上游游去,上游漂來一條魚的屍體。“生命像一條河流,我們都是河裏的一條魚。無論如何努力回溯,終究是無功而返。”劇中這一情節的寓意便在於此。所以,我們也大可不必爲生命的逝去悲痛欲絕,這些是“是自然定理吧,他們天生就這樣。” 並且,“死亡”在影片《入殮師》中通過入殮師這一角色被賦予了更多的內容與意義,“死亡”變得如此的優雅與悽美,而不是那麼地冷冰冰,同時將影片中的所有人物都推向了一個更深、更遠的價值領域去思考。“死亡”是每一段故事的切入點,也是透析每一個人物生存狀態的最佳路徑。

入殮師這職業,在別人眼中,是一個被人看不起,不被人理解的職業,如51分鐘時,被稱:你們是靠死人吃飯的吧;妻子美香不許大悟碰她,並說出一句“骯髒”。主人公心中也曾矛盾過,並想過辭職。從扮死者拍入殮指南DV開始,到第一次近距離接觸死者——一個去世兩週已經腐爛的獨居老太太。他的生活從人生頂端跌入悲慘低谷,每天帶着疲憊的身軀回到家中的他,哪怕看見飯桌上妻子煮熟的肉也會想吐;更因爲對美香難以啓齒,最初的他只能獨自在痛苦中掙扎但漸漸地,在性情古怪、工作認真的社長佐佐木的指導下,他慢慢喜歡上了這份特殊的工作,明白了其實每一個生命都是有其獨特價值的。這樣的“死亡儀式”,能夠滿足死者生前的心願,也緩衝了生者對死者離去的悲痛,併爲死者的家人留下最後一眼的“美麗”記憶,這就是這份工作真正的意義所在。主人公第一次的心理變化是看到社長爲病死的婦人入殮,他看到社長懷着溫柔的情感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出美麗,而且將這種美麗永遠的定格,他感到了一種靜謐的魅力。第一次大悟心裏感到了這份職業的一種莊重感。第二次心理變化是他親身爲男身女容的止夫進行入殮儀式後,其父說了一句“我這麼多年都沒好好看他。他是我的兒子。”他釋懷了,從心理上接受了他自己的工作。他的工作被世人接受是他幫澡堂老闆入殮,他的認真,專注,虔誠,敬業精神贏得了妻子和澡堂老闆兒子的理解。片中的高潮部分是主角給自己恨了30年的離家出走的父親入殮,突然,父親手中的石子掉了下了,暗示了離家出走的父親還是時時刻刻想念着他們的,這時,音樂響起(觀衆應聲淚下)主人公再回想起以前的畫面,主人公父親的面容清晰了。

這部影片的配樂也很強大,請了久石讓來配樂。在46分鐘時小林半夜睡不着起來拉提琴,大提琴的聲音加上鋼琴,聲音有點低沉,緩慢,與小林那段痛苦的回憶配合得恰到好處。88分鐘在壟上拉琴,有鋼琴的,還有一些其他樂器的聲音,音樂一下變得明朗而開闊起來,活潑而富於希望,尤其是畫面中飛舞的美麗的白天鵝給人一種希望,讓人感受到了小林的成長。畫面轉到最後,隨着父親手中小石子的突然掉落,片子感人的主題《Memory》又再一次悄然響起,記憶父親的臉容逐漸清晰,音樂與畫面的融合,讓人眼中淚水不禁奪眶而出?

整部電影都圍繞生死觀在探討,用音樂和畫面來感染人。“人生是無盡的,我們不曾真的死去,也從未真的出生,我們只是度過不同的階段。時間不是我們所看到的時間,而是一節節待學的過程?”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2000字 篇9

也許,真的會因喜愛一個人而對其喜歡的也產生好感。經好友“雨霏”力薦,我觀看了日本電影《入殮師》。老實說,若單純以片名入手,我不會選擇它。

沒想到,一部並非悲劇的電影竟讓我兩度落淚。影片本身並不似想象中那般沉重,而是充滿溫暖與人性美,有的地方還引人會心一笑。

小林大悟原在東京做大提琴手,命運從他失業轉了個彎。無奈中,他帶着妻子美香回到故鄉。爲生存,他去應聘“旅行助理”,結果誤撞上入殮師這一行。巨大的反差和可想見的原因,他只得向妻子隱瞞真+相。

大悟有些點兒背,第一次就趕上處理一具腐爛了兩週、充滿惡臭的屍體,讓他差點把苦膽都吐出來。回到家中,他緊抱着妻子尋求慰藉,想靠生命的熱度驅散冰冷和恐懼。

對入殮工作,大悟最初是牴觸的。苦悶時,他跑到田野中拉大提琴宣泄,遠景現出晶瑩的雪山,有份別樣的美。這部片子裏,大提琴舒緩深情的旋律多次響起,久石讓的配樂相當經典,爲影片增色不少。

