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說課稿

精選小學語文說課稿彙編6篇

本文已影響 3.74W人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說課稿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選小學語文說課稿彙編6篇
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1

今天,有幸聽了《最大的麥穗》一課,收穫頗豐:整堂課的教學步驟很簡約,但呈現在我們眼前的課堂流程卻如此富有詩意!我想,正是由於老師精準地掌控了“生成”、“對話”、“情感”等優課“樞紐”,才引領學生一起進入到了曼妙絕倫的境界。從她的極具個性、極具魅力的教學之中,似乎可令我們有如下的思考和啓發:

1、親歷實踐。當學生“零距離”觸摸、品味作品時,已不再是一個毫無主見、毫無思想的人,其自身的生活經歷、興趣愛好、性格特徵等個人因素,都會影響乃至制約他對文本的讀解並打上鮮明的個性印記。

2、個性放飛。閱讀是一種個性化活動,教師不能只按照教學參考書、標準答案去“引導”學生分析、理解、吸收,更不能要求學生的理解和感受是整齊劃一的,因爲“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3、情感碰撞。閱讀也是文本與讀者之間互相建構、互相擁有的過程,需要學生敞開心扉、傾注熱情,與文本進行靈魂的擁抱、心靈的對話和情感的碰撞。唯此,方能讓學生真正享受到由語文所帶給他們的快意!

的確,把課堂變成對話的平臺,學生就能諦聽到日落月升的呼吸、蟲蟻鳥獸的歡歌、雲裏風裏的消息;把課堂變成對話的平臺,學生就能開掘潛能、催發真情、激盪憧憬;把課堂變成對話的平臺,學生就能得心應手、個性飛揚、創意無限!

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學分析:

《數星星的孩子》是北師大版語文第二冊第十一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講的是我國漢朝的張衡從小就愛好天文,具有認真鑽研的精神,長大以後成爲著名的天文學家的故事。 全文共有6段。前五段具體寫出張衡小時候如何愛好天文、細心觀察天象,琢磨星星的運行規律。第六段主要講張衡長大經後成爲著名的天文學家,課文緊扣題目用五段寫張衡小時候的故事,重點突出,同時也告訴人們,張衡能成爲著名的天文學家除了長大以後刻苦鑽研以外,跟從小愛好天文是分不開的。

2、教學目標(第一課時)

(1)認讀“顆、跟”等14個生字,學習三個多音字教、重、爲。

(2)認識張衡成爲我國著名的天文學家,跟他小時候認真觀察天上的星星,喜歡鑽研分不開。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1、3、5自然段,張衡是怎樣數星星、看星星的。

4、教學難點

(1)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有關數星星的方法的文字。

(2)比較流利地朗讀課文,認識14個生字。

爲了達到上述教學目標,在教學時,我就緊緊圍繞着“以識字、詞句爲基礎、訓練爲主線,培養能力爲目標”而步步展開。

二、說學生

一年級的學生具有好動、好問、好奇等心理特點,容易被新鮮的事物和活動所吸引,學生已能說完整的話,能配合老師在創設的情境中完成學習任務,不利的是學生對自然科學知識懂得較少。朗讀也有可能出現唱讀的現象

三、說教法

五、說教學程序

(一)從最後一段着手,先展示結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先讀課題,提出問題:這個數星星的孩子名

叫什麼?是什麼

時候的人?長大以後成爲怎樣的人?課文哪段回答這些問題。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張衡 著名的天文學家)

2、學生齊讀最後一節後,問:“刻苦鑽研”是什麼意思?“著名”是什麼意思?他長大後,成爲著名的天文學家,這跟小時候數星星有什麼聯繫?