大悟從小在父親的監督下學琴。但這個男人在他六歲時與女招待私奔,給大悟和母親造成了深深的傷害。大悟恨這個不負責任的男人,三十年沒見,父親的面孔已模糊不清,留下的只有父親當年送他的一塊石頭,而這石頭一直壓在心頭。

賢惠的美香偶然發現丈夫從事的職業,覺得骯髒且低賤,叫他別再碰自己,跑回了孃家。失去了最後一個親人,同時面對着發小玩伴的歧視,大悟也想過放棄,但最終堅持了下來。

讓他選擇留下的不僅是高薪,更是一種徹悟。他目睹社長佐佐木爲逝者整容的儀式,過程中充滿平靜、細緻與溫柔。讓死去的人乾淨優雅且保持尊嚴,彷彿“喚回”了生命的光彩,賦予永恆的美麗。他悟到,重要的是要充滿愛!

大悟學着做,漸漸入境。他溫柔細膩,看那雙拉琴的手爲往生者整容,觀衆會覺得本身也是種藝術享受。如果我們走時,會有這樣一雙手溫柔對待麼?

當美香發現懷孕歸來,再度懇求大悟爲孩子改行時,與小林家爲世交的浴池老闆娘辭世了。美香第一次觀看入殮儀式,眼看着丈夫將逝者打扮得清爽美麗。那一刻,她理解了丈夫。我與美香一起落淚,因大悟終於得到妻子的理解而倍感欣慰。

不料,爛漫的櫻花雨帶來了大悟父親的死訊。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大悟帶妻子去送父親最後一程。他爲父親整理遺容,溫柔地爲他刮鬍子,美香在旁邊含淚凝望。大悟心底最柔軟處的記憶漸漸復甦。

大悟溫暖着父親僵硬的雙手,意外發現老人臨終前緊緊地攥着的,正是自己幼年送給父親的一顆小石子!讀懂了父親難言的思念和愧疚,大悟的淚無聲滑落。影片中這一大段沒有任何對白,只有大提琴悠揚的曲調,我卻跟着淚眼婆娑。這次,爲大悟獲得了自我救贖而感慨。當他心中不再恨父親而涌起愛時,心結自然解開。有人說過:當你寬恕的時候,等於釋放了一個囚徒,然後你會發現,那個囚徒就是你自己!

死亡是每個人都逃不過的,教會人們更好地活着。未知死,焉知生?這部影片在安靜的感動中讓我們對生、死和愛有了更多的感悟。火化工老伯的一段話耐人尋味:死就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意味着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段旅途!路上小心,我們後會有期……

這部電影沒有大場景,多個細節卻令人動容。社長爲逝去的主婦精心化妝,問僱主:夫人常用的口紅還有嗎?經他打扮,這個女人竟煥發出平生最美的容顏;大悟爲澡堂阿婆化妝後,繫上她生前喜歡的一條黃絲帕,老人的兒子望看母親滿是傷痕的雙手而哽咽……

日本電影多是細膩和安靜的。回想近些年來的所謂國產大片,卻每每失望。動輒宣稱鴻篇鉅製,投入巨資鼓搗出來的是什麼?很多僅爲擁有華美畫面、炫目特技和視聽衝擊的空殼,卻缺少血肉和靈魂!

《入殮師》這部電影並不沉重,倒有幾處讓人禁不住嘴角輕揚。雨霏的觀後感中描述了一位壽終正寢的老爺爺死後,“一個家庭中的女眷都塗上鮮豔的脣膏,在逝者的臉上印滿鮮紅的脣印。之後,一起圍着棺木笑得前仰後合。每一個活人對死人的告別方式其實不宣自明地昭示了活人對生死的態度。”

劇中的社長佐佐木是個話語不多,但很有內涵的老人(飾演者是位老戲骨)。大悟初來應聘時,社長隨手把他的簡歷丟在桌上,“相面”後直接說就是你了。老社長閱人無數,憑直覺就認定大悟是個善良、細膩的人。他的開導和本身的敬業,引大悟愛上了這行,最終也找回了自己。影片接近結尾時,美香和大悟的女同事力勸他去送別父親最後一程,大悟氣惱地奪門而出。未幾,他想明白奔回社裏,老社長什麼都不問,直接將車鑰匙拋給大悟,並讓他選副上好的棺木帶去。

這是一部讓人笑中有淚、真抵心靈的好電影。該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確實不是偶然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