接着學習課文第1至5自然段。

(二)抓住重、難點,理解課文主要內容

1、首先指名讀第1自然段,教師(課件出示星空圖)提問:晚上,張衡看到的天空是怎樣的呢?找出課文中的句子來回答。在教學“晚上,滿天的星星像無數珍珠撒在碧玉盤裏”這個句子時,我先讓學生讀讀,談談你知道了什麼?然後從喻體着手,讓學生理解“珍珠”是怎樣的?星星像珍珠,星星怎樣?“碧玉盤”是怎樣的,在文中“碧玉盤”指什麼?然後通過教師生動的描述,讓學生體會夜空的美。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樣,通過抓住比喻句的喻體去理解本體,使學生具體地感受到天空景色的美。

(1)師:閃閃的小星星真是吸引人,在這美好的夜晚,一個孩子是怎樣數星星的呢?

(2)讓學生找出小張衡數星星的動作詞,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坐、仰、數)等幾個動詞後,沒有“紙上談兵”講意思,而且讓學生自己讀、自己做做、自己數數。這樣,有動有靜,動靜搭配,

即使學生學得快樂,又通過訓練代替了教師的千言萬語。

(3)從朗讀入手。我按照“自讀課文,感知內容;導讀課文,加深理解;仿讀課文,體會感情;讀讀課文,激發興趣”的程序進行,使這個環節互相聯繫,互相依存。引發學生思考張衡數星星的艱難。引導學生從“一顆,兩顆,一直數到幾百顆”這個句子來體會張衡數星星的困難。聯繫課文的第1句,讓學生明白“星星的多,星星的一閃一閃,分佈不均勻”是張衡數星星的困難,從而對張衡刻苦、認真的態度產生敬佩之情。

2、在教學2、3、4、5自然段時,運用讀讀、議議、說說的方法讓學生來讀懂“張衡、爺爺對星星是否數清有什麼看法?他們說的話各有什麼依據?”

(1)學生在理解這部分內容時,再進行擴展訓練。

用“因爲……所以……”連起來說張衡的看法。如:張衡說星星能數得清的理由是什麼?讓學生找出句子用上“因爲……所以……”把兩句話連起來說。

(能看得見,就能數得清。)這樣,不但訓練了學生說的能力,而且讓學生了解到張衡平時

認真觀察的精神。

(2)爲了讓學生理解爺爺的話,運用課件來解決“北斗七星總是繞着北極星轉”的這個難點,我是這樣做的:先提出問題:北斗星是怎樣的?它是怎樣繞着北極星轉的?指名學生上來連接北斗星圖。指

圖:離它們不遠的那顆星叫北極星。(課件演示)北斗星繞着北極星轉。還有,在幫助學生理解“一組一組”是怎樣分的,利用幻燈舉幾組根據它們的樣子起名星座的名字。這樣,通過媒體化抽象爲形象,既突破了重難點,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同時,讓學生懂得一些自然科學常識。

(3)爲了讓學生更瞭解張衡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我設計這樣一個問題:聽了爺爺的話,他是怎麼想……怎麼做……結果怎麼樣……。

讓學生讀第五自然段,找出有關詞語。引導學生了解張衡是個不怕苦、不怕累,對不明白的問題不弄明白是決不罷休的。

(三)總結全文

1、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回顧全文,看板書說說張衡爲什麼能成爲著名的天文學家?

今天,我們學了這篇課文知道張衡是怎樣的孩子,我們大要向他學習。

《數星星的孩子》是一篇思想教育較濃的文章。我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過程中,注意了思想內容與語言文字的內在聯繫,正確地進行思想教育。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有所收穫。

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這篇文章是教科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教材中第七單元的一篇主體課文,這也是一篇文言文。

《爲學》是彭端淑寫給子侄們一封信。本文主要通過兩個和尚去南海的事例,說明凡事都事在人爲。闡述了做學問沒有難易之分,立志苦學,爲學不難的道理。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文的類型特點及學生特點,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知識目標:認識“課後5個生字,理解“爲學、何恃等重點詞語。

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人物對話的不同語氣。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理解“人之爲學”,關鍵在於“立志去爲”的道理,激發學生樹立志向,大膽實踐的精神。

三、教學重、難點:

理解“人之爲學”,關鍵在於“立志去學”的道理。

四、說教法:

方法一:藉助譯文,抓重點詞。抓題眼:“爲”,抓文眼:“作者的論點”,圍繞題眼,學文眼;圍繞“文眼,”拓“題眼。”

方法二:反覆誦讀理解感悟。這一環節的完成主要的教學策略是朗讀:採取自主讀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師生、生生互動,創設實踐語言的場景,通過反覆讀,達到情感上的共鳴,深化文章的論點。並做到學以致用。

五、說學法

在課堂教學中應“以人爲本,以學定教”,讓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探究體驗,在合作中交流,實現生本對話。同時穿插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引導學生在語言環境中感受、體會、領悟、運用。讓課堂成爲學生的課堂,教師成爲參與者,引導者,真正體現“課程標準”提倡的人文精神。

六、說流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一)、開門見山直接導入(3——5分)

直接揭示並板書課題,理解課題“爲學”,並知道本文的出處、作者及作者爲什麼寫這封信。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爲學習下文做好鋪墊。

(二)細讀感悟(25——30)

好文章要三讀,即“初讀讀通──細讀讀懂──品讀讀美”。在文言文中,通過各種教學手段讓文本與譯文巧妙地結合,使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

1、初讀感知

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

自由讀、同桌讀、指名讀,讓學生把課文讀正確、流利的同時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發現預習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糾正。

2.品讀感悟

(1)首先明確作者的觀點,藉助譯文理解觀點。教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第一藉助譯文,抓重點詞;“爲”,“爲”即“做”爲之,難事都能變易,反之則不然;二是反覆誦讀論點,理解論點。感知文言文的`精妙,找到文章中的文眼,延伸到題眼,爲下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2)學習文章第二自然段。

運用已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學習,做到學以致用。

自由讀,讀懂了什麼。創設分角色表演和實踐語言的場景,主要設計了兩個小的環節,一設想,貧者在去南海的路上會遇到哪些困難?第二,請同學扮演窮和尚,並採訪問學生有這麼多的艱難險阻怕嗎?此時你會說什麼?引出文中的論點並反覆朗讀。再次感悟天下事只要做了就不難的道理。師與學生分角色朗讀,明白“子何恃而住”富和尚的兩次的不同態度及句式。再次深化主題,懂得凡事都事在人爲。

(3)最後自然段的學習,明白作者的希望“立志爲學。”這也是長輩對我們的希望。

3.拓展延伸:(1——2)

設計了立志的勤學故事和立志的名言警句的積累,讓學生有更深刻的感受到,凡事都“事在人爲”的道理

4.教師小結(2——3)

緊緊抓住與學生密切相關的事件,激發情感,教育學生。在結束語中我這樣設計到:我即將小學畢業的,在僅剩的這段時間裏,我們在學習中要不畏困難,知難而進,勇往直前;(引讀:人之爲學有難易乎?……),當我們學業結束,步入工作崗位,走入社會,在工作和生活中也會遇到許多的坎坎坷坷,我們要做到彭端淑所說的(天下事有難易乎?……)

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人之爲學沒有難易之分,天下事也如此,只要我們立志而爲就會成功。”

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4

【說教材】

《貓》是老舍先生寫的一篇狀物抒情散文。文章結構嚴謹,條理清晰,以風趣親切,通俗曉暢的語言,表現了貓的性情,字裏行間流露出作家對貓的喜愛之情。

在教學本文時應該抓住兩個要點:一是要深入理解作家對貓各方面性情的描述,學習作家的語言技巧;二是要仔細品味文章中蘊涵着的既顯而易見又不着痕跡的感情抒發。

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我力求突出課文中所蘊涵的人文精神——作者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以研究性閱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享有個性化的、自由的發展空間,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同時也不忽視語文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訓練,力求兩者的和諧統一。

下面我就和各位老師交流一下我的這堂課的設計意圖。

【說重點】

(一)豐富語言積累。

《新課標》把“豐富語言的積累”寫進了教學目的,這既是學習語文、提高語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強的針對性。兒童語言貧乏,他們學習語言的過程也是不斷積累語言的過程。頭腦裏的語言材料增多,語言水平自然提高。這是社會交際所必需的,也是提高認識、發展智力所必需。說話時“妙語連珠,出口成章”,習作時“文思泉涌,妙筆生花”都在於一個人具有深厚的語言積澱。而積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今天我就是結合課文的內容,讓學生積累有關成語。如果每節語文課前,我們語文老師都能花上兩三分鐘的時間,做這樣一件事情,相信學生日後將終身受益。

(二)在矛盾處置疑,激活學生的思維。

於無疑處設疑,於矛盾處置疑,往往能有效地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培養其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

“文章向大家介紹了幾隻大貓?”原是無疑之處;而“面對這樣性格古怪的大貓,老舍先生一定很頭疼了?”這又是文章的矛盾焦點。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在文中找理由、擺事實,忙得不亦樂乎。教師看似隨意實則有意的一句話,爲學生創設了一種積極思維的可能。

(三)重視朗讀,重視整體綜合感知。

過去在閱讀教學中,長期存在煩瑣的內容分析和千篇一律的教學程式。使語文教學的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特有的魅力墜失了……《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因此我今天讓學生自己選擇去讀寫貓性格古怪的句子,並且說說爲什麼這麼讀?如本文中對“蹭”字的理解,如果僅僅追求字面上的解釋是遠遠不夠的。由於學生已經過充分的朗讀,獲得了感知印象,並和已有的感知經驗碰撞、接通,於是心有所悟,豁然開朗。由於語言文字隱喻性很強,許多詞彙可意會不可言傳,可體驗而無法表達,有的是言有盡而意無窮,有的是“盡在不言中”。正是由於語言的模糊性,增強了語言的美感和表現力。使符號化的文字被重新貫注了生命的血肉,抽象化了的概念重新賦予了生活的感性力量。

對於《新課標》精神的理解,我也是處於學習的階段,談不上深刻地領會,今天和大家交流,也僅僅是一種探討,但願我拋出磚能引來更多的玉,請各位不吝賜教!謝謝!

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5

一、 說教材

《我們的民族小學》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簡介和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藝術的再現了西南邊疆一所美麗而充滿歡樂的民族小學,反映了孩子們幸福的學習生活,體現祖國各民族之間的友愛和團結。課文中就詞句的理解,以學習夥伴的口吻,以吐泡泡的形式,做了一些提示。目的是引導學生讀到這裏對所提內容進行思考。學習本課我將引導學生通過對課文整體把握和重點詞句的理解,瞭解我國各民族兒童的友愛團結及他們幸福的學習生活,一會貫穿全文的自豪和讚美之情。

二、 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教材特點和學生正處於從低年級升入中年級的過度時期這一實際,我確定以下四個教學目標。

1、認識“壩、傣”等5個生字,會寫“坪、壩”等12個字。能正確讀寫“坪壩、穿戴、打扮”等19個詞語。

2、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對這所民族小學的喜愛之情,並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讀的過程中,自讀、自悟,體會課文表達的自豪和讚美之情,並感受民族團結的教育。

4、抄寫描寫窗外安靜的句子,初步體會這些句子的含義。

本課的重點是通過對課文的整體把握,瞭解我國各少數民族兒童之間的團結友愛。

難點是體會描寫窗外安靜和小動物湊熱鬧的句子的表達效果。

三、教學過程

我根據以上的教學目標,設計以下教學過程:

第一、舉行“民族風情“展示會

我會請同學們展示自己提前準備的有關圖片,介紹自己瞭解的少數民族的情況,因爲我課前留有預習作業,並示了孩子從少數民族的服飾特點,生活習俗去了解,所以這時孩子們根據我提示的內容來展示。我也會根據學生介紹的情況,來利用課後資料袋中的圖片,補充介紹課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頗民族、阿昌族等少數民族的資料。我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看圖片,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引入課題,提出問題

1. 在我國西南邊疆地區,有好多民族集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處。不同民族的孩子在一所學校學習。大家願意到這一所民族小學去參觀一下嗎?

2. 板書課題:我們的民族小學

3. 我會讓學生根據課題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再將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寫在小黑板上,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初讀課文。

第三、初讀課文,解決問題,並隨文識字

1. 在引導學生讀完一遍課文後,便讓他們自己說說都解決了那些問題。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重點處理“爲什麼叫我們的民族小學”問題。在答案確定是“傣族的、有景頗民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民族的。還有漢族的”句話後,我便拿出我事先準備好的生字卡“頗、昌、昂”讓學生認讀,並說一說你是怎樣記住這幾個生詞的?並組詞。這樣一來學生會很快的記住這幾個生字。我再根據這句話的特點,教學排比句式。我會告訴學生如何判斷排比句,並讓學生自己在第一自然段找一找其他的排比句式。達到了新知識鞏固的目的。

2. 由於文章第一自然段出現了泡泡型的提示,在學生找到排比句“同學們向在校園裏歡唱的小鳥打招呼,向敬愛的老師問好,向高高飄揚的國旗敬禮”這個排比句後,我先讓學生體會學生在上學路上心情是怎樣的?(快樂的),然後我會讓學生閉眼想象這一情景,說說你都看到了怎樣的情景,訓練說話,引導學生圍繞“當同學們碰見小鳥時會怎樣向它們打招呼?碰見老師時會怎樣問好?經過國旗時,又是怎樣做的?”

3. 理解重點段落,加深感悟。

這篇課文的重點是第3自然段,我會讓學生充分的閱讀這一自然段。並用筆劃出能概括民族小學上課情景的句子,當學生找出“大家一起讀課文,那聲音真好聽!”我便繼續追問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聲音真好聽?學生彙報:

(1) 這時候,窗外十分安靜,樹枝不搖了、鳥兒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聽同學們讀課文。

(2) 最有趣的是。跑來了幾隻猴子。這些上林裏的朋友,是那樣好奇地聽着同學們讀課文。

齊讀這兩句話,不僅寫出同學們讀書的聲音很好聽,同時還寫出了當時窗外的環境怎麼樣?(安靜)

再次齊讀句子,引導學生讀出同學好聽的聲音,讀出周圍環境的安靜。通過多次的讀,引領學生感悟民族小學裏學生上課的認真,讀書聲音的好聽……

第四、隨堂練筆

同學們,我們一起來看課文中的插圖,看到插圖,你想說些什麼?那我們一起來寫一寫,可以寫一寫當時校園的環境是怎樣的,同學們上課的情景是則樣的等等。這個環節不僅給學生提供了鍛鍊語言表達能力的平臺,也深化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昇華。

這節課我們一起欣賞了民族小學裏同學們上課時情景,那下課後又怎樣呢?讓我們下節課一起來學習。

四、板書設計

最後我來說一說的我板書,當學生體會出上學路上是快樂的,我便板書上學路上孩子們是快樂的,上課時周圍的環境是安靜的。這樣,整篇課文學完後,這則板書就成了理清課文脈絡的載體,可以一目瞭然地理清課文內容,領悟文章的重點。

我們的民族小學

上學路上 快樂

上課時 安靜

下課後 ?

小學語文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難忘的一課》是九年義務教育五年制小學語文第九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講的是抗日戰爭勝利以後,作者在臺灣的一所鄉村小學裏,見到一位教師認真教孩子們學習祖國文字的動人情景,以及在禮堂裏參觀中國曆代偉人像的深切感受,表達了臺灣人民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和強烈的民族精神。

這篇課文處在第七單元中。單元訓練重點是“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學習本組課文,要在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基礎上了解並學習作者是怎樣在敘述內容的過程中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的,進一步提高理解和表達能力。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臺灣人民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2.學習作者抓住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事進行具體敘述,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的寫作方法。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練習用“真摯”、“意外”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後兩句話。

課文中反覆出現“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貫穿全文,每一次出現都伴隨着一段故事情節,都表達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它既是串聯內容的主線,又是表達情感的主線。所以,我把理解“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體會作者是怎樣表達這種思想感情的作爲本課教學的重點,又根據學生的年段特點和大綱的要求,把“學習作者抓住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事進行具體敘述,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的寫作方法”作爲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法

本文主線清晰,敘事生動,感情充沛,很適合感情朗讀。因此,教學中我緊緊抓住“學習祖國文字”、“參觀禮堂”這兩個場面和“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條主線,以讀爲主,運用“教——扶——放”的方法,通過“朗讀——理解——朗讀”這種教學手段教學本課。

  三、說學法

因爲教是爲學服務的,爲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引導學生運用“朗讀——理解——朗讀”的方法來讀懂課文,體會作者所表達的真情實感,並從中領悟到表達真情實感的方法。

四、說教學程序

我認爲,鑽研教材,研究教法與學法是搞好教學的前提和基礎,而合理安排教學程序卻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一環。爲了使學生學有所獲,我計劃三個課時授完本課,並設計了下面七個教學環節:

(一)簡介背景,揭題入手。

課文記敘的事情發生在臺灣“光復”初期,因爲學生對這段歷史背景是陌生的,課文裏雖然提到一些,但很有限。爲了幫助學生學好本文,體會作者表達的真情實感,所以,我就以介紹背景入手,把學生引入情境。

一上課,我先板書課題,然後這樣引題簡介:今天,我們學習《難忘的一課》,講的是發生在臺灣的事。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94年發生了一場中日戰爭,即“甲午戰爭”。這是由日本侵略朝鮮並向中國海陸軍挑釁引起的。由於清朝無能,中國方面遭到失敗。1895年,簽訂了不平等的《馬關條約》,臺灣被割讓給了日本,被日本整整統治了五十年!在受日本帝國主義統治時期,臺灣人民連自己祖國的文字都不準學,不準畫中國偉人像等,他們企圖讓中國人民忘掉自己的祖國,妄圖使中國永遠受日本的統治!中國人民蒙受着種種巨大的恥辱,過的是奴隸般的生活!直到1945年抗日爭勝利後臺灣才歸還中國。這篇課文就是在抗日戰爭勝利,臺灣歸還祖國後寫的。作者是田野。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這一程序旨在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我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自學字詞,然後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讓學生知道:課文主要寫了抗日戰爭勝利以後,作者在臺灣一所鄉村小學裏,見到一位教師在教孩子們學習祖國文字的動人情景,以及在禮堂裏參觀中國曆代偉人像的深切感受。(三)再讀課文,理清層次。

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默讀課文,思考:課文着重描寫了哪兩個主要場面?可分幾段?只要引導學生找出“學習祖國文字”和“參觀禮堂”這兩個場面,文章的層次自然就清楚了,這時我就讓學生分段並說說備段大意。接着,我讓學生找出文中反覆出現的“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這既是串聯內容的主線,又是作者表達情感的主線。因此,我緊緊抓住這條主線,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每次出現這句話,作者是怎樣具體敘述的?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這樣導入第四個教學步驟。

(四)抓重點詞句,以讀促解。

1.講讀課文第3—6節。我先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劃出作者具體敘述“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第一次出現的有關語句,然後仔細體會這些語句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受。這裏,我主要抓住“一筆一畫地寫”、“一遍一遍地讀”、“老師和孩子們都顯得那麼嚴肅認真,而又那麼富有感情”等語句讓學生通過反覆朗讀來體會臺灣人民學習祖國文字的認真態度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懂得這裏作者是抓住他在臺灣小學裏所看到的師生認真學習祖國文字這一感受最深的事來敘述,表達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對於難理解的重點句如“好像每個字,每個音,都發自他們火熱的真摯的心。”我則利用幻燈出示,抓住關鍵詞語“真摯”的理解,讓學生邊品詞品句,邊朗讀,在反覆朗讀中加深理解,再把理解後的意思和體會到的感情通過朗讀表達出來,使學生在朗讀中受到愛國主義情感的陶冶與感染。並要求學生會運用“真摯”這個詞。

至此,學生已理解了這部分內容,體會到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我就及時地進行小結,使學生初步掌握表達真情實感的方法。我是這樣說的:“這部分,作者抓住了他在臺灣鄉村小學裏所看到的師生認真學習祖國文字這一使他感受最深的事進行具體敘述,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我們學習這部分時,運用了“朗讀——理解——朗讀”的方法。

接着,我用同樣的方法指導學生學習課文7—12節。

2.導讀理解課文7—12節。

首先,老師範讀、學生分組接讀課文後,思考:①“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第二次是怎樣出現的?②師生們看到作者和他們一起學習,有什麼反應?然後,組織學生討論最能反映中心的一個問題:“作者是個陌生人,突然走進教室和孩子們一起學習,他們卻不感到‘意外’,這是爲什麼?”讓學生各抒己見,能體會到這是共同的愛國之心,愛國的思想感情,使他們彼此親近,把他們融合在一起。最後,我再讓學生按作者和臺灣師生當時教學的情景那樣大聲地、整齊地朗讀“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把體會到的感情表達出來,還要求學生注意第二次出現這句話與第一次出現時的讀法有何不同,使作者、編者、教者、讀者之心聚在一起,並引起共鳴。

3.自讀理解課文第13—16節。

因爲教是爲學服務的,教的最終目的是爲了不教。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能讀書”的能力。所以,教學第13—16節時,我要求學生運用上面學到的方法,帶着我設計的幾個思考題自讀理解課文:

①“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第三次是怎樣出現的?

②看到中國偉人像,作者爲什麼眼睛溼潤了?

③比較下面兩個句子,看哪一句寫得好?爲什麼?

沒有別的話比這句最簡單的話更足以表達我這時的全部感情。

還有什麼別的話比這句最簡單的話更足以表達我這時的全部感情呢?

然後,我逐題檢查學生的自學情況(一個學生說不準或不全面,我再讓其他同學起來糾正或補充),教師只是適時點拔。我估計學生回答第二個問題會感到比較困難,學生能夠說出:因爲作者很激動或感動而流淚,但爲什麼激動的理由不充足。於是我便引導學生讀臺灣教師所說的那段話,再啓發:爲什麼原來畫的是日本的偉人?現在“光復”了,臺灣人民可以幹什麼了呢?學生就能領會到:現在“光復”了,終於能畫上我們中國自己的偉人,這是多麼不容易啊!所以,作者激動得眼睛溼潤了。這既是發揚教學民主,又努力面對不同層次的每個學生,紮紮實實落實素質教育的內容。

爲了讓學生對中國偉人有更深的瞭解,激發民族自豪感,我還出示了幾個中國偉人像,指名學生向大家作介紹。(當然,課前得先佈置學生看看有關的課外書。)

(五)鼓勵學生質疑問難。

質疑問難是培養學生明辨是非和解惑的好方法,我在教學中安排這項內容,意在培養學生克服“從衆心理”,養成問一問“爲什麼”的好習慣。

(六)總結課文。

(七)課堂練習。

讀寫結合,寓寫作指導於閱讀教學中,是行之有效的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成功經驗。因此,結合教材,我設計瞭如下兩個練習:

1.填空:本文作者抓住了生活中____的事進行具體敘述,表達了人物的____。

2.讀了這篇課文,你想到了什麼?用一二百字寫下來。

要求學生學習本課表達真情實感的方法寫自己的感受,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我估計學生會感到無從下手,或感到範圍太大,不好寫。因此,我給他們設計了幾點提示,讓學生選擇感受最深的事寫下來:1臺灣人民有誠摯的愛國熱情;2臺灣被日本統治時期,學校裏畫的都是日本偉人,不準中國孩子瞭解中國歷史上的偉人;3“光復”後,臺灣人民認真地學習祖國文字。

寫完後,全班進行交流,然後自己修改習作。培養學生自改能力是九年義務教育教材的一個特色。

 五、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應是文章結構的簡縮,既體現文章的重點內容,又反映文章的中心。使學生能夠利用板書,總結全文。我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

難忘的一課

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我的說課內容結束,謝謝大家。